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寫呢啲] 唔好意思,掛住聽歌而家先出,但應該仲有人睇?
四個圖,左上格開始,逆時針咁睇。應該明晒。
通脹?會升。但,通脹重臨,股票照升。我唔明點解有人覺得通脹不利股市。
企業盈利係nominal 嘅,咁當然關鍵係能唔能夠加價轉嫁畀消費者(即係你),或者能唔能夠壓住啲成本(有時都係你)。
咁,我一路都話,標普500指數,差不多全世界最強嘅公司,你覺得有冇加價能力?
NetFlix 加價10% 你轉睇TVB?定係 麥提莎加價 5% 你食麥麗素?
至於壓成本嘅能力嘛,同大企業交過手嘅 十派牙 應該好清楚,打過工都好清楚。 你係Big Tech engineer 除外,但,有幾多咁嘅人?
當然係買股票對抗通脹,人類歷史就係通脹,同埋股票升.過去幾百年都係,但1971年後更加明顯。
今晚Patreon會講更多。
==============
月頭訂最抵!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已經17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big tech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big tech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big tech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ig tech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ig tech意思 在 [新聞] 〈美股早盤〉美5月PCE曝通膨降溫、蘋果- 看板Stock 的評價
- 關於big tech意思 在 Sega Cheng - 過去一段時間有很多對於OpenAI 和ChatGPT... 的評價
- 關於big tech意思 在 「什麼是元宇宙?為什麼科技巨頭都趨之若鶩?」- Facebook ... 的評價
- 關於big tech意思 在 2022hi tech公司-大學國高中升學考試資訊,精選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big tech意思 在 Htc vr 部門ptt 的評價
big tech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寫啲乜?]係喎,要驚嘅,乜都可以驚啦。通脹又話驚(較合理),抽水潮又話驚(襟芒,碧桂園同微盟嗰200億),加密貨幣大跌又話驚(驚都冇驚過,雖然錢已死)。但喂,正面嗰啲你唔講?債息唔升仲要跌,1.6厘樓下,咁真係好驚通脹?另外,人民幣3年新高添呀。然後升又話驚影響出口競爭力呀可,跌又怕走資。
渣cash 最好呀可?有冇話你知,聯儲局資產負債表,下年年尾會去到9萬億美金?即係點呀?用人話講,即係舊年3月嗰浸印嘅錢,多過晒美國立國咁多年印嘅錢加埋。你有睇Patreon咪知
咁你話,我都明。但,你估係咪靠你飛嚟飛去就搵到錢?你買到幾多?我就百萬百萬咁買落去的(港紙啦,唔係越南盾,可惜未係美金)。舊年固然好易玩,(只要月冇畀人震走),但今年暫時都唔難玩。今年都話唔掂嘅,到真係大跌時你點算?而呢一日一定來臨的。你話你避得到?祝你好運
呢篇另外跟進咗一大堆Core List 同 Monitor List上嘅股票(都係有推,主要分別係……我買咗同未買嘅分別)。咁有部份呢,FB同IG我都成日貼啦。Core List嘅,BlackRock 同JP Morgan之前講過,ASML有一排都成日講,LVMH 同愛馬士就呢排講得多。(其他我買咗乜都會公開)
LVMH 大股東不經不覺,就變咗全球首富了(福布斯榜,同彭博計有啲唔同)。Yo,使乜好high tech?樓上呢堆差不多全部係舊經濟股(當然Big Tech我都買)。我甚至都未得閒寫 Domino Pizza 股價上市以嚟,跑贏同佢一齊上市嘅一間公司—嗰間嘢叫Google。
ASML嘛,之前寫過一排。最新玩法在韓國開間廠,咁當然係各自表述。韓國人就當民族勝利,日本人就酸(不過日本都有光刻機,但唔係嗰回事),台灣人就覺得咪又係幫台積電打工,大陸好友就覺得偷偷地供貨畀大陸(邊有咁易?),大陸淡友就覺得殺埋中國啲光刻機 —但對我嚟講,呢啲討論冇乜意思。你冇買嘅,講乜都假。砌機佬車房仔發達未?邊個話我要讀個PhD in 光刻機先可以贏錢?你睇香港有幾多人2019年已經講ASML?(當然有,但唔會多)。
仲有,Lionsgate亦都新高,都係大併購潮,但文入面話埋你知仲有邊啲公司有機會被買起。
至於雀巢同Kraft Heinz,亦係之前寫過,FMCG民生股嘛,大品牌,通脹咪加落你度,唔通你去轉食麥麗素?(我知麥提沙冇上市)。不過我心水反而係更殘嘅幾間公司。
