【WARS來自太空,隨隕石從天而降?】
應該很多人已經看到,有人發表論文提出 WARS 來自太空,跟著隕石降落地球的新聞。事實上,這是小有名氣的「太空微生物論」最新手筆,徹底是瞎七八亂掰,當笑話看的話,可能還有點趣味,但是千萬不要認真。
《大量出現有關武漢肺炎研究,品質參差不齊》
https://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4745681
通過「同儕審查」,7 月 14 日正式發表的論文,主張 WARS 原本飄在外太空,去年 10 月 11 日時隨著隕石落到中國東北。隕石材質是易碎的碳,所以降落過程中散成許多碎片,飄到武漢上空,導致武漢突然瘟疫大爆發。
上述論點徹底瞎七八亂掰,沒有任何證據,類似說法卻不是第一次出現,歷史長度其實比台灣解嚴還久。
1970 年代以來,天文學家 Fred Hoyle 大力倡導 panspermia(胚種論),也就是銀河系中充滿微生物,存在於彗星、流星、宇宙塵埃中。假如宇宙中漂流的微生物,抵達合適的行星,像是地球這樣的環境,便可能感染當地生物。
Fred Hoyle 在 2001 年去世後,他開啓的邪門歪道仍陰魂不散,被他培養的博士學生 Chandra Wickramasinghe 繼承。這對師徒在 1979 年出版《Diseases from Space》,顧名思義 BJ4 的書。
《從愛因斯坦到量子力學,漫畫看懂「近代物理」是什麼?》
https://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4894019
Chandra Wickramasinghe 就是 WARS 來自隕石這個論文的通訊作者。他之前還主張,2003 年的 SARS,以及流感病毒,都是來自太空。
反正這派人眼中,只要是他們認為突然冒出的新型微生物,都是從太空來的。那篇論文我沒有細看,不過有一段提到,鑽石公主號的疫情,是因為隕石碎片飄到船上。
總之,太空微生物派這次認為,WARS 來自太空,隨著隕石碎片流動傳播,幾乎不會人傳人,等到隕石碎片都結束飄流,疫情也將結束。因此,投入大筆資源研發疫苗,完全是浪費納稅人的稅金。
這不但是蝦七掰亂掰,還是危險的蝦七八亂掰,所幸沒幾個人相信。
那篇論文的作者們與任職單位:
Edward J.Steele:掛好幾個名,但是意義不明,應該是澳洲人
Jiangwen Qu:天津CDC(就是中國天津的 CDC)
Reginald M. Gorczynskie:多倫多大學(名校)
Robyn A. Lindley:墨爾本大學(名校)
Gensuke Tokoroh:宇宙精神傳人的日本支部隊友
Robert Temple: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Culture Foundation(在倫敦,意義不明,它不是學校,所以不是野雞大學)
N. Chandra Wickramasinghe:宇宙精神傳人(名人)
~~~~~~~
The Strange Theory of Coronavirus from Space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the-strange-theory-of-co…
COVID-19 arrived on a meteorite, claims Elsevier book chapter
https://retractionwatch.com/…/covid-19-arrived-on-a-meteori…
瞎七八亂掰的論文 Origin of new emergent Coronavirus and Candida fungal diseases—Terrestrial or cosmic?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artic…/pii/S0065266020300110
傻眼!中國聯合多國發表論文:新冠病毒從外太空墜落武漢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289293
elsevier book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冠狀病毒能在體外活多久?如何自主健康管理?該知道的都在這裡!】: 如果真的曾經跟感染者擦身而過、共看同一片風景的話,有機會被傳染病毒嗎?病毒到底能在環境中存活多久?自主健康管理又該怎麼做?
■ 冠狀病毒在不同環境的存活狀況?
