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新應用! AI演算智慧防災、防空汙打造智慧城市
劉俐均 廖廣賓
2021年4月18日·TVBS
隨著5G開台,技術應用已經越來越廣,現在許多城市也都開始規劃智慧城市的藍圖,像是在防汛、防災、防空汙、以及學校食安上,都能使用AI大數據來演算,另外在高雄,也有5GAIoT大聯盟,將新灣區打造成為台灣最大的5GAIoT產業聚落,成為新南向的重點基地。
暴雨狂襲、道路、低窪地區,成為淹水重災區,災害應變中心要掌控救災目標、派遣人員修復,過往只能靠通報、靠人力現場查驗,現在高雄市透過智慧防汛系統,在市區裡設置60支路面淹水感知器,更快速、準確的掌握災情,做好防災措施。
高雄市水利局防洪科股長王大維:「我在下水道已經知道開始積了,我就判斷我未來的區域排水路面,或者我的滯洪池、已經開始積水淹水的狀態。」
警鈴作響,通報指揮中心有意外發生,接著再交接到救護人員手上,過平板進入行動派遣系統,接收資訊,派遣分隊。
同一時間,醫院也從管理系統上獲取傷患訊息,讓整個救護零時差,救援速度加快,全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正一步步地建置雛型,大量資料快速傳輸低延遲的各種智慧應用,就連未來的職員訓練,也能靠VR技術深入其境訓練。
科技公司3D美術設計何秉諺:「他可以應用在員工前期訓練,然後他們就是有模擬一些錯誤的示範,讓員工知道說這樣子做是錯誤的。」
要打造成智慧城市企圖心還包括,高雄5GAIoT國際大聯盟成軍,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電競館展覽館到軟體園區,讓高雄新灣區成為新南向的重點基地。
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這樣的一個灣區可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他有輕軌的經過,他有很多的這種需要用5G應用的場域,高雄就是後發先制的條件裡面,就是要先選對我們要做5G的事情。5G就有很多智慧應用,在談5G之前還有更多的基礎建設。」
規劃600公頃的區域,成為全台最大的5GAIoT產業聚落,更一路延伸到高雄加工出口區。
記者劉俐均:「已經有55年歷史的高雄加工出口區,隨著5G的開台,製造產業也要跟著升級成為智慧製造的產線,可以看到現在在加工出口區裡,前瞻產辦大樓如火如茶的興建當中,等到完工之後5G布建完成,舊的廠房也會逐步更新。」
經濟部加工處高雄分處長吳大川:「目前我們大概有5家廠商,要進駐這邊做生產製造。」
電信業者加快布建5G基礎設備,加工出口區從傳統產業進入到5G產業,將導入新興技術應用AIoT、5G廠商進入,這些都是納入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
經濟部加工處高雄分處長吳大川:「園區本來在做一些科技產業的廠商,再升級為智慧製造的一個關燈工廠,也代表我們整個亞洲新灣區,5GAIoT裡面最基礎的這個製造業,升級成為5GAIoT的一個產業。」
電信業者總經理王清全:「當這些5GAIoT的企業專網如果建設完成之後,那在智慧製造的部份,智慧製造的自動化之外,還有一些廠區的智慧巡檢,這一部分都是我們5GAIoT的一個強項。」
台灣邁入5G新紀元,智慧城市加快腳步,從以往費時又費力資料建檔,轉換成為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也能套用在食安監控上。
新北市衛生局人員:「食安監控中心接受到開陽白菜的部分是異常的請立即做矯正。」
2020年新北市衛生局設立食安監測平台,從原本只有稽查人員定期到各個團膳廚房、自立廚房做稽查,現在有了智慧物聯網技術,每天都能監控食物溫度,確保安全無虞,預防食安中毒。
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自動的一個溫度計讓他們插在上面,就自動告訴他說,這個已經達到熟的標準,然後他還同時上傳,我們做了以後發現真的非常非常棒,我們食物中毒的這個通報,降低的83%。」
不只即時監測發揮救援效用,新北市架設全災型應變指揮決策系統,利用AI大數據演算還能夠預警防災,遇到致災型豪雨,或是颱風的災害應變,透過AI大數據在36小時之前,就能算出可能淹水的位置、高度,同時,土石流、停電,也能提前六小時預知可能受影響的範圍。
新北市消防局資通管考科科長羅凱文:「用AI人工智慧去推演出來說,未來六小時內,有哪一些的里他會停電,他停電的戶數是高達50%,或高達75%以上,那我們可以EOC即時去通知。」
這樣的智慧科技城市,對抗空汙也有效。