留意,以上講咩ASML 愛馬士 LVMH 雀巢,知唔知有乜共通點?全部係歐洲公司!你話港股差,美股勁,但今年歐洲股仲勁過美股。台灣你都仲話有台積電,但歐洲股市近乎係冇科技股的。一個字:估值。你啲友咪恥笑人地low tech咯,但贏錢到呀,點丫?一來一回,今年跑贏你啲發夢股四五成。嚟緊勞蘇基金嘅mandate都會買歐洲股日本股。
最後有介紹下三星(資產運用啦,唔係電話)兩隻ETF,咁你大約都估到邊兩隻。FANG+嘅我就未必買,但有啲人唔開美股戶口,或者唔想捱夜嘛,況且,買齊嗰10隻都要6萬蚊港紙。
反而另一隻 亞太REIT,之前我都有寫,覺得不錯的,可惜我都冇買。主要就日本新加坡澳洲。「買唔起樓或唔想買樓嘅考慮下每個月收租」,同埋真係分散到部份地理風險(雖然,都係亞太區)
BTW,講明,唔係廣告。係廣告就唔會寫咁短。同埋Patreon我係唔落植入廣告的,讀者畀咗月費嘛。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big tech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電影《十二夜》金句: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
文章日期:2021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這場COVID大流行已困擾全球超過一年,確診人數已近1.5億,死亡人數更已超過了300萬。因為COVID具高度傳染性,所以前所未有地,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疫情前無法想像,可形容為嚴重影響個人自由的所謂「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限制聚會人數和時間,情况嚴峻的時候,甚至戒嚴和封城,國際旅遊更接近全面停頓!
過去一年多,我們恍如生活在一套反烏托邦科幻災難電影中,生活模式出現巨大變化,口罩已成為法律下的必需品,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簡稱WFH)已成為很多工作崗位的一部分,連學生都同樣在家上學。夜生活更早已變成遙遠矇矓的記憶,連上電影院這個百年人民習慣都已瀕臨「絕種」。近日在Netflix上,見到電影中所有人不戴口罩、自由聚會時,反而有種不現實,或者在看歷史紀錄片的感覺!
疫情持續逾年 生活模式變化大
全人類的寄望是科學,希望能盡快成功發展出有效疫苗,各國領袖告訴我們,到時就可回復到從前的「正常」生活。慶幸皇天不負有心人,全球各地科學家們全力以赴,破紀錄地不到一年已研發出多種不同技術的疫苗,並且開始為數以億計的人民接種。
漫長黑暗的隧道,終於出現一點曙光!但這是隧道盡頭的陽光,還是迎頭而來的火車頭燈光?美國人永遠最樂觀,雖然死亡人數已恐怖地逼近60萬,比二次世界大戰加越戰加韓戰還要多,但隨着加速接種疫苗,經濟重開的步伐也在加快,有些傳媒更自我安慰式宣布美國治疫反超前中國,已取得勝利。中國總確診才10萬不到,死亡人數不到5000,美國勝利?有點誇張無稽吧!
美國人特性就是什麼都不管,非常愛國,所以永遠偏頗、永遠雙標、永遠扮作樂觀、永遠虛偽,最擅長「Do bad, feel good, and say GREAT!」 短期內這種超樂觀態度,加上無限QE和數萬億財政刺激,對經濟反彈確有幫助,股市就更不用說,不斷創新高,直到今周才稍為歇息。
中國短命牛市 無助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
中國內部經濟早已重開,內地飛機乘客量已超越疫情前高位,第一季度GDP增長了破紀錄的18.3%,但仍稍遜部分人預期。中國更不接受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對全球央行的(越權)建議,不用擔心通脹,過早收水反而不美。中國反而決定對着幹,採取逆周期貨幣政策,提前收水,但又沒有財政上減稅作平衝;再加上嚴打幾乎所有所謂互聯網平台企業,中國股市又再次成功打造又一個短命的牛市,對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發展健康資本市場,中國科技龍頭走出國際跟美國Big Tech的競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大業,則毫無幫助。
不過,大流行是否真的會很快就成為過去呢?我們當然都希望盡快從這場噩夢中醒過來,我已完成兩次疫苗注射,除保護個人和家人健康外,亦在期盼關口重開,可以再次出外旅遊。
但不幸這個美夢有3個相關的大問題,第一就是始終疫苗產量有限,不可能馬上替全球78億人同時接種,今年內如全球接種人數接近20億,已非常不錯。第二個問題是發達國家異常自私,違反人道,超越種族滅絕的缺德囤積疫苗行為。「Charity starts at home」,先照顧自己人,無可厚非,但有必要訂購自己國家人口比例4至5倍的疫苗,導致發展中國家無法訂購嗎?發達國家中,平均25%的成年人已接種了最少一次疫苗,美國更已超過一半,但在近100個貧窮國家,500人之中,不到1個人曾接種疫苗!
