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系列 -- 最新研究結果】
我與我的博士生及研究團隊用了1976年至2010年的死亡數據分析的最新研究結果!請細閱/廣傳!
《香港因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在死亡風險上所存在的差距在高速經濟發展下有拉闊的現象:1976年至2010年的年齡、時段及出生年代分析》
重點:
• 死亡率在兩性別中都呈下落現象,並通常在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群組裏較高。
• 各種死因的死亡風險因不同社會經濟地位而存在的差距在1930-40年代出生的群組首先出現。
• 至今,香港的死亡風險因不同社會經濟地位而存在的差距隨著時間不斷拉闊。
• 死亡風險的變化與戰後的高速經濟發展有重合的地方。
• 高速經濟發展為人口健康帶來的益處在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群組相對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群組明顯。
概略:
目的:香港為二戰後全球最快的經濟發展體系之一。與此同時,死亡風險也在過去幾十年出現大幅度的下落。然而死亡風險的跨代趨勢與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的關係仍有待探討。
方法:我們將1976年至2010年的死亡數據用地區性社會經濟地位分類並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年齡、時段及出生年代的分析 ,從而檢察出生年代如何影響社會經濟地位。研究探討包括所有死因的整體死亡率和不同死因的分類數據,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其它心血管疾病、肺癌、其它癌症、呼吸道疾病、其它醫療疾病和其它死因。
結果: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在兩性別中都呈下落現象,並通常在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群組裏較高。各種死因的死亡風險因不同社會經濟地位而存在的差距在1930-40年代出生的群組首先出現並於之後年代出生的群組裏持續拉闊。這些研究結果反映死亡風險在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群組裏的跨代下落幅度未及在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群組中所見的高。
結論:經濟發展為健康所帶來的益處也因社會經濟地位而異,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群組所受益處較多。因此,我們應更多關注在戰後嬰兒潮出生並徘徊在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士。
-----------------------------------------------------------------------------
"Socioeconomic disparity in mortality risks widened across generations during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from 1976 to 2010"
Highlights:
• 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was generally higher in those of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and declined in both sexes.
• Greater mortality risks for people of lower SES emerged because of the cohorts born in 1930s-1940s.
• Socioeconomic disparity of mortality risks continued to widen till recent cohorts.
• The changes of mortality risks coincided with one of the fastest postwar economic developments.
• Health benefits brought b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greater for people of higher SES.
Abstract:
Purpose
Hong Kong has been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postwar economies with substantial decline in mortality risk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Nevertheless,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re is a socioeconomic disparity in the trends of mortality risks across generations.
Methods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sex-specific age-period-cohort analyses by neighborhood-level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using mortality data from 1976 to 2010 to examine the socioeconomic disparity of cohort effects. Outcomes included all-cause mortality and mortality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oth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 lung cancer, other cancers, respiratory diseases (RD), other medical causes, and external causes.
Results
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 declined in both sexes, with generally higher rates observed in those of lower SES. Socioeconomic disparity in the risks of all mortality outcomes emerged and widened starting from cohorts born around the 1930s-1940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ortality risks associated with lower SES did not decline across generations as much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ES.
Conclusions
The share of health benefits brought by economic growth was notably unequal by SES with greater benefits for those of higher SE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ostwar baby boomers of lower SES.
「baby boomers age」的推薦目錄:
baby boomers age 在 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剛參加完美國專業整理師協會(NAPO)的 live webinar。今天的講題是「為健康整理:協助戰嬰兒潮世代在關鍵年齡管理健康資訊」(Organizing for Health: Help Baby Boomers Manage Health Info at a Pivotal Age」,講師是在大學任教的 Cynthia LeRouge 博士和 Deborah Seale 博士。
嬰兒潮世代出生於 1945~1964 年,目前在 52~71 歲之間,算是處於初老到正式邁入老年的階段,但較後段出生的 boomer 仍持續在工作。兩位教授提到 boomer 最煩惱的是「不會、也不想整理紙張」。他們可以接受數位化,卻擔心文件數位化之後的安全性。換言之,他們不太相信雲端儲存,對於如何整合紙張和數位檔案上的訊息,也覺得一個頭兩個大。
這個世代的人們開始出現病痛,且經常伴隨兩種以上的慢性病。有些人的父母正在生病,有些人(特別是前段的 boomer)的子女已經開始出現健康問題。身為三明治世代,他們手上可能有一大堆健康相關文件,而這使他們更加困擾。
健康相關文件非常重要,它們不止與健康管理有關,也跟報稅、退稅、領取補助有關,國外有很多 boomer 是仰賴專業整理師來整理這些重要文件的。最常見的委託是請專業整理師協助他們將健康相關文件(包括網路上的就醫資訊、數位檔案和保險單)整理成 Excel 檔,建立一份完整的健康、看診和服藥記錄。
有些 boomer 則要求專業整理師製作一份問題清單,讓他們在看診、訪友或上網時,能解決想搞清楚的健康問題。如果不列清單的話,他們看診時可能會忘了問醫生;遇到有同樣病痛的朋友會忘了請對方分享經驗談;上網時眼球則是被新聞拉著跑,馬上就忘了自己想查詢什麼。最符合他們需求的方式是:製作一張列出就醫、服藥和急救資訊及聯絡清單的小卡片,讓他們可以擺進皮夾裡。各位不妨也替家中的長輩製作一張。
研究顯示,整理具有治療作用。有一位 boomer 每隔三個月就會找專業整理師陪同整理,專業整理師很貼心地表示,「妳已經學會如何整理了,應該不需要再花錢找我了!」但該 boomer 說,「我不找妳,我就得花一小時 200 美元找心理醫師了。」各位若想省下心理諮商費用,或許可以先試試「整理」這一招。補充一下,在美國請專業整理師到府服務,最低時薪是一小時 50 美元,最高也有收到 150 美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