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後除了攝取蛋白質,一定要加上碳水化合物嗎? ]
運動營養已經夯很多年了,
但我是直到去年因為受邀幫健身教練開運動營養課程,
才花了蠻多時間研究這塊領域。
在研究運動後要吃什麼時,常常看到坊間各種文章倡導:
運動後要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才能達到"最好的肌肉生成量",
我自己在找文獻的時候完全沒有查到相關證據。
但是找到了一篇刊載在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上的評論(Ref 1),
雖然是2013年發表的,但覺得作者整理得很不錯,
而且自這篇之後似乎也沒有更多能夠解釋這件事的文獻,
所以還是翻譯給大家參考😊
原始文章因為幾乎是完整翻譯自paper,
所以內容有點長也比較專業一些。
想看完整的文章請點此👉https://reurl.cc/7oLL75
🌟以下節錄重點分享給臉書粉絲🌟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可以達成最佳肌肉生成量是個"假說"。
而這個"假說"主要是推論自以下兩點:
1.急性來說,胰島素和白氨酸(Leucine)可以協同促進蛋白質生成。
2.慢性來說,除了攝取蛋白質之外再攝取碳水化合物,比單獨攝取蛋白質可以讓瘦體量(Lean body mass)增加得更多。
但是!!!
這兩點都只是"推論",並沒有足夠研究證據支持。
以下是幾個研究的結果:
🌱 胰島素的確具有促進蛋白質生成的能力,但在細胞實驗中發現,只要非常低的胰島素濃度就可以達到效果,而且只要單獨給予白氨酸(不需給予碳水化合物),就能夠促進胰島素的生成(Ref 2)。
🌱 有三篇研究發現,在給予能夠刺激肌肉生成的最大劑量蛋白質(20-25公克)的狀況下,同時給予碳水化合物,對於促進蛋白質生成或抑制蛋白質分解皆"不具有"協同作用(Ref 3,4,5)。
🌱 Glynn等人的研究發現,給予20公克必需胺基酸,同時給予30公克或9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兩者造成胰島素上升的濃度差很多,但對於肌肉蛋白質生成或分解的效果沒有不同(Ref 5)。
所以就研究結果而言,上述假說幾乎可以說是不成立的。
A造成B,B造成C,並不代表A可以造成C。
❓什麼情況下運動後需要補充碳水化合物呢?❓
運動過程中肝醣會被消耗,
尤其是長時間的耗竭性運動消耗量更是大,
所以在運動後若補充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肝醣恢復。
一般是建議運動的強度較強且單次持續時間長,
加上"兩次運動的間隔時間很短"的狀況下,
(例如職業運動員或健身教練)
才需要在運動後立即補充碳水化合物(Ref 6)。
🌟結論🌟
如果是為了促進運動後的肌肉蛋白質生成,
單獨攝取蛋白質就足夠,不須另外攝取碳水化合物。
以大部分人一天運動一次的狀況下,
在隔天運動前肝醣可自動恢復至原本水平,
也不是非得在運動後補充碳水化合物。
總結來說,運動後補充碳水化合物不是不好,
只是需要搞清楚補充的目的。
而且務必記得,若沒有要特別增重或減重,
運動後的熱量攝取是必須算在原本的整日需求內,
而不是外加的喔!
以上是我自己看文獻的整理,
如果大家有找到不同的證據歡迎提供給我喔!!!
#增肌 #運動營養 #運動後怎麼吃 #實證醫學 #營養知識
#營養麵包 #呂猛凡營養師
Reference:
1. Figueiredo, V.C., Cameron-Smith, D. Is carbohydrate needed to further stimulate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hypertrophy following resistance exercise?. J Int Soc Sports Nutr 10, 42 (2013).
2. Greenhaff PL, Karagounis LG, Peirce N, Simpson EJ, Hazell M, Layfield R, Wackerhage H, Smith K, Atherton P, Selby A, Rennie MJ: Disassociati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amino acids and insulin on signaling, ubiquitin ligases, and protein turnover in human muscle.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8, 295 (3): E595-604. 10.1152/ajpendo.90411.2008.
3.Staples AW, Burd NA, West DW, Currie KD, Atherton PJ, Moore DR, Rennie MJ, Macdonald MJ, Baker SK, Phillips SM. Carbohydrate does not augment exercise-induced protein accretion versus protein alone.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1;43(7):1154–1161.
4. Koopman R, Beelen M, Stellingwerff T, Pennings B, Saris WH, Kies AK, Kuipers H, Van Loon LJ. Coingestion of carbohydrate with protein does not further augment postexercise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7;293(3):E833–842.
5. Glynn EL, Fry CS, Timmerman KL, Drummond MJ, Volpi E, Rasmussen BB. Addition of carbohydrate or alanine to an essential amino acid mixture does not enhance human skeletal muscle protein anabolism. J Nutr. 2013;143(3):307–314.
