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美對華政策急變 傳媒洗腦人民反華
文章日期:2021年7月2日
【明報專訊】上周我指出美國擁有前所未見的強大媒體影響力,此所謂「軟實力」,才是操控全球的最重要「真實力」。尤其是經「神聖」互聯網名義護航下的新媒體,如facebook(最近市值剛升破1萬億美元),Twitter和Netflix等,更奇怪地能夠輕鬆逼使幾乎全球所有國家及地區,自動放棄正常和合理的傳統媒體監管法例和尺度!
大部分人都同意維持美國霸權最厲害的三樣「武器」就是「軍事、美元和傳媒」。很多人的錯覺是最首要的仍是軍事力量,有了這個,才能夠支撐強大的美元專權,最後有了錢,才能夠買到媒體的影響力。在過去的古老石油和傳統戰爭年代,這個因果循環關係,確有一定道理。但在現今數據資訊年代,整個因果關係已完全逆轉。
如果美國不擁有全球史上最厲害的媒體力量,近乎操控影響全球大部分人對美國觀感的資訊,雖然不等如所有人都因此愛美國,但對維持全世界對美元霸權的信心,明顯有極大幫助。如無此有效「洗腦」工具,近年美國債務井噴式上升,每年財赤極誇張的超過GDP的10%,總債亦已超越GDP的100%警界線,正常情况下,美元理應已面對極大壓力,大家恐懼的超級通脹亦真的有可能出現。
不過,有了超強傳媒力量,美國聯儲局的工作就變得異常輕鬆,只需如魔術般揮動一下QE魔法棒,就可在眾目睽睽下隨意印鈔票,違反美國表面上最推崇的自由市場經濟,諷刺地操控代表美元價格的整條利率曲線!
虛幣成接火棒遊戲 歸降美元霸權
Bitcoin和其他加密貨的本意為挑戰甚至推翻美元霸權,但後來逐漸發現絕大多數參與炒賣加密貨幣的人,原來最後都只是想拿回美元!尤其繼應運而生的stable coins如泰達幣(USDT)和USD Coin(USDC)等出現後,大家更毫不羞恥地表現出加密貨幣只是個短炒接火棒遊戲,真正目的是盡快把利潤轉回到理論上與美元掛鈎的stable coins!此發展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美國雖暫無意發展官方數碼貨幣,stable coins有多大風險是另一回事,但崛起的速度,絕對比任何國家的數碼貨幣快得多,亦大力幫助延伸美元霸權至加密貨幣世界。即是事實上,本來充滿理想和幻想的加密貨幣世界,已幾乎正式歸降美元霸權,也非常諷刺!
最後,當然有了超強的美元,才可支撑超乎任何正常需要的龐大軍事力量。美國擁有瘋狂的6000枚核飛彈,每年軍備支出超過7000億美元,是緊隨其後9個國家軍費的總和!除核武外,其他所有武器系統,都是有「實用價值」的,過去20年,美國非法攻打伊拉克和阿富汗,轟炸敘利亞、利比亞、巴基斯坦,幾乎每天以無人機(drones)執行暗殺行動,更製造數百萬可憐伊斯蘭難民,死傷人數過百萬!
整個穆斯林世界被逼害,因此走向更極端化,包括新疆也開始出現恐怖主義。美國本身經濟,本應無法支撑此誇張程度的窮兵黷武,絕對有走向如古羅馬帝國崩潰之路的可能,但正因有超級傳媒支持美元霸權,才可維持歷史上從未見過的美式「Nine Power Standard」!
