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DSE歷史科考生第一身意見及分享】
您好,我是一名應屆DSE歷史科考生。前早考畢,中午開始即有許多意見和評論,眾說紛紜,然而輿論中缺乏應屆生的意見。在此,我希望以一個接受DSE教育的歷史學生身份表達第一身意見和感受,不知可否借助您的影響力而使聞者彰,謝謝。
首先,我相信絕大部分(如非所有)的考生在應試一刻應該完全沒有覺得該題目有問題。讀了三年DSE歷史科,作為考生,都對DSE題型瞭如指掌;作答之時,只知它是其中一款題型,問我「是否同意」,考核的不是立場,不是感情,而是考生分析、論述和權衡輕重的能力。沒有政治不政治,只有理據充分不充分。
其次是我認為大眾都比較忽略了的一點。考卷提供的兩份資料分別只涉及1905年和1912年日本個別大學和財閥對中國政治改革的援助,而c問的設問範圍是1900-45,要求考生資料和個人知識並就。資料的確記述日本援助中國的事跡,然而只限於早期;出題意向明顯是要求考生以個人知識闡述後期(1912年後)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再將利弊權衡其多少。日本侵華是1931-45,代表資料所記述的事件與日本侵華對中國是利弊與否根本沒有衝突。日本在前期幫助中國是利,不代表後期攻打中國不是弊。因此,教育局針對日本侵華的歷史卻說題目和資料有誤導性,完全是無稽之談。
承上段,以一個DSE歷史學生的經驗而言,回答的方法有很多。提問字眼是「你是否同意」,不論前句有否「誤導」或「偏頗」,我可以回答「同意」、「大程度上同意」、「少程度上同意」和「不同意」。如果要根據教育局的立場,不同意的論述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根據資料,雖然日本前期有協助中國政治改革,但根據我個人知識,日本後期操縱中國政治、侵略中國並殺戮中國人,程度上比較,後者比前者更甚,因此弊多於利。或者,根據資料,前期協助中國的都是日本個別組織,然而根據我的知識,後期日本動員國軍、舉國向中國發動戰爭,規模上比較,後者更甚,故弊多於利。作答時只要有史實根據,言之成理,就已達到題目要求。考生承認前期日本對中國的援助,不代表我覺得後日本侵華不是民族傷痕(如果要像局長般上綱上線到人民情感而論),因為兩件事根本發生於不同時期。
最後,容許我表達一下作為應屆DSE歷史科考生的感受。第一,針對教育局說該題目會令考生作答可能有所偏頗,我認為這是對所有歷史學生的侮辱。苦讀三年歷史,如果我仍會因為一份考卷上的一條問題的一些字眼而被「誤導」,那麽我那三年豈不是白讀?第二,對於教育局要求取消該題目,我當時聞訊震怒。辛辛苦苦考完場試、答完條題目,你一句就話取消,你當我哋係乜嘢?好好玩?咁我答嚟做乜?Am I a joke to you? 第三,昨午開始如此大肆批評題目,就算題目最後不被取消,卻有可能會影響改卷員,導致最後受損的都是考生。第四,在關乎自己前途的考試中,應屆學生對於此事件毫無官方意見表達渠道,不能反對取消題目,不能批評教育局做法,只能任由自己的努力和前途被一班無理取鬧的大人魚肉,為此,我感極度憤怒和遺憾。
感謝願意閱讀到這裏的您,期望我們應屆生的切實感受和心聲能受聞於眾。謝謝!