記者劉俐均:「要監控台中市的空氣品質,不再只是靠人力來抓違規,像這樣的監控儀器目前一共有50多支,等到全部架設完成之後,就能檢視全市兩千多支的煙囪,利用AI智慧學習,判讀煙囪影像是否有排放異常的狀況,而這些數據也能即時傳送回到環保局。」
台中市環保局局長陳宏益:「這個時間點煙不應該是黑色的,電腦會去學習這一個位子的煙,正常就應該是什麼樣子。」
設立微型感測器、監控儀器,透過電腦運算,以及用高解析度畫質監控儀器,將工業區的空氣品質一覽無遺,有任何異常,資料就會傳送到智慧監控平台。
台中市環保局局長陳宏益:「以後台中市不是只要有100個高效能的攝影機,在我們的環境裡面,每一個鏡頭大概負責5平方公里,現在我們有搭配無人機,我們一發現煙囪異常,我的無人機自己就飛過去了。」
以往監測空氣品質,都得要人員到場手動操作勘驗,才能揪出危害,但如今透過智慧監控,就讓空汙無所遁形,從2016年的22.5微克降低到2020年的15.4微克,這些都歸功於科技數位的創新。
台中市資訊中心主任黃惠敏:「他(5G)能夠連結的一些網路設備會比較多,所以未來一些物聯網感測的相關應用,也會相對比較多,那也因為他頻寬比較大,所以目前大概看到比較多的應用,大家都往影像方向去走。」
不久的未來,當5G建置更成熟,智慧城市的規模也越來越完整,從工業產線市區的災害應變,再到民生醫療娛樂,深入到市民生活所需,這是科技進步,也是智慧城市演化腳步,智能的生活將會無處不在。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5g%E6%96%B0%E6%87%89%E7%94%A8-ai%E6%BC%94%E7%AE%97%E6%99%BA%E6%85%A7%E9%98%B2%E7%81%BD-%E9%98%B2%E7%A9%BA%E6%B1%99%E6%89%93%E9%80%A0%E6%99%BA%E6%85%A7%E5%9F%8E%E5%B8%82-123833697.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DovL20uZmFjZWJvb2suY29tLw&guce_referrer_sig=AQAAAIAJo6RyvAR-fbjyTvJiXDlKx1Y86j3IV8GomZbfHnPjfFfU3XKaZVCoJIVrXyzaZeTdmrHJbL14Kgej1_WzHugjoNsei24ErgEM2b9ri3nPuGjwlR3tL5ZkSBnNnshUIFKM7nE_UZEkLZu7_f4TikrHNrDUdT4RZc3m-tBK0J_q
ae更新ai檔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韓國瑜。
因為他幫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讓我們都能有所警惕,別再不懂裝懂。
前情提要:時代力量的高雄市議員 黃捷 鳳山捷伴同行 在市議會質詢關於自由經濟示範區、保稅倉庫/工廠,以及與馬英九總統提出的版本有何異同時,韓國瑜 市長以及副市長葉匡時的回應,讓很多看過質詢影片的人,都頗為傻眼。
我的很多朋友,早就認為韓市長(以及其團隊)專業非常欠缺,只是憑著話術跟形象上位,所以看到這樣的質詢跟回應,並不驚訝,也不禁訕笑。
我的第一反應也是覺得有點誇張,但再想想,其實不懂裝懂不只是韓市長或葉副市長的問題,也不只發生在自經區這個議題,而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太樂觀了。
( 黃議員質詢影片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FongshanHuangjie/videos/305580537002663/
建議看完整版: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5nxhtP9Q1Y )
--------------------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以為知識就是我們學習之後留在我們記憶裡頭的那些資訊,就像是電腦裡的硬碟,儲存大量資料,要用的時候就提取出來,好像打開一個文件資料夾,選取一個文件檔案,然後點兩下開啟一樣。你可能覺得電腦之所以被稱為電腦,不就是因為它模仿人腦的運作方式嗎?而且這跟我們日常的體驗也蠻符合的。
但,要是其實人腦根本不是這樣呢?要是擁有知識只是一種假象,而我們根本沒有什麼來自心靈深處的內在信念,全都只是大腦根據感知到的訊號掰出的故事呢?
這聽起來很反常識,但心理學及認知科學界對人類的心智狀態已經越來越有共識,若要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人類比自己以為的來得更無知且更淺薄。不相信嗎?那來試試看吧!
