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熱門的新聞,便是台積電的股價市值創新高的消息。對於台灣的企業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感到敬佩,一方面也會擔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這裡說到的資源包含了政府政策的焦點、台灣資通訊人才的群聚而無法進入其他產業。
最近在看一份文件,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教育領域的副總裁 Evan A. Feigenbaum 所撰寫的報告,裡面內容很完善的討論到台灣過去的成功以及目前的窘況,包括少子化導致整體人力的萎縮、基礎科學及統計資工人才的不足、缺乏雙語環境及海外市場的企圖心,這都影響了下一世代新創產業誕生的可能。
另外除了問題面外,這份報告也列舉了幾項我們能思考突並作突破的部分,包含以色列整合軍事及產業的人才培育策略、APEC及美國印太平洋計畫旗下能讓台灣產生更多槓桿的子計畫、GDPR個資政策與重視未來人工智慧資安的方向,又或是台灣善用資通訊的高等教育吸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學生等(以目前台灣疫情的控制我個人認為有可能)。
可以看到,要營造整個有利創新的環境,不單單只是經濟部的科專或科技部的計畫等,甚至要連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也一起,統整出一個綿密的策略。
以下是我看了整本報告的筆記,單就翻譯品質上絕對不足的,但想說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同討論,一起想想台灣該如何營造有利的制度,讓創新產業能踏穩及在全球有所突破。
以下筆記:
「台灣新創未來該如何突破?」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Evan A. Feigenbaum
VICE PRESIDENT FOR STUDIES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experts/719
原文連結: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assuring-taiwan-s-innovatio…
一、台灣五大未來創新上會面對的挑戰:
(一)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二)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三)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四)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五)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二、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台灣必須加強STEM的人才訓練,特別是新創者的數學、統計、資工、資料科學的技能。
(二)在PWC 2018年的新創調查中,僅13% 工程背景、 7% 科學背景、13% 資訊背景,六成的創辦人為文學及商業背景。
(三)因為過去資通訊的成功,也磁吸了大部分相關人才到TSMC跟MTK。
(四)台灣少子化非常嚴重(全球最低),總體勞動力人口也不斷在萎縮,連帶的影響各種專業人力的總量,以及投入到科技領域的人數。
(五)台灣越來越少科學及工程的畢業生,從2007到 2014,每年相關的畢業生減少了快一萬名(從92167到83394)。
(六)綜上,每年透過教育體系產出的人才庫越來越萎縮恐會供給不足。
(七)台灣到美國就學的畢業生及在學生也都在萎縮,以2000跟2017來比較,在學生總數從10668到7003,畢業生從15022到9236 。
(八)出國留學者越來越少比例的人願意回台灣,2004到2007約65%留在美國,2012到2015約75%留在美國。
(九)留學美國者回台灣的重要性是在,過去80、90年代會形成一個美國跟台灣間的「腦力連結」,而塑造一個學術及業界的台美連結機制,對下一代人才的塑造是重要的。留學回國的數目下降,對形成前述的機制是不易的。
(七)人數減少,長期來說也會影響下一代重要技術,例如AI的競爭力。
(八)此外,台灣的學程所教授的內容通常距離最新的科技相隔三到五年。
(九)來自北京的人才競爭也不可小覷,它能透過薪資及市場的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才。
(十)台灣應思考如何透過生活品質及民主政體來吸引留住人才。
三、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人口萎縮也持續影響市場規模。
(二)即使本國市場小,還是有機會成為較大規模市場的服務跟平台,例如、來自瑞典的spotify,但這也關乎了台灣在前個主題的人才庫的養成。
(三)因為產業西進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目前台灣已經無法單一區域就完成一個完整的製造生態系。就連富士康及和碩,仍要跟中國的製造商合作。
