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未選擇匿名 #我是選擇了缺席
義大利小說「#那不勒斯故事」系列,首部曲於2011年出版後即普獲好評,全世界已售出超過1500萬本、被譯成45種語言。然而,眾人最想知道的不是寫出暢銷書的祕訣,而是作者 #艾琳娜_斐蘭德(Elena Ferrante)的真實身分。
斐蘭德自1992年出版第一本書以來,從未公開露面,不接受真人面訪、電訪,出版社網站和書上也沒放上作者照片。雖然她的筆名是女性名字,也曾公開抨擊文學、政治和歷史由男性主導的傳統,但其真實性別成謎,只有替斐蘭德出版「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等多本著作的義大利出版社Edizioni E/O知曉「她」的身分。
.
今年3月,哈佛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艾莉莎.索鳩(Elisa Sotgiu)在文學網路媒體LitHub發表了一篇文章,整理她自2015年開始研究斐蘭德以來,文學界利用語料庫的量化分析所得出的結果,也同時發現斐蘭德的身分之爭,其實是性別在文學場域的另一場較量:
「在研究斐蘭德的學者中,公認的最佳作法是宣稱無論她的性別為何,重要的是她選擇了女性的身分。」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bbc網路用語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給香港人的二十條歷史教訓: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在立場新聞的專欄裡讀過區家麟的書評文章,從頭條新聞的「未來現在學」又見過沈旭暉引述講解,最近終於閱畢這本《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Timothy Snyder以Facebook帖文擴充寫成的警世小書。
雖然略嫌書中的鋪排、脈絡有點散亂,但讀著這二十條歷史教訓,很自然就能對號入座,發現每一則都像訴說著香港人正身處的政治環境、社會實況,因為我們早已步入極權主義橫行的暴政時代。在亂世中應當如何自處?這本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1. Do not obey in advance / 切莫盲從權威
由智慧燈柱,到全民檢測,下一步可能就是推行健康碼、社會信用評分,面對這樣言而無信的政府,你還會選擇盲目相信、自願順從嗎?
2. Defend institutions / 捍衛制度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更要盡力守著每一道防線──法律、教育、醫療、傳媒……加入工會,在自己的崗位上出一分力吧。
3. Beware the one-party state / 小心一黨專政
掌權者會用盡一切方法整肅異己,Salami tactics(切香腸戰術)是循序漸進的蠶食技巧,先從右派打起,接著中間派,再打左派,直至移除所有政敵。立法會參選確認書的出現,梁天琦等人被裁定提名無效,到後期愈來愈多的DQ事件,連OMDB楊岳橋也真的變成了Dead body,有人還認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嗎?
4.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ce of the world / 為世界的面貌負責
香港警察將示威者標籤為「曱甴」,納粹德軍也曾以「曱甴」、「老鼠」等稱呼來貶低猶太人,作者提醒我們要注意這些去人性化的仇恨標誌,不要隨波逐流地犯上平庸之惡,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上也絕不能隨便妥協。
5. Remember professional ethics / 勿忘專業倫理
這讓我想起了改編自真實事件的《1987:逆權公民》,一名首爾大學生在偵訊期間遭受酷刑致死,檢察官堅持驗屍、醫生拒絕捏造死因、記者們鍥而不捨地追查真相、學生引領民眾參與示威,最終推翻了全斗煥的獨裁政權。不同角色都恪守著專業倫理,電影裡沒有唯一的主角,因為人人皆英雄。
6. Be wary of paramilitaries / 小心那些準軍事組織
7. Be reflective if you must be armed / 若你是軍警人員 請時時反思
這兩課的道理顯而易見。聽命行事、執行任務從來都不是違背良知的藉口,到了今時今日,誰都知道那三萬人裡沒有一個是無辜的。
8. Stand out / 勇於挺身而出
國安法實施後,如今再站出來說真話、做實事,要付出的代價已變得愈來愈大,但還是要像周庭、黎智英說的那樣,無悔為香港做正確的事。也像袁國勇教授早前接受BBC專訪,透露華南海鮮市場早被清理一空的情況,質疑武漢官員隱瞞疫情。這些挺身而出的英勇行為都是可敬的。
9. Be kind to our language / 珍惜我們的語言
在《1984》的世界裡,真理部可以藉著修訂官方認可的新語辭典,逐步刪除、摧毀收錄的文字,令人民可用的語言愈加貧乏,最後再也說不出任何批評政府的話。請珍惜我們固有的廣東話、繁體字,拒絕匪語、殘體字的文化入侵。
10. Believe in truth / 相信事實