美國堅信Intel前CEO的名言──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對任何新崛起國家和勢力,都盡早提防和阻撓發展。美國打擊方法包括媒體攻擊、貿易戰、貨幣戰、軍備戰、顛覆政權行動,甚至正式軍事衝突,不一而足,看情况而定。二戰後的兩個被認為挑戰美國霸權例子為蘇聯和日本。對付蘇聯的主要策略為二戰後著名外交家凱南(George Kennan)在「X Article」中所建議的「圍堵政策」(Containment Policy),最後非常成功,經40年冷戰,不費一兵一卒,蘇聯自動解體。二戰後的日本受美國軍事保護,根本不太可能對美國構成很大真正威脅,但美國仍不放過日本,當日本汽車和電器業在七八十年代急速崛起時,美國貿赤日趨嚴重,就即馬上出手,在1985年與英國、西德、法國和日本達成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迫使日圓在18個月內升值一倍,削弱日本出口競爭力,更把日本經濟推向泡沫化,到1990年正式爆破,至今仍未完全復原!
一般說法是美國對任何挑戰者的警戒線約為美國GDP規模的50%左右,但其實此說法有誤。大家用的例子是日本,到了1990年,日本經濟規模確到了約美國GDP的50%,但很多人忘記了美國出手的時間點是早5年的1985年,在日圓大幅升值前,當時日本GDP只約為美國的25%。所以美國認為真正有效的警戒線應為自己GDP的25%,若等到50%,可能已經太遲。
若把這些警戒線放到中國發展時間表上,到了2000年左右,中國GDP已接近美國的25%,本應已是美國出手打擊中國的時候。現今美國喜說中國能夠在2001年加入WTO,全靠美國支持,因此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事實上,美國在中國入世前,多年來不見得非常支持,反而阻撓重重,每年以最優惠國待遇作為貿易要脅條件。到中國終答應各種開放市場要求後,美國才勉強支持中國入世。
911後沉迷反恐 錯過遏制中國時機
最關鍵的一件事是「911恐襲」,改變了美國外交政策,甚至美國的命運。本來蘇聯解體後,沙特阿拉伯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失去軍事靠山,轉投美國懷抱。在當年石油仍非常重要的時代,美國本應再無後顧之憂。但人算不如天算,拉登出身沙特富貴人家,但立志捍衛伊斯蘭,決定投身阿富汗反蘇聯侵略聖戰,接受美國訓練和軍事支持,無形中變成為美國賣命。當戰勝趕走蘇聯後,才恍然發現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帝國主義,繼續雄霸整個中東,包括沙特。拉登感覺被出賣,所以就反噬美國,計劃了911恐襲,改寫了歷史。
911恐襲震撼美國,必須採取大規模軍事報復行動。此舉本無可厚非,但中東和中亞,尤其阿富汗是出名的英雄塜,多個帝國如英國和蘇聯等,都發現入侵容易退兵難,到發覺時已泥足深陷,難以自拔。至今美國在阿富汗打了近20年,仍處於如此尷尬局面。
到了約2015年,美國才開始夢醒和後悔軍事和外交上過度沉迷於在中東和中亞的所謂反恐戰。他們終於明白恐怖主義只有「干擾能力」(Power to disrupt),但沒有「替代能力」(Power to take over),所以威脅有限。另外,隨着美國頁岩油的發展和數據年代的來臨,中東石油資源的重要性愈來愈低,美國更倍覺中東之戰沒有價值。
最重要的當然是美國終發現錯過了打壓中國崛起的最佳時機!到了2015年,中國名義GDP已逼近美國的50%,按PPP方法計算,甚至有人認為早在2014年,中國已超越美國!
在2015年,資深美國國防部中國專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出版了《Hundred-Year Marathon》一書,提出中國有百年挑戰且取代美國霸權的野心,美國必須提防。到了2017年,哈佛Kennedy School前院長Graham Allison出版了更有影響力的《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修昔底德陷阱一詞頓然流行起來,其實只是給予過時和危險雙邊鬥爭,零和遊戲一個糖衣毒藥包装。
到了2018年一月,美國國防部更首次在每年威脅評估報告中,把中國提升至第一位,取代之前十多年的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戰略改變。2019年5月,美國國務院(即外交部)時任政策規劃主任(Director of Policy Planning)斯金納(Kiron Skinner,黑人女士),出了一個名為「Letter X」的報告,明顯模仿凱南的「X Article」,同樣建議以圍堵策略對付中國。
但報告太過老實,竟承認中國崛起是美國首次面對非白種人挑戰。意思是即使蘇聯和甚至納粹德國,都只是白人大家庭的自己人之爭,中國人是外族,才是真正最大威脅!我當跟一些美國外交官員討論此事,他們自辯此屬個人觀點,在報告出了之後不久,斯金納已離職。但離職與否有何關係,官方報告中仍存在,抹黑和打壓中國政策仍在執行!
