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寫給你看】用 GRE 分析寫作練邏輯思維、學寫,留學時台灣學生別再當美國學生的後援會啦!
除了「時間不夠」之外,準備 GRE 分析寫作的台灣考生最常碰到的致命傷就是寫了半天「沒有切題、討論到該討論的東西」。而這也是不管原本英文程度如何的學生、還是學霸指數多少的學生,都會遇到的狀況。
雖說很多考生都聽過「主題句」很重要(主題句 = 扣題立場+原因) ,但「實際操作」跟「頭腦裡知道」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大概 5 個學生裡有4 個就會偏題。
除此之外,我們的母語中文表達想法時的 vagueness ,也很常讓台灣考生偏題或沒掌握好題目的 scope 。
(e.g. 題目問高等教育對職涯發展的影響,結果學生一直在討論高等教育或是教育 )。
✔︎ 假設今天我們拿到了這個高頻題:
To understand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 society, one must study its major cities.
某學生在第二段寫了這樣的主題句:
First of all,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 society can be defined in a variety of ways.
寫完後,我問了學生:
• 你覺得你這樣有回答到問題嗎?
• 你是如何分析這個題幹 (prompt) 的呢?
• 為什麼一開始就把 "understand" 和 "must study" 這兩個重要的概念給丟掉了了呢?
學生後來又加了一句話,變成 (原文直接呈現,無做調整)
First of all,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a society can be defined in a variety of ways. Based on the reason, we may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most attracting characteristic in one's heart is not existed in the major city.
• 加了第二句話後,我們又看到了至少4個問題:
(1)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怎麼被過度成 attracting characteristics 了呢?(一字代換即離題)
(2) 補 in one's heart 的用意是什麼呢?
(3) 核心概念的 "of a society" 在第二句話消失了
(4) is not existed 為嚴重會導致扣分的文法錯誤(因文章有5處出現一樣的錯誤)。
啊,英文好難啊,你一定這樣想。怎麼會才寫兩句話,就那麼多問題呢?主因來自於大家忽略了好的學術寫作學習,需要系統性的訓練、和練習。很多考生都錯以為範文看一看、點子想一想就可以上場了。
➠ 依照著學生的想法,我試寫了一段:
I partially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as we can certainly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ome defining features of a society by studying its major cities, where we can easily observe the socio-cultural events, beliefs, and phenomena that colle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a society. Howev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ome of these features that help define a society can ONLY be observed in small towns, as opposed to major cities. Therefore, if we wish to thoroughly--rather than partially--understand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 society, we must study both big cities and small towns. For instance, ....
在我的改寫中你可以注意到,我沒有一句話會脫離「理解」的這個概念,我也盡可能的讓「社會」這個概念不離開我的寫作 (e.g. socio-cultural events, beliefs, and phenomena; some of these features that help define a society)。
政治、經濟算社會嗎?當然也算。但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直接寫 social-cultural 是最方便的處理方式。
另外你也可以注意到,我是部分同意了本文。我同意要理解一個社會最重要的核心特色,我們一定要研究大城市。但我在第三句話後面塞了 "thoroughly--rather than partially" 這樣的表達,去闡述如果要「夠全面的了解」只研究大城市不夠。
再回到學生最最一開始的版本:First of all,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a society can be defined in a variety of ways. 你覺得好嗎?
若你接下來有準備 GRE考試的計畫,我將在 1/8 (三) 的 GRE 高分公開課中,我將基於8年的機經題庫,剖析GRE考試的最新趨勢和分享有效的備戰策略,若你/妳接下來有要備考GRE的計畫,歡迎你來參加喔!
➠ ➠【公開課報名】 ➠ ➠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12220416341342776738
➤ 時間: 1/8 (三) 19:30 ~ 21:00 (19:00 進場)
➤ 地點: 台北市朱崙街60號2F (MRT 南京復興站)
【講師介紹】
王梓沅 (GRE V166 / 穩定 AW 5.5, PR 98、TOEFL 117、IELTS 滿分)
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
賓州大學 (UPenn) 社會語言學碩士
創勝文教共同創辦人、GRE 課程負責人
《GRE 學霸字彙》作者 (2019 眾文圖書出版)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s opposed to文法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過去 2 週,很榮幸有機會到台灣半導體龍頭之一的聯發科給了 2 場的英語工作坊。給力的 HR 在消息釋出 2 個小時內,就讓報名人數排到候補 200 多號,讓我深深地因為竹科人的好學而感動!
打頭陣的是加長版的「改變一生全方位英文口說」課。工作坊的主題圍繞在HR事先調查好的「常見口說疑難雜症」,用 2 個小時一一分享針對這些問題可以解決的方法 (solutions)。
[1] 無法進行連續性的對話、只能做簡單的對談。
[2] 思維轉換成英文很慢、講話容易卡卡的。
[3] 詞彙量有限,不知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效增加詞彙量
[4] 不知如何有效地練習發音。
講座我們談到了自主練習口說的方法、沒話講時要怎麼「想」、學習英文名詞一定要知道的 2+1 準則 (可不可數、怎麼用、發音怎麼發)、在自己的專業建立好 glossary 的重要性、字彙學習5大階段、語塊的學習方法、還有專業口頭發表上給具體例子、方法、和"In other words" 的使用方法和重要性。
講座結束後,有幾個工程師留下來,特別謝謝HR的安排,很溫暖地說了「好像從來沒有聽過那麼棒的講座過~」。我聽了後,一部分感到很欣慰這些分享真的有幫助到他們,一部分感到誠惶誠恐,畢竟自己超越自己,永遠是最具挑戰的。
抱著這樣的心情,開始準備第二場工作坊,有 2.5 hours 教授自己不能再更熟悉的「英文文法」和「搭配詞」的主題。國慶日休假那天台北天空昏昏暗暗的,天氣很「Seattle」,趁這個機會我花了一天的時間重新整理了過去五年教學,超過 2000 人聽過公開課的內容,最後重新再用 "problem-solution" 的架構,組織了新的內容的講座。
同樣的,講座圍繞在HR事先調查過的共同「學習現象」。
[1] Email 寫作文法常常錯、文法太繁雜不知如何融會貫通、不知如何依照語境選擇正確的文法
[2] 容易用中文的思考模式寫作、常常用出中式英文
[3] 不知道搭配詞和一般慣用法的差別、不知如何系統地學習搭配詞
[4] 不知有什麼工具可以輔助文法和搭配詞的學習
針對這些現象,講座中我們共同研討了一些具體的學習問題 (e.g. 為什麼「請問你們有這種鞋子嗎?」這句英文沒幾個台灣人能一次說對?) 、用一堆語言學家創出的專有文法名詞學文法的問題、觀察語言「變化性」的重要、知道自己的罩門在哪裡 (通常是要用語意和上下文判斷如何使用的文法, as opposed to 制式、可以死記的)、我們也共同看了如果碰到寫作遇到文法問題、搭配詞問題,該如何「想」,接而如何用「工具」輔助解決。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念碩士時的指導教授韓照紅教授曾經說過,要真正研究外語「學習」,不見得是去看誰把這個語言解釋和研究的比較好。任何的教學,都應該回到「learner」和「learning」本身。因此也養成我很喜歡研究、分析學習者的習慣,也因此也讓我在教學中可以很有自信地,一個個同學在突破學習的盲點。
畢竟,用 "learner data" 和 "learning science" 來引導教學,比「感覺」、「主觀想法」、和一般的教育理論,是更精準、踏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