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要飛去紐約,與一位我很喜愛的編劇碰面,我現在先不提他的名字,但不幸的是,後來一切都取消了。當然,能和 Timothée Chalamet、Armie Hammer、Michael Stulhbarg、Esther Garrel 與其他演員合作是相當愉快的事,而他們也都將在新片裡回歸演出。」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導演 Luca Guadagnino
近期內最好的消息,看起來大勢已定,擁有大批死忠支持者的 2017 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續集正在籌備當中,導演對義大利一家媒體透露說日前原本打算要飛去紐約見一位自己屬意的編劇,很可惜之後新冠肺炎疫情失控、義大利封鎖,一切不得不暫緩。但換言之,新電影的編劇已經不會是因此拿下金獎最佳改編劇本的 James Ivory,私心非常喜歡他改編《墨利斯的情人》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典雅含蓄的風格。
同時據說原作者 Andrè Aciman 已經開始與 Luca Guadagnino 進行相關合作事宜,所以應該會是從今年才推出繁體中文的正宗續集《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為故事主幹,有沒有辦法延續故事時空、是否依然遵循原著背景設定與書中情節等諸多疑問,都令影迷感到相當好奇,現在只希望世界能盡早回到正軌。演活 Elio 與 Oliver 的兩位主人翁 Armie Hammer 與 Timothée Chalamet 都早已表態自己拍攝續集的意願非常高,Timothée Chalamet 受訪時屢次被問到相關問題,也認為將會類似李察林克雷特的《年少時代》或愛在三部曲的概念,讓歲月真正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Luca Guadagnino 非常希望繼續延續兩人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也絕對 1000% 會參與其中。
另一方面,《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評價兩極,親自讀過之後也不會認為是一部沒有缺點的作品,Andrè Aciman 細細填補了許多留白的部分,繼續延伸大賣的前作時空無疑一步險棋,所有書迷影迷都亟欲得知 Elio 與 Oliver 往後的平行與交集,但這也是個人欣賞此書的一點,作者並沒有因此刻意全然迎合多數人的期待,反而分別從三個人必須各自面對的人生後半段開始落筆,寫他們的經歷,寫他們的際遇,也寫他們不斷重彈的命運老調。
就是命運,因而將故事拉高至凌駕愛情之上的格局,非常喜歡這樣的概念,從父親、從中年人、從尚有餘裕的身體望向愛情,處於不同階段的他們藉由連結與遺憾領悟到一件事,安德烈艾席蒙筆下的命運恰恰正如姜峯楠和 Denis Villeneuve 所認知的時間,皆並非線性前進,或倒退,或交叉,或斜線,或彎曲,即使生命走到盡頭,人生也不見得就是終點,有時候自身的結局甚至需要仰賴他人代筆,命運更是對人生作出的回應,不停圍繞著無法自欺欺人的心之所向,迂迂迴迴、磕磕絆絆地遊遍星辰,光陰兀自流逝,年歲繼續加深,世界漸趨複雜,人生卻卡在記憶的某處,因此長夜漫漫,因此多愁善感。
Timothée Chalamet、Armie Hammer 以及 Michael Stuhlbarg 的形象早已鮮明地躍然紙上,人物性格卻不貼著影像行走,書名取為 Find Me,一如 Call Me By Your Name,在你與我和我與你之間永遠可以相互調動,兩情相悅比起這些相對容易許多,必須竭力追尋的、必須付出代價的,始終是忠於自我的信任,是忠於自我的勇氣,是忠於自我的真愛。安德烈艾席蒙綿延了記憶的餘燼,羅馬夜晚情景恆久烙印著,靜謐深沉,鴉雀無聲,石子路閃耀糖霜光澤,稀疏路燈灑下細如粉塵的橙光,沉默守護著曾於此處翩然起舞的對對鴛鴦,任由命運列車疾駛而過,巴哈的樂章恍惚奏起,歲月的缺口從此無法癒合。米蘭昆德拉言,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人一輩子只愛一次,最純粹的情感稍縱即逝,在思索人生之道、摸清命運圖騰時,我們最終還是回到原點,拒絕活成兩種版本的人生,因為這些來時路,才得以發現,兩種皆是虛度。
「我人生中的一切僅僅只是序言,僅僅是延誤,僅僅是消遣,僅僅是浪擲歲月,直到現在,直到我認識你。」
「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好雷]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MBYN)-戀人絮語-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2021年最火的英文歌曲+ 歐美流行音樂+ 超好聽中文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Lil Nas X〈MONTERO (Call Me By Your Name)〉歌詞解析 的評價
