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角爸。今天來跟大家談談一個禁忌的話題──設立界線。
「設立界線」這四個字常常被列為與BPD相處的首要任務,或者是必要條件,或者是第一個被拉出來談的原則。但這四個字看起來我們好像明白意思,實際上我想了很多年才終於想通。
以我與角媽相處的例子來說,由於角媽在年輕時與第一任交往,首次認識了BPD症狀時,她就知道如何與BPD相處的原則,也就是她自身在還沒確診為BPD之前,就已經知道設立界線這件事,所以當她身為BPD,她更清楚知道,別人會怎麼採取跟她之間的相處行動。
所以她最先排斥的,就是「設立界線」。
我想這個原則遍及所有的BPD,也就是所有的BPD應該都一致最討厭這件事。別人要跟他們設立界線。但偏偏這件事卻又是所有針對BPD的專業書籍上講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設立界線,顧名思義就是設定出一個原則,規範出一個距離,如果妳超過了這個距離,做了違背這個原則的事,我就沒辦法再和妳維持這樣的關係。這對BPD來說是極端痛苦的事,因為BPD是多麼的想和人建立關係,只是他們的關係是過度的,無法控制的。
這是很矛盾的事。明明知道人與人之間都應該要有一個距離,但他們就是無法處理好這個距離,所以才會常常導致自己痛苦,身邊的人也痛苦。
專業書上說,設立界線就是要幫助BPD能重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一種理性的態度,來讓BPD理解與認識人跟人之間恰當的距離應該是什麼。
原理是沒錯的,只是到底該怎麼做,基本上我沒辦法在書上看到有用的例子,最終我們還是靠自己摸索出我們的答案。
以我和角媽的故事來說。我並不是一個良好的範例,因為我沒有設立任何界線,甚至在相處了兩三年之後,我和角媽說過這樣一句話「雖然書上說要設立界線,但是我不覺得這是適合我們的方法。」(這句話我是在第三階段時的某一天講的)。但是說是這樣說,我還是有一條界線存在,那就是拿刀。
這是發生在老大出生,我和角媽一起回她的娘家做月子的那個月發生的事。做月子的那段期間,可以算是我們彼此相處的狀況最糟的一個高峰,如果以我區分我和角媽的相處階段來說,這算是第二階段的起頭。也就是認識了BPD也磨合了一陣子,但還沒真正找到適當的對應方法的那個階段。這也是我們最波瀾起伏的一段日子。
做月子的那個月,因為產後身體的不適與我們照顧新生兒的疲累,都讓我們身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緊繃與壓力點,一個月內幾乎每個禮拜都有爆炸的大事件,有一次的大事件就是角媽衝到廚房拿起菜刀,蹲坐在牆壁。當時我既憤怒又害怕,我覺得這已經超過我的理智線,超過我這輩子能接受的範圍了,所以我表面上希望解決事件,但是我已經暗地下了要離開的決定,從這一刻開始萌芽。
我內心計劃著當我決定要分開的時候,我該怎麼收拾行李,該怎麼處理過程,該怎麼成功執行,一方面還是維持著日常的運作。
在做完月子回台北的時刻,當時我們決定由角媽外出工作養家,我留在家照顧小孩,因為當時角媽還無法接受我與外界接觸,所以由她來負擔家計。當時孩子還在娘家由外婆照顧,我和角媽北上面試,在等面試的時間,我在角媽面試的公司外頭附近的騎樓下等待,等待的期間我看著人來人往。差不多過了30-40分鐘,我看著一位女性的背影過去,正好對上從公司面試出來的角媽的視線,角媽站在原地,站在那裡看我,我知道不妙了,她走過來我旁邊沒有講話,然後和我一樣蹲坐在騎樓旁,我心裡處於一種很不舒服與不平衡的狀態,正等待著事件發生。我說了不恰當的話,角媽生氣的掉頭就走,我心裡的線也斷了,我決定就是這個時刻。我也掉頭往反方向走,決定執行我的離開計劃。我騎車回到家中,收拾我的證件護照跟幾件簡單的衣服,手機關機,開始騎著車往南跑,想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縣市,一切從頭來過,我會寄錢給角媽,但是我不會告訴她我在哪裡。