「am i a joke to you回答」的推薦目錄:
- 關於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On8 Channel - 岸仔 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Mario Hau 孝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Re: [笑話] 一些英文笑話- 看板jok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Am I a joke to you? - 梗圖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crying cat meme format的推薦與評價,PINTEREST - 連鎖量販 ... 的評價
- 關於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你最好愛他(You better love him) 『你最好愛她我選擇默認你的 ... 的評價
- 關於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哈捏口推特翻譯- 冰咖啡:Am l a joke to you? | Facebook 的評價
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Mario Hau 孝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載👇
請代廣傳👇
「您好,我是一名應屆DSE歷史科考生。前早考畢,中午開始即有許多意見和評論,眾說紛紜,然而輿論中缺乏應屆生的意見。在此,我希望以一個接受DSE教育的歷史學生身份表達第一身意見和感受,不知可否借助您的影響力而使聞者彰,謝謝。
首先,我相信絕大部分(如非所有)的考生在應試一刻應該完全沒有覺得該題目有問題。讀了三年DSE歷史科,作為考生,都對DSE題型瞭如指掌;作答之時,只知它是其中一款題型,問我「是否同意」,考核的不是立場,不是感情,而是考生分析、論述和權衡輕重的能力。沒有政治不政治,只有理據充分不充分。
其次是我認為大眾都比較忽略了的一點。考卷提供的兩份資料分別只涉及1905年和1912年日本個別大學和財閥對中國政治改革的援助,而c問的設問範圍是1900-45,要求考生資料和個人知識並就。資料的確記述日本援助中國的事跡,然而只限於早期;出題意向明顯是要求考生以個人知識闡述後期(1912年後)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再將利弊權衡其多少。日本侵華是1931-45,代表資料所記述的事件與日本侵華對中國是利弊與否根本沒有衝突。日本在前期幫助中國是利,不代表後期攻打中國不是弊。因此,教育局針對日本侵華的歷史卻說題目和資料有誤導性,完全是無稽之談。
承上段,以一個DSE歷史學生的經驗而言,回答的方法有很多。提問字眼是「你是否同意」,不論前句有否「誤導」或「偏頗」,我可以回答「同意」、「大程度上同意」、「少程度上同意」和「不同意」。如果要根據教育局的立場,不同意的論述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根據資料,雖然日本前期有協助中國政治改革,但根據我個人知識,日本後期操縱中國政治、侵略中國並殺戮中國人,程度上比較,後者比前者更甚,因此弊多於利。或者,根據資料,前期協助中國的都是日本個別組織,然而根據我的知識,後期日本動員國軍、舉國向中國發動戰爭,規模上比較,後者更甚,故弊多於利。作答時只要有史實根據,言之成理,就已達到題目要求。考生承認前期日本對中國的援助,不代表我覺得後日本侵華不是民族傷痕(如果要像局長般上綱上線到人民情感而論),因為兩件事根本發生於不同時期。
最後,容許我表達一下作為應屆DSE歷史科考生的感受。第一,針對教育局說該題目會令考生作答可能有所偏頗,我認為這是對所有歷史學生的侮辱。苦讀三年歷史,如果我仍會因為一份考卷上的一條問題的一些字眼而被「誤導」,那麽我那三年豈不是白讀?第二,對於教育局要求取消該題目,我當時聞訊震怒。辛辛苦苦考完場試、答完條題目,你一句就話取消,你當我哋係乜嘢?好好玩?咁我答嚟做乜?Am I a joke to you? 第三,昨午開始如此大肆批評題目,就算題目最後不被取消,卻有可能會影響改卷員,導致最後受損的都是考生。第四,在關乎自己前途的考試中,應屆學生對於此事件毫無官方意見表達渠道,不能反對取消題目,不能批評教育局做法,只能任由自己的努力和前途被一班無理取鬧的大人魚肉,為此,我感極度憤怒和遺憾。
感謝願意閱讀到這裏的您,期望我們應屆生的切實感受和心聲能受聞於眾。
謝謝!」
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於歷史科考題不準考生評論歷史事件有多無稽,很多網上文章已經說過了。這次我想以一個考生的角度,說教育局如何肆意以政治之名踐踏考生。
考試從來六成知識、四成考試技巧,尤其在香港的考試制度更是如此。考試技巧包括時間分配,例如按照題目分數多寡而決定該用多少時間完成。我沒有考過中史科文憑試,但在地理、通識等有多題論文式題目的科目,如何精準分配時間,是確保你能有足夠時間完成所有題目,不致虎頭蛇尾的關鍵。
而考試時千鈞一髮中的考量,並不包括思索題目會否因為政治壓力被刪除,所以我應不應該在此題投放過多時間心機。
刪除題目並不是只說這一題不算分這麼簡單。還要計算考生在回答這一題的同時,失去了回答其他問題的機會成本。刪除試題,絲毫沒有尊重過在那些選擇在該題上花費時間心機手力(寫考卷手有多累高官們還記得嗎?)的考生。
文憑試不同於一般資格試,不是說及格就可以,還要考生時間相爭鬥高分、爭取想進入的大學學科。每一分都是關鍵,每一個曾經在香港公開試制度浮游掙扎準備升讀大學的學生都會認同。
教育局的高官,是不是脫離試場太久了,以致完全低估自己一個輕率的決定,會為考生帶來多大的不公平和影響?為了表態、媚共、保住自己還沒有多少年歲剩的頭頂上的烏紗帽,直接把全科的考生「擺上枱」。學生本來是他們的服務對象,現在卻變成可有可無的犧牲品。甚至為了對「祖國」儘早顯忠,也不管文憑試還沒考完,也不理會消息會對學生帶來何大的情緒壓力,不等考官完成批改,只要我發了新聞稿、開了記者會,上頭不會怪責我,那就行了。考生的權利得失?教育的意義?整個文憑試的認受性?我何須理會。
看到新聞,我不會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淪陷、教育為政治服務云云而氣憤。過了這一年,還有甚麼事這個政權做不出呢?甚至不會在寫文章或是驚訝嬲怒於一眾「高官」可以淪落到多低,因為根本就是事實嘛。我心痛的今年的學生。以及以後每年的考生。我們的後代,要如何才能在被政權扭曲的考試制度存活還要保持清醒。是不是每一次考試、每一次發言,都要自我審查、衡量題目會否被消失?