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ndre Aciman 今年十月底才在國外問世的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續集小說《Find Me》,終於不負眾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推出繁體中文版本,定名為《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並於明天 12 月 27 日開放預購,1 月 4 日正式上市,將從父親、Elio 與 Oliver 三人滄海桑田的人生故事回望二十年前最美好的盛夏往日。
▍博客來:http://bit.ly/2rvtj5u
「自從 Elio 與 Oliver 來到我的故事之中後就未曾真正離開,我愛上了他們,愛上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沒有一天停止思念他們。而且,直到我有一天早上醒來,開始動筆寫下了『Later 回頭再說』這個字之後,才明白自己從中學到多少,竟然還能被屬於年輕人這份青澀的愛情撩撥心弦。封面上的建築色彩全然傳遞出羅馬的鮮明氛圍,也徹底捕捉到我感官認知中深愛著的羅馬樣貌:磚紅赭石、褪色的橘,還有背景一片平靜悠然的藍色穹蒼,當你看得更仔細時,會發現圖片上的街道名稱標示著『Via dei Banchi Vecchi』,Elio 和父親曾於此條街上的一間店開了瓶酒相談甚歡,此處也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喜歡的葡萄酒吧,我的心完全屬於這張影像。」
原文版本是極為羅馬的封面,而麥田出版延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以及《愛的變奏曲》一系列裝幀設計,以意象優雅的構圖與台灣讀者見面。根據外媒評論,作者拉高了故事的格局,不只聚焦在 Eilo 與 Oliver 的情愫上,以豐富細節、幽微情感與內斂筆法再次輕觸我們的靈魂,轉而著重許多為人父、音樂、時間、命運的本質、往昔的重量與隱含的希望,繼續講述一個跨世代恆久愛情的優雅而值得留在記憶中的故事,脆弱與無懼的心痛感受讓此書超越了「究竟該不該有續集」的疑問。
人生若沒有意外,到頭來都會回到原點,《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令人傾心之處在於真正成為電影與文學相互輝映的完美作品,作者予以編劇和導演尊重空間,編劇和導演則於處處致敬原著。而相信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關於電影 Luca Guadagnino 並沒有拍完整本小說,並有意於 2020 年開啟續集計畫,包括導演、演員所有劇組人員都持樂觀態度,但由於那是 20 年之後的發展,而且最後一章篇幅不多,因此許多觀眾也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就在去年底時,原作者 Andre Aciman 於 Twitter 上發表:
「其實我很樂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續集的誕生,事實是我正提筆撰寫當中。」
I would actually love a sequel to Call Me by Your Name. In fact I am writing one.
看似是在回答去年初因此拿下金獎最佳改編劇本的 James Ivory 的一席話,James Ivory 說 Andre Aciman 曾經笑答續集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這是原作者的故事與人物,少了他就少了一些靈魂與生命力,很顯然這個主要問題之一已經被克服了。
第二部電影會如何拍、怎麼拍,至今都沒有大致脈絡,導演原本更是沒有想過要延續這個時空,卻在全球影迷熱烈的呼喚中萌生念頭。演活 Elio 與 Oliver 的兩位主人翁 Armie Hammer 與 Timothée Chalamet 都早已表態自己拍攝續集的意願非常高,Timothée Chalamet 受訪時屢次被問到相關問題,也認為將會類似李察林克雷特的《年少時代》或愛在三部曲的概念,讓歲月真正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Luca Guadagnino 非常希望繼續延續兩人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也絕對 1000% 會參與其中。
雖然國外《Find Me》原始設計如此羅馬,但羅馬卻猶如那一年的美好夏季般如夢烙印在他們心裡,取而代之是發生於紐約與巴黎的續集設定,除了 Andre Aciman 作者本人以外,大概誰也沒預料到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等到原汁原味的續集小說問世,並給予父親 Samuel 更重的戲分,多年之後 Elio 成為一位才華橫溢的古典樂鋼琴家,但是父母卻已離異,一次父親獨自前往佛羅倫斯探望 Elio,火車上偶然的際遇促成一段意料之外的關係,從此改變了父親 Samuel 的人生。沒多久的時間後,Elio 搬遷至巴黎並展開一段新戀情,同時 Oliver 則在美國新英格蘭北部的大學擔任教授,並考慮帶著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返回歐洲。