早前美國曾召開所謂「四方安全對話」(QUAD,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組成)峰會,又是討論如何對抗中國崛起,唯一稍為正面的結論是計劃在兩年內,為亞洲提供10億劑疫苗,主要倚靠印度號稱全球最大的疫苗產能。但會後不到兩周,印度疫情轉趨嚴峻,宣布馬上停止所有疫苗出口,即刻打了美國嘴巴!
西方食相這麼難看,真的難為他們還好意思指控中國願意跟全球分享疫苗的偉大人道救援行動(至今超過7000萬劑,送到超過60個國家,遠比世衛領導的COVAX計劃為多),為別有居心的所謂「疫苗外交」。這個指控比誣告中國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更荒謬,更暴露西方自己的醜陋?
西方囤積疫苗 增「病毒變異」機率
西方的殘忍和自私,更間接導致第三個問題,就是病毒的變異。病毒不算是正式的生命,只是一堆雜亂的RNA,唯一目的是攻入宿主身體,倚靠宿主細胞替它不停複製病毒。過程經常「出錯」,這些錯誤成為所謂的「病毒變異」。愈多人受到感染,就愈多出現變異的機率。所以當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得不到足夠疫苗,一旦出現大爆發,肯定亦將出現多種變種病毒。不是每個變異都一定重要,但某些變異可令病毒變得更致命,有些則可提升病毒傳染度。
不幸COVID病毒正朝着最不好的方向變異,近月出現的主要變異病毒株,如英國、巴西和南非的,傳染度比原來(原種R0已高達5至6)的高出50%至70%,但致命率又完全沒有降低,甚至更上升了一點。大家可能有錯覺致命率上升比傳染度上升更嚴重,但其實相反,英國傳染病專家的研究顯示,假如致命率上升50%,總死亡人數亦將上升50%,是線性關係,但假如傳染度上升50%,總死亡人數將上升非常恐怖的10倍,是個exponential的關係!
我不是專家,亦不清楚此疫情預測模型的假設,但邏輯上似乎有點問題。假如某地方毫無社交隔離政策,採取所謂群體免疫的自由政策(瑞典之前接近,但已改變),同時假設沒有疫苗,那麼理論上,傳染度更高的變種病毒,將更快感染大量人,直至到達群體免疫臨界點,如R0是8,即約87.5%。但到最後,如IFR仍維持在約1.5%,那麼總死亡人數只應比原來R0是5,臨界點為80%的原種病毒略高,不可能是10倍吧!
所以此恐怖預測,肯定有很多有關社交隔離措施的假設,或者亦包含一些醫療系統因面臨太多疫症而崩潰,死亡率飈升的假設,亦可能是針對某個時間點的預測。
只看美英新聞 或有錯覺全球疫情好轉
很多人整天看美英新聞,可能有錯覺全球疫情正在好轉,幸而近日連香港疫情也在改善,但如果大家看清楚全球情况,不幸地其實疫情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尤其印度、巴西,正在加速惡化。今年1月後,美英等原來重災區開始接種疫苗,所以全球每日確診人數曾大幅跌至40萬不到,但最近的7天平均確診人數已超越1月高位,升至78萬,更無減速迹象。死亡稍為滯後,7天平均死亡人數已反彈至約1.2萬,仍未超越1月底的約1.4萬。未來數周非常關鍵,將證明專家的恐怖預測會否成真,確診宗數和死亡人數加速上升,打破之前所有紀錄。
此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不止影響疫情嚴重地區,亦關乎接種疫苗率相對高的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和現在活在非常清潔和安全「氣泡」內的中國。因為根據研究,現在可算第一代的疫苗,對變種病毒的防禦有效性,比對原種的低很多,即使輝瑞(Pfizer)及BioNTech,對原種有效率高近95%,但對南非變種的有效率大降90%,即只約完全不及格的10%。近日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福奇(Anthony Fauci)和輝瑞CEO,已呼籲所有人未來將需要每年接種新調製的「booster shot」。
明顯COVID已由本希望是一次過的「大流行」(pandemic),演變成長期的風土病(endemic),但又同時仍然是大流行!更差的是最初時,很多專家認為COVID的變異速度比感冒慢,所以較容易控制疫情,但現在證明不是,變異速度絕對算快,且比想像中更快「擊敗」疫苗,甚至能避過以為最準確的PCR測試,愈來愈長的隔離期,連21天都可能不足夠!COVID病毒有點季節性,但不算明顯,去年夏天,北半球的疫情仍非常嚴重。
不少人料已戒掉「旅遊毒癮」
最後,人類仍需繼續生活下去,無論多麼不想,但仍須接受現實。我承認大部分人已感受「疫情疲勞」,症狀類似創傷後壓力症(PTSD),有種豁出去,不管一切後果,想回復原來生活模式的衝動。我相信部分回歸正常生活,包括旅遊是有可能的,但回復100%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如果有50%已不錯。商務旅遊肯定減少最少一半,個人旅遊的頻率較具爭議性,有多少人將成為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信仰者,變得更崇尚及時行樂?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到COVID的出現,或是地球反擊戰的一部分,提醒我們不應罔顧地球健康,高碳排放生活模式導致全球暖化,飛行旅遊的「罪孳」尤其深重,因此醒覺而減少旅遊?另外,不少人可能亦享受較休閒、更健康,較少飛來飛去的生活。
