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阿卡貝拉」是什麼意思?】
#本日冷知識1549
#不太冷
#今天台北回暖了
大家好,我是Mr Holiday。
上個禮拜Mr Holiday去聽了 NCCU Voice of Navigation 的阿卡貝拉表演,我就在想說,為什麼這種無伴奏的人聲歌唱要叫做「阿卡貝拉」呢?
有時候看到阿卡貝拉會拼成Acappella,但是其實他真正的拼法是A cappella,這個字源自於義大利文,意思是「在聖堂」(英文的In chapel)或是「依照聖堂的方式」(In the manner of the chapel)。
一開始阿卡貝拉就如其名,是教會音樂的一種,但是不一定是無伴奏的。但是到了19世紀之後,文藝復興時代的複音音樂(polyphony)的再度流行,當時的人也常常誤以為表演曲目中的聲樂部分不需要有伴奏(或許因為這樣才可以專心聽聲樂),所以阿卡貝拉一詞逐漸變成無伴奏的人聲音樂。
阿卡貝拉團體分為幾個不同的角色:
1️⃣ 主唱(Lead Vocal):負責主旋律。
2️⃣ 合音(Harmony、Chord、Pad):負責和聲,可能比主旋律高或低。
3️⃣ 倍低音(Double Bass):指的是人聲模擬Acoustic Bass的效果,為音樂進行的重要基礎,負責掌握樂曲風格。
4️⃣ 人聲打擊(Vocal Percussion又稱Vocal drumming或Mouth drumming):人聲模擬鼓組,但也模擬各種其他的打擊樂器或各種聲響。
希望今天的冷知識讓大家更認識阿卡貝拉!
我們下次見!
[Mr Holiday]
參考資料:
1. 政大阿卡貝拉社NCCU Voice of Navigation(https://www.facebook.com/NCCUAcappellaClub)
2. 維基百科:無伴奏合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4%BC%B4%E5%A5%8F%E5%90%88%E5%94%B1
percussion wiki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參. 談談編曲實務經驗 }}_08
前文提到,在編曲的思考順序上,應該就已經存在的旋律線,先將低音聲部的線條設計出來,一來,我們可以因此去設定這最低的聲線與主旋律線的『開闔』關係,來隨著時間的進行過程,讓這兩個線條彼此靠近或疏離,以期為整個編曲的『能量變化』做出一個範圍的界定;二來,也可以因為在這個範圍之內所設計的『內聲部』線條,做出一個『和絃色彩』大致進行的規劃,而後,可以仔細去推敲所使用的音程,如何讓和絃的進行可以有細膩、並且比較不受小節線限制的旋律性發展。
這個設計有趣但又難以掌握的玄妙之處在於:如果我們現在將主旋律、低音線條、內聲部視為建構起音樂聲響的三個主要元件(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內聲部不見得只會有一個聲部或線條,它可以因為你所需要的能量強度去設定所需要的部數),這三個元件彼此之間的『動靜』關係,往往需要編曲者自身的音樂美學或經驗,來達到『此靜彼動、往復消長』的變化平衡---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如果我有一條非常有流動感、音程跳動也很活潑的主旋律,為了因應這條旋律的音樂性,於是我也在低音線條設計出一個很有律動感的低音旋律時,這時候你在內聲部的設計上,很可能就必須寫作出一個有對比性、相對比較穩定的緩長線條,來讓整個音樂能有一種安定的作用(但這種類型的內聲部寫作,一定要非常小心上下兩個線條如何不會與你的內聲部有音程打架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我的主旋律本身是比較綿長舒緩的感覺,我的低音線條也維持了一種沈緩的情緒時,為了不讓整個音樂聽起來太過…令人睡著,所以你的內聲部可能會需要較為具有律動感的設計,來讓音樂的『織地』還是有著推動著音樂前進的、隱隱的力量。
但這些法則又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單單指按照上面的概略描述去建構一種音樂上的平衡感,其實一段時間之後,這種『平衡』就會帶來一種無趣的感覺,因為它太平衡了!而你應該在什麼時間點、用什麼方式去破壞這種平衡感,然後又在多久之後、用什麼方式統合出新的平衡感,這不就是這個系列文章從一開始就在強調的『一種與音樂聆聽者在時間軸上的心理遊戲』嗎?