當時天色開始變黑,我一路經過新竹,邊騎淚水也邊流下來,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我的人生要走到拋妻棄子的在異地謀生的這個下場。直到苗栗的時候因為路線比較複雜,我不得不打開手機查看地圖,馬上就接到角媽的奪命連環叩。我接起電話角媽哭喊著我在哪裡。
後來我還是回到台北來解決這件事,我們從在一起到當時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朝夕相處24小時在一起,直到那天晚上我們才首次分離。隔天早上我們見面了,回到詳談的階段,又重新修復關係。我告訴角媽,這一切的起源,都來自她拿刀子的那一天。「拿刀是我的界線,因為當妳拿起了刀子,我就不會再跟妳說真話,妳拿起刀子就是在威脅全世界不能跟妳說真話,因為大家都害怕妳,妳想要的是這種結果嗎?」
從這次事件之後,角媽確實沒有再拿過刀子,雖然有幾次很接近,我也有先擋在往廚房的路上,但幸好就是沒再發生。
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提起界線這件事。
設立界線這件事,就像是在跟BPD說「我就是要和妳維持距離,在這個距離之內,妳都不能進來」,這句話在BPD耳裡聽來,就是在說「你永遠都不能接近我」一樣,判了死刑。
但是以陪伴者來說,設立界線又是必須的事,因為如果沒有設立界線下去,陪伴者也終究會精神出毛病,承受不住那個過度的精神壓力,然後演變成另一個BPD。
那究竟該怎麼辦?
在我不是良好的設立界線的範例的前提下,我提出我的想法,請大家斟酌服用。
設立界線,不能夠用「這是我的界線」(雖然我前面的例子是這樣說),或是「我要跟你設立一個界線」,這樣的說法。因為這是一種打契約的句型與概念,這是會讓BPD很絕望,且對兩人的關係形成一種沒有互相幫助的做法。
假如和BPD只是一般的友人,不熟,或是諮商師這種關係,可能還可以用這種句型來設立界線,但是陪伴者不行。
最適合陪伴者的做法,需要幾個前提:
1.需要有建立信任感的行動,且曾經得到BPD的認同。
2.建立言行一致,且曾經得到BPD的認同。
然後才能做
3.在到達界線的那一次修復關係的時候透露「我很愛你,但是這次是我的極限了,我沒辦法再承受第二次,我最終還是會崩潰。」
這是BPD最合理能夠接受「界線」這件事產生的情境。而前提是陪伴者是真誠的。
所以回過頭來說,設立界線這件事,重點不是在「設立」,而是在「界線」。在適當的時機讓BPD理解「線」在哪裡,「線」是什麼,越過了「線」會發生什麼情況,當「線」的概念成形,不需要設定也就存在在那裡了。
如果沒有經過上面的故事,只看這一段,也許會覺得「設立界線」不就是這樣嗎?要設立界線當然要知道線是什麼(講出事情)線在哪裡(講出情境)越過線會發生什麼(威脅)。但是必須要透過上面的故事,才更能鮮明的描述,設立界線不是只是單純為了設立界線而做,必須要讓BPD真確的理解這件事對於陪伴者會產生多大的影響,與對這段關係造成多麼不可逆的傷害才行,所以,必須要經歷過一次。
單純的設立界線,只會產生單純的威脅的效果,並不會讓人心服與認同。
最後回到我和角媽現在的狀態。
故事中的界線是產生在第二階段的開頭,在這之後我們還是陸陸續續經歷了許多風波與故事。而「同理心」的產生,是在第二階段的結束與第三階段的開頭,從那時起,我和角媽的關係才真正開始得到具體的改善。
