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遊記連載中
還記得之前分享過哥本哈根的設計旅店嗎?
另外一間我們住的公寓式酒店也很棒喔!!
一房一廳還有小廚房,隔天早上我們做了豐盛的丹麥式早餐.
沒有要去北歐玩也沒關係,可以看文章裡面丹麥熱狗堡的做法,很好吃呦!!
cop哥本哈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開播12週年經典回顧:之二
【《文茜的世界周報》守候歷史性一刻 見証歷史性氣候協議 2015.12.12在巴黎大皇宮現場主持人陳文茜身穿斗蓬受邀於巴黎大皇宮內主持世界周報】
歡迎你收看今天的文茜世界周報,我們非常歷史性的,來到了巴黎大皇宮,巴黎大皇宮這一次,正是全球氣候變化大會,簡稱COP 21,最重要的展覽場所。
而你所看到的今天的主場所,輪到的是台灣過去對於氣候變遷,投入最多的企業 台達電子,而在主場館的後面,我們看到的就是台達電子的Logo,而我們今天受邀,在巴黎大皇宮裡頭,作為參與主辦的媒體之一,在此錄影文茜的世界周報。
今天我們的專題,是我們如何把地球交給下一代,讓他們可以安全的活著,這裡頭牽涉兩個重大的,氣候變化大會的議題,第一個是富有國家,願不願意拿出資金出來,美國的Fortune雜誌談到,COP 21的成功與否,不在於最終巴黎協會,簽訂了什麼樣的協議,而在於最後資金是否到位。
第二 美國的國會,因為現在是由不同政黨的共和黨,所主導,歐巴馬總統所形成的行政團隊,即使在此做出了承諾,也未必可以在美國最終會落實,美國馬上要進行的,2016年的總統大選,下一屆的總統是否遵照,歐巴馬對於全球氣候暖化的承諾,基本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項變數,基本上對許多人來說,歷經了京都議定書,到了哥本哈根大會的失敗,然後到了這一次的COP 21,這是一場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的氣候大會,否則全球其實一定會陷入,不可挽救的氣候災難。
雖然相當多的國家領袖,特別是歐洲領導者都希望,這場巴黎協會的公約,具有法律的拘束力,但是任何有法律拘束力的協議,最終還是要各國的國會予以批准,因此相當多的民間團體 NGO,參與了這一次的氣候高峰會,他們的口號就是政治家們,你們被利益綁架,你們被各種的權力綁架,你們無權決定地球的未來,我們要求你把地球,交還給我們一般的非政府組織。
而台灣由於並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但是這一次也是首次,準備了一年多,由台灣的環保署,加上台灣駐法國的代表處,率隊非常大的NGO,也就是非政府組織團隊,來參與了這次的COP 21,台灣的承諾是,我們將在2030年的時候,減碳排放至少50%,台灣政府的這項承諾,外界可能並不重視,但是對於台灣未來的政治領導者,這樣的一個承諾,是否屬於2016總統大選,也願意遵守的,而這個承諾代表,台灣必須某個程度的,大幅降低煤炭,跟石化燃料的火力發電。
我們不時的可以在會場裡頭,聽到各種聲音,現在的時間,我錄影的時刻是巴黎的清晨,巴黎人很少在早上8點多的時候,就出現,我們也希望在這個時候抓緊的,為大家來做出文茜世界周報的錄影。
就在COP 21成功與否,正在召開的時刻,全球氣候沒有饒過了地球,到處都是各種不同可怕的天災,北京的霧霾再度發生了紅色預警,英國的衛報比對了之前之後的北京,對北京人來說,這簡直是一個不能夠忍受的生活,過程中當COP 21出現了好幾次談判,即將觸礁的時刻,教宗發出聲明,如果我可以盡什麼力量,請告訴我,梵蒂岡教廷也罕見的,從遠在梵蒂岡的地點,打出了全球氣候變遷的投影。
cop哥本哈根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Simon's Glocal Chatroom氣候變化特輯]
李偉才/麥永開:暖化是全人類共同危機
2000年,《華盛頓郵報》將香港形容為「示威之都」,香港不少示威行動都圍繞不同的政治和民生議題,不同政見的政黨和團體在示威中立場鮮明。但當中能聚不同政見人士的遊行則少之又少,然而,今年11月29日在港舉行的全球氣候大遊行得到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和李卓人等政界人士出席。同時,法國駐港總領事、歌手關心妍,以及多名天文台現任或前任高層成員也有參與。由此可見,香港人對氣候問題的關注已超然於各個界別和政見的爭議,是值得大家共同關心的議題。
最有效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就是各國盡快落實溫室氣體減排措施,今年在巴黎舉行的氣候會議至關重要。為了引起香港人對是次會議的關注,350HK.org聯合創辦人李偉才博士和麥永開先生就在香港發起全球氣候大遊行。兩人分別在1984和1985年榮膺十大傑出青年,李博士曾任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麥永開活躍於工商界,近年他們與另一朋友喬拔萃先生共同推動香港人關注全球暖化問題。
S:350HK.org為何以350為名呢?當中有何含義?
E:350.org是一個國際環保組織,目標是在全球各地推動解決氣候危機運動。而「350」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安全指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必須從現時400ppm(百萬分之一)濃度降低至350ppm,才能使地球繼續成為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350HK.org與350.org屬合作關係,在香港響應350.org所推廣的運動。
S:兩位為何會舉辦這次大遊行?
E:我們兩人加上另一位好朋友喬拔萃先在五年前就發現氣候問題的嚴重性,並成立文明急救組就問題發聲。兩年間發表了接近100篇文章,並聯署傑出青年綠色宣言,向環保局提出四項減排和環保建議。去年,350.org和AVAAZ在9月14日舉行氣候大遊行,喚起世界對氣候會議的關注。香港亦有人響應,但以外籍人士為主。為了延續914遊行對巴黎氣候會議的關注,350.org 決定在今年11月29日會舉行另一個大遊行。於是,我們也發起遊行活動,慶幸有關工作都順利完成,也獲得各界翹楚的支持,當中包括法國駐港總領事、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李卓人、何秀蘭、毛孟靜和葛珮帆等政界人士參與。
S:在籌辦大遊行的過程中,你們遇到最大的障礙來自哪方