(四)台灣的VC資源仍強壯,但也有VC反應近十年來台灣缺乏足夠的可成為投資標的新創團隊。也因此,有些投資單位也會開始物色中國的新創團隊。
(五)一大挑戰,便是吸引美國及國際的投資人,且過往台灣的市場資本曾經有被高估過,也是加深了這挑戰的原因。(這句得求證)
(六)另外一個台灣的大挑戰是,如何創造對投資人有誘因的下世代科技,然而台灣也面臨這部分的問題,包括AI領域的資料不足,或是量子計算的人才不足等。
(七)目前有許多中國的AI研究人員在美國的單位工作,這帶來兩個層面的影響:在八零九零年代台灣跟矽谷間的連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跟矽谷的連結。未來美國諸多領域的AI的形塑方向,也會與中國有關。另外,基於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趨勢,也將有許多在美國的AI人才回流到北京。
(八)如果未來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加劇,世界將會分成兩大陣營。而北京也會持續運用各種方面的壓力來影響台灣、吸收台灣人才。
四、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台灣另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是,過往硬體製造的成功經驗,也影響了下一代台灣的軟體硬體整合的發展可能。
(二)以中國大疆無人機為例,無人機算是軟硬整合的成慣例,除硬體外,有必須搭載不斷突破的演算法,同時,透過無人機拍攝的資料,又能持續改善演算法。這解決方案也吸引了許多全球跟美國的單位,包括美國,運用大疆的無人機再開發更新的軟體技術。
(三)台灣的切入點仍存在的,考量有些國家,包括美國,可能會對中國打造的AI科技有所疑慮,在這部分台灣應有潛力來取代服務。
(四)但即使要做到前述這點,用過往硬體生態系的思維來面對也並不合適,得直接有軟硬整合的思維基礎來面對。
(五)台灣必須找到基於硬體及軟體的優勢來發展,像是以色列及愛沙尼雅的做法。
(六)以生物晶片作為基礎建設發展的生物科技,並整合硬體、韌體及軟體,也是可考慮發展的方向。
(七)要如何用硬體優勢、結合軟體,以彈性的工程概念迅速打造下一世代的高科技的基礎建設,對台灣來說是必須發展及規劃的。
五、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東亞的製造供應鏈正迅速在轉變,,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因為中國的工資成本也在上漲。2017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也正加速此進程。
(二)有些供應鏈的轉移並不容易,例如廣東富士康的微電子零組件生態系,而泰國或越南也難以吸收這樣的產業移入。而富士康的印度基地是轉移的其中一個例子,同時製造印度人口所需的手機已經小米的機體。
(三)台灣的挑戰包含了:
A.必須瞄準新科技(AI及量子技術)的其中一部分製造鏈,而這些新科技的廠商包含雅馬遜、GOOGLE或是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等。
B.台灣可以尋找一些目前平台大廠尚未提供服務的領域,而這服務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包括醫療、教育、資安的部分,都仍有發展軟體、人工智慧的空間。
(四)在台灣,雖然礙因於資料量,較難發展大量資料所產生的人工智慧企業,但有許有機會發展少資料型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五)除了ICT跟半導體,大部分產業過去都聚焦在低毛利的製造,也造成未來轉移至高值化的障礙。
(六)台灣必須綜合國際趨勢、尖端科技及研發能量,找到對台灣來說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也能參考美國未來市場所需的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來發展。
六、政府政策的幫助
(一)許多台灣政府的政策或計畫停留在陳述的階段,即使有加強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力道,但並沒有有效地針對特定領域訂定策略。相對來說,美國及歐洲都有進行規劃策略,以日本發展AI醫療為例,政府便有計畫建立十處以AI為基礎的醫院來發展AI醫療,投入金額將在2025達到100 million美元。中國也發展人工智慧人臉辨識,進而誕生出獨角獸Megvil,此公司最近也沒加入美國商務部的Entity list。
(二)這說明了,過往台灣在硬體的成就,難以讓台灣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上穩穩站足。
(三)政府應引導整個台灣發展市場上有興趣的項目,讓國外的投資者能不斷投注資源,並且不讓法規或稅制造成這類投資的障礙。
七、台灣應針對上述五點問題進行解決,並且也在國際間找到能一同解決的合作夥伴。像是過去台灣跟矽谷的合作,應該與美方產生一種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來解決前述問題。
以下是討論建議參考的解決策略:
八、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雙語經濟是能加強的方向,透過英語的加強來征服區域及全球的國際化挑戰。