而當你所設定的三個元件彼此連動的過程中,每一個有三個音以上交疊的瞬間,其實都可以定義、命名成一個和絃時,我們就可以反過來思考:除了主旋律我不能更動之外,另外兩個元件所牽涉到的用音與時值長度、出現時間,都是我可以去設計的,也就是說,每一個會構成和絃的時間點,其實都是我可以去設定的---太棒了!如果到這裡你真的都能理解這些文字所試圖解釋的抽象概念,我覺得接下來你所設計的編曲音樂內容,應該就不會是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和絃進行,而非常有機會呈現出一個很能有你自己音樂特色的寫作成果!但~當然,持續去進修樂理知識,或不斷去見習、分析各種音樂型態的編曲大師所展現的智慧成果,也應該會非常有效率地增廣你的音樂見聞與下手寫作的實力。
如果行文至此,你對於這些抽象的概念還是有著模糊而不著邊際的感覺,沒問題!下面這首曲目,就是用來詮釋這兩週以來的文字最好的範例:
戴佩妮-透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PnTnyfVIY
[二. 關於編曲可以想想的幾件事_05] ~時間_05//和絃_02//律動 Groove_01
之所以選擇這首在2000年戴佩妮第一張創作專輯的名作(天啊!18年前…),是因為整體來說,整個音樂內容就是由單一Vocal主旋律加上單一的Bass樂器所建構的(間奏之後的少量Percussion只是增加了些許的器樂聲響,讓音樂Mix的聽覺畫面有『比較打開來』、以及讓頻率的寬度有所變化),而它又不是單純的兩個線條:主要的音樂Pattern在第二拍反拍與第三拍正拍有著用雙音所點明的和絃色彩(可以注意一下用在前奏、間奏與用在歌曲進行中的省略用音所帶來的能量變化),讓主旋律在每個小節都能適量地得到和絃結構的支撐;但因為整個音樂構成的元素很單純,用來做為這個系列文章的示範,能有非常精準的作用。
通常我們在學習、分析一個曲目的編曲時,我們其實是在分析這一位編曲者的思考過程。以這首曲目來說,因為主體只有一把Bass,它必須同時顧及低音的指定(和絃的基礎色調)、彈奏的節奏性(對比旋律的疏密)、和絃的內聲部呈現以及彈奏/聆聽的樂趣,我想,他應該是從確認了主歌A段的低音部位的地方開始來組織整個編曲。在這個編曲可以特別關注的兩點:
1. 我們可以將整首的Bass視為一個與主旋律唱和的線條,但這個線條的特性是:當主旋律在進行時,Bass只做和絃組成音與律動的單純支撐,但當主旋律開始轉換成較長的長音或沒有主旋律進行時,Bass的線條就變得非常活潑而豐富。這種『不干擾主旋律但又很能抓住時間差來呈現第二旋律線角色』的思考,應該是所有編曲都應該依循的第一守則---即使在編曲的內容上有更多樂器或聲線要加入,也應該非常注意、謹守這個基本規則。
2. 我們常常聽到『音樂的【Groove】好不好』這個議題,但,『Groove』的好壞究竟應該如何來界定呢?讓我們以『透氣』這首曲目在前奏的頭兩個小節來仔細分析為什麼這樣的音樂內容會帶給我們很強的律動感呢?
A. 『切分音』~在維基百科的解讀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7%E5%88%86%E9%9F%B3 ),我們可以將切分音視為一種『預期的強弱拍位置被改變』的音樂處理手法。前文提到『主要的音樂Pattern在第二拍反拍與第三拍正拍有著用雙音所點明的和絃色彩』,它原本被預期的位置應該是在第三拍的正、反拍來彈奏這個雙音的和絃,來符合4/4拍分音樂中習慣的『強、弱、次強、弱』的重音安排;但編曲將這個位置往前移動了半拍,使得原本的弱拍後半突然有一個重音出現、造成一種音樂能量『搶進』的感覺。而原本應該在第二小節第一拍出現的根音,也同樣地被安排在第一小節的第四拍後半就出現,這種『搶進』重音的方式,會讓音樂有一種『興奮激進』的感覺,因此,比較容易讓音樂有『一直往前走』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可以讓我們覺得音樂有律動感。
但除了用『搶進』的方式之外,另外一種切分音的應用是將重音往後延遲出現,它同樣會帶來『預期的強弱拍位置被改變』的音樂效果。如果當你檢視你的編曲,覺得呈現的音樂一直有一種『平淡』的問題,那麼,除了去思考低音線條與內聲部用音是否太過『安全無趣』之外,回想一下前文所述:『每一個會構成和絃的時間點,其實都是我可以去設定的』,也許將你的低音線條或內聲部的旋律往前或往後調整一下出現的位置(半拍或是一個16分音符),往往會得到一個預期之外的、很好的效果。
事實上,這是我常常給年輕編曲者的實際微調方案,而且,真的很有用!
