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志願」
Translation: @benkongenglish
.
前陣子受學校邀請
向9-12年級的小朋友分享「職涯規劃」
希望讓孩子及早認識各行業的特質
減少在畢業的關口胡亂選擇大學科系的遺憾
.
雖然我的演講主題是「我的志願」
但不是「我的 志願」
而是「我 的志願」
意思是以成為「我自己」為志向
.
前大半堂課的時間都被我用來談人生
人生不長 其中一大部分是讀書 工作 貸款 退休
如果你不能成為想成為的人
如果你不能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
甚至以之為職業
你滿意嗎? 開心嗎? 甘願嗎?
.
與其追逐社會讚賞的職業
不如先傾聽內心的聲音 多嘗試 多體驗
明白自己的熱情與潛能所在
.
Invited by a school to a sharing regarding “Career Planning” in the hope of giving 9-12 grade students perspective on the quality of each industry and thereby bailing them out of regret of choosing the wrong faculty in university.
.
Notwithstanding the topic being “My Dream”,
it is not “My, wishes” but “My - Ideal”, depicting my dreamed self.
.
I spent more than half of the time sharing the meaning of life.
Life is short. A large part of it comprises studying, working, repaying loans and retirement.
If you cannot evolved into a person in your ideal;
If you cannot be involved in the things you like and make a career out of it,
will you be content? Joyful? At ease?
.
Instead of chasing careers that is glorified by everyone, why not listen to the voice within; experience and make mor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your passion and potential?
attempts意思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深度剖析美國制裁的後果、影響以及中共反制可能】
(利申:本人非法律從業員,亦沒有任何對US Sanctions Law的專業資格,以下內容純粹是自行資料搜集及分析)
(更新及更正了關於制裁高官入境美國以及家人牽連的分析。)
由於文本過長,所以先總結一下:
1. 被制裁官員所受到影響是災難性,輕則所有在銀行的資產被凍結,重則完全沒有金融、專業機關為其服務,大公司離他們而去。但淒慘待遇仍有上升空間,皆因兩條香港法律的制裁內容尚未用盡。
2. 在美元霸權底下,中共無反枱和對等報復的能力。
3. 制裁名單的深度以及闊度都有極大上升空間,並且在中美關係惡化下必然會有更多輪的制裁。所以今輪有幸逃過一劫的高官黑警要提心吊膽了。
4. 其實制裁最有效的地方,是美國政府擁有極大的酌情權,從而令個人、企業、交易伙伴在這個相對含糊且風險極大的狀況下,選擇避險而拒絕向被制裁人士提供服務。因此,閱讀條文當然重要,但實際上還是需要放在政治氣候中理解。
前言:
1. 其實早在兩個月前,有NGO便收到一些關於Global Magnitsky Act的消息,美國財務部表示開始研究制裁賣港官員,並希望NGO提供資訊。任何制裁行動,其實最大的難關是要得到財務部的首肯,皆因財務部內多是技術官僚,又是制裁的主要執行單位,同時有部分制裁措施會影響財政收入,財務部自然是制裁名單最大的把關者。無疑,制裁賣港官員的綠燈早已開通,其實制裁的發生只是時機的問題。而我亦當然沒有洩露風聲,以免打草驚蛇。