▍延伸閱讀: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人一輩子只愛一次。
http://cm3350658.pixnet.net/blog/post/460098773
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ndre Aciman 今年十月底才在國外問世的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續集小說《Find Me》,終於不負眾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推出繁體中文版本,定名為《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並於明天 12 月 27 日開放預購,1 月 4 日正式上市,將從父親、Elio 與 Oliver 三人滄海桑田的人生故事回望二十年前最美好的盛夏往日。
▍博客來:http://bit.ly/2rvtj5u
「自從 Elio 與 Oliver 來到我的故事之中後就未曾真正離開,我愛上了他們,愛上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沒有一天停止思念他們。而且,直到我有一天早上醒來,開始動筆寫下了『Later 回頭再說』這個字之後,才明白自己從中學到多少,竟然還能被屬於年輕人這份青澀的愛情撩撥心弦。封面上的建築色彩全然傳遞出羅馬的鮮明氛圍,也徹底捕捉到我感官認知中深愛著的羅馬樣貌:磚紅赭石、褪色的橘,還有背景一片平靜悠然的藍色穹蒼,當你看得更仔細時,會發現圖片上的街道名稱標示著『Via dei Banchi Vecchi』,Elio 和父親曾於此條街上的一間店開了瓶酒相談甚歡,此處也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喜歡的葡萄酒吧,我的心完全屬於這張影像。」
原文版本是極為羅馬的封面,而麥田出版延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以及《愛的變奏曲》一系列裝幀設計,以意象優雅的構圖與台灣讀者見面。根據外媒評論,作者拉高了故事的格局,不只聚焦在 Eilo 與 Oliver 的情愫上,以豐富細節、幽微情感與內斂筆法再次輕觸我們的靈魂,轉而著重許多為人父、音樂、時間、命運的本質、往昔的重量與隱含的希望,繼續講述一個跨世代恆久愛情的優雅而值得留在記憶中的故事,脆弱與無懼的心痛感受讓此書超越了「究竟該不該有續集」的疑問。
人生若沒有意外,到頭來都會回到原點,《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令人傾心之處在於真正成為電影與文學相互輝映的完美作品,作者予以編劇和導演尊重空間,編劇和導演則於處處致敬原著。而相信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關於電影 Luca Guadagnino 並沒有拍完整本小說,並有意於 2020 年開啟續集計畫,包括導演、演員所有劇組人員都持樂觀態度,但由於那是 20 年之後的發展,而且最後一章篇幅不多,因此許多觀眾也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就在去年底時,原作者 Andre Aciman 於 Twitter 上發表:
「其實我很樂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續集的誕生,事實是我正提筆撰寫當中。」
I would actually love a sequel to Call Me by Your Name. In fact I am writing one.
看似是在回答去年初因此拿下金獎最佳改編劇本的 James Ivory 的一席話,James Ivory 說 Andre Aciman 曾經笑答續集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這是原作者的故事與人物,少了他就少了一些靈魂與生命力,很顯然這個主要問題之一已經被克服了。
第二部電影會如何拍、怎麼拍,至今都沒有大致脈絡,導演原本更是沒有想過要延續這個時空,卻在全球影迷熱烈的呼喚中萌生念頭。演活 Elio 與 Oliver 的兩位主人翁 Armie Hammer 與 Timothée Chalamet 都早已表態自己拍攝續集的意願非常高,Timothée Chalamet 受訪時屢次被問到相關問題,也認為將會類似李察林克雷特的《年少時代》或愛在三部曲的概念,讓歲月真正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Luca Guadagnino 非常希望繼續延續兩人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也絕對 1000% 會參與其中。