現在我和角媽的第四階段,也就是每個BPD都可能達到的未來,我和角媽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界線,她知道我的點,我知道她的點,我們在這些時刻都會懂得去尊重對方,不再為了「爭權」而去挑戰對方的點。所以在這個階段,設立界線也不叫做設立界線,而是我們尊重彼此的界線,這是透過許多的互信與磨合,得來的結果。她相信我是可信任的,會同理她的,所以她願意尊重我,我也實質上在每一次敏感的關頭,理解她,認同她,不激怒她,不貶低她,所換來的等重的尊重。
角媽聽完我說我要寫這些設立界線的故事,她說,「其實我們就是互相磨合,學會了怎麼互相相處而已,在某些事上她讓我一點,在某些事上我讓她一點,後來也就只是這樣而已。」
現在的角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重心,就不再像過去一樣,會緊抓著負面的情緒不放,也因為沒有緊抓不放,所以和我一樣,有些敏感的時刻,過了沒幾天就什麼都忘了。我要角媽也來寫一些文章,角媽說要是當下沒寫,過幾天就忘了,可是當下又常常沒空,所以文章量就變得很少。這就是角媽的日常,也是成長之後的BPD和過去變得不一樣的地方。
bpd是什麼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依然是角爸)
前天的發文謝謝大家不嫌棄,都在下面的留言表達支持與祝福,這些善的力量真的對世界有幫助,我和角媽也謝謝大家的回饋。
今天特地來提一件事。
在5/18的時候,我們的BPD社團中有一位同伴分享了她的《半痊癒經驗》,這讓我眼睛一亮,因為社團中少有這樣的文章出現,也很少知道有人憑著自己努力而「半痊癒」中,我覺得這相當難能可貴,這樣的經驗分享也很值得細讀與理解其中的邏輯。
基於她自己陳述是怕被認識的人認出來,所以用小號來發表,而且在私密社團的發文無法使用分享,我這裡節錄出相當重點(畫螢光筆的地方)的地方,在粉絲頁,讓沒加入社團的人也能看見。
以下為內容節錄:
=====================================
<前略>
二、目前我的狀態是?
沒有伴侶,第一次讓自己感情狀態空窗了一年多,但感覺比過去十幾年都好,沒有宗教信仰,不必吃藥,不必再找任何諮商師,生活完全可自理,也有經濟能力。
不會再迫切地想要投入一段親密關係,然後反覆精神崩潰,覺得自己是寄生蟲,不會想要再瘋狂地找人安放我過剩的感情,不會再每天都覺得很痛苦很想死,每天都可以通過完成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跟體驗新的事物來感到快樂。
.
當然一般人該有的生活壓力還是有啦,遇到突發的重大壓力(如同事欺凌、勞資爭議)也會失眠厭世,不過這裡要強調的是,我所提到的三件給我帶來快樂的事情「完成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跟「體驗新的事物」,都是不需要向一段親密關係/人際關係提出索求,就可以獲得快樂的事情。
.
畢竟關於減輕痛苦還有壓力的方式,跟伴侶索求真的沒什麼效果(不是批判這麼做是對或錯,純粹認為真的沒啥效果),而這也是我接下來要分享的核心思維。
三、首先具體來說,我會建議可以怎麼做?
(1)不再相信投入一段關係可以產生我們想要的止痛效果。
不管是怎樣的關係,效果都像古代皇帝服用的養生丸,一開始服用的時候真的可以擺脫一些不好的感覺,但實際上不僅副作用很強,效果還會越來越差,而且很浪費時間。更別提,那段拖累別人也拖累自己的時間,反而是拿來讓自己痊癒的黃金時光。
.
(2)不要立刻就暴怒說:「亂講!我才沒有相信投入一段關係就可以產生我要的效果啊!我哪有那麼頭腦簡單!」
很多邊緣型人格被“不好的感覺”追上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抓到什麼“人形止痛劑”就趕快吞,就算不相信對方100%可以幫忙止痛,只要對方有機會減輕我們10%的疼痛,基本上都是先吞再說。
.