2. 同時,我們都可以預計制裁名單將會慢慢增加。一方面中美局勢只會繼續惡化,某程度上這些新彊、香港官員都只是「前菜」,真正坐在中共政治局常委的大佬級都尚未被動刀;另外,在兩條法案中,仍有大堆制裁尚未用到,例如制裁與違反《中英聯合聲明》或《基本法》人士進行重要交易的金融機構,禁止任何人和公司與該金融機構進行交易、制裁該本融機構的負責人等。日後或會因為局勢升溫而選用。因此,制裁的寬度及深度在未來有極大機會增加。
3. 同時,根據香港自治法案 (Hong Kong Autonomy Act),被制裁的門檻可謂有今生無來世地低,基本上只要一個非美國人為中國政府未能履行《中英聯合聲明》或《基本法》的義務一事作出重大貢獻,或意圖 (attempts) 作出重大貢獻,便可以被列入制裁名單之內 -- 與Global Magnitsky Act中當事人要涉及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的高門檻有明顯差別。
4. 所以美國政府要制裁賣港高官黑警可以是「悉隨尊便」,門檻低到只要是公務員,便絕對有可能符合資格被制裁。所以張建宗、波叔、肇事黑警、DQ主任,甚至賣港保皇黨,勸你們都是要做足準備,保險要斷供的斷供、準備在銀行搬錢擺在月餅罐吧。
5. 這亦涉及其他盟友,例如已經就Global Magnitsky Act立法的英國會否實施制裁。當然,正如上述所言,Global Magnitsky Act的制裁門檻高出太多,可能未必如美國根據香港自治法案般「得心應手」,但針對單獨幾名高官,應是沒有問題的,亦只是時間問題。其餘民主國家都有相當大機會加入戰團,來表示對香港以及中國議題的關注--在大局上,制裁香港官員都只是小菜一碟,根本不會動搖到國家核心利益,因此絕對有可能成為一種簡單快捷的表態工具。
【銀行服務極有可能全被封阻凍結】
1. 被列入制裁名單,最顯而易見的結果是在美資銀行戶口、或任何銀行的美元戶口會被凍結,日後再也不能使用美元。但如果非美資銀行以美元以外的貨幣與他們進行交易,按字面的理解,「理論上」是可以的。(例如HSBC容許林鄭以港元存款或取款)
2. 但這些跨國銀行至少有三個考慮導致他們並不會這樣做:
一. 幾乎所有大銀行的銀行過數都會經總部設在比利時的SWIFT系統,而美國絕對有政治籌碼向SWIFT施壓。
二. 即使外資銀行,美國以及香港同為分行、子公司,仍會擔心被美國制裁波及,而無任何一間銀行可以缺乏美金營運的。
三. 在美國的Sanctions Law中,其中一個制裁可以涵蓋到非美國公司的條款,是只要該公司在美國「存在」,OFAC都可以視為擁有這些交易的法定管豁權(If a non-U.S. company …... has a presence in the U.S., the transaction can become subject to OFAC jurisdiction. )。換言之,如果OFAC啟動這個條款,港資、中資、英資任何銀行只要在美國有營運,都是受制裁內容所限制的。
3. 因此,即使運用狹窄的閱讀今次沒有明顯連帶secondary sanctions的條款,各大銀行亦有相當大可能投鼠忌器,而凍結林鄭的資產以及拒絕為她服務。銀行甚至可能會擔心林鄭會用家人的戶口避開制裁,用「連坐法」將林鄭家人都列入高風險名單內,每次提供服務前都會加強審查。皆因在「制裁」的措施上,政府是有相當大的酌情權,而美國政府亦沒有進一步說明制裁的幅度。
4. 至於制裁力度有幾大?逐條Transaction計,民事罰款是最高25萬美金或Transaction的雙倍,刑事條款則可以判最高20年監禁或罰款最高100萬。而在條文外違規銀行遭受美國政府針對,代價甚至比這些罰則高出許多。會有銀行冒險幫林鄭工作嗎?所以,結論是顯而易見的,銀行會選擇避險多於賠上自己的生存空間。
5. 當然,政府會否瘋狂到利用國安法要脅銀行,假如他們跟從美國的制裁便是違反國安法,從而逼迫這些銀行二揀一,於美國或香港撤走。如此一來,香港便正式進入超前攬炒,百年基業真的一鋪清袋。
【制裁嚴重影響高官工作、生活】
1. 在財務部的聲明中,寫明美國公司不能提供的”funds, goods, or services”,前兩者的意思直接了當,而當中的”serivce”理應是包括金錢交易。因此,合理推斷為所有免費提供的服務,被制裁的人其實應該可以享用,包括社交媒體、Whatsapp、手機免費軟件等。
2. 當然,亦有個案是被放在制裁名單上(即使是根據不同的法案及法理基礎),Facebook仍然選擇封鎖其帳號,而Twitter則沒有。因此,各個服務提供者如何摸索法律的界線,其實是是有些各自判斷的空間。
3. 因此,理論上有很多事情林鄭都可以繼續:使用Facebook、Twitter(但不能賣廣告)、Whatsapp(但不能買sticker),透過別人替她購買所需美國用品/服務,因為當中不涉及她與服務提供者(例如Windows、美國餐廳之類)的直接金錢交易。但正如前述,政府的酌情權是極大的,這些公司應當「避得就避」,不難預見會有很多拒絕服務的情況發生。