6. Mahan, L. K., Escott-Stump, S., Raymond, J. L., & Krause, M. V. (2017). Krause's food & the nutrition care process (14th ed.). St. Louis, Mo.: Elsevier/Saunders.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ynthesis journal」的推薦目錄:
- 關於synthesis journal 在 營養麵包(呂孟凡營養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synthesis journal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synthesis journal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synthesis journal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synthesis journal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synthesis journal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synthesis journal 在 Launching Nature Synthesis: A new journal for the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synthesis journal 在 An Anglophon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 Home 的評價
synthesis journal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蛋白質怎麼吃才有利增肌? 一次搞懂常見問題]
蛋白質食物不便宜,如何吃在刀口上做最有效率的利用,是所有增肌減脂的人最關心的,以下觀念供大家參考:
#吸收好壞的定義
是指營養素從腸道進入身體循環,照理說可吸收的蛋白質量應該是無限的。但是當蛋白質經消化成為胺基酸後,會經過腸壁的腸細胞進入肝門靜脈循環,肝臟沒用完的胺基酸也會經血液均給全身組織使用。真要說「效率決定步驟」,其實不是吸收的問題而是濃度競爭的問題,高濃度的胺基酸比低濃度容易滲透進腸壁,所以低脂低碳的高蛋白質補充品(例如:乳清蛋白/大豆蛋白)比肉類/豆類這些含有脂肪或是碳水化合物的原型食物(或稱「緩慢消化型蛋白質」)更容易滲透。
#動物性蛋白質還是植物性蛋白質好?
動物性蛋白質的好處是易吸收且含所有必需胺基酸,也有助於增加飽足感,但有飽和脂肪太高的疑慮外對腎臟的負擔也比較大,不建議單次大量攝取; 植物性蛋白質的優點為富含的纖維跟某些非必需胺基酸也是維持身體機能及能幫助肌肉成長修復的重要原料,而且在老年醫學期刊發現對腎臟有保護的作用,因此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同時均衡攝取動物加上植物蛋白質,互補優缺。
#分次吃還是一次吃?吃多少?
過去兩篇研究發現以攝取總共 80g乳清蛋白為例:每1.5小時分8次吃 (10g); 每3小時分4次吃(20克)跟每6小時分2次吃(40克),對於肌肉蛋白質合成(muscle protein synthesis)最有效率,一次吃80g反而沒有益處。但請注意這個研究的諸多限制: 例如這是用「純乳清」(碳水、脂肪、乳製品會影響蛋白質吸收),不同年齡、身體組成、運動習慣跟腸胃功能狀況的人不能一概而論,何況一天80g蛋白質其實對增肌減脂需求的人來說遠遠不足。且2016年一篇針對重訓蛋白質補充的研究證實,一次攝取40g比20g更能讓損耗的肌原纖維合成(合成率高約20%),因此真正需要增肌的人,有更高的胺基酸需求來供給肌肉質量的生成。
-->以上面兩個研究推斷,分四次,一次20-30g,若有重訓等會破壞肌肉的訓練,可在重訓後半小時一次攝入40g。
#隔多久沒吃蛋白質會消耗到肌肉?
若以2016跟2017年兩個研究來看,可發現為期8周的20:4( 一周選4天斷食20小時/攝食4小時,另外3天重訓)組跟任意飲食加重訓3天組比起來的平均瘦肉下降0.2kg,正常飲食加重訓組增加2.3kg的瘦肉,兩者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斷食組因為攝食時間減少,自然攝取的卡路里跟蛋白質都比較少(0.8g/kg/day),不過有趣的是肱二頭肌和股直肌的橫截面積在兩組中都表現出相似的增加,表示即使在4小時內及中吃進這些蛋白質,身體還是會很有效率的利用,另外體脂越高的人越容易在斷食中掉肌肉,體脂越低的人越容易在斷食中長肌肉,完全呼應我常提到的---體脂越高的人,胰島素抗性高,長肌肉效率差,亂節食容易掉肌肉!!!請先減脂再增肌效率才高!!而16:8斷食這個研究則是跟正常飲食組相比減去更多體脂但瘦肉量不變,推斷原因是兩組的蛋白質攝取量一樣(1.8~1.9g/kg/day),但是斷食組吃的熱量比較少所以自然也減去比較多的脂肪,又呼應我之前說的:減脂主要靠飲食,增肌飲食+重訓並重。
->由此可知幾比幾斷不斷食不重要,重要的是「熱量有沒有限制」、「一天能達到增肌減脂的蛋白質有沒有吃夠」,不建議空腹太久是因為蛋白質很有飽足感,無法一次大量攝取,不分次吃絕對吃不夠一天的量啊!!不是空腹時間越久就瘦越快喔!!你在短時間內若吃下大量的碳水、脂肪跟熱量,就算22:2也是不會瘦滴。
#個人化的一天攝取量最低與最高
根據去年《國際運動營養期刊》的數據表示,雖然較高的蛋白質攝取量(> 20 g)顯示更多的胺基酸被氧化,但身體太多地方需要蛋白質建構,或許也不是白費,而今年4月的《運動醫學》期刊也有針對運動選手需不需要更大量的蛋白質攝取來討論。從目前的證據,我們得到的結論是:
為了使肌肉的合成代謝最大化,應該在最少分散四餐中攝取0.4 g-0.55g / kg 的蛋白質,以達到最低1.6 g -2.2g/ kg /天的量。洗腎或腎功能不全的人大概控制在一天0.8-1g/kg,不過若BMI正常甚至偏瘦者或有大量運動需求者,在肝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吃到3.3g-4.4g/kg/天(大約一天300g以內),都在可接受範圍內,當然更多的攝取量最大閾值限制還有待未來研究證實。
Reference:
1. Timing and distribution of protein ingestion during prolonged recovery from resistance exercise alters myofibrillar protein synthesis. J Physiol. 2013 May 1; 591(9):2319-31.
