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9@尖東
貧窮與房屋論壇
合作社房屋
Panel 1: poverty and housing in Hong Kong
(中文版本請見下方)
11:15 – 12:30 Poverty and housing in Hong Kong
- Ms Leilani Farha, Special Rapporteur on adequate housing as a component of the right to an adequate standard of living, and on the right to non-discrimination in this context (via pre-recorded video message)
- Professor Anthony B. L. Cheung, Research Chair Profess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Policy Studies,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former Secretary for Transport and Housing
- Mr Kim Lee, Assistant Professor,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UOW College Hong Kong
- Dr Edward Chung Yim Yiu, Founder of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 Centre
- Moderator: Dr. Fox Hu Zhiyo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Policy Studies,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11:15 – 12:30 香港貧窮及住屋問題
- 適足生活水準權所含適足住房問題特別報告員 Leilani Farha女士(透過預先錄影片段發言)
-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及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
- 香港伍倫貢學院助理教授李劍明先生
- 房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 Edward Yiu
- 主持:香港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教授胡智勇博士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 在 地產小子 Propertykid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建議大家成篇文睇晒
#巫堃泰
#Michael_Mo
#劏房
#鄔勵德原則
#可負擔房屋
#Affordable_Housing
#土地大辯論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流失本土人才是添馬艦在位者很願意的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
//It’s affordable housing, stupid!
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領軍的「土地大辯論」快將完結時,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香港樓價連升二十八個月,累積升幅達 45%。同時,公屋輪候時間亦達到 5.1 年,創最長紀錄。這些數字,都好像為政府強推的填海助攻。
不少八、九十後單身人士甚至小家庭,現時窩居劏房。市區街頭的自助洗衣店數目,反映了香港的劏房有增無減。他們的收入,稍為超過公屋入息上限,死慳死抵而來的儲蓄,又永遠追不起樓價升幅,他們只能屈住在生活機理缺乏的劏房,生活質素比收入更低卻住在公屋的家庭更為不堪。昔日,前公務司鄔勵德提出了每個屋邨都應該設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的「鄔勵德原則」,今日有多少劏房能符合?政府帶頭不協助港人行使適足住屋權(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難怪港人不時抱怨特區不如昔日好。
林鄭政府以居住環境惡劣為由而強推填海,其實也是轉移視線的策略。筆者十多年前在城大選讀房屋政策時,吳家鎚博士在第一課便斬釘截鐵說「土地供應與房屋供應是沒有必然關係」。誠然,從香港有了土地供應、到真正有房屋可供居住,快則七至八年,慢則二十年。今日初投職場的大學畢業生,看見填海地有樓,恐怕都成中年。真正阻礙香港人儘快行使適足住屋權的,是政府拒絕解決房屋流轉斷層。
孫九招托市,導致居屋停建多年。審計署要求市區公屋及公務員宿舍土地變私用,令土地用途向私樓傾斜。加上其他因應經濟周期推行的「托市」及「辣招」,始料不及後果都是令房屋流轉近乎停滯。即使近年政府復建居屋,推出的單位數量都是杯水車薪,而且居屋只賣不租,如何在樓價只升不跌環境下「儲首期」,對年青家庭仍舊是個大難題。
香港當下真正缺乏的,是公屋與私樓中間的可負擔租住房屋。羅兵咸永道(PwC)發表《「良好增長」— 可負擔房屋的新模式》報告,比照全球多個城市的房屋種類、公私營比例及供應,得出建議:香港理應發展可負擔房屋,並以市價 50-80% 左右定租。
可負擔房屋的好處,是重新協助房屋流轉。一下子由政府、公營機構及非政府組織供應上述房屋,當然不會滿足到龐大的需求。報告亦建議以公私營合作方式,在私人發展商物業中撥出 20-40% 的單位作可負擔房屋之用,而政府則可用單位計,向發展商提供優惠或補貼,讓計劃得以實行。
上述報告的建議,固然鼓勵不同背景人士融入同一個小社區之中,但是,「共享私樓環境」對香港買家而言,亦可能不太受落;而以單位計的補貼,亦可能招致「官商勾結」指控。所以,政府可以考慮 BOT 模式,讓私人發展商在特定土地用途上參與建屋,又或者容許私人發展商以 BOT 模式發展現時手上土地,同時提供補貼或免地價優惠,並在地契及合作契寫明是只租不賣式 BOT,不設差餉地租。地租期完結後,發展商便連地帶樓還回政府。
台灣的公共住宅,不少也是以 BOT 開發。台北市的興隆公共住宅,兩房近一千呎單位,月租都只是台幣 17600 元,剛好是所在的文山區平均租金約六成,而且公共住宅設置居住年限,最多只可住六年,以協助房屋流轉。
若香港參考台北例子,筆者建議可負擔房屋的月租,以香港月薪中位數 1/3 為界限,租住者亦有六至八年居住年限,以協助房屋流轉。換句話說,即使每月約 7000 租金,也可住得有尊嚴,同時可以儲多個錢「上車」。
林鄭月娥自詡「好打得」,但在房屋問題上,到現在恐怕得個「講」字。假若林鄭政府連可負擔房屋都想不到的話,就真的是 Stupid。試問有哪位香港年青人願意為一個笨蛋的政府去耗費自己的青春?林鄭政府再不去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就不會再願意付這個機會成本,寧可離開香港發展。香港流失本土人才,最後轉化成社會成本,又是香港的下一代去承擔。
除非,流失本土人才是添馬艦在位者很願意的事。//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 在 姚松炎 Edward Yi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公屋封頂,目的止蝕套現,政府高位放貨,出售似想離場?+×撤資,新地入獄,4粟農地一鋪清袋。
【惡過 689,林鄭史無前例倡公屋封頂!】
日前林鄭提出「公屋 80 萬封頂」論,指日後新建公屋應改為「綠置居」出售。連 689 都唔敢講,林鄭此建議是史無前例,將嚴重威脅香港人住屋權利!