(二)台灣可做為一個區亞洲域型的高等英文工程相關課程(電機、機械)的中心,吸引東南亞學生,以相較於美國及歐洲、澳洲更低價的課程來吸引東南亞電機人才,並透過策略留住這些學生在台灣電機相關領域。
(三)從此刻,為了往後十年到二十年的STEM人才庫做努力,同時這樣的人才庫得累積包括科技、商業、軟硬整合,讓台灣能發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資安等領域。
(四)針對5+2產業,應在大學建立相關的新創加速器。先從政府資源挹注,後續再由業界資源銜接。這些加速器應扶植跟聚焦的技術,並不是短期投資市場所關注的,反而應關注長期有潛力發展的技術。
(五)政府應鼓勵學校,引導商學院學生加強科技的應用技術,同時也加強理工、電資學院學生商業及金融的知識,培養綜合型人才。
(六)台灣在各方面都有人才,然而國際交流型的人才還是太薄弱。
(七)按照PWC 2019新創的調查,60%的新創團隊並沒有聘用能推展國際化的人才 ; 54%的團隊沒進行投遞或參加國際的展演及投案 ; 只有30%有針對國際市場進行評估。
(八)即使台灣團隊嘗試培養很前端的科技技術,然而終究會因為缺乏國際的管理者,而導致難以開發台灣以外的市場。
(九)以色列模式:
A.瞄準遠期尖端科技,特別是數年後才會帶來收益的科技。
B.策略並不會雨露均霑,而是選擇有足以作為特色及槓桿的項目,像是基礎科學及資工便是投入好幾年資源的項目。
C.透過政策及策略銜接軍事單位、軍種及業界,讓好的人才在當兵時能得到更完整的培訓及成為業界能善用的人才。
D.許多以色列人能流暢的使用英文,因此台灣也能考慮雙語政策,同時許多以色列的企業會企圖發展更國際化的市場(美國及歐洲),及具備有國際化的眼界。
(十)台灣能持續推動的國家政策:
A.有利國際創新的簽證
B.引入國際的產業導師制度,用公私協力的方式,引入國外特訂領域的導師,來觀察及督考台灣各領域的發展,可能的領域包含量子計算、資安、生物科技。
C.擴充gAsia Pass的應用情境(再研究)
D.建立一個跨太平洋的諮詢平台,把投資、需求、選題及台灣的研發能量對接起來。
E.承上面諮詢平台的建立,也同步在教育層面建立,將學術能量引入。
九、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三種策略: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以及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二)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
A.不只資料數量重要,資料的處理、資料的合成、資料的部署同樣重要。也可從以色列跟愛沙尼雅的案例看到,如何善用各政府單位及民間單位的能力及優先緒,來增進工業的價值鏈。
B.政府可作為高品質資料的提供方。此外,台灣也能善用法治基礎,來加強資料保護及個資保護的標準。
C.作為APEC中的領導角色,目前APEC中有在討論物聯網跟數位經濟的資安標準,台灣應扮演主導角色來引導框架及提供處理上的案例。
D.成為GDPR標準在亞洲施行的最佳案例。
E.美國的印太平洋策略中包含資安環節,台灣及華盛頓應保持交流溝通管道,在全球及APEC上一同推動。
(三)台灣作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
A.政府應針對5+2產業旗下的各創新計畫進行TVCP(trusted vendor certification program)認證,加強這些計劃的品質及可信任度,活用優勢,與國外的合作單位共同開創新科技的標準。
B.作為美國的新科技產品的場域實測基地。
(四)台灣作為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A.美國團隊也同樣對東南亞快速擴張的市場感到興趣,台灣能成為比中國更信任的夥伴,連結美國進入東南亞市場。
B.美國目前有 New Southbound Policy及 U.S. Indo-Pacific strategy,加入旗下的數位及資安相關的計畫,目前南韓已有加入。
十、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應挑選前瞻的重點軟體科技領域,進入扮演重要的角色(AI、IoT)。
(二)台灣在量子運算上仍未有具規模的使用者,然而學界目前有美國IBM合作的計畫。
十一、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美國正調整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並尋找下一階段科技上的夥伴,特別是在AI及物聯網、生物科技技術上無資安疑慮的合作夥伴。而這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應盡可能在這些領域的安全技術標準上佔有一席之地。
十二、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一)從半導體的經驗來看,政府政策的投放必須是長期持續、且眼光放遠、針對先進科技的。
(二)台灣在研發上的投入資金比例上越來越少。
(三)調整政策讓基礎研究能成功商業化非常有必要。
(四)接下來三年到五年有些美中的合作計畫有可能停止,台灣必須成為有潛力的取代對象。
(五)台灣目前有加入APEC 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目前該組織的方向趨向歐盟的標準,台灣可先針對GDPR系統預作準備。
