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凖的美?
在另一個時代,你會不會是一個美女?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發現,吸引力的易變性和主觀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比常人大一號的喜劇演員唐·弗蘭奇(Dawn French)不大可能稱自己為性感尤物,難道她只不過是生不逢時嗎?「如果我生在畫家魯賓斯(Rubens)的時代,我會被奉為模特界的女神,」她曾經自嘲說,「凱特·摩絲(Kate Moss)?嗯哼,她就是普通的路人甲了。」
弗蘭奇可能是在說笑,但她的所闡述的觀點卻值得嚴肅認真對待。審美標凖會隨時代變化而變遷嗎?亦或是有一些特徵,即使在不同年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被普遍公認為具有普適性的吸引力?
進化論上甚至有一些合理的推論解釋了為什麼美可能是永恆的。生物的某些特徵可能標誌著健康、健美和生育力強——理想伴侶所不可或缺的素質——而我們可能發現這些特徵散發著性吸引力。然而,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探究得越多,就越覺得難以找到美的純生物學基礎。
平時大家普遍認可的審美標凖中,我們顯然更喜歡勻稱、均衡的容貌,科學上的解釋似乎有點道理:孩童時代的疾病和壓力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體的發育,引發一種「失衡」,從而使得一側生長得與另一側略有不同。因此,面部長相上些微的不對稱可能象徵著其人身體的虛弱——使他們不像自己的父/母那樣清秀動人。
而問題在於之前的許多實驗僅僅覆蓋了一小部分的被試者——從而使僥倖出現的結果更容易變得顯著。當安特衛普大學(University of Antwerp)的斯蒂芬·範·唐元(Stefan Van Dongen)在一項工程浩大的薈萃分析中對以往結果進行合併研究,發現當你的樣本量足夠大的時候,這種效應幾乎消失了。事實上,面部勻稱很可能並沒有透露出關於你身體健康的多少信息:一項2014年的研究對5000名青少年進行三維掃描,並對他們的醫療病史進行測試,發現那些容貌最為勻稱標緻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更健康。
生物學家還曾假設,我們更喜歡象徵著「男子氣概」的男性面容或體現了「女性特質」的女子面容:男人要有喬·哈姆(Jon Hamm)的寬下巴;女人要有米蘭達·可兒(Miranda Kerr)精緻的面容。基本原理又一次看似合理:骨骼構造反映出在我們血液中跳動奔湧的性激素的水平,所以正像它們可以反映出一個男性的優勢地位一樣,它們也昭示著一個女性的生育能力與性格特質——挑選配偶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僅僅調查了西方社會。當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的伊莎貝爾·斯科特(Isabel Scott)和他的同事們決定擴大樣本範圍時——覆蓋了來自亞洲、非洲、南美洲和俄羅斯的社區團體,它們發現了多元化的偏好。他們發現,實際上,只有在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較為陽剛的男性和較為陰柔的女性才對異性呈現出強烈的吸引力;而在規模更小、更偏遠的社區群落中,許多女性其實更喜歡長相「陰柔清秀」的男子。
身體形態同理。在西方,人們稱道女性的長腿,卻不那麼喜歡「瘦骨嶙峋的男人」。然而,在納米比亞(Namibia)的遊牧部落辛巴族(Himba)的社會裏,品味剛好相反。其實,西方人的偏好似乎也隨著時代變化而變遷;甚至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維納斯(Venus)——一度身為西方美女的典範——長著相較於身體格外短小的雙腿,與如今對模特外形的要求相去甚遠。而即使是沙漏型身材的女子和長著V型寬肩和窄腰的男子也在許多地方為人欣賞。所以,人們理想中的完美形象因社會環境而異。
也許,我們需要具有靈活性的擇偶觀,以便我們可以在當前的環境下選擇最佳的配偶。
「比如說,在面臨饑荒威脅的地方,對分量較重的配偶的偏好是可以預期的,因為這樣的人對食物短缺具有最強的耐受力,」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安東尼·裏特(Anthony Little)說道——而實際上,情況似乎確實是這樣。出於同樣的原因,相較於那些不太容易感染疾病的人,面臨著更高患病風險的人更容易重視象徵著身體健康的標誌——像面部勻稱。在強權備受推崇的地區,人們同時更喜歡長著方形下巴的男子。「比如說,我們發現女人親身受到男性間較量的刺激,例如親眼目睹男人們打架,會對陽剛的男性面容的有更深喜愛,」他說。
所以,儘管美貌似乎是虛無縹緲的,但是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它就是環境的產物。一致性的影響同樣值得我們注意:層出不窮的研究都已表明,如果你聽說或者看到別人被其它人的外貌所吸引,那麼你就極有可能將後者想象成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對某種類型的外貌的認可就會在人群中傳播開來,從而改變我們對美貌的認識。