但前一點已經提過:不要相信這種做法可以真正改善自己。
.
還有,人真的要學著在該對自己誠實的時候誠實,除非能夠真正做到對問題完全無視,不然對自己誠實就是解決問題的初步方式。
.
(3)善用“不相信的力量”
很多邊緣型格會說自己早就失去希望,早就不願意相信未來會更好,但是一有機會可以把別人拿來幫自己止痛時,卻又總是很輕易地就燃起希望。
.
但事實上,這僅僅是因為“相信的力量”,會讓我們以為“人形止痛劑”可以止痛,從而讓我們想要投入一段關係。
可是因為精神狀態不穩,所以無法經營好一段關係,而無法經營好一段關係的壓力,又會反過來造成更大的壓力,反而讓自己的精神更無法穩定。
.
因此,那不如就大方地不去相信,不要再去相信一段關係真的可以止痛,不要為了攝取人形止痛劑而“選擇性相信”或“選擇性不相信”,堅持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讓自己好過很多。
===================================
<節錄結束>
這位同伴已經培養出能獨立運作的機能,即便尚未經過伴侶驗證,但至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已經不用再靠向人索求感情或認同,來得到活下去的力量。已經培養出自己就能活下去的獨立的能力。
這一點相當難能可貴。
一直以來,我和角媽分享的,都是BPD與陪伴者之間的互動,該怎麼認知,該怎麼面對,該怎麼處理,而我們的經驗裡最缺乏的,就是針對單身BPD該怎麼讓自己轉變,讓自己不再那麼痛苦,我和角媽一直幫不上忙。有了這位同伴的分享,也讓我大概理解了對於單身的BPD來說,也許有哪些有效的方法的可能性,這點真的幫助很大。
再看她文章的後篇的重點節錄
==========================================
<前略>
一、 就算前篇所提及的建議我都願意去做,可是在那之後,我的生活還剩下什麼?下一步該怎麼做?
.
我自己的作法是:找一個“不會向親密關係積極索求”的人,當作自己的「學習模板」。
.
要知道學習模板對人類成長的重要性非常巨大,不是要把對方當成目標,而是把對方當成方向。就像北極星只是用來指引方向,而不是要迷途的人飛上北極星,甚至成為北極星。
二、所以你是怎麼使用“學習模板”的?
.
我在決定改變自己後,我先是拿我的朋友D當學習模板,以下是D的幾個特點。
(1) D是一個母胎單身、自稱很懶、但同時又很愛運動的異性戀男人XD
(2) D從來沒去追求過女生,只要一有空就是打遊戲跟鑽研學問寫論文,偶爾才會跟學生時代的男性友人們一起吃個飯。
.
而我選他當模板的理由是:
(1) D很正直,脾氣好,後來他知道我拿他當學習模板後,他也明確地表示他雖然願意幫我,只是他也趁機跟我講清楚,他不考慮跟我交往,也不會跟我有更進一步的關係,他只是覺得跟我很有話聊,也只當我是朋友。
(我們連不小心揮到對方的手都會趕快道歉,更別提床第關係)
(而且當時我們的關係其實也談不上熟,他只是覺得他幫我是舉手之勞,後來變熟真的是意外)
.
(2) D從來不會相信,自己需要找個伴侶過日子,人生才會有快樂。
他甚至覺得,自己當處男一輩子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可以讓人生獲得滿足的事情多了個去了。
而這樣的思維,對於當時不斷搞砸親密關係,卻又想不斷投入親密的我而言,簡直就像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們(?)
.
(3) D傾向解決問題>靠北情緒,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會跟別人靠北情緒,卻很少真正花力氣去做改變,然後下一次又故態復萌,那基本上就只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就只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轉嫁給別人,重點還沒有效果。
.
(4) D擁有非常明確的人際界線,因此他會很明確地拒絕我超過界線的依賴。我崩潰的時候,他也會認為我必須自己冷靜下來,花多少時間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自己撐過去,不要指望別人的存在可以幫忙安撫。
.