即使有了疫苗,亦不見得全部人積極搶先接種,部分原因是仍未通關。但我認為亦有不少人已成功戒掉「旅遊毒癮」,似乎回答了電影《十二夜》內的金句問題:「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唔可以係屋企瞓覺?」
我們的祖先,可能不到三代前,絕大部分從未坐過飛機,可能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國家,甚至自己的城市或農村。他們的生活質素,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真的比現代人低很多?莫講現在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互聯網,都有智能手機,不用是諸葛亮,都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即使到處旅遊,大部分人不也只是在低頭望手機?
(中環資產持有Netflix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19118362905&issue=20210423
big tech意思 在 Sega Cheng - 過去一段時間有很多對於OpenAI 和ChatGPT... 的推薦與評價
如同我先前提到的,開始遭遇「基礎設施」的瓶頸,這表示Google 和其他Big Tech ... 並不危險,並認為對它們進行監管或禁止將是一個重大錯誤(意思就是不要監管我啦! ... <看更多>
big tech意思 在 「什麼是元宇宙?為什麼科技巨頭都趨之若鶩?」- Facebook ... 的推薦與評價
And some big tech executives envision the metaverse as an ... 意思是元宇宙不隸屬於一家公司或一個組織,而虛擬替身可以在不同的元宇宙之間自由 ... ... <看更多>
big tech意思 在 [新聞] 〈美股早盤〉美5月PCE曝通膨降溫、蘋果-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標題:〈美股早盤〉美5月PCE曝通膨降溫、蘋果市值突破3兆美元 主要指數開高
※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連結:https://news.cnyes.com/news/id/5235172
※網址超過一行過長請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2023/06/30 21:44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記者署名:鉅亨網編譯段智恆
※原文無記載者得留空
原文內容:
美國公布最新數據顯示通膨正在放緩,5 月個人消費支出(PCE)增速為兩年多來以來最
慢;與此同時,蘋果股價開盤漲逾 1%,市值正式突破 3 兆美元,為首家市值達到該規模
的公司,美股主要指數周五(30 日)開高。
截稿前,道瓊工業指數漲逾 200 點或近 0.7%,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漲逾 160 或近 1.2%,
標普 500 指數漲近 1%,費城半導體指數跌近 1.3%。
美國商務部公布最新數據顯示,5 月 PCE 物價指數年升 3.8%,符合市場預期,較修正後
前值 4.3% 大幅回落,為兩年多來最慢增速。另外聯準會(Fed)偏好的通膨指數,核心
PCE 年增 4.6%,僅略低於預期和前值的 4.7%,物價壓力仍然不小。
按月來看,5 月 PCE 成長 0.1% 符合市場預期,前值為 0.4%;核心 PCE 月增 0.3%,符
合預期也低於前值 0.4%。
於 5 月 PCE 增速大幅放緩,通膨降溫跡象越發明顯,激勵美股開盤前主要指數期貨全面
走揚,美元指數和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走低。
個股方面,蘋果公司 (AAPL-US) 早盤上漲逾 1%,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家市值達到 3 兆美
元的公司,這是大型科技公司在華爾街似乎勢不可擋的主導地位的最新跡象。
心得/評論:PCE數據顯示通膨正在放緩,而蘋果目前上漲超過1%,市值已經達到3兆美元
蘋果真是不死鳥,不管如何都會再漲上去,該佈局蘋概股了嗎??
買蘋果怎麼輸???
※必需填寫滿30字,無意義者板規處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06.2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88133177.A.EDB.html
※ 編輯: yakimochi (220.129.106.216 臺灣), 06/30/2023 21:54:1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