(六)台灣應該更積極加入更多科技業標準的制定,特別是接下重要的科技如物聯網、資安等。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ertification用法」的推薦目錄: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Tommy Cheung 張秀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Gavin職場英文,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D7時尚鐘錶機械錶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certification用法 在 Github abuse detection mechanism - Smart Farm (Thailand ... 的評價
certification用法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官方公告】感謝各位支持我們昨天發起的專業人士聯署,現在有超過40個專業團體加入,一天內居然有超過十萬人實名簽署,我們會儘快傳送給政府和發放新聞稿:
逾十萬香港市民及專業人士聯署
要求港府「全面封關」 暫緩內地人士訪港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逼近,但香港政府至今的應變措施未能消除公眾憂慮,亦無回應民間要求「封關」阻截內地居民入境的訴求。一群專業組織及人士於 2 月 1 日發表聯署信,呼籲社會各界支持醫護工業行動、立即全面「封關」、不要讓政治凌駕專業等訴求,至今已累積逾十萬人參與聯署,遍及眾多界別,主要來自金融會計、工程、建造、地產、媒體公關、醫護、教育及社福。
昨日醫管局員工陣線大比數通過罷工,要求政府作「封關」等果斷措施控制疫情。這群醫管局員工代表的亦是一眾聯署專業人士,以至眾多市民的訴求。隨著疫症每日增加,香港已屆危急存亡之秋,懇請港府有關當局考慮本聯署提出的建議,重新團結社會各界,共同對抗日益嚴畯的疫情。
一群專業組織及人士
2020年2月3日
聯署總人數:113846 (截至二月三日中午十二時)
陳智遠 | 陳成斌 | 柴文瀚 | 朱浩霆 | 張秀賢 | 周子恩 | 周頴進 | 高廣垣 | 梁啟智 | 林輝 | 林立志 | 沈旭暉 | 利世民 | 曾家洛 | 鄧偉鈞 | 鄧小樺 | 黃英琦 | 黃偉國 | 王冠 | 黃偉豪 | 黃瑞紅 | 孔德維
聯署發起團體 (按英文次序排列):
精算思政 Act Voice
香港會計手足工會籌委會 Accounting Bro' Sis Labour Union
廣告公民 Advertising Civilians
思政築覺 ArchiVision
文化同行 ARTicipants
藝界起動 Artists Action
本草匡時 CM Doctors Cure
民主進步會計師 Democratic Action Accountants
工程思政 Engineer Frontier
思言財雋 Financier Conscience
GLOs
香港藝術家工會 Hong Kong Artist Union
航空同業陣線籌委會 Hong Kong Aviation Staff Alliance Preparatory Committee
香港教育同行陣線 Hong Kong Educators Alliance
全民教育局 HKEd4All
香港青年專業聯會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ng Professionals
香港金融業職工總會 Hong Kong Financial Industry Employees General Union
香港金融銀行同路人 HK Finance Fellow
香港人力資源僱員工會籌委會 Hong Kong Human Resources Employees Union Preparatory Committee
香港資訊科技界工會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ers’ Union
香港零售業前線總工會 Hong Kong Retail Frontline Union
香港檢測及認證業職工會 Hong Kong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Union
香港設計師工會籌委 Hong Kong Union of Designers
保險起動 Insurance ARISE
IT 呼聲
新世界第一巴士公司職工會 New World First Bus Company Staff Union
香港創建及工程人員總會籌委會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mployees' General Union
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籌委會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Theatre Arts Practitioners Union
物業管理從業員工會籌委會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Property Management Practitioners Union