而我拿D當學習模板的具體方法則是:
(1) 找一個感興趣的新東西來學
好處是可以充實自己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建構自我價值感,同時轉移注意力。
雖然剛開始的那陣子,我天天都很崩潰,畢竟精神狀況已經爛那麼多年了,不太可能立刻就好起來。
更別提,期間生活依舊充滿各種打擊,因為人生根本不會因為你想改過自新就對你手下留情。
不過堅持了大概快一年後,效果就出來了,現在不但很少在崩潰,甚至還長出了自信。
.
(2) 不要再相信自己是一個“精神狀態一爆炸就一定要立刻找人傾訴”的悲劇人物
.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建構兩個概念,那就是不管怎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就算身邊有人可以依靠、有人可以幫忙安撫也是一樣;同時,每個人控制好自己的潛力也都比想像中還好(例如某亞斯政治人物只要去到中國就不會失言)(?)
.
至於要如何“練習”自己安撫自己的精神狀態,建議如果真想要跟別人傾訴,建議也是在崩潰完冷靜下來之後,再跟別人說自己的感受,前期雖然很痛苦,像在戒毒,不過很神奇的是,後期竟然就會慢慢覺得:這其實也沒什麼啦。
.
但是,精神一爆炸就立刻找人哭哭說“嗚嗚我好爛哦”,確實是稱不上對自己的控制練習,只是抓止痛劑。
.
而且對於讓自己長期感覺好一點的效果也堪稱奇爛無比,自然就沒有“後期狀態會越來越好的”事情發生。
因為根本沒有開始。
四、 所以“半痊癒”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經過越來越多次的練習以後,我開始發現,漸漸地,自己的精神狀態已經可以到達“無痛”的境界,再也不會醒著的時候就痛苦纏身,連帶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比一年前的自己要強大很多。
.
雖然現在的我依然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可是我很喜歡現在的樣子。同時我也相信所有邊緣型人格應該都不會排斥變得“喜歡自己”。
.
只是現在的我已經不再需要通過“向伴侶索求”的方式,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因此我暫時不打算找新對象,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在親密關係裡的表現,是不是真的有改善了,所以我決定用“半痊癒”來形容自己的經歷。畢竟在沒經過真實情形考核的狀況下,確實不太適合宣稱“自己已經徹底改善”。
===========================================
<節錄結束>
這位同伴透過找一個「學習模板」,來讓自己轉變新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很大的關鍵點。很值得每一位BPD參考。
當然確實這位同伴也很幸運,這位學習模板沒有跟她有感情上的牽扯,很純粹的當了個模板而已。假如不幸這位學習模板和同伴產生了感情上的牽扯,這個「學習模板」的功能將會全然喪失,而且功虧一簣。
其實BPD都會找尋模板,這一點並不難,因為這就是一種BPD當下的狀態,就是會被一些人格給吸引,只要這些人格正好具備值得學習的條件,都能夠觀摩學習。但最大的問題點是:BPD千萬不能愛上模板。這大概是許多BPD本來有機會變好,卻又一夕之間崩壞的關鍵點。
任何值得學習的模板,一旦和BPD有了感情上的糾葛,模板可能也會走鐘,原本看來美好的特質也會在某個瞬間被「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給摧毀,所以這位同伴的幸運在這裡,這位模板恰巧對她沒興趣,也沒有用下半身思考,這實在不容易。
一定有很多BPD也曾經把諮商師當成模板的心理狀態,但都是因為某些時刻對諮商師感到失望(因為抱以太大期望,覺得諮商師能解決一切),而原本想學習的念頭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這位同伴分享的「學習模板」的概念,如果今後能成為種子,讓BPD朋友們能對這件事下定義──「找一位學習模板,且不要和模板有感情上的牽扯」,也許後繼也會有其他單身的BPD成功練習到新的價值觀也不一定。
所以這位同伴分享的經驗,真的價值很大。
對照我和角媽的經驗,當然角媽多多少少也被我影響著,而漸漸偏向「一般人」或是一些「正向」的價值觀。但因為我和角媽就是有感情上的糾葛,所以事情複雜得用了幾年來學習相處與處理。這就是兩種極端。
所以我們得到了兩種可能性。要嘛,單身的時候,找一個不會有感情糾葛的學習模板,練習新的價值觀與看法,千萬不要放感情,否則就會變成要走角爸角媽的痛苦學習模式。當然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有禁斷症候群,畢竟長久以來根植於BPD內心的價值觀很難調整,唯有透過許多「新經驗去取代舊經驗」,才能一步步走向新生。
所以沒有難易的問題(都不容易),只有可能性與方向對不對的問題。
這裡有了兩個可能性,感覺上,變好的機會就開始變大了不是?