上周文章包括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一些西方國家人民對中國態度的長期民調圖表,數據顯示在2000年代初,在不少國家,包括美國,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仍略高於反感,之後10年反感比例確有緩慢上升趨勢,但真正出現類似非線性急升情况,是到了約2015年後才出現的。美國流行的講法是中國在2012年起,開始走向專制甚至獨裁,踐踏人權,所以西方因正義而產生反感。但此說根本與事實不符,現在對新疆的無稽非殺人種族滅絕指控,也奇怪地堅持中國只從2018起,才突然建造大量集中營。但新疆的恐怖襲擊高峰期在2009年,即使要大力鎮壓,也應在2009年開始,不應在近10年後才開始。
美國對新疆香港立場急轉彎
我認為真正解釋是從911恐襲後,美國一直希望中國支持全球反恐戰,亦長期支持中國的反恐政策。在小布殊年代,甚至曾讓中方到訪古巴的關塔那摩灣(Guantanamo Bay)黑獄,參與偵訊被監禁新疆恐怖分子。此反恐合作維持超過10年,只因美國從2015年後,逐漸認為中國對其威脅更大,才突然改變對中國新疆政策的說法,由支持改為抨擊,美國傳媒亦樂於順從宣傳此充滿虛偽和種族主義的謊言,廣大西方人民亦逐漸被洗腦。我相信大家仍記得,在2019年的香港暴亂中,也曾出現類似的急轉彎,由認同中央和香港政府的克制處理手法,突然改為嚴厲批判,並加以所謂制裁。
所以事實是,過去5年,中國發展方向並未有巨大改變,仍然堅持歷史上罕有,美國從未嘗試過的和平崛起,中國人權狀况,仍然不斷改善和進步。在2019年的巨型香港暴亂,政府竟能避免奪走任何性命,簡直是奇迹!
真正改變了的是如夢初醒的美國,等到約2015年,才意會到中國可能將在不久將來,在經濟上超越美國,所以就開始了瘋狂的傳媒抹黑行動,再加上其他貿易和科技戰等等。但他們仍誤解中國,中國發展方向是和平的,固然為中國人帶來美好生活,走向富強,但亦為全球各國製造更多更有利商機。只要美國削減誇張軍費和財赤,連美元霸權也未必馬上消失,因為中國在金融開放上,偏向保守。
中國和平崛起利各國商機
如今中國經濟規模,在未來5至10年內超越美國的大勢已成,除非出現恐怖正面戰爭,或其他意想不到巨變。美國實應回頭是岸,接受芒格(Charlie Munger)和其他智者的意見,不少中國政策是正確的,有利於民和全世界,美國應支持甚至模仿,而非永遠偏見,且嚴重抹黑。此做法損人不利己,最差情况,甚至可帶來世界末日!
今期本答應討論弱媒體對中國的壞影響,但篇幅有限,先解釋清楚美國媒體以至人民,在過去數年,對中國態度突然改變的因由,下周再討論其他。
(中環擁有facebook及Netflix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allison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網球場的路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情報] Mercedes車隊技術人員調動- 看板FORMULA1 的評價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Allison 英文教學大小事- 廣讀和精讀要並列同行 廣讀成效在對 ... 的評價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VLOGMAS ep.16 畢業後在做什麼工作?YNYN是什麼意思 ... 的評價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alison中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alison中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allison意思 在 allison名字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 日本料理餐廳推薦情報 的評價
allison意思 在 網球場的路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叫大滿貫(Grand Slam)?