「這個過程的好處是,你不需要去了解每一樣事物,僅僅從其他人的經歷中你就能了解到一切,」裏特表示:「有趣的是,在現代社會中,社交媒體使得這種了解的過程得以在全球的範圍內進行。」
來自巴爾的摩(Baltimore)的約翰霍普金斯凱瑞商學院(Johns Hopkins Carey Business School)的科研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利用一個交友網站,讓實驗對象隨機地評估這個網站上的人的相貌。在他們給出評分後,讓其中一部分實驗對象看到其他的網站訪客所給出的平均分數。儘管這裏並不存在對錯之分,這些實驗對象仍然很快地認識到什麼樣的人會更受大家歡迎,並在對其他面孔評分時給出與平均分相近的分數。很快,所有人的品位就趨於一致——僅僅通過一個網站,他們的審美就已經發生了偏移。這還是發生在所有人都匿名參與的情況下——這種時候,維持現狀並不能使人們獲益。
我們很容易想象出是某些名人從這種從眾行為中受益。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你可以很輕易地通過與你可能與之結合的人走在一起而獲得類似的效應,例如與異性在一起。其他的人會以為你已經取得了成功,並開始模仿你的舉止。
我們的吸引力同樣受到熟悉度的左右:人們看到你的某種樣子的時候越多,它就越具有吸引力。在一個整形手術變得越發司空見慣的時代,這為我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啟示。與其改變你那不同尋常的臉來迎合當下的時尚,你還不如用你的相貌來改變時尚潮流。
#藝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曾有研究指,如果父母放棄母語,而改用外語和子女溝通,可能會令小朋友在語言和智力發展上輸在起跑線。很多人不同意這樣的主張,有人說「我外國留學回來」、「在外資公司工作十幾年」、「英文非常流利」、「我不認為跟子女只用英語溝道有甚麼問題」。 其實我們只是希望各位父母明白,除非你的英語水平已經達至母語程度,...
「baltimore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baltimore中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baltimore中文 在 Vintage X Modern 復古小姐的現代媽咪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altimore中文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altimore中文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altimore中文 在 Western District Shooting... - Baltimore Police Department 的評價
- 關於baltimore中文 在 Maryland, USA - Baltimore - YouTube 的評價
baltimore中文 在 Vintage X Modern 復古小姐的現代媽咪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回想LA生產二三事]
2017年懷雙寶的時候是在LA生產的,跟第一胎在Baltimore 生產的經驗不大一樣。
2014年第一胎生產的GBMC醫院,裡面工作人員以白人和黑人居多,亞洲面孔是少數。
我的婦產科醫生林醫師是台灣人。
生產當天我準時到產房報到,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穿著病人袍躺在床上等候手術的時候,一個護理師走進來。
她看到我的瞬間有點愣住,接著她笑著跟另一個同事說:我剛才走進來時嚇一跳,想說Dr. Lin怎麼會躺在床上?
(Dr. Lin應該正在準備幫我開刀)
是不是對她們來說亞洲人都長得很像?😂
2017年第二胎,從東岸飛到西岸待產,來到LA的San Gabriel聖蓋博醫院。裡面常見亞洲面孔,我聽見很多人以中文和廣東話交談,聊著聊著,一進到產房手術室,所有醫療人員立刻切換到全英文模式。在那一刻,我突然有點混淆,自己究竟身在何處?
必須說第二胎生產住院時,醫院供應的餐點比第一胎時好多了,因為生第一胎的醫院根本沒有附餐😆,如果沒有自行準備的話,可以去醫院餐廳買回來病房吃,我記得我老公有幫我買過漢堡。😂
聖蓋博醫院生產住院期間有菜單可供點餐。有一次我打開保溫蓋的時候呆住了。餐盤上同時有白飯、炒飯和稀飯。仔細一看,還有一片吐司、黑咖啡和立頓紅茶包。
到底是誰點的餐??
生完雙寶後又是母嬰同室,讓我陷入極度忙亂的狀態,餵奶餵奶、換尿布換尿布。雖說如此,我還是不覺得自己有迷糊到一餐點了三種飯耶!(總之這個謎至今無解)
要出院的前一晚,醫院貼心提供了慶祝餐點,送了一個翻糖蛋糕和氣泡果汁。(還好我生雙胞胎不是送我兩個蛋糕)
雖然不是新手媽媽,但是我母乳哺餵一直不太順利,雙胞胎加上母嬰同室真的讓我忙到神智不清。我老公在我生產前從台灣過來陪我,他先飛了一趟美東處理工作再到美西安頓其他家人,每天往返醫院也是累吁吁。
有個護士每次進來房間看我們都發現我老公在睡覺(打呼),隔了一天她終於忍不住問我:妳老公有醒來過嗎??