(若是未來有更多的人也分享「變好的經驗」,那麼可能性就更多了。)
真是令人躍躍欲試啊(#新石紀)
bpd是什麼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我是角爸。
「再談同理心──當BPD提出不合理的觀點或是要求時,我該如何同理他/她?」
這個問題大概是每一個陪伴者最大最多最頻繁的困擾點。我過去曾經也想不明白,但我現在應該可以來細談這個題目了。
※首先,在談這個題目前需要先具備一些前題,包括:
1.youtube影片《如何與邊緣人格溝通》─>https://reurl.cc/WdQe4Z
2.同理心(上)──文章(https://reurl.cc/9ENqbd),影片(https://youtu.be/0YkDo_t7gsg)
3.同理心(下)──文章(https://reurl.cc/vDO2Qy),影片(https://youtu.be/Q8yT-yqgBjg)。
4.前一篇文章《與BPD相處的四個階段》─>https://reurl.cc/mqZEe9
瀏覽過這四篇文章與論點之後,我們來進入今天的主題──再談同理心,副標題是許多陪伴者的疑惑──當BPD提出了無法承諾的,不合理的,我無法理解或認同的要求時,我該怎麼發揮同理心?或是我還能夠用同理心來應對嗎?這樣的疑問。
我先點出整篇我要說的重點,免得文字太多而失焦。
* * * * * *
同理心的精隨,不在於「同意」或是「認同」BPD表面上的言語或是情緒失控上的言語。而是去理解BPD表面上的言語或是情緒失控上的「背後」,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才會說出這些觀點或是要求。去理解這個背後原因,然後去感受那個痛苦,然後做出對這個背後原因的正確的回應。
請注意這裡的誤區:這裡千萬不是要陪伴者們在當下「點出」這些背後原因。當我們很理性的「點出」自認為的背後原因時,只是代表我們的刻薄(理性本來就是一種刻薄),而且不夠體貼也不夠善良,跟同理心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 * * * * * *
※以下我開始說明這段說明。
同理心的發揮,在於情緒失控的當下,做出正向循環的回應。但是BPD本來就是一個內心與自身的年齡不成比例的個體,我們很常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了眼睛,誤以為對方能說出與自身年齡相符合的觀點或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所以往往會因為BPD說出不合常理的觀點而詫異以及不知所措,覺得怎麼可能有人會提出這種要求?那個不知所措便一下子讓陪伴者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從角爸角媽這邊學到了要用同理心,可是我根本無法接受這個要求,我要怎麼同理他?