雖然國外《Find Me》原始設計如此羅馬,但羅馬卻猶如那一年的美好夏季般如夢烙印在他們心裡,取而代之是發生於紐約與巴黎的續集設定,除了 Andre Aciman 作者本人以外,大概誰也沒預料到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等到原汁原味的續集小說問世,並給予父親 Samuel 更重的戲分,多年之後 Elio 成為一位才華橫溢的古典樂鋼琴家,但是父母卻已離異,一次父親獨自前往佛羅倫斯探望 Elio,火車上偶然的際遇促成一段意料之外的關係,從此改變了父親 Samuel 的人生。沒多久的時間後,Elio 搬遷至巴黎並展開一段新戀情,同時 Oliver 則在美國新英格蘭北部的大學擔任教授,並考慮帶著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返回歐洲。
▍延伸閱讀: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人一輩子只愛一次。
http://cm3350658.pixnet.net/blog/post/460098773
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終於等到確實消息《Call Me by Your Name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會拍續集!其實作者André Aciman去年年底已出版了續集小說《Find Me》,並在短短時間內已有中文翻譯版《在世界 ... ... <看更多>
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2021年最火的英文歌曲+ 歐美流行音樂+ 超好聽中文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2021年最火的英文歌曲+ 歐美流行音樂+ 超好聽中文+英文歌曲(精心挑選) 2021最近很火 ...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 Kiss Me More 25. ... <看更多>
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書 在 [好雷]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MBYN)-戀人絮語-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簡單分享個人對於"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CMBYN)的感想,
僅少部分揭露劇情,
若不想被暴雷的人煩請斟酌閱讀。
很少PO文不太熟悉排版,
而且有點冗長,
純粹是感想分享,
如果造成閱讀上的障礙還請見諒。
---
1.戀人絮語
初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發現跟羅蘭‧巴特《戀人絮語》一書契合度很高,
《戀人絮語》是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主體並延伸而成的作品,
某種程度來說跟電影主角的境地相似。
《戀人絮語》把愛情用隱喻、明喻、直例的方式重新整理了一次,
涵括了各種常見的類型、行為模式、情緒,
還蠻推薦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電影中,
許多看似閒暇不過的日常、隱隱互動的場景...等等,
我認為就像上述兩本書籍提到的「絮語」、「煩惱」,
是只有跌入愛情漩渦的人才會有的喋喋不休、低語、焦慮,
如同那隻嗡嗡嗡的煩人蒼蠅。
也許年輕時候的愛情(或者說是初戀)可能會有這種症頭比較嚴重,
但我想,
不管到了幾歲、有過多少經歷,
真正淪陷的時候還是會想起那種感覺。
百轉千迴、揮之不去的「什麼」...。
另外,
個人比較喜歡"Call Me By Your Name"的英文語感,
雖然中文翻成"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但我認為多了文學感卻稍稍跑了情意。
如同電影裡Oliver吃桃子而Elio哭泣的片段,
透過小說我們知道其實是對於「完整被接受」的一種強烈激動。
而Call Me By Your Name我認為也有類似的低迴情感,
一種"我是你,你是我"的代換與深刻認同,
也是常見的戀人間的互動:「取暗號」的肉麻升級版。
不管是山谷間的嘶吼回音,
或者是電話線裡斷續的低語,
我覺得都是戀人間的呢喃絮聒,
以及對於愛情的一再確認。
同時,
Call Me By Your Name基本上也是一種呼告,
帶了點祈使、命令、殷盼...等等的情緒,
只屬於Elio與Oliver間的呼告。
有趣的是,
一開始是Oliver對Elio提出這樣的要求,
末了卻是Elio對Oliver做出這樣的確認。
所以整部戲就是一堆流水帳,
也像是一部用瑣碎證據拼湊出愛情樣貌的日記,
以及喋喋不休的紀錄,
卻也是愛情的樂趣所在(之一)。
*
2.架空世界的美好
如同多數人的感想,
這部電影80%以上畫面好、劇情美好、情緒甜蜜(美好)、音樂美好...等等,
是一部不太有壓力的電影,
純粹式地抒發在愛情中沉溺的種種互動,
在最後才回扣現實。
如果抽離同性這個元素,
的確是一部純粹描寫愛情互動的作品,
但反過來想,