請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當然,請別問別人也別查資料,自己好好回答:
一、若從一到七分,請你自評你對魔鬼氈的原理的理解有幾分呢?(最低為一,最高為七)
好了嗎?再來是下一題:
二、魔鬼氈運作的原理是什麼?請盡可能地詳細描述所有步驟。
大多數的人在回答第一題時都會高估自己的理解程度,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魔鬼氈的專家,你大概在回答第二題時遇上了麻煩,說不出個所以然,頂多只能跟韓市長一樣回個幾句話就鬼打牆。
這代表你並不真的理解魔鬼氈的原理,那麼接下來就請你回答第三題:
三、現在,請再次從一到七分,自評你對魔鬼氈的原理的理解有幾分呢?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先前對魔鬼氈的理解真是高估了。不只是你,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高估自己的傾向。
如果連魔鬼氈,你我都無法好好解釋它的原理,我們又怎能理解現在生活中各種複雜的系統呢?從智慧型手機到風力發電、核能發電,從基因改造到區塊鏈、從 AI 到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說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聲稱自己對這些主題擁有完整的知識,如果我們對所有事情都是一知半解,那又怎麼有資格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呢?
說到這,當然不是要大家洗洗睡了,以後再也別關心公共議題,而是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對某個議題有 #很強烈的立場,不妨 #先試著讓自己解釋看看,我們討論的那東西到底是怎麼運作的,然後我們極有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知道得不多,而那不知為何而來的強烈立場,也值得校正一下。
如果 #知識的假象 是個常態,那該怎樣避免無知,做出更明智的決定?(起碼避免讓自己像韓市長一樣)
人類自以為自己知道很多知識的這個假象,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我們得反駁一般對知識的錯誤理解,那就是以為知識就是固態的、不變的,知識是在圖書館、維基百科裡、或是某些專家腦子裡的東西。其實知識是液態的,在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遭的環境、工具、社群之間流動著。
人類其實是一種透過「 #知識共同體」來思考的生物,知識共同體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擁有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是存在於腦中,大部分都是存在人的身體、周遭的環境,還有其他人身上(例如市長把知識存在副市長身上,副市長把知識存在過兩天要給議員的文件上)。
到了現在,知識共同體也包括了各種科技工具,特別是網際網路。如果要更白話一點,就是人類很懂得如何互助跟合作,自己不會或記不得知識沒關係,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記憶庫,大部分的事情別人會、別人記得就行了。我們可以很有默契地知道別人知道些什麼,別人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知道些什麼。於是人類藉由群體的智慧,超越了個體的能力,集思廣益就是這麼一回事。
以開車考駕照為例,如果你把交通規則跟汽車功能都背牢了,那筆試通過應該沒問題,但如果你沒有自己練習過開車、或是上駕訓班請教練指導,那路考要過就很難。這是因為開車的知識不只存在腦裡,也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裡。
而就算你拿到駕照,可以開車上路了,要是其他路上的駕駛都隨便亂開,那你也會遭殃。你之所以敢上路,是因為 #你知道 絕大多數上路的駕駛也知道車要怎麼開、交通規則要怎麼遵守。而如果你覺得你已經很會開車了,但突然讓你到不熟悉的環境開車,例如從左駕的台灣到左右駕都有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我去過),兩個地方的交通法規、號誌、以及人群過馬路的方式、警察執法的嚴格度等等都不同,你也會一下子覺得不太知道怎麼開車了。
而要是你跟你的車子突然被傳送到一望無際、沒有手機訊號、沒有加油站的蒙古草原(我去過),車子沒油了,或是結凍了,肯定會讓你不知所措吧。這就是因為開車的知識,也存在於周遭的社群、環境、以及科技工具裡,如果沒有整個「開車知識共同體」的配合,光是自己會開車,也是行不通的。
好啦,聽起來知識共同體很棒、很重要啊,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從老祖宗群體狩獵、到建立金字塔、再到探測重力波、拍下事件視界的照片.....我們透過知識共同體,讓文明在過去數萬年來快速發展,問題就在於,當我們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就會分不清自己具備哪些知識,以為所有知識都在自己的腦袋裡,但其實多半是儲存在周遭的環境跟群體裡,這就是知識的假象。
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自己腦裡的知識,別人腦裡應該也有,或是覺得既然某個知識別人腦裡有了,懂了,那我就不用花時間自己了解了,但卻沒察覺其實 #別人也只是以為他們自己懂。