香港公司秘書專業人員協會籌委會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Company Secretarial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香港製藥及醫療儀器業職工總會籌委會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Pharmaceutical and Medical Device Industries Employees General Union
香港地產代理權益總工會籌委會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Real Estate Agents Rights and Benefit Association
藥劑連線 Pharmacists Connect
進步教師同盟 Progressive Teachers' Alliance
港鐵新動力 Railway Power
Roundtable Education
社工復興運動 Reclaiming Social Work Movement
香港專業眼科視光師工會籌委會 Union of the HK Professional Optometrists
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 The General Union of Hong Kong Speech Therapists
香港文學館 The House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活現香港 Walk In Hong Kong
-\-\-\-\-\-\-\-\-\-\-\-\-\-\-\-\-\-\
【2月1日發出的聯署聲明】
專業崩壞 管治失效
港府應「全面封關」 暫緩內地人士訪港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專業的人士及團體,期望香港能夠有良好的管治及按照專業意見而推行政策及措施。我們樂見香港社會各部門尊重及捍衛不同專業的價值及精神而一同服務香港,而不是容讓社會人士對專業作出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批評。
早前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項宣佈建基於中國大陸感染個案持續增加,多國持續出現疫情這兩個事實。內地疫情持續擴散而未見受控,雖中央下令武漢封城,湖北省居民限制出行,但全球確診感染的病例依然持續上升,香港亦出現首宗人傳人個案。
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應變措施後,依然未能緩解公眾恐慌,特別是近日各處出現排隊搶購口罩人潮,以及陸續出現零星懷疑個案擅自離開醫院的情況。由去年六月爆發反逃犯條例至今面對疫情,種種跡象顯示,特區政府管治失效,對內未能正視廣大民意,從善如流;對外未能防患疫症於未然,反應遲疑。
危機當前,只有團結一致才能避過更大的災難。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專業崗位上提出以下建議,希望特區政府、執政者及社會各界能採納:
一、支持醫護專業
在現時新型肺炎肆虐之際,我們支持醫護專業在前線運用專業知識捍衛香港,同時亦支持醫護界及其工會善用法律賦予的權力守護業界應有之權益,在現時政府的不作為甚至倒行逆施的環境下,可以罷工或其他方式保障自身安全,包括連日不同醫護專業人員的聯署,及不同醫護組織提出的工業行動;
二、立即「全面封關」
封關不是指所有口岸或關口「不出不入」,而是指除了加強內部防疫外,在源頭減少個案流入,是有效對抗疫症的措施。我們要求政府除特殊原因,在所有出入境管制站停止接受持中國內地旅遊證件者入境。同時,所有曾經前往湖北的香港居民,都應被安排到隔離營觀察十四日;
三、停止惡意中傷
自從去年至今,許多專業都因社會事件而受到社會上小部份人不實及惡意的指控、甚至在網上作出批鬥式的言論,亦有人散播假消息混淆視聽,當中被針對的包括法律、社工、教師及醫護等專業。發出惡意中傷的人士不單沒有後果,更反獲特殊禮遇。我們期望政府可以帶頭守護專業,而不是與專業人士為敵;
四、尊重專業判斷
不要讓政治凌駕專業。政府在防疫事宜、口罩及酒精搓手液派發、封關措施等事宜上漠視常識,搬弄數字,試圖以官腔巧言欺騙市民。個別紀律部隊人員三番四次,公然煽動對醫護人員仇恨,而毫無後果,誠屬不能接受行為。我們期望政府正面面對目前疫情險境,打破過往的墨守成規,聽從專業意見,決不能再讓政治考慮凌駕專業判斷,並以具彈性的應急措施處理是次公共衛生危機;
五、嚴懲失實申報
近日有多宗個案,包括虛報外遊紀錄,擅自離開隔離病房等,造成醫護人員和社區恐慌及不必要的感染風險。政府有必要作出嚴厲呼籲和嚴懲有關行為。 如有失實申報,應採用現行法例,進行檢控。而針對非本地居民,更可以列入訪港黑名單。
政府失效,民間只好想法自救,各區區議員、商家、網上購物平台和小店積極從各地購入口罩,保障市民日常所需。我們樂見民間組織自發募捐防疫物資給有需要人士,發揮民間力量,安排和協調防疫用品的派發如口罩、消毒液等,但這不能替代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負起統籌責任,或至少賦予非政府慈善團體資源和撥款,使物資可以盡快到達各區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和老人家。香港過往面對不同的危機挫折,仍然茁壯成長,成就今天八百萬人的家,很大部份歸功於不同專業堅守崗位,不怕犧牲、不斷求變的拼搏精神。我們堅信抱持這份信念,終可使香港解決目前困境,再一次成為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