也正因為是淡處理的"同志故事"才更有架空的美好感。
就像腦中被植入的刻板印象,
同志故事會有一種距離+10的錯覺,
如果是淒美的故事則能夠無條件地再+10分;
有種...窺探比較少見的題材容忍度比較高的錯覺。
(但其實這部電影並不需要這樣子的加分模式)
不管這個故事是否是真實故事,
抑或只是原作者的杜撰、導演的改編,
對於(多數)觀眾而言,
CMBYN就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投射、進入的架空的世界,
透過這樣的美好世界跟自身經驗疊合,
重新體驗或者體驗愛情帶給我們的各種滋味。
我覺得正因為電影建構在同志情感,
而且大部分是美好的,
反而讓觀眾感受到它的某些不切實際、以及難以明喻的距離。
勾起身為「觀眾」的某些回憶,
也勾起「比較/回憶」的心情。
如同過去的生命歷程,
有傷也有美好,
看著別人讚頌美好之時,
回頭想想過去的經驗是否仍有一幕讓你淡淡微笑的畫面。
因為我們並不活在那樣的美好裡,
所以美好才得以如此美好的感覺。
*
3.淡化衝突放大美好
前一點說的是同志主題的看法,
而這一點是要講我認為「淡化」同志背景帶來的效果。
既然是同志電影,
免不了需要處理某些常見的議題,
包括自我探索、溝通、社會接受...等等。
正因為淡淡的帶入同性議題作為背景、不過分強調,
所以反而有許多可以操作的隱喻、議題,
像是情感主線以外的各種小彩蛋一般的存在,
我認為是加分的處理。
有人覺得上述的背景是「枷鎖」,
時代與大環境枷鎖能夠加深小人物的對比性、立體感,
很多電影也都是以此方式來操作。
而在CMBYN中,
透過這種隱性的壓抑,
當然也或多或少襯托主角二人私底下在愛情中的奔放與自由,
我十分認同。
如果以不同的角度來看,
抽離同志這個身分,
這些枷鎖也是所有戀人都會面臨的自然生存壓力,
以及相應而生的「保護色」。
鮮少戀人是一帆風順、平安喜樂地度過所有時期,
所有戀人都需要面對各種以及各自的考驗、課題,
並對自身戀情細緻保護,
不斷的調適、調整(變色)。
(只是剛好電影中的同志背景是一些淺顯易懂的議題罷了)
當然,
能做這樣的身分抽離有很多的先決條件,
包含原著中爸爸(不合時代的)相對開明,
而導演又刻意淡化這些背景因素,
所以才能抽離同志角色這因素。
而我也喜歡這樣的安排。
相較於這些關於社會文化問題的刻意淡化、隱藏/隱喻化,
對於彼此情感的渴求、體溫的企盼,
我認為這才是戀愛中的人物首要的煩惱、訴求,
特別是一部以Elio為主視角的作品,
電影刻意不成比例的放大情感的美好,
我認為並無不妥。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一部「緬懷」作品,
Elio回頭看著自己感情的回憶作品。
我想,
是人難免會加上一點濾鏡,
所以無需保留太多的負面、壓力,
只需要擷取自己需要的養分就好;
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呼應片尾爸爸的開示,
也顯示對Elio來說也許是美好的回憶居多,
難以承受的遺憾來的少些。
第二個原因是我認為,
不管是哪種愛情,
放大來看其實經歷大都是雷同的,
沒有太大的差異;
就連面對的挫折與背景限制,
可能都還有時代一致性。
因為都是「愛情」,
都是愛情的樣貌。
但這些老套、公式化的劇本裡,
最珍貴的是每一個互動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逆的、無法複製的,
就像每個人的經驗一樣。
所以淡化這些我們已知雷同的社會條件、外在衝突,
強化這對情侶的特殊性,
我認為是一個對的策略,
而且在攝影、音樂、劇本...等的推波助瀾下,
讓焦點十分聚集、清晰,
也讓觀眾心無旁鶩地關注在情感互動之上。
*
4.完成我們不完美的夢
呼應前面幾點,
我們可以審視自己或周邊朋友的經驗,
多數人跌進愛情裡的時候,
表現出來的情緒或行為大致都在這個電影裡可以看到。
焦慮、忌妒、猜疑(試探)、猶豫、敏感、快樂、情慾、妄想....等等,
不管哪一類的情緒、行為、困難,
基本上都在這部電影裡多少沾了一點邊。
(電影裡最少著墨的大概算是經濟因素了吧XDDD)
但不管哪一個,
在電影裡基本上都「順利獲得解決」。
誤會都有被解開,
暗示都有被講明,
所求都有被滿足,
如同前面說的,
這是一個(幾乎)很完美的模板。
這完美的模板只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缺點,
而且是觀眾可能不會遇到或者可以改變的。
某種程度而言,
電影的確產生代償效果,
彌補到生命經驗中的某些缺憾的感覺,
把自身的不完美投射到完美的樣板上,
想像如果也能獲得解決的光景會是如何。
但電影最後的不完美,
就像白紙上的污點,
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幸好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完美。
個人覺得很有趣的是,
多數看完愛情類的勵志書籍、名人訪談、專家建議...等等的人,
難免會把其中的某些準則奉為圭臬,
拿來當作生命金句、努力目標。
(即便是爸爸開示片段,頂多也被拿來揶揄中肯卻美好得過了頭)
但看完這部電影的觀眾卻很少有這種現象,
更多只是勾起情緒與回憶,
大概是因為太難模仿、複製。
我認為這也是很微妙的現象,
是否也呼應著類似的問題:
多數的人心目中都有著一段(濾鏡美化過)美好、帶來成長、卻又不願意再深刻響起的回憶?