11. Investigate / 當個追求真相的調查者
看免費新聞不是毫無代價的,在這個Fake news當道、人人皆記者的時代,具備公信力、求真精神的第四權顯得特別重要。世上沒有什麼真正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與否、篇幅多寡、取材角度、後期剪接全都是立場,一落筆、一開cam就有態度。請好好篩選你的資訊來源,以訂閱、捐款等行動支持那些仍然相信事實、追求真相的傳媒,也為自己所轉發的每個訊息負起責任。
12. Make eye contact and small talk / 望進你我的眼 彼此閒話家常
「這是個讓你與周遭保持聯繫、打破社會隔閡,並了解誰值得、誰不值得信任的方法。」最近看到人人手持一份蘋果日報時,總有一種窩心的感覺。這一課要說的就是不妨與身邊的同路人微笑相認,互相勉勵一下。
13. Practice corporeal politics / 親身實踐政治
「我們可以利用社群媒體組織抗議活動,但若沒有走上街頭,就不會產生任何真正效果。」雖然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已被強行押後,但初選結果反映的民意,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疫情尚未趨緩,設計文宣也好、落區派發防疫物資也好,總有些事可以積極參與。
14. Establish a private life / 維護私人生活
審查似乎已經無處不在,個人在網絡上的一言一行隨時會被翻查出來成為日後罪證。航空業、教育界在過去一年發生的白色恐怖,參選議員因為舊有帖文或照片而觸及DQ紅線,到國安法下的以言入罪,你的事業、家庭、自由與人生安全都受到威脅。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並非指政權無所不能,而是無孔不入地監控、影響我們的生活,抹除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疆界。
15. Contribute to good causes / 為好事盡一分力
假如你不能冒險親身參與其中,也可以選擇資助一些能夠表達你價值觀的機構與組織,間接協助他人行善。不過對於某些偽善、背信棄義的NGO,就早日停止捐獻吧。
16. Learn from peers in other countries / 學取他國經驗
多留意世界時事,培養自己的國際視野,你會發現,歷史總是在重複上演。我們踏上了南韓、烏克蘭曾經走過的路,南營洞的場景換上了新屋嶺,Berkut與Titushky不就是防暴警與白衣人嗎?現在又輪到泰國與白羅斯(Belarus的正名)步我們的後塵,極權施行暴政,人民便輸出革命。
17. Listen for dangerous words / 注意危險的政治用語
「對極端主義或恐怖主義這類詞語保持警覺。對緊急狀態或例外狀態這些危險字彙保持敏感。」去年利用《緊急法》倉卒宣布《禁蒙面法》,現在又借疫情下的《限聚令》打壓集會,很不幸地,這些用語早已走進香港新聞的日常。
18. Be calm when the unthinkable arrives / 在難以想像的事發生時保持冷靜
像希特拉利用1933年的國會縱火案鞏固權力,像普京以各種襲擊事件來推行恐懼管理(terror management),無論那些恐襲背後是由誰來策劃,當權者的目的都已達到。也像電影《十年》裡的《浮瓜》單元,港區國安法的預言已然成真。
19. Be a patriot / 當個愛國者
愛你的土地,就像那首數字歌一樣,5201314。
20. Be as courageous as you can / 盡你所能保持勇氣
這一課只有一句話──「如果沒有人願意為了捍衛自由而死,所有人都將死於暴政。」
廿課書,二十條歷史教訓。這位Professor還說:「切忌人云亦云。要以屬於自己的方式發出話語,就算你想表達的就是他人的說法也一樣。努力與網路保持距離,要勤讀書。」網絡上的資訊浪花不斷襲向我們,唯有埋首書本才能享有片刻的寧靜,寫下這篇文章,就是我以自己的方式發出的話語。共勉之。
bbc網路用語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紛紛擾擾的2020年,除了病毒、暴雨洪水、香港局勢之外,美國的種族歧視也是另一個看似屬於今年的獨特問題,但實際上都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看到一些端倪。我們已經知道的是,歧視除了帶有看不起他人,以及試圖將他人貶低的文化特徵之外,另一個隱藏的面向則是藉由抬高自己的文化價值與地位來達到貶低別人的目的。所謂的「白人」在試圖歧視有色人種的同時,也必須「創造」屬於自己的特殊文化價值與文明地位。粗暴的白人文化中心主義已經在文化相對論還有族群平等的論述下,成為常識性的一種歧視代表,也就是說,一般人已經比較容易注意到這樣的論述是歧視性的。不過,如果這類的文化歧視是採用比較隱晦的方式來進行,例如傳說故事以及其當代的化身—漫畫、電影等,我們還會輕鬆的警覺這類論述的危險性嗎?實際上,在各類超級英雄電影被批評選角太過「白人」之前,他們在歷史中早就嘗試過類似的辦法,那就是把希臘、羅馬時期的神話與歷史嫁接成為西方文明的來源,同時也是西方白人優於其他人群的強勢論述。
———