Grand slam直譯過來是巨大的聲響,據說這個詞最早出自18世紀一種名叫「Boston」類似橋牌的撲克牌遊戲中。在Boston裡,grand slam是形容一位玩家贏得了單局全部13墩牌。
Grand slam第一次被用在網球運動是在1933年,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的運動編輯古爾德(Alan Gould)在爲The Fresno Bee報紙撰寫的文章中寫道:
「傑克.克勞福德(Jack Crawford)已經拿下過澳網、法網和英網的單打冠軍,明天下午他將在美網冠軍決賽面對佛瑞德.派瑞(Fred Perry),爭取成為網球史上第一個grand slam。」
不過,克勞福德後來輸給了派瑞,沒能成為網球史上的第一個grand slam。
5年後,1938年,澳洲網球選手唐納.布吉(Donald Budge)在當年拿下了四大賽事全部的男子單打冠軍,創下歷史。美國專欄作家丹齊克(Allison Danzig)也再度將這個出自撲克牌遊戲中的grand slam,用來形容布吉非凡的成就。Grand slam開始在網球運動中使用。
你應該發現了,grand slam的用法一開始指的是「人」 - 在同一年中贏得了四大賽事的冠軍選手。說到運動場上的grand slam,第一個人其實是美國高爾夫球選手巴比.瓊斯(Bobby Jones),瓊斯在1930年那一年贏得了高爾夫球四大賽全部冠軍。
現在,grand slam也被用作指「事」。比如,溫布頓是四大滿貫賽事之一(Wimbledon is one of the four Grand Slam tennis tournaments)。在棒球運動中,grand slam是指滿壘時打出的全壘打,也就是滿貫全壘打,可以說grand slam或是grand slam home run。
以grand slam為基礎,後來也延伸出,生涯大滿貫(career grand slam)、包括奧運冠軍的生涯金滿貫(golden grand slam)、包括奧運與年終冠軍的超級大滿貫(super slam)、四分之三滿貫(three-quarter slam)等等。
在中文裡將grand slam翻譯成「大滿貫」,據說是借用自麻將裡的術語,指的也是類似全贏的意思。
「滿貫」這個詞很早就有,可以在西元前200多年的《韓非子》看到。「貫」是古時候穿錢幣的繩子,穿滿了錢的繩子,「滿貫」指的是達到了極限的意思。
以上就是關於grand slam的由來,恭喜我們一起又收穫了一點網球風景。
--------------------------------
圖:
這次與breakpoint合作推出的「滿貫獵人」〈Grand Slam hunter〉聯名T恤,由澳網的淺藍色,法網的紅色,溫布頓的綠色,以及美網的深藍色組成一座網球場,象徵四大滿貫賽事,滿貫獵人,展現我們對大滿貫賽事的渴望,也是追求卓越挑戰極限的自我鼓勵。
支持我們,購買連結在留言區,多件折扣持續中。
* 我們會將淨利的20%作為基金,存錢辦免費的「受傷後的網球課」(簡介也在留言區)。也歡迎私訊贊助討論,希望能更快開成課一起學習。
allison意思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 短評與正版觀看方式(三):紀錄短片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推薦排序如下:
★★★★
《#柯蕾特》Colette(暫譯)
Anthony Giacchino|24m|法國/德國
・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最佳年輕導演
・聖路易國際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二戰納粹屠猶的影像故事不在少數,但是卻鮮少有作品透過倖存的受害者家屬角度出發。90歲的柯蕾特奶奶,被一名年輕歷史學家啟發,答應一同前往探勘其胞兄當年被殺害的集中營遺址。故事固然是令人動人不已,但本片的坦然誠懇(奶奶承認他當年與胞兄並非非常親暱)、兩個世代的傳承與對話,以及歷史學致力於保存真相對照奶奶窮極一生希望遺忘過去,這兩者之間的拉扯,讓這部紀錄片昇華。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youtu.be/J7uBf1gD6JY
連結2
www.theguardian.com/world/ng-interactive/2020/nov/18/colette-a-former-french-resistance-member-confronts-a-family-tragedy-75-years-later
連結3(3/10前適用)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552a7b8f37f072efd04bc
——
★★★½