4. 而她的生活就變相難捱很多--基本上信用卡報廢,銀行卡又因為制裁相當可能報廢,所有美國產品都要由旁人替他購買。而正在續供的美資保險、投資產品,亦隨之被全面凍結,血本無歸。
5. 而任何他們所持有(或股權超過50%)的公司,都是享有他們的「個人待遇」,受以上的限制規範。
【高官不能入境美國,入境限制涉及家人,金融制裁則不會】
1. 即使制裁聲明並無限制十一人入境,但在總統行政命列明受制裁人物以及其直屬家人會自動無法進入美國,因此他們應該是無權進入美國。
2. 然而,在制裁措施中,只有入境方面會波及家人,金融制裁上則不會受影響,因此林鄭的家庭成員是仍然可以使用銀行服務的。
3. 所以放在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上:林鄭的兒子應該是*會受部分影響*,無法入境美國,但如果是遙距上課,或是在海外替哈佛打工,那應是沒有違反現行制裁的。
【中共缺乏強而有力的反制】
1. 在「以牙還牙」的制裁上,或許中共會像以往一樣向部分美國官員實施制裁,但實際上的威攝力有限,因為中國政府根本不可能像美國的長臂政策般規管到國際企業拒絕服務美國官員。事實上,這些官員亦不需要將資產放在中資企業式銀行上,變相威攝力有限。
2. 以「人質外交」的角度而言,或者中共會抓捕一些他們稱為「美帝代言人」的政治人物--但這種謊言又有誰相信?那只會是美國發動新一輪制裁的契機。
3. 而在政策層面上,更是無計可施,俱俱十一位香港事務官員被制裁,已經是中國面對排山倒海的問題其中一小樁事--中共企業在美全面被圍剿、清查,Wechat、抖音被封鎖,國際接連發出會制裁國級官員的訊息……老實說,這十一位被制裁高官,被當成Condom的機會非常大。
因此,從宏觀的角度理解制裁的效力,絕對不是林鄭月娥一句「我在美國沒有資產」可以輕輕帶過。上文已經沒有涵蓋這些高官與美國企業、政府簽署文件,以及執行公務的限制,而這些限制亦可能為他們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毫無疑問,我們都正在見證大時代;而在這些歷史時刻,我們更須裝備自己,來面對更大的挑戰。山風欲來,那就水來土掩吧。
#國際連結
#連夜寫文
👉訂閱Patreon,了解我的世界:https://www.patreon.com/nathanlaw
👉訂閱「國際戰線頻道」 零時差緊貼最新動態:
https://t.me/HKinternationalfront
attempts意思 在 小家食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各位週一上午好☀️謝謝我們微生酮女孩辛苦的版主
許名宏的翻譯
這一篇翻譯原文出自Marty Kendall的粉專Optimising nutrition,凱莉覺得這一篇文章實在需要再度被翻出來,希望大家不是只是被帶過資訊卻沒有詳細認知作者想要傳達的概念。Marty Kendall跟Dr. Ted Naiman都是生酮圈重量級人物,他們的觀念一直在更新,我們也應該多多參考學習。
凱莉在這邊幫大家擷取重點的內文(我知道很長不是每個人都看得完)
有興趣者可以看許大精彩完整的譯本: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6JJDtpT9B4XaDw3j70heSY-G_tOGFoHKTF2_vbWqH0M/edit?fbclid=IwAR1D6Z4RnuhojyjJhiigBPk-nESKL8VkzX87tJgcLy-QhHcN-5OISOOjfi0#
原文: https://optimisingnutrition.com/2018/05/03/ted-naimans-dam-fat-storage-insulinographic-explained/amp/?__twitter_impression=true&fbclid=IwAR0rewEP-irbcNVm8xYdRDJ6WHQp3UpXnl5YU6DT3CIIS-Knt5kq4-a26mc
📌作者前提概要:
●『最有趣的觀察是,低碳飲食者的大部份胰島素需求量與所攝取的碳水甚至蛋白質無關。碳水和蛋白質在短期內會升高胰島素,然而體脂和攝取的油脂量,對空腹胰島素水位有最顯著的影響。』
●很多肥胖的低碳/生酮飲食者得到血糖穩定和糖化血色素改善的狀況,卻仍然肥胖且空腹胰島素偏高。
●殘酷的現實是,以油脂取代碳水和蛋白質的攝取,並不會逆轉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