B. 上一篇文章說了:『聽不見的最重要』,它除了是指夾在主旋律、低音線條之內不易被分辨的內聲部織地之外,它也指的是『真正聽不見』的那個音樂元素:『休止符』!
請再仔細聆聽一下在第一小節第二拍反拍要發生切分音之前的瞬間發生了什麼事?
『Nothing』!
音樂在第二拍正拍的位置像是『斷了氣』一樣的什麼都沒了!這個瞬間,其實就是被巧妙地放進了一個約莫16分音符長度的休止符(因為後面緊接著的雙音滑弦需要一個啓動與滑行的時間,所以那個雙音和絃的位置嚴格來說是從第二拍的第二個16分音符開始發生的),而那個『什麼都沒有』的休止符,切開了前一個根音長音與後面的雙音和絃,強化了後來緊接著的切分音效果。
我自己有一個相當的偏見:『休止符是最有能量的音符,也是最難學好出現位置的音符』。
休止符的意思是:它界定了前一個音符實際的長度,它也界定了下一個音符要出現的位置。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篇文章是由許多的句子所構成,而句子與句子中間,會需要標點符號來做區隔,而不同的標點符號可以加強前一個句子的語意;同樣的,音樂是由樂句所構成,要分隔一個一個樂句,一定會需要用到休止符,而樂句中的每一個音符,也會需要用到休止符來『對比』出每一個音符的長短---如果你所編寫的樂句都是用連音記號去形成一種『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狀態,聆聽者應該很快就會進入被催眠狀態,因為它缺乏對比。
『話說到何時該停』,這除了是人生的一大課題之外,在音樂的呈現上也是。但『何時停、停多久』,就又是另外一種學無止境的修煉了。
總的來說,要想讓自己在音樂上的『Groove』有很好的表現,『切分音』與『休止符』的運用時機會是非常需要琢磨講究的!當然,在每一個樂句裡的每一個音符所使用的力度變化,帶來的『抑揚頓挫』,也會影響Groove給聽眾的感受,但因為那實在是太千變萬化的課題,恐怕不是這禿筆可以盡訴的---你可以在『透氣』這首曲子的彈奏上很明顯地就觀測到這些力度變化所帶來的效果,而我其實會進一步建議:當你在聆聽、分析、學習一些很棒的音樂作品時,不妨從這些面向去拆解這些建構起音樂的『樂高積木』,我確定這樣『站在巨人的肩膀』的學習方式,一定會為你的編曲呈現有著極高效率的成果提升。
祝音樂學習之旅愉快開心!
--------------------------------------------------------------------
後記1. 阿妮的這首『透氣』,是由馬來西亞籍的Bass大師Andy Peterson先生(https://www.facebook.com/andy.peterson.9803 )所完成,而這位大師也是阿妮從年輕就一直合作到現在的重要音樂夥伴。我很榮幸在過去的十幾年間能有多次機會與這位大師在錄音室或現場演唱會合作過;他的手掌,應該是我親眼所見過最為厚實的樂手,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何Andy Peterson先生所彈奏的Bass音色如此紮實。
後記2. 近兩個月因為一個新興的網路音樂平台之邀,我開始與四位年輕的編曲工作者進行每兩週一次的編曲研討會議。在分析這些學經歷各不相同的編曲工作者編曲作品時,很容易發現時下編曲對於低音線條與內聲部掌控的想像力、執行力都還有很大的『灌溉』空間,我因此定下幾個簡單但重要的習題課目;其中一項是:例舉一首只有Bass與Vocal的Youtube連結,來分析研究這兩個聲部可以創造的空間,以及自選一首自己喜愛的流行音樂曲目,將其改編為一把『Midi』Bass與一個主Vocal的版本。這個課目的意涵除了深入去瞭解這樣兩種『配器』的可能性之外,也在加強關於用Midi來執行編曲的實力。而這幾位編曲所選的Youtube範例,我覺得都相當精彩,所以,在這篇文章最後,想將這些精彩的音樂也分享給你:
編曲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3zjjosnEs
編曲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fG-dJFbxc
編曲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8UWa2N4Rsc
編曲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GCQHbFMuM
我想說:Bass真是一種傑出而無可取代的樂器啊啊啊!!!
percussion wiki 在 Body Percussion | Music therapy activities, Music ...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Body Percussion: Hand clapping, toe tapping, foot thumping, chest... ... Music Therapy Activities Wiki | Fandom. Rachelle BurrellMusic. ... <看更多>
percussion wiki 在 Most Common instrument【铃鼓Tambourine】打击乐知识百科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