冠狀病毒(coronavirinae, CoV)是一種具有外套膜(envelope)的RNA病毒,目前已發現了七種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註1],其中包含本次疫情的 2019-nCoV(2019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武漢肺炎)。由於對人類冠狀病毒的研究不易進行,也不能允許較危險或人體的試驗,因此許多研究會利用感染動物的冠狀病毒來進行,來了解冠狀病毒的特性[註2],因此,我們可以從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之中,來理解 2019-nCoV 在環境中可能具備的存活能力。
■空氣:飛沫傳染為主要途徑
目前各國疾病管制機構對 2019-nCoV 在空氣中傳播效果的評估,均認為主要會以飛沫傳染為主,在近距離(1公尺內)會有被傳染的風險。2019-nCoV 並不會像麻疹、水痘病毒一般擁有空氣傳染的能力,因此各國疾管署宣導的預防措施,多以如勤洗手、咳嗽時應遮住口鼻、必要時使用口罩等常規的呼吸系統疾病預防方法為主。
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能力,會受到受到空氣溫溼度狀況的影響。幾十年前, Ijaz, et al. (1985) [註3] 就針對過冠狀病毒 HCoV-229E,研究溫溼度對病毒存活的影響,這則研究估算了病毒不同溫濕下的半衰期(half-life,指病毒減少一半所需要的時間,時間越短代表病毒越快速被消滅)。發現低溫(6度)溼度中等(50%)的環境相對最適合這種病毒生存,而高溫(20度)溼度高(80%)則最不利病毒生存。
此外,溫度的影響亦大於溼度的影響。因此,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冬季期間,是冠狀病毒較容易肆虐的季節,而天氣暖和後,疫情也往往漸趨和緩。從這些相關的研究與建議來看,飛沫傳染仍為 2019-nCoV 的最主要傳播路徑,但也需留意極端特定條件發生的空氣傳染,隨氣溫回暖,在類似冠狀病毒的研究中也顯示有助於控制疫情。
■食物和水:衛生安全就免緊張
由於冠狀病毒可以被高溫與胃酸消滅,因此關於食物和水的安全性,較不在冠狀病毒防疫的討論重點。由於冠狀病毒的外套膜可利用加熱、酸、乾燥、清潔劑與各類有機溶劑來輕易破壞[註4],使得這類病毒往往在烹飪過程,以及消化時因胃酸的強酸而被迅速消滅。WHO (2020) 目前針對 2019-nCoV 的公眾指引中,則建議處理肉類食物應生熟分離,且生熟食處理之間應洗手。
■皮膚:去洗手!
在針對環境酸鹼條件與病毒的研究中,發現了弱酸環境時(pH 6~6.5)最適合各類冠狀病毒生存[註5]。這也代表了勤洗手對防疫的重要,正是因為病毒在皮膚的生存時間,可能遠大於我們忍住不要摸嘴臉的時間…但無論是否為疫情期間,對日常環境的定時清潔與勤洗手,都是防疫的必要行動!
■感染性廢棄物和汙水:下水道系統是關鍵
來自醫療院所的廢棄物如果沒有妥善處理也會有傳染病毒的風險。台灣對於這類廢棄物定義為「生物醫療廢棄物」,因此只要該單位依規定處理,應不至有相關的風險。
對於本次 2019-nCoV疫情,目前已有有限的證據指出患者糞便帶有病毒,雖然過去 SARS 因為糞便汙水的傳染案例仍為汙排水系統異常的特殊個案,也尚無證據與研究指出公共廁所環境會導致其他冠狀病毒的傳染,但仍可留意自宅汙水排水系統是否符合規範且正常運作,而避免過去群聚感染再度發生。
■個人日常生活的防疫原則
如同本文探討的:
(1)部分冠狀病毒可在捷運扶手、衣服布料、電梯按鈕……等日常物體表面生存數十小時
(2)當我們的手碰到後,皮膚的微酸環境有可能合適病毒生存
(3)最後透過揉眼、搔鼻、碰唇 ── 病毒達陣,進入體內
要預防冠狀病毒入侵,策略上正是一一截斷上述傳染鏈:
(1) 讓病毒從「物體表面」消失:環境清潔消毒
(2) 讓病毒從「手上」消失:勤洗手
(3) 讓病毒從「眼鼻口」消失:避免用手觸摸眼、鼻、口
■如果你遇上了感染者,先別緊張
請記得本文介紹的,除極端特定情境,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仍是飛沫傳染,即使你與感染者在同一時刻面對著陽明山的風景,除非你與對方近距離(1公尺內)接觸、剛好手觸碰到對方碰過的物體又用手觸碰了自己的眼口鼻……否則,感染2019-nCoV的機率是極低的。
■目前WHO建議的潛伏追蹤期為14天
依據我國疾管署公布的追蹤管理機制(0205版),所謂自主健康管理,除了上面介紹的勤洗手等個人防疫措施,也包含:
▶避免非必要外出,外出應配戴口罩。
▶每日早晚量體溫一次。
▶到2月14日前,若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防疫專線,依指示就醫。
■這是一場還在進行的長期抗戰,需要你我把防疫作戰的心力,用在更有效的地方。當疫情還在蔓延時,多一點認識就少一點恐懼。Keep calm and carry on.
【Reference】
註1:其他六種分別是分類於⍺屬的:HCoV-229E、HCoV-NL63;和分類於β屬的:HCoV-OC43、SARS-CoV、HCoV-HKU1、MERS-CoV,2019-nCoV也屬於這類)。
註2:例如會感染豬的⍺屬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或是會感染小鼠的β屬鼠冠狀病毒(murine coronavirus, MHV),過去也被用來作為 SARS-Cov 的研究替代物。
註3:
Ijaz, M. K., Brunner, A. H., Sattar, S. A., Nair, R. C., & Johnson-Lussenburg, C. M. (1985). Survival characteristics of airborne human coronavirus 229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66(12), 2743-2748.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99318
註4:
Parija, S. J. (2009) Textbook of Microbiology & Immunology. India: Elsevier.