以我前一篇文章,與BPD相處的四個階段中,在第一階段最常會收到一些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蠻橫要求,比方說「絕對不要跟那個人說話」「馬上把那個人封鎖」等等,而在第二階段,BPD比較不會再提這種讓人兩難的要求,但還是會希望你做到這樣的事。直到第三階段才會開始同理陪伴者的感受,而不再去著墨這些觀點跟想法。
這樣的改變就是取決在BPD內心從陪伴者這邊得到了多少安全感而言。當BPD覺得陪伴者真的有懂她,真心有認同她,她便也就不會再因為不安而蠻橫的堅持陪伴者要做什麼不合情理的動作來讓BPD滿意。
所以這邊就帶出了這些不合常理不合情理的要求究竟根源於何處。
是,就是內心的不安全感。就是因為不相信,不相信有人是理解她的,也不相信這樣的自己是會被認同的,所以提出蠻橫的要求,一方面證明「看吧,根本沒人能達到我的要求」以及證明「對我就是這樣的爛人,你現在知道了吧」。但表面上的樣態卻是蠻橫不講理,以及不放手,但其實內心卻被恐懼擔心與害怕佔滿了全身。
當人的情緒一高漲起來,地球都可以毀滅,火車也推不動她,所以那股一定要你答應或是回應的蠻橫,就架在兩個人中間,陪伴者答應也不是,不答應也不是,講話也不行,不講話也不行。
所以我們再整理一遍:
1.BPD的個體是外表是大人,但內心是小孩,而且是渾身傷口的小孩。
2.情緒上來時,憤怒上來時,情緒失控時,表象表現出的是蠻橫不講理,內心其實是基於恐懼與極度的不安全感,以及被狠狠傷害的感覺。
這兩點放諸每個階段的BPD都是一樣的,事實上每個人也都差不多是這樣。
於是該怎麼應對?該怎麼同理?
※如果是第一階段:
「沒辦法,該經歷的過程一定要經歷,傷是一定要受傷的,不論是BPD的傷,還是陪伴者的傷,這個階段就是一定要受傷,而雙方就是要基於這個傷,才能去談下一個階段的可能,所以在這個階段的衝突是肯定免不了的,能要求的最低限度就是不要鬧出人命」
「陪伴者沒有面對BPD的經驗的情況下,肯定會做出不合適的應對,導致BPD受傷,也讓自己受傷,但是這些傷跟過程,都會變成未來的經驗法則,也就是沒辦法因為看了角爸角媽,就略過這些傷跟這些過程,因為這些是必須的,你不自己經歷過一遍,你沒辦法深刻的知道角爸到底在講什麼。」
※如果是第二階段:
「如果能在第一階段先種下同理心三個字的根,這個階段需要的就是『沉默的時間』」
「沉默的時間」:當情緒上來或是失控時,雙方都需要建立一個共識,就是情緒當下絕對無法妥善解決問題,所以任何承諾都不會在情緒上頭時說出口,而且情緒上頭所有話都是氣話,根本做不得準,所以要說話,要說理,要說任何句子,都請在情緒慢慢平息之後來說。
我和角媽在第二階段時,就有檢討出一件事,就是以後吵架的時候,角媽當下不要要求我一定要給回覆,因為我給的也不會是什麼好東西,而我要學的就是靜下心來好好的去理解角媽情緒失控的原因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第一階段的共鬥時期之後,第二階段總算有了一種默契,就是BPD負責不要逼急陪伴者,而陪伴者利用空檔去理解BPD。而能做到這些事,需要的就是一段「沉默的時間」。
「沉默的時間」不是冷戰,也不是拖延,陪伴者給的承諾就是,我會盡可能的想辦法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受BPD的情緒言語給刺激到失控,然後會在冷靜之後,好好的同理BPD。BPD能給的不多,但也是靠經驗法則去試著讓自己能夠不要再窮追猛打而已。
給彼此一段時間,分開一段時間也可以,但是雙方的默契是,當這段時間結束後,陪伴者能給予一個正向的回應。正向的回應成功了,可以奠基未來BPD能更加信任陪伴者「會好好妥善處理兩人的關係」,而帶向更好的第三階段。
我因為和角媽朝夕相處,所以我們的沉默時間通常是15分鐘,有時很快我連沉默時間都不用就能馬上給予同理的回應,有時自己情緒下不來,大約需要30分鐘到2小時。
所以這個階段的重點再整理一遍:
1.BPD盡可能的不再窮追猛打,一定要當下給答案。同時透過沉默的時間讓自己「停下來」。這個階段不求BPD能同理陪伴者,能先把自己停下來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2.陪伴者需要沉默的時間,讓自己理性回來,排除與捨棄掉剛剛從BPD那邊收到的情緒上的謾罵,不對這些謾罵做回應變成劍拔弩張,要越過這些謾罵的表層,去思考今天的前因後果,以及看穿BPD大人的表面,直看到內心的那個受傷的孩子的原型,進而理解他今天為什麼這麼生氣,為什麼這麼狂怒。
3.當沉默的時間結束,給予BPD一個擁抱,然後說「米啊內,我理解你的痛苦,真的很抱歉我在無意中給了你這麼多的傷害,是我不好沒有注意到這些」等等這一類的句型。
※如果是第三階段:
如果你們已經在第三階段,就已經是在練習與實踐同理心的階段,基本上已經不需要教戰手冊了。
※Q&A:
1.如果我已經道歉也說了同理心的言語,但對方還是不理我怎麼辦?