《#協奏與對談》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暫譯)
Kris Bowers, Ben Proudfoot|13m|美國
・日舞影展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金球獎導演Ava DuVernay 監製
一名七十年前在美國佛州種族隔離下的黑人勞工,與他走上奧斯卡殿堂的知名作曲家孫子的祖孫隔代對話。爺爺當年遠走他鄉,來到洛杉磯成了一名洗衣店員工。數十年後,他的孫子為《幸福綠皮書》和《柏傑頓莊園》譜寫配樂。一個非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從熨板的踏板到鋼琴的踏板,幾十年交疊在一塊,背後的艱辛難以一言蔽之,充滿詩意與傷懷。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457051968
連結2
https://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461606/a-concerto-is-a-conversation.html
——
★★★
《#不割蓆》“Do Not Split”
Anders Hammer|35m|挪威/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特別提及
・日舞影展入選
以一名挪威導演的視角,觀看 2019-2020 香港街頭的抗議與鎮壓,並試圖拼湊出一幅抗爭者群像。儘管片子缺乏較完盡的前因後果,眾多相似的衝突畫面也稍嫌紊亂(手持攝影也讓人感官疲乏),但這片是第一線紀錄歷史的象徵,也再次提醒世人民主的代價為何。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vimeo.com/504381953
連結2
https://fieldofvision.org/do-not-split
——
★★★
《#歇斯底里的女人》Hysterical Girl(暫譯)
Kate Novack|13m|美國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SXSW影展 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很有趣的切點:以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當年的一名病人「歇斯底里的女人」朵拉,假想她被男性「噤聲」、「診斷」與「標籤化」之下,可能為自己提供抗辯的自清之言。對應今日 #metoo 脈絡下許多勇於發聲的女性,卻被男性或主流社會斷定為歇斯底里。十分令人玩味的並置和多重媒體素材的運用。
免費觀賞全片:
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026836/hysterical-girl.html
——
★★★
《#人工流產諮詢專線您好,我是麗莎》Abortion Helpline, This Is Lisa(暫譯)
Barbara Attie, Mike Attie, Janet Goldwater|13m|美國
・AFI 紀錄片影展 評審團大獎
・佛羅里達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平實紀錄著一群女性接線員的工作日常,她們全部化名為「麗莎」,提供有限補助金和其他無形的幫助給需要人工流產的婦人。沒什麼起承轉合的例行公事,背後卻是一個又一個破碎的人生悲劇,以溫暖的口吻,道出美國當前最重要的人權議題之一。建議搭配《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觀賞,講述一名未成年孕婦因為法規的限制,被迫鋌而走險到鄰州尋求醫療協助的故事。
免費觀賞全片:
vimeo.com/499694935
——
★★★
《#魔術方塊神級玩家》The Speed Cubers
Sue Kim|39m|美國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這大概是短名單中最「易入口」的作品,講述著一名南韓自閉症患者,如何受到澳洲魔術方塊強者偶像的鼓舞,進而突破自己不管是在魔術方塊技巧或人格發展上的能力。這部作品除了看兩名紀錄保持者之間的緊張競爭,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去探討比賽背後的情誼,以及主角背後父母的無條件支持,反而是更為感人的。父母始終才是最偉大的幕後英雄。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092143
——
★★★
《#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What Would Sophia Loren Do?