certification用法 在 Tommy Cheung 張秀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同一班友好一齊發起嘅聯署,希望大家都可以參與。
聯署連結: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fwmbWTmL7EOTzXcK…/viewform
【一群專業組織及人士公開聯署信】
專業崩壞 管治失效
港府應「全面封關」 暫緩內地人士訪港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專業的人士及團體,期望香港能夠有良好的管治及按照專業意見而推行政策及措施。我們樂見香港社會各部門尊重及捍衛不同專業的價值及精神而一同服務香港,而不是容讓社會人士對專業作出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批評。
早前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項宣佈建基於中國大陸感染個案持續增加,多國持續出現疫情這兩個事實。內地疫情持續擴散而未見受控,雖中央下令武漢封城,湖北省居民限制出行,但全球確診感染的病例依然持續上升,香港亦出現首宗人傳人個案。
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應變措施後,依然未能緩解公眾恐慌,特別是近日各處出現排隊搶購口罩人潮,以及陸續出現零星懷疑個案擅自離開醫院的情況。由去年六月爆發反逃犯條例至今面對疫情,種種跡象顯示,特區政府管治失效,對內未能正視廣大民意,從善如流;對外未能防患疫症於未然,反應遲疑。
危機當前,只有團結一致才能避過更大的災難。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專業崗位上提出以下建議,希望特區政府、執政者及社會各界能採納:
一、支持醫護專業
在現時新型肺炎肆虐之際,我們支持醫護專業在前線運用專業知識捍衛香港,同時亦支持醫護界及其工會善用法律賦予的權力守護業界應有之權益,在現時政府的不作為甚至倒行逆施的環境下,可以罷工或其他方式保障自身安全,包括連日不同醫護專業人員的聯署,及不同醫護組織提出的工業行動;
二、立即「全面封關」
封關不是指所有口岸或關口「不出不入」,而是指除了加強內部防疫外,在源頭減少個案流入,是有效對抗疫症的措施。我們要求政府除特殊原因,在所有出入境管制站停止接受持中國內地旅遊證件者入境。同時,所有曾經前往湖北的香港居民,都應被安排到隔離營觀察十四日;
三、停止惡意中傷
自從去年至今,許多專業都因社會事件而受到社會上小部份人不實及惡意的指控、甚至在網上作出批鬥式的言論,亦有人散播假消息混淆視聽,當中被針對的包括法律、社工、教師及醫護等專業。發出惡意中傷的人士不單沒有後果,更反獲特殊禮遇。我們期望政府可以帶頭守護專業,而不是與專業人士為敵;
四、尊重專業判斷
不要讓政治凌駕專業。政府在防疫事宜、口罩及酒精搓手液派發、封關措施等事宜上漠視常識,搬弄數字,試圖以官腔巧言欺騙市民。個別紀律部隊人員三番四次,公然煽動對醫護人員仇恨,而毫無後果,誠屬不能接受行為。我們期望政府正面面對目前疫情險境,打破過往的墨守成規,聽從專業意見,決不能再讓政治考慮凌駕專業判斷,並以具彈性的應急措施處理是次公共衛生危機;
五、嚴懲失實申報
近日有多宗個案,包括虛報外遊紀錄,擅自離開隔離病房等,造成醫護人員和社區恐慌及不必要的感染風險。政府有必要作出嚴厲呼籲和嚴懲有關行為。 如有失實申報,應採用現行法例,進行檢控。而針對非本地居民,更可以列入訪港黑名單。
政府失效,民間只好想法自救,各區區議員、商家、網上購物平台和小店積極從各地購入口罩,保障市民日常所需。我們樂見民間組織自發募捐防疫物資給有需要人士,發揮民間力量,安排和協調防疫用品的派發如口罩、消毒液等,但這不能替代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負起統籌責任,或至少賦予非政府慈善團體資源和撥款,使物資可以盡快到達各區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和老人家。香港過往面對不同的危機挫折,仍然茁壯成長,成就今天八百萬人的家,很大部份歸功於不同專業堅守崗位,不怕犧牲、不斷求變的拼搏精神。我們堅信抱持這份信念,終可使香港解決目前困境,再一次成為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
*所收集之資料,只作聯署聲明之用。
聯署發起團體 (按英文次序排列):
精算思政 Act Voice
香港會計手足工會籌委會 Accounting Bro' Sis Labour Union
廣告公民 Advertising Civilians
思政築覺 ArchiVision
文化同行 ARTicipants
本草匡時 CM Doctors Cure
工程思政 Engineer Frontier
GLOs
香港藝術家工會 Hong Kong Artist Union
航空同業陣線籌委會 Hong Kong Aviation Staff Alliance Preparatory Committee