林鄭接受《明報》專訪,解釋《施政報告》「以置業為主導、重燃不同收入家庭置業希望」的理念,指出租公屋單位將由 76 萬增至 80 萬,已足夠照顧基層家庭需要,日後可將大部分新建公屋轉作「綠置居」出售,變相將出租公屋數目封頂。
林鄭認為此舉既滿足市民置業訴求,又可改善房委會收入,讓建屋資本盡快回籠。雖然林鄭昨天見記者時補充「不是封頂」,但強調出租公屋單位「去到 80 萬或許已經應付到每一段時間最基層家庭的需求」。這不是「封頂」是甚麼?
|80 萬封頂無根據 基層住屋條件勢受損
官商勾結、地產霸權之下,私樓樓價租金連年創新高,因此公屋輪候冊戶數到今年近 28 萬。2014 年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計劃未來十年興建 20 萬出租公屋單位,已多次被民間聲音批評供應不足;去屆政府亦經常被批評增建公屋走數。新政府上台,卻旋即推翻長策供應目標,更史無前例宣佈「公屋封頂」,777 仲惡過 689。連前長策會成員、經濟學家關焯照都直斥林鄭的建議從未在長策會討論,80 萬封頂全無經濟學基礎可言。
可以預期,以「綠置居」取代出租公屋,只會令基層的住屋條件以至生活質素進一步惡化:
1. 公屋住戶:公屋供應封頂後,為讓 28 萬輪候冊住戶上樓,政府只會不斷收緊居住政策,將更多人打成富戶,威迫利誘住戶遷出,或購買「綠置居」
2.「綠置居」業主:不少都是夾心階層,抗壓能力有限;一旦經濟不景,樓市爆煲,這群仍在供樓的夾心階層,處境不堪設想
3. 其他基層市民:公屋供應封頂,更難上樓;當社會上更多人置業,政府維護樓市的誘因會更強,推高租金及消費物價,長遠「陰乾」無樓一族
|重燃上樓希望為名 漠視住屋權利為實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今年年初發表一份報告,批評全球各國近年縱容房屋供應金融化,令「適當住屋權(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被遺忘。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無樓的基層被逼遷到就業和服務稀少的市郊地區,生活尊嚴盡失。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應重新確保房屋及房屋投資的法規、政策,以落實住屋權、而非投資者利益為依歸。
林鄭推行「綠置居」、將公屋供應「封頂」,客觀效果不啻是引導市民上樓,然後任由他們拿著一個小單位在市場上與大財團、地產商周旋,取代過去租住公屋對可負擔住房的保障。政府坐擁上萬億財富,興建大白象基建亦極為疏爽,卻因不想支付興建公屋開支,不惜將香港人的住屋權拋擲到金融市場的汪洋大海,自生自滅。表面上,現在「綠置居」能滿足部份市民對「上車」的需求,但長遠只會進一步危害香港人的住屋權利。
|拒當樓奴 聲討林鄭
小麗民主教室將響應街坊工友服務處、關注基層住屋聯席 Concerning Grassroots' Housing Rights Alliance 及 公屋被迫遷戶關注組呼籲,星期日上午到政府總部外示威,反對林鄭將租住公屋封頂,並要求政府落實予市民安居的住屋權利,而非以「重燃置業希望」為餌,進一步將香港帶進金融地產霸權的深淵。
日期:10 月 29 日(星期日)
集合時間:10 AM
地點:金鐘海富中心地下集合,遊行至政府總部外
===
【誠邀月捐,讓教室延續工作】 siulai.hk/donate
我們現在亦接受郵寄支票,支票抬頭「劉小麗」。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 1 號
立法會綜合大樓 1018 室,劉小麗收
【籌募訴訟經費|守護公義基金】
恒生銀行 788-00603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