A: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道歉與同理心的言語只是一些句型跟流於形式,BPD極為敏感的人當然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也同時代表了,你的同理並不是真的同理,並沒有讓BPD認為你真的有同理到他,只是表面上講這樣的話而已。
說穿了,就是信任感不夠,必須重新回到信任感的建立,再來談同理心的建立。
2.我當時也被傷得遍體鱗傷,我要怎麼還能同理他?
A:陪伴者與BPD本來就不是放在同一個水平上來比較。這種比較的句型就是出自於「我自己也很無辜,我為什麼還要體諒別人」的自利心態。當這種心態顯現在言語上,BPD也是馬上能察覺「這個人只顧自己」。
所以應該回歸回來,感情是什麼?愛是什麼?你能不能為了你所愛的人付出與犧牲?BPD這樣的人就是會需要陪伴者更多的犧牲,這種關係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你想要顧著自己的傷,又想要保全跟BPD的感情,如果我和你說這是魚與熊掌,不可能兼得,一定要你二選一,你最後會選哪一個?這個選擇才是標準答案。
陪伴者需要自己對於自己的觀點有信念,才不會被BPD帶著走,也才有機會將BPD從負面循環帶向正面循環,這是必然的事,這一點建立不起來,兩個人將只會一直在第一階段裡負面輪迴。
這邊略提,角爸我的觀念比較偏向佛性的論點,所以我會覺得
1.我今天所受所得,都是來自於我應該得(到的)。
2.所有事最終必然會得到一個解答,在沒有得到解答之前,都是過程。也就是今天為什麼遇到這些,總有一天會恍然大悟。我已經恍然大悟了,你呢?
3.人生就是不斷努力的過程,我找到了值得我用盡一生努力的事物了,於是我願意在上面努力不懈。
如果陪伴者能在其他宗教裡找到自己信念的依皈,都肯定是對陪伴者有幫助的,而陪伴者堅強起來,自然也能帶動與BPD的關係進入正向循環。(事實上不論跟誰的感情都是如此)
最後給大家一個小經驗,不論我後來到什麼階段了,最終,最有效的同理心的話語,永遠都是
「你真的,真的辛苦了」。
bpd是什麼 在 同行鳥Companion HK - 【邊緣性人格障礙(1)】Sally 的推薦與評價
BPD並沒有發病期BPD的成因主要是童年創傷,這些創傷會令人在成人階段意識到自己有強烈情緒反應,那麼你大概可以說BPD是成人階段發病。 ... <看更多>
bpd是什麼 在 Re: [求助] bpd患者該怎麼談戀愛 -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大概是25歲左右才知道的。邊緣性人格bpd患者一般都是小時候經歷過重大創傷。然而社交性還ok.和精神疾病患者不太相同所以被稱 ... ... <看更多>
bpd是什麼 在 BPD患者親身講解邊緣人格障礙的病徵Part 2 #邊緣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