Ross Kauffman|32m|美國
一個美國基督徒常掛在嘴上的俚語「如果我是耶穌會怎麼做」(What would Jesus do?),在此轉化為「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會怎麼做」,直接將這名義大利影史的女神比做耶穌,某種層面倒也合理。這部片透過一名死忠老粉絲的人生閱歷和家庭故事,帶出蘇菲亞.羅蘭對其深遠的影響,確實是一個可愛的致敬之作。然而,看完後我會覺得這有點監製自肥的成分(監製的母親,就是這名粉絲)。剛好搭配 Netflix 本獎季在推的《來日同行》(由羅蘭主演、羅蘭的兒子執導的義大利片)。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404845
——
★★½
《#獻給拉塔莎的詠嘆調》A Love Song for Latasha
Sophia Nahli Allison|19m|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紀錄短片特別提及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日舞影展、翠貝卡影展 入選
一名15歲黑人少女被雜貨店老闆從腦後開槍擊殺,間接促發了92年洛杉磯暴動,這名少女—拉塔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本部片採用一種充滿詩意謳歌的調性,試圖建構出拉塔莎在其友人和家人眼中的樣貌,為她個人的短暫歷史定調。充滿感傷之情,但對於一般國際觀眾可能較有距離。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304985
——
★★½
《#客服中心的藍色憂鬱》Call Center Blues(暫譯)
Geeta Gandbhir|25m|美國
・維吉尼亞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SXSW影展、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入選
美墨邊界有一群被非法驅離、遣返的美國夢破滅者,儘管離他們熟悉國度咫尺之遙,卻僅能透過客服中心服務美國消費者,繼續流離在邊境。美國當前最受矚目的移民和移工議題,透過此片訪問的底層勞工而有了一張張對應的臉孔。然而整體剪輯上有些鬆散,難以刺中核心問題。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505335690
連結2(只到3/10)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48d8acf97f5009bf9bab4
——
尚未觀看(目前無線上管道觀賞):
《#飢餓病房》Hunger Ward(暫譯)
Skye Fitzgerald|40m|美國
・美國社會影響力媒體獎 最佳導演、剪輯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
最終入圍的五部作品,將於美國時間 3/15 公佈。
—
▲ 延伸閱讀: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一):動畫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89367821221231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二):實境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145144476832
-
allison意思 在 Allison 英文教學大小事- 廣讀和精讀要並列同行 廣讀成效在對 ... 的推薦與評價
... 與句型架構對考試時閱讀測驗非常有幫助 精讀確切明白單字的意思並且懂其文法規則書寫使用時正確無誤精讀的累積在文意字彙與填空的成效很好偏重廣讀會怎樣? ... ... <看更多>
allison意思 在 VLOGMAS ep.16 畢業後在做什麼工作?YNYN是什麼意思 ... 的推薦與評價
VLOGMAS ep.16 畢業後在做什麼工作?YNYN是什麼 意思 ?相機型號?大學科系?|vlogmas q&a. YNYN ALLISON. YNYN ALLISON. 20.8K subscribers. ... <看更多>
allison意思 在 [情報] Mercedes車隊技術人員調動- 看板FORMULA1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mercedesamgf1.com/en/news/2021/04/mercedes-evolves-technical-leaders
縮:https://bit.ly/31WzfTE
7月1日起,
James Allison將成為首席技術官
同時Mike Elliott被提拔為技術總監
大概就是退到幕後(偽)
全力針對新規則跟研發新引擎惹的意思拔XD
--
嘿朋友,你聽說過興欣男神教嗎?如果喜歡就把這一切當作是榮耀,而不是炫耀。
我們還有許多個屬於藍雨的夏天。十年霸圖,一如既往。榮耀再玩十年也不會膩。
劍所指的地方,詛咒也如影隨形。玩戰術的心都髒。繁花血景,是兩個人的故事。
少年不要太猖狂,人生的路可是很長的。有幸在那一天,遇到你,最了不起的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6.41.3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RMULA1/M.1617976572.A.329.html
※ 編輯: hosichin (220.136.41.32 臺灣), 04/09/2021 21:57:17
跟技術總監沒關係0.0
正文中說的James(James Allison)
跟推文版友說的James(James Vowles)
不是的同個人XD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