那些口口聲聲說「不要把政治帶入校園」的教育局高官,卻因自我審查和某些興波作浪之徒的吹噓,而一手讓政治凌駕學術和考生的將來,絲毫沒有尊重過考生在過去幾個月以致幾年的寒窗苦讀。
而黨媒、國家領導人KOL和不盡不實的「藍絲page」繼續讓民智繼續下跌,看裡面那些追隨者的邏輯、自以為是和井底之蛙般的思考模式和見識,只令我覺得可惜——劣幣驅逐良幣,賠上了整個香港。
朋友轉發一篇自稱應屆考生所寫的文章,足見香港學生的質素,不是媚共之徒可以比得上的。也看得出刪除試題一決定,對考生影響多大。不清楚原作者是誰,就此張貼如下:
//您好,我是一名應屆DSE歷史科考生。前早考畢,中午開始即有許多意見和評論,眾說紛紜,然而輿論中缺乏應屆生的意見。在此,我希望以一個接受DSE教育的歷史學生身份表達第一身意見和感受,不知可否借助您的影響力而使聞者彰,謝謝。
首先,我相信絕大部分(如非所有)的考生在應試一刻應該完全沒有覺得該題目有問題。讀了三年DSE歷史科,作為考生,都對DSE題型瞭如指掌;作答之時,只知它是其中一款題型,問我「是否同意」,考核的不是立場,不是感情,而是考生分析、論述和權衡輕重的能力。沒有政治不政治,只有理據充分不充分。
其次是我認為大眾都比較忽略了的一點。考卷提供的兩份資料分別只涉及1905年和1912年日本個別大學和財閥對中國政治改革的援助,而c問的設問範圍是1900-45,要求考生資料和個人知識並就。資料的確記述日本援助中國的事跡,然而只限於早期;出題意向明顯是要求考生以個人知識闡述後期(1912年後)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再將利弊權衡其多少。日本侵華是1931-45,代表資料所記述的事件與日本侵華對中國是利弊與否根本沒有衝突。日本在前期幫助中國是利,不代表後期攻打中國不是弊。因此,教育局針對日本侵華的歷史卻說題目和資料有誤導性,完全是無稽之談。
承上段,以一個DSE歷史學生的經驗而言,回答的方法有很多。提問字眼是「你是否同意」,不論前句有否「誤導」或「偏頗」,我可以回答「同意」、「大程度上同意」、「少程度上同意」和「不同意」。如果要根據教育局的立場,不同意的論述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根據資料,雖然日本前期有協助中國政治改革,但根據我個人知識,日本後期操縱中國政治、侵略中國並殺戮中國人,程度上比較,後者比前者更甚,因此弊多於利。或者,根據資料,前期協助中國的都是日本個別組織,然而根據我的知識,後期日本動員國軍、舉國向中國發動戰爭,規模上比較,後者更甚,故弊多於利。作答時只要有史實根據,言之成理,就已達到題目要求。考生承認前期日本對中國的援助,不代表我覺得後日本侵華不是民族傷痕(如果要像局長般上綱上線到人民情感而論),因為兩件事根本發生於不同時期。
最後,容許我表達一下作為應屆DSE歷史科考生的感受。第一,針對教育局說該題目會令考生作答可能有所偏頗,我認為這是對所有歷史學生的侮辱。苦讀三年歷史,如果我仍會因為一份考卷上的一條問題的一些字眼而被「誤導」,那麽我那三年豈不是白讀?第二,對於教育局要求取消該題目,我當時聞訊震怒。辛辛苦苦考完場試、答完條題目,你一句就話取消,你當我哋係乜嘢?好好玩?咁我答嚟做乜?Am I a joke to you? 第三,昨午開始如此大肆批評題目,就算題目最後不被取消,卻有可能會影響改卷員,導致最後受損的都是考生。第四,在關乎自己前途的考試中,應屆學生對於此事件毫無官方意見表達渠道,不能反對取消題目,不能批評教育局做法,只能任由自己的努力和前途被一班無理取鬧的大人魚肉,為此,我感極度憤怒和遺憾。
感謝願意閱讀到這裏的您,期望我們應屆生的切實感受和心聲能受聞於眾。謝謝!//
(相片來源:明報)
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Am I a joke to you? - 梗圖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梗圖,廢文,迷因,轉,快樂大學生咩噗. ... <看更多>
am i a joke to you回答 在 Re: [笑話] 一些英文笑話- 看板jok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A Bad News 一則壞消息
A man receives a phone call from his doctor.