●當身體需要存放的脂肪越多,空腹胰島素等級(濃度)越高。這幫助我們理解,為何許多肥胖的低碳飲食者有著高濃度的空腹胰島素。
📌關於胰島素假說:
I can make you fat
我可以讓你胖 (by Jason Fung)
Jason Fung博士指出使用外來性胰島素來管理血糖值的糖尿病患會發胖並產生胰島素阻抗。
Robert Lustig博士也(在以下影片)解釋了,一個正常人在每一餐進食都注射一些額外胰島素的話,會如何儲存更多脂肪且無法動用體脂(脂解作用, lipolysis)。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471&v=Yo3TRbkIrow
📌The fatal flaw in the insulin-centric view of obesity
(上述這樣的)以胰島素為中心的肥胖觀點(俗稱胰島素假說)的關鍵缺陷
上述這樣的「以胰島素為中心」的糖尿病和肥胖觀點,無法適用於那些沒有使用「外來性胰島素」或是「過於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的胖子群。
我們的身體是以最佳效率在運作的。這個意思是,除非你得了胰臟癌,不然你的胰臟不會分泌超過實際所需的胰島素量。
胰臟不會建造一個遠高於需求的大壩(胰島素濃度)來阻止能量進入身體的(代謝耗能)系統。
你不能儲存未吃進身體的能量,這無關乎胰島素濃度的等級。
👉我們可以將胰島素的功能看作「合成代謝」以及「反分解代謝」兩種,而得到一些結論:
●合成代謝—雖然脂肪的攝取短期內不會升高胰島素濃度太多,人體總是會分泌足夠的基礎胰島素,來把所攝取的脂肪儲存於身體內。(注意: 這是合成代謝)
●反分解代謝—胰臟總是會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來減慢體內能量流出(至血液)的速度,當我們在消耗由進食獲得的能量時。
我們不能將肥胖歸咎於胰島素阻抗。事實上是我們身體的胰島素敏感度使得脂肪細胞能夠成長(而儲存更多脂肪)。一旦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我們發現更難儲存能源在脂肪組織。
📌How to keep your basal insulin low
如何降低空腹胰島素
有幾個方法可以降低體內的能量大壩(空腹胰島素濃度),包括:
✔️Exercise, (運動)
✔️fasting, (斷食)
✔️a low energy diet, or (低熱量進食, 或是)
✔️a high nutrient density diet. (高營養密度地進食)
📍Exercise運動
有研究指出,高強度運動(重訓或HIIT)是有效增加胰島素敏感度的方法,也可使身體燃燒脂肪和醣而不需要胰島素[13]。一型糖尿病患者在活動時所需的基礎胰島素劑量較低,相較於非運動時約少25%。
📍Fasting斷食
一段時間不吃是個降低空腹胰島素的好方法。
一旦肝醣被耗盡,身體會轉而使用被儲存的脂肪,而且降低胰島素等級來允許更多體脂可穿過大壩而進入身體的(代謝耗能)系統。
⚠️然而,對某些人來說,斷食的問題在於復食太容易過量。
當作者想要減掉一些體脂而規律地斷食時,作者發現他會允許自己吃得比未斷食時更多。而且所選擇的食物常常是比平時更低營養密度、高熱量密度的。(⚠️凱莉提醒:很多同學正在落入這個深淵而不自知,希望大家要自我檢視一下趕快及時修正)
儘管多日如仙人一般的禁食,我(作者)發現長期下來並沒有減去多少體重。到最後,我似乎又吃回了減去的熱量。我的妻子Monica說「我不覺得斷食這招對你有用!! 你為何不嘗試每天吃少一點?」 (中間省略一段不太重要的沒翻)
許多(生酮)人相信如果復食只吃高脂食物,他們會保持低的胰島素等級。然而❗️短時間內的高脂肪攝取是有可能提高胰島素等級的。
(文章中有提到Jimmy Moore進行高脂肪復食實驗後胰島素飆高,大家有興趣再點進譯文讀)
📍Low energy diet
低熱量進食
可以透過攝取低熱量密度的食物(很難吃過量),來達到降低大壩的目的。這能保證你的體脂被消耗掉。隨著身體儲存的脂肪量降低,空腹胰島素濃度將會下降。
這是為何我們會看到某些人轉換為以植物為主的全食物餐的原因,以降低胰島素需求並逆轉糖尿病。既然這些人只吃全食物,他們將不會攝取足夠的熱量來保持體重,胰島素濃度因此降低。然而,加工處理過的素食垃圾食物並不符合這概念,因為其熱量密度不低、經過精製、過度美味而容易攝取過量。
❓What about trying to eat less food?