還有的時候,你跟你周遭的人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沒有共識,那你可能會為了維持和諧,選擇從眾。你會覺得只有自己對這事情不太肯定,可是其他人都很肯定,那......應該是自己錯了,而且要是你在群體裡提出疑問,甚至唱反調,會讓群體跟自己都不舒服。於是就更不敢發揮好奇心跟思辨力,就像「指鹿為馬」這句成語所描述的那樣。
我前面提到的「知識的假象」,就來自於同名的書籍《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作者是兩位美國的認知科學家,斯洛曼跟芬恩巴赫。他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兩則虛構的新聞,給受試者看,兩則虛構新聞的內容類似,一則是說地質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岩石,能自體發光,而科學家已經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另一則新聞大致相同,差別在於這則說科學家還不明白到底為什麼這個岩石會發光。接著再問看新聞的人對這個發光岩石的理解,結果以為科學家已經搞懂為什麼岩石會發光的人,也會認為自己比較了解,而認為科學家還沒搞懂的人,則認為自己也不懂。這就好玩了,明明新聞是虛構的,科學家跟岩石都是不存在的,但人們對這個發光岩石的理解,竟然會因為科學家理解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這代表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理解的「感受」,取決於他人對這件事情是否理解。
你想想,如果你周遭的人都一副很理解農產品銷售、基因改造、核能發電、自由經濟示範區...是怎麼回事的樣子,那你可能也會覺得自己很懂,儘管其實你根本就不懂,而恐怖的是,你身邊那些看起來很懂的人,其實知道得也不多,因為他們也是受到身邊的人所影響。這就是一種假象,而這種假象還會互相強化,我們越固執,就覺得看法有憑有據,誤以為自己見多識廣。
我們要了解,人類在許多時候自以為是,不懂裝懂,這種愚蠢不能說是缺點,而是人類這個物種的特點,因為這個特色,我們才能互相依賴,透過知識共同體打造出如今的文明,其他動物可做不到。
這個特點使我們在不理解一件事情的情形下,卻能有「理解的感覺」。所以如果想要提升別人跟自己的科學思辨力,減少不懂裝懂的問題,單靠知識傳輸,是不夠的。
要提升科學思辨力,我們得要先讓人知曉自己在特定議題上知識的不足,#當人們知道自己不知道,#態度就會比較軟化,#願意接受新知跟改變態度。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讓人們能夠獲得與其他知識共同體互動的機會。一個人通常所知有限,因此對於新的議題、新的科技和科學發展,很難提出有見地跟深度的觀點,只能選擇跟信任的人抱團取暖,但由於我們的同溫層所知同樣不多,儘管我們身處在特定知識共同體,有時仍會對科學產生誤解,假如不改變所屬共同體的共識,或只待在相同的共同體裡,再怎樣培養科學思辨力也只是枉然。
有些人擔心自己知道得不夠多,要嘛就因此對參與討論退卻,要嘛就焦慮地逼自己囫圇吞棗,什麼都想靠自己學。這其實是被錯誤的獨立思考給框架住了。#我們應該跨出原本的共同體,到其他的共同體去汲取與分享知識,這才是更好的做法。
寫這篇,倒不是要替韓市長及其團隊辯護,畢竟韓市長是提出政見的人,也是執行者跟倡議者,他與團隊就有義務比一般人更了解議題,並且提早讓自己擁有逼近專家等級的知識,而不是像影片中呈現出的那樣,幾近無知又不願面對自己無知。
我認為黃捷議員的質詢毫無找碴的意味,她所提出的問題正當也中肯,希望韓市長能夠好好調整心態,提升自己的執政專業度,利用這個好機會展現出自己是個能改進的政治人物,讓自己真的變專業,來扭轉一時的挫敗吧。千萬不要又像我在上一篇裡頭說的一樣,把討論「簡化」操作成政黨對立了。
(回顧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95164664312237/?type=3&theater )
最後,再次分享我的「無知者宣言」,與大家共勉:
第一,#我認為自己很無知。
第二,#我不吝嗇地分享所知。
第三,#我不會因為被更新、#更好的證據打臉,#就惱羞成怒,#而是會因此改變立場。
(回顧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76304222864948 )
--------------------
本文大部分內容原出自我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
https://panschool.asia/product/%E7%A7%91%E5%AD%B8%E6%80%9D%E8%BE%A8%E5%8A%9B-%E7%8F%BE%E4%BB%A3%E4%BA%BA%E9%83%BD%E9%9C%80%E8%A6%81%E7%9A%84%E7%94%9F%E5%AD%98%E6%BC%94%E7%AE%97%E6%B3%95
#我也不懂自由經濟示範區有何利弊
#所以我還不能說我支持或反對
#但我願意讓自己更懂
ae更新ai檔 在 AE/MG交流(AfterEffects / MotionGraphics) | #發問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AE 匯入含圖層的PSD 如果有需要修改圖層內容是回PSD修改後存檔AE就會自動同步嗎2. 如果沒有同步是不是我哪個 ... AI檔也是一樣的操作嗎 ... 112/4/18 更新:已解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