很少有問題像「古希臘人的膚色」那樣不斷引發爭議:愛荷華大學古典學教授莎拉‧邦德(Sarah Bond)發表的論文引起了軒然大波,她表明許多現在看起來雪白的古希臘雕像,最初都是上色的藝術作品。這點毫無爭議,研究證據也已經證明了這個事實,但邦德在網路上仍然飽受種族主義者的抨擊;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迷你影集《特洛伊木馬:傾城》(Troy: Fall of a City)選擇黑人演員飾演阿基里斯、派特羅克洛斯、宙斯和艾尼亞斯等角色,同樣也引起了爭議。
「古希臘人是白人典範」的觀念在西方社會根深柢固,一些極右派人士熱衷於推崇這個觀點,他們假想自己是歐洲戰士的繼承者,但種族主義是情緒化的,而不是理性的。劍橋大學希臘文化教授提姆‧惠特瑪許(Tim Whitmarsh)撰文探討了古希臘人自己如何看待膚色差異,這些差異具有啟發性,因為它清楚表明了現代西方社會以膚色劃分種族的詭異之處。
荷馬的《伊利亞德》(Iliad)是現存最早的希臘文學作品,我們或多或少瞭解其他希臘文學作品的作者是誰,但「荷馬」對人們來說仍然是個謎,因為他是最久遠的古希臘人物:他的詩歌究竟是某個作者的作品?還是某種文化傳統的作品?至今仍沒有共識。
我們只知道這些詩歌大多為口耳相傳的古老故事,在西元前八世紀至七世紀時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形式。特洛伊戰爭是荷馬史詩中的重大事件,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發生在青銅時代初期(西元前十三或十二世紀)的真實事件。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些詩作是不同時代的綜合體:有些元素源自西元前八世紀的當代世界,有些是後人對青銅時代的真實記憶,還有一些來自古代印歐的詩學。就像所有古希臘人都知道的,裡面包含著一些無害的幻想:例如,沒有人會真的相信阿基里斯的馬能說話。
阿基里斯並不是歷史人物;或者更確切地說,荷馬史詩裡的人物是或不是真實人物雖然有關係,但都不是重點。在我們和希臘人的眼裡,阿基里斯只是一個神話人物,一種詩意的創造物而已。所以問題不是:「阿基里斯長什麼樣子?」而是:「荷馬會如何描寫阿基里斯?」《伊利亞特》裡的阿基里斯留著黃褐色(xanthos)的頭髮。「xanthos」通常被翻譯為「blond」,這個英語翻譯賦予現代人很多的想像空間,但也可能誤導了我們。事實上,古希臘的色彩詞彙並不能直接表示現代英語的色彩詞彙,因為「xanthos」可以用來表示褐色、紅色、黃色或金色。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如何把一個希臘詞翻譯成英語)還存在一個巨大的爭論,而且已經困擾學者許久:不同文化對顏色的理解和表達方式是否不同?這不是能在這篇文章解決的問題,但必須強調的是,古希臘的色彩詞彙與現代人認知並不相同,而且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此外,「黑」(melas)和「白」(leukos)也是性別用語:女性會被稱讚擁有「雪白手臂」,而男性則不會被這樣說。這種差異體現在希臘(還有埃及)藝術傳統中,女性皮膚通常被描繪得比男性白很多。因為如果稱一個希臘男子是「白人」,等同在羞辱他很陰柔毫無男子氣概。相反地,稱奧德修斯是「黑皮膚」則讓人聯想到他是風雨無阻的硬漢,反而是一種讚賞。
所以會問「阿基里斯和奧德修斯是黑人還是白人?」其實是誤讀了荷馬的詩。荷馬所使用的色彩詞彙並不是為了把人物區分成某個種族,而是為了用微妙的詩意聯想來塑造個人特色,如果單純用真實顏色表達,這些聯想也就消失了。希臘人根本不認為世界完全按照種族膚色劃分為黑白兩種:這是現代西方世界反常的想法,是許多不同歷史力量導致的產物,特別是受大西洋的奴隸貿易與十九世紀的種族理論影響。在希臘或羅馬,沒有人會用白人或黑人來區分種族。當然,希臘人看得出膚色的差異,他們把自己與非洲和印度的黑人區分開來,有時還會用帶有種族歧視的輕蔑措辭來形容;但是,他們也把自己與北方膚色較白的民族區分開來。整體來說,希臘人根本不覺得自己是「白人」。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285?fbclid=IwAR0GlmrVg5j3Q4xIVM7ENZM7UZvVLHr9_QkGMMm3lLvxPPe_-6TVbn3XTAw
bbc網路用語 在 網路超常見英文縮寫大整理- 語言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在網路世界遊蕩那麼久的我,覺得也該回饋一下社會,這邊幫大家做了常見網路英文用語的縮寫整理,歡迎提問或糾錯,SO = significant other,(不是公民 ... ... <看更多>
bbc網路用語 在 11個適合您在家學英文的YouTube頻道‹ GO Blog 的推薦與評價
而且,YouTube十分容易上手,您只需要一個好的網路連線環境,就能在上頭無限 ... 很難再找一個像BBC那麼適合學習正統英式英語的頻道,每天BBC學習英文 ... ... <看更多>
bbc網路用語 在 BBC News 中文(繁體) - 【中港台流行語你都明白意思嗎 ... 的推薦與評價
Seafood只是指海鮮嗎?「喪」跟葛優有甚麼關係?BBC中文挑選了年度十個網絡流行語,看你會不會用? ... 網路訊息萬化,怎是了得。 5 yrs Report ... 台灣的用語少很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