還好我的月嫂真的很厲害,在經歷過在醫院不堪回首的前三天,出院後在月子民宿的日子總算讓我們逐漸從地獄回到人間。
baltimore中文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細個果陣,A level bio 鄒sir 教 DNA RNA 果陣大半班瞓咗,我就仲剩返少少,先睇得明。
實實在在想想自己讀書時學過什麼,應是面對往後日子重要的事。
有人因為我早前就有關全民測試帖文,向民政署作出投訴,說我發佈「假新聞」。
首先,我不是傳媒工作者,亦沒有經營媒體;說我是發佈新聞,實在貽笑大方。如果投訴人不懂怎樣分辯News, Facts及Opinion,請收聽上星期日《903國民教育》的重溫。
我在電郵中,花了一些時間向民政專員講解《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在保障生物資料如何薄弱。翌日,我看見政府公佈了計劃詳情,當中提及測試相關的私隱問題。而我便將以下的生物學概念,用英文在電郵中向民政專員詳細闡述一次。
#武漢肺炎 的測試叫「核酸檢測」,是因為你身體的DNA、RNA及病毒的RNA都是nucleic acids,即是中文「核酸」。
特區港府在其「全民測試」網站中提到關於DNA樣本的問題,「抽取樣本及檢測病毒核糖核酸(RNA)的過程會涉及測試者的細胞及其中的核糖核酸(RNA)⋯⋯因此檢測過程不會收集到任何關於測試者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資料。」
以我僅餘有限的預科生物學知識,都察覺到看見當中的問題。假如你不懂又或者忘記了生物堂教授過的細胞知識,Google 一下吧。
雙鏈的DNA 是會經過 RNA Polymerase 產生單鏈pre-mRNA(信使核糖核酸)。而經過完整的Transcription (轉錄)過程後就會產生 mature mRNA。而mRNA 會被 rRNA+protein 的 Ribosome 做Translation,而tRNA就會將 mRNA 鏈中的RNA排序,帶着相對的Amino Acid 往Ribosome去,從而製造一條peptide chain 出來。而條chain 再加長下去,就是protein了。
如果都是不明白,可以參考這條2分鐘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THyMOk3WU0
於1970年,科學家 David Baltimore 及 Howard Temin 發現RNA病毒的酶(酵素)能夠在受感染的細胞「反轉錄」成互補DNA (cDNA) ,推翻當時生物學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該發現令他們獲得1975年諾貝爾醫學獎,並改變了生物醫學的研究方向。現在的HIV抑制藥物,就是基於該發現而研發出來。
亦即是說, RNA 是可以被反轉錄成cDNA,即是一段反映特定時間「已呈現」的DNA。Reverse Transcription 更亦是時時刻刻在身體中出現,是細胞複制DNA維持健康的過程。更甚的是,Reverse Transcription ( 反轉錄)已經是很商業化的實驗,Google 一下便看到會提供相關服務的公司多不勝數。
就算「全民測試」的試劑只牽涉到測試者RNA,現時亦可以透過Reverse Transcription收集到DNA資料,更不要說FAQ中說測試會涉及細胞、細胞、細胞(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了。
武漢肺炎的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如果用測試劑可以只留下樣本的病毒RNA,那當然無須過份擔心。但不幸的是,暫時應該未有大廠能夠做到只提取RNA病毒的試劑 。 所以一牽涉試劑,都會是抽取RNA,不管是人、是動物抑或病毒,都是一樣。
至於如果不用抽取RNA,但仍然沿用RT-PCR 的方法去驗一個人是否確診是否可行?答案是可以的。有韓國醫學科技公司研發了不用抽取RNA都可以化驗到武肺病毒在「反轉錄」的技術(http://www.seegene.com/…/complete_solution_for_the_covid_19…)。 醫學文獻更顯示測試的效率亦有8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04723/)。瑞典亦有公司提供相關服務( https://www.reiniuslab.com/Home )。
既然有更加尊重私隱減少疑慮的技術,為何林鄭港府都不用,偏偏受到港人質疑要用中國技術?這個,就留待你解答了。
baltimore中文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曾有研究指,如果父母放棄母語,而改用外語和子女溝通,可能會令小朋友在語言和智力發展上輸在起跑線。很多人不同意這樣的主張,有人說「我外國留學回來」、「在外資公司工作十幾年」、「英文非常流利」、「我不認為跟子女只用英語溝道有甚麼問題」。
其實我們只是希望各位父母明白,除非你的英語水平已經達至母語程度,否則放棄用母語跟子女溝通,對小朋友的語言習得會有多方面的影響。
參考資料
Mampe,Birgit,Angela D. Friederici,Anne Christophe & Kathleen Wermke.2009.Newborns' cry melody is shaped by their native language.Current Biology 19.1994-7
Proverbio AM, Adorni R, Zani A. Inferring native language from early bio-electrical activity. Biol Psychol. 2009 Jan;80(1):52-63. Epub 2008 Feb 26. PubMed PMID: 18378060.
Hart B and Risley T (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Baltimore: P.H. Brooke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rzCdOQPCZg/hqdefault.jpg)
baltimore中文 在 Western District Shooting... - Baltimore Police Department 的推薦與評價
Western District Shooting Investigation On December 2, 2021, at approximately 3:07 p.m., Western District patrol officers responded to the 1300 bloc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