*
5.單純的戀人絮語
最後,
只是想說,
世界已經很艱困了,
要煩惱的事情很多,
花2個小時看看別人陷入「媽呀~ 你這什麼鬼煩惱」「媽阿~ 你們快給我告白阿」「媽阿~ 滾床單哭個屁阿」的粉紅泡泡,
也挺紓壓的。
為什麼就不能只專注在那種甜甜的互動裡?
---
感謝大家看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6.143.1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17415700.A.DC7.html
也謝謝CMBYN帶給我們的一點調劑。
※ 編輯: money0814 (114.26.143.125), 02/01/2018 01:18:10
我認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感受本來就不太一樣,
而且一部電影120分鐘左右,
也很難把所有細節都處理完美,
所以一直以來大家都期待那個傳說中的4小時導演版本,
不太需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
其實電影裡面也有3個地方對我來說有點倉卒,
我認為再多1.2個鏡頭也許會更好。
*
1.Oliver吃桃子而Elio哭泣
很多朋友第一時間似乎都無法直覺聯想到「完整被接受」的激動而泣,
我也是一樣的(畢竟是未看小說直接看電影)。
不過觀影當下,
我是這樣解讀這個鏡頭:
當Elio做出自認羞赧的行為後,
看到Oliver想做出吃桃子的行為時,
蠻多畫面帶到Elio極力阻止,
把它想像成Elio內心喊著:「人家不是說不要了,你幹嘛還這樣做」,
再無限放大到戀人互動情境中,
似乎最後會哭泣也就顯得容易理解了點。
Elio的羞赧與自尊,
在Olive毫不在意地跨越那道高牆瞬間崩塌,
在無預警且無法防備的狀態被攻陷。
不過這和小說想表達的意境有點雷同但不盡然完全一致,
但我也討厭自己的這樣解讀。
*
2.Oliver翻身跌入水池
雖然預告之中已經有看到這一幕,
實際上演之時Elio的驚訝也有表現出來,
不過轉換得有點迅速,
我覺得情緒還可以再延續一點。
這兩個人的互動之所以有趣,
是因為我們是「旁觀者」,
讓觀眾看到越多小小的互動反而更能堆疊情緒。
包含跌入水池這一幕,
可以發現Oliver常會做出所謂的隨興之舉,
這也是這個角色特別的地方。
而對應Oliver的舉動,
略顯拙絀的Elio的反應則是他的可愛之處,
也是呼應電影青春愛情主軸的關鍵。
所以如果在跌入水池以後,
Elio除了訝異,
總覺得還會有其他情緒存在。
也許,
再多一個鏡頭的微笑、無奈地苦笑...(各種可能),
或者再多一點點手足無措,
我認為會更飽滿。
不過這是我的看法。
*
3.Elio在廣場告白Oliver裝傻
告白戲在電影中安排的時序我覺得還不錯,
有經歷一些互動與Elio的小劇場以後才出現。
當我終於搞懂這是一個借題告白的橋段之時,
Oliver使用了冷處理式裝傻,
而下一秒兩人又平靜的伴行離開。
倒不是這樣的處理模式或情緒難以理解,
而是轉換有點迅速。
我認為應該可以再補個1.2個畫面,
可能是心思細密的Oliver瞬間的猶豫、思索、漏一拍心跳、情緒微微變化...等的表情或畫面,
用來凸顯Oliver其實也是小小激動且壓抑的心情。
對我而言,
已經一見鍾情的Oliver對於告白毫無反應,
還直接切換到冷靜模式,
不太符合他那種縝密又壓抑的個性。
Oliver是一個情感豐富、觀察敏銳但又很擅長社交的人,
絕對能順利處理這種狀況,
但中間這種微妙的轉折我認為也很重要,
所以有點小小的缺漏感。
而這點在小說上似乎有補足一些,
至少對話比較多,
承轉上我認為比電影版好一些。
---
再跟大家補充分享。
※ 編輯: money0814 (114.26.143.125), 02/03/2018 00:02: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