香港教育同行陣線 Hong Kong Educators Alliance
全民教育局 HKEd4All
香港青年專業聯會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ng Professionals
香港金融業職工總會 Hong Kong Financial Industry Employees General Union
香港金融銀行同路人 HK Finance Fellow
香港人力資源僱員工會籌委會 Hong Kong Human Resources Employees Union Preparatory Committee
香港資訊科技界工會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ers’ Union
香港零售業前線總工會 Hong Kong Retail Frontline Union
香港檢測及認證業職工會 Hong Kong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Union
香港設計師工會籌委 Hong Kong Union of Designers
保險起動 Insurance ARISE
IT 呼聲
新世界第一巴士公司職工會 New World First Bus Company Staff Union
香港創建及工程人員總會籌委會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mployees' General Union
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籌委會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Theatre Arts Practitioners Union
物業管理從業員工會籌委會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Property Management Practitioners Union
香港公司秘書專業人員協會籌委會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Company Secretarial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香港製藥及醫療儀器業職工總會籌委會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Pharmaceutical and Medical Device Industries Employees General Union
香港地產代理權益總工會籌委會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ong Kong Real Estate Agents Rights and Benefit Association
藥劑連線 Pharmacists Connect
進步教師同盟 Progressive Teachers' Alliance
港鐵新動力 Railway Power
Roundtable Education
社工復興運動
香港專業眼科視光師工會籌委會 Union of the HK Professional Optometrists
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 The General Union of Hong Kong Speech Therapists
香港文學館 The House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活現香港 Walk In Hong Kong
藝界起動
聯署總人數:20832 (截至二月二日下午一時)
陳智遠 | 陳成斌 | 柴文瀚 | 朱浩霆 | 張秀賢 | 周子恩 | 周頴進 | 高廣垣 | 梁啟智 | 林輝 | 林立志 | 沈旭暉 | 利世民 | 曾家洛 | 鄧偉鈞 | 鄧小樺 | 黃英琦 | 黃偉國 | Martin Wong
金融及會計 | 3232
法律界 | 388
工程、建造及地產 | 2080
醫療及護理 | 1468
公共行政及管理 | 396
商界、工業界、服務、旅遊界 | 2980
教育、社福及文化 | 5560
資訊科技、媒體、公關及設計 | 2480
其他 | 2248
certification用法 在 Github abuse detection mechanism - Smart Farm (Thailand ... 的推薦與評價
... 以及文件,右键复制出来的链接都是符合标准的,更多用法、clone加速请参考这篇文章。 ... in the form of assigning tokens and certificates, to existing ... ... <看更多>
certification用法 在 Gavin職場英文,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Certificate 和Certification 的區別Certificate >通常與文件有關>如出生證明、結婚證明>結業證明>擁有某物的證明Certification >正式證實的動作>專業上或法律上的官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