2. Daytime pattern of post-exercise protein intake affects whole-body protein turnover in resistance-trained males. Nutr Metab (Lond). 2012 Oct 16; 9(1):91.
3. The response of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following whole-body resistance exercise is greater following 40 g than 20 g of ingested whey protein.Physiol Rep. 2016 Aug; 4(15):.
4. Time-restricted feeding in young men performing resistance train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Eur J Sport Sci. 2017 Mar; 17(2):200-207.
5. Effects of eight weeks of time-restricted feeding (16/8) on basal metabolism, maximal strength, body composition,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resistance-trained males.J Transl Med. 2016 Oct 13; 14(1):290.
6. Schoenfeld, Brad Jon, and Alan Albert Aragon. "How much protein can the body use in a single meal for muscle-building? Implications for daily protein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15.1 (2018):
7. Ribeiro, Alex S., João Pedro Nunes, and Brad J. Schoenfeld. "Should Competitive Bodybuilders Ingest More Protein than Current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Sports Medicine (2019): 1-5.
8. Antonio, Jose, et al. "The effects of consuming a high protein diet (4.4 g/kg/d) on body composition in resistance-traine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11.1 (2014): 19.
#蛋白質很好用攝取多其實不算浪費
#Tammy Wang早上蛋白質攝取過量突然想寫這篇😂😂
synthesis journal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恭賀地質系劉雅瑄教授及高立誠博士後研究員 ── 結晶成長研究論文發表於歐洲化學學會著名期刊並選為封面✨
《材料化學A》(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A)
傳統結晶成長模式,是由溶液濃度過飽和形成前驅錯合物單體或是藉由溶解小顆粒進而再結晶的成長過程。然而,隨著奈米議題而帶動表徵分析儀器的進步,可以在相關的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過去所沒辦法顯現的成長過程。
定向貼附(oriented attachment, OA)的成長方式,則是由此所延伸出來的成長模型。在液相成長的成長環境中,具備完整晶形的奈米級顆粒,可以藉著定向貼附成長方式去長成最終所觀察到的材料形貌。這種晶體堆疊模式所產生的接合面會因此產生結晶晶格(dislocation)差排,即透過成長方式產生的缺陷(defect),而這些結晶過成的不完整處會使得材料活性受到改變。
本研究由臺大地質科學系劉雅瑄教授及高立誠博士後研究員,以一簡單的液相成長方法,成功合成由金紅石相和銳鈦礦相共存的二氧化鈦奈米柱陣列薄膜,不但克服了銳鈦礦二氧化鈦難以成長於基材上的特性,並透過調整液相環境來改變成長機制和材料晶型。並與加州柏克萊先進光源實驗的Dr. JinghuaGuo團隊合作,以同步輻射軟線光源對材料表面分析之優勢,有效鑑定出兩種不同晶型的空間分布,和利用共振軟X光非彈性散射證明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晶體缺陷。同時藉由光催化降解汙染物的試驗,證明材料在異質型態的設計下,有效增加其反應能力。
液相晶體成長機制,是否其實不如過去所想的如此單純,從製備開始到最後所觀察到的產物,其中所經過的過程,可能遠比所想得複雜。建立不同晶體成長方法,有利在材料設計上突破過去舊有想法的禁錮,針對未來的產業上應用可以有極大的突破淺力。
本研究是由科技部計畫(105-2917-I-002-008& 105-2628-M-002-008-MY3),還有臺大前瞻領航計畫的支助下完成。此科研成果被選為歐洲化學學會著名期刊–《材料化學A》(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A)2018年6月21日第六卷的封面,詳細科研成果請參閱正式發表的全文“A facile route for the synthesis of heterogeneous crystal structures in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s with vacancy-driven defects via the oriented attachment growth mechanism”, 2018, DOI: 10.1039/C8TA01027G。
#理學院 #地質科學系 #劉雅瑄教授 #NTU
synthesis journal 在 An Anglophon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 Home 的推薦與評價
Synthesis : An Anglophon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107 likes. Synthesis provides the forum for work that critically engages the... ... <看更多>
synthesis journal 在 Launching Nature Synthesis: A new journal for the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