一個男人接到了醫生的電話
The doctor says, "I have some good news and some bad news."
醫生說 我有一些好消息和一些壞消息
The man says, "OK, give me the good news first."
男人說 好吧 先讓我知道好消息
The doctor says, "The good news is, you have 24 hours to live."
醫生說 好消息是 你還有24小時可以活著
the man replies, "Oh no! If that's the good news, then what's the bad news?"
男人回答 天啊 如果這是好消息 那壞消息是什麼呢
The doctor says, "The bad news is, I forgot call you yesterday."
醫生說 壞消息是 我昨天忘了先打給你了
---
AIDS 愛滋病
A man is dying for cancer......
一個男人因為癌症快要死了
His son asked him,
"Dad, why do you keep telling people you're dying of AIDS?"
他的兒子問他 爸 為什麼你都告訴其他人你快死於愛滋病
Dad:"So when I'm dead no one will dare touch your mom......"
男人說 因為這樣我死了以後就沒人敢碰你媽
Three feelings 三種感覺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ress, tension and panic?
壓力 緊張 和驚慌失措的不同處是什麼呢
Stress is when wife is pregnant,
壓力是你的妻子懷孕了
tension is when girlfriend is pregnant,
緊張是你的女朋友懷孕了
and panic is when both are pregnant.
驚慌失措是她們兩個都懷孕了
---
Chinese Adam and Eve 中國亞當和中國夏娃
If Adam and Eve were Chinese, we would still be in paradise,
假如亞當和夏娃是中國人 我們現在仍然會在伊甸園
because they would have ignored the apple and eaten the snake!
因為他們會忽視蘋果而吃那隻蛇
---
A Busy Patient 忙碌的病人
Patient: Doctor, I feel so weak.
病人 醫生 我好累
Doctor: Okay, let me check.
醫生 好的 我來看看
Patient: What's wrong with me?
病人 我出了什麼問題
Doctor: You are physically exhausted. You need more nutrition.
醫生 你身體很疲累 你需要更多營養
Patient: How can I get enough nutrition quickly? I am a very busy man.
病人 我要怎麼快速獲得營養呢 我是很忙的人
Doctor: Intravenous drip.
醫生 打點滴
Patient: How long would it take?
病人 這會持續多久呢
Doctor: A couple of hours.
醫生 數小時吧
Patient: (Points to the intravenous drip bottle) May I drink it?
病人指向裝點滴的罐子 並說 我可以喝下它嗎
I can finish it in three minutes.
我三分鐘內就能喝完了
---
It Hurts Everywhere 每一處都在痛
A blonde told her doctor that she was really worried because every
part of her body hurt.
一個金髮女生告訴醫生 因為每一個她身體每一個部分都在痛 所以她很擔心
The doctor looked concerned and said, "Show me where."
醫生很好奇 並說 告訴我哪裡
The blonde touched her own arm and screamed, "Ouch!"
女士碰她自己的手臂然後大叫 噢
Then she touched her leg and screamed, "Ouch!"
然後她碰她自己的腿 也大叫 噢
She looked at her doctor and said, "See? It hurts everywhere!"
她看著醫生然後說 看吧 每處都在痛
The doctor laughed and said, "Don't worry, it's not serious.
醫生大笑著然後說 別擔心 這並不嚴重
You've just got a broken index finger."
你只不過食指受傷罷了
最後一篇看不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205.5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oke/M.1505837822.A.F08.html
最後一篇的翻譯 謝謝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