如果,吃少一點呢?另一個選項是試著吃少一點。雖然這有幫助(降低大壩),但這不應該是唯一的技巧;因為,如果「只限制 「缺乏營養的垃圾食物」的攝取量」 會是 「渴望營養」的食譜,而導致暴食的反彈。
⭕️Nutrient-dense diet
高營養密度的進食
營養密度最大化是作者偏愛的方式,因為它牽涉到以下幾個考量:
●足夠的蛋白質:如果你吃的食物含有身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必要脂肪酸,你將會獲得豐富的、最有飽足感的巨量營養素—蛋白質。一般人對於蛋白質有很多困惑,但是實際上,如果你吃的食物含有適當等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必要脂肪算,你會獲得豐富的蛋白質。反過來說,主動避免攝取蛋白質可能導致營養素的缺乏。無論你是瞄準有較高營養密度、最有飽足感的巨量營養素,或是選擇較有飽足感的食物來進食,都能達到相當類似的結果。
●熱量密度:典型的高營養密度的進食具有豐富的全食物食材,因而包含較少的精緻碳水以及加工油脂,使得其熱量密度較低而較難吃過量。
●最少的加工處理:將營養密度量化是個萬無一失的方法,以保證所吃的食物含有身體需要的微量元素,而不是過度具有色香味的基因改造食品,那些被設計出像是身體需要(但實際上不是)的東西。這些經過最少加工處理的食物也是令人飽足的,卻不是過度美味的,因而人體會自動限量地攝取。
●避免(對營養素的)渴望. “足夠的營養攝取”、“避免糖尿病”、 “控制體重” 以及 “較低的胰島素濃度” 這些似乎可歸納出要攝取身體需要的營養素而不要太多的熱量。專注於高營養密度食物表示有較大機會去避免對於某種營養素的渴望,以免不必要的食慾被驅動。
‼️Fat raises insulin too, it just takes longer
脂肪也會升高胰島素,只是需要的(反應)時間比較長.
❓大多數時間我們(生酮人)關注著碳水的攝取量(其次是蛋白質量),把碳水化合物當成是升高胰島素的犯人。但當我們把視線拉遠、綜觀全局時,這件事真的成立嗎?
這份胰島素指數表顯示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會有較低的胰島素反應。但是會有這個結果,是否只是因為測量胰島素反應的時間只在進食後三小時?
下面左邊的折線圖(詳見譯文及原文圖表)顯示高脂飲食造成的胰島素濃度上升較緩慢,相較於高碳水或是混合飲食。然而,高脂飲食對應的結果在餐後120分鐘後仍然在上升中,而看起來還會持續上升一陣子。
如果我們能夠測量餐後超過24小時的胰島素反應,我想我們會看到結果會是確實地和食物吸收後的“可用熱量”更相關,和營養素的類型較不相關。(❗️這是新觀念)
長期的胰島素反應是否只和食物所含有的熱量有關? 也因此只和由肝臟負責儲存的體內能量有關?