註5:
Lamarre, A., & Talbot, P. J. (1989). Effect of pH and temperature on the infectivity of human coronavirus 229E.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35(10), 972-974.
1. 來源
➤➤資料
∎(Pansci 泛科學)【冠狀病毒能在體外活多久?如何自主健康管理?該知道的都在這裡!】: http://bit.ly/3bvnlDV
➤➤照片
∎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新型冠狀病毒 #自主健康管理 #飛沫傳染 #勤洗手 #咳嗽 #遮口鼻 #口罩 #環境清潔消毒
#冠狀病毒 #coronavirinae #CoV #2019-nCoV #武漢肺炎
#2019COVID19
#2019COVID19Method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elsevier book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衛院:年均溫逾23度 每增1度重度憂鬱風險增7%】
高溫可能增加憂鬱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大學醫學院」合作的本土研究發現,居住在年均溫在攝氏20.3至23度地區的人,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最低;當居住地年均溫高於23度,每升高1度就增加7%的發病風險。
這項研究近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總體環境科學》(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由「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協同研究員陳乃慈、「台大醫學院教授暨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郭育良等人共同完成。(註1)
郭育良表示,溫度影響憂鬱的可能解釋是,暴露於高溫會活化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長期下來使得交感神經占優勢,因此使人容易焦慮緊蹦,而自律神經失調帶來的生理不適也會增加精神壓力。另有動物研究顯示,暴露於高溫會影響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與血清素的平衡,進而提升憂鬱風險。
郭育良表示,這份研究顯示,避免罹患憂鬱症的最適居住氣溫可能在20至23度左右。國家應正視氣候暖化對國人健康的影響,並研議長期性的因應策略;民眾個人難以因應高溫帶來的壓力,但至少能透過培養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規律運動,以促進生理健康與好情緒。(資料來源: udn.com 聯合新聞網 : http://bit.ly/2Yh8Zjv )
「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胡海國表示,統計性研究能看出兩個因子間的相關性,但未必能確認因果關係。憂鬱症患者經常面臨社交困難、煩惱難解、成就感低落、自我要求過高等,「但生活中的壓力無法免除,只能迎戰,也因此倡導民眾培養腦力」。
要培養腦力,首要之務是睡眠充足。胡海國表示,在睡眠階段,大腦神經膠細胞中的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活躍,會運用腦脊髓液將代謝廢物帶出大腦。另外,大腦也會削去無用的腦神經連結,讓大腦有空間建立新連結,迎向隔日新生活。(資料來源: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 http://bit.ly/31Qqauo )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簡介
➤➤議題召集人:賴德仁教授
➤➤本議題之研議方向希望以「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醫療照護當作整體目標,並建議四個行動方向,包括:
1. 提升精神照護主管機關的位階、資源、量能及跨部會的合作;
2. 整合串聯各種多元就學、就醫、就養、就業的精神照護與社會服務;
3. 建置完整、充足、專業的社區個案管理團隊;
4. 營造對精神康復者與家庭的支持與友善的社區環境。
➤➤http://bit.ly/2ZQdiCq
「註1」:
Long-term exposure to high temperatu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ai-Tzu Chen,Po-Hsiu Lin,Yue-Liang Leon Guo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Volume 659, 1 April 2019, Pages 1016-102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artic…/pii/S0048969718353300
1.來源:
➤➤資料
∎(udn.com 聯合新聞網)「國衛院:年均溫逾23度 每增1度重度憂鬱風險增7%」http://bit.ly/2Yh8Zjv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高溫壞心情 台研究:每升1℃ 憂鬱風險增7%」
http://bit.ly/31Qqauo
➤➤照片
∎(公視粉絲團)「本土研究:高溫恐增罹患憂鬱症風險」
http://bit.ly/2LaNXiv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購買資訊】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http://book.nhri.org.tw )
∎ 國家書店(https://goo.gl/jweQNK )
∎ 五南圖書 教育/傳播網 (https://goo.gl/NCt2n5 )
(更多論壇出版品詳-- http://book.nhri.org.tw/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憂鬱症 #國家衛生研究院 #台灣大學醫學院 #總體環境科學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陳乃慈 #台大醫學院教授暨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郭育良
#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 #胡海國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社會保險司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udn.com 聯合新聞網
elsevier book 在 Elsevier - Book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lsevier is an information and analytics company and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providers ... Elsevier, profile picture ... Book. <p><b>Elsevier</b> is an <a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