是否只因為碳水和蛋白質有優先於脂肪的氧化特性,使得我們觀察到較大的短期胰島素波動? (意即,身體需要更快速地將碳水熱量氧化/代謝所以產生 “較劇烈的餐後胰島素反應”,相較於脂肪或蛋白質)
📌The adipose centric model of diabesity
糖胖症之 “以體脂為中心”的模型
(近年的)以胰島素為中心來看待肥胖、糖尿病和胰島素阻抗的觀點,強調以攝取油脂來取代碳水化合物,好降低身體對於食物的胰島素反應。相較之下,“以體脂為中心”來看待糖尿病的觀點是稍微更複雜也更完整的,因為這觀點也考慮到了長期的食物胰島素反應。
一個身材標準且對胰島素夠敏感的人,他的脂肪儲存組織可以快速地膨脹來儲存更多熱量,並在之後釋放出熱量(給身體使用)。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可以很有效率地儲存所攝取到的重要能源。
但是人體的脂肪細胞裝滿之後就無法儲存更多能源。體內能量大壩的建造高度是有限制的。
當脂肪細胞被填滿而無法儲存更多熱量,它們就被稱作是 “產生胰島素阻抗的”。 在這時候,任何過剩的熱量會溢出至血液中,如同升高的血糖、游離脂肪酸或是酮體。過剩熱量也會被灌入體內重要的內臟組織,於是發展出脂肪肝、脂肪胰、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西方文明併發症。
更明確地說,不是因為過胖而造成糖尿病的,而是體內的脂肪超過個人脂肪門檻(Personal Fat Threshold, PFT)的關係。 某些幸運的人天生就能儲存更多熱量在脂肪細胞,在他們產生胰島素阻抗或是糖尿病前;而另外一些人天生就只能儲存較少的熱量在體脂倉庫,在熱量泛濫至被儲存於重要的內臟組織之前。(PFT較低的人可能在正常體重就發生嚴重胰島素阻抗和糖尿病)
❓So what’s the solution?
那麼,(關於糖胖症的)解答是什麼?
如果胰島素和碳水化合物不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的禍首,那我們該做什麼?就只是回到「少吃多動」嗎?
嗯,有點像,但不僅僅是那樣。
⭕️我們能採取一些實行步驟來避免糖胖症,包括:
✔️盡量不攝取便宜、過度美味的加工食品,那會掩蓋身體的飽足感,並欺騙我們的味蕾。
✔️花費於高品質的食物,並學習在家烹煮新鮮、全食物的食材。
✔️使用工具來記錄你的進食狀況,以便監控營養攝取的情況。
✔️和他人一同用餐,有意識地進食。不要獨自在螢幕前無意識地吃東西。
✔️不要以 “吃” 來安慰自己。
✔️睡眠要充足,才不會需要以高熱量密度的食物做為醒腦的方法。
✔️保持活動並鍛鍊盡可能多的肌肉,才能有效地消耗掉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專注於攝取高營養密度、經過最少加工處理的食物,那能減少身體對食物的渴望。如果你用心於盡可能增加好的食材在餐點裡,你就不用太擔心要怎麼避免充滿糖、人工香料和種子油的加工食品。
✔️如果你需要平穩血糖和胰島素波動好平抑食慾,就要節制地攝取碳水化合物。糖尿病和長壽專家 Peter Attia博士建議,要吃能使血糖保持在90 mg/dL以下、震盪不超過 10 mg/dL的食物。
✔️不要把巨量營養素(脂肪碳水蛋白質)妖魔化,但要優先攝取營養密高的全食物。
如果以上所提的步驟仍不能讓你達到理想狀態,你可能需要好好追蹤進食狀況一陣子,並且減少攝取的卡路里來重新校準個人化的飽足感。一個好消息是,許多人發現當他專注於最大化餐點的營養密度時,管控進食的量不是什麼大挑戰。
#微生酮女孩版主好文分享
#你的飲食不需要名字或教條
attempts意思 在 在此有球入網,也就是「命中」的意思,"sink a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8-14 shooting while sinking all seven of his free throw attempts. ... 的意思,一般較常用的"score" 也是從名詞「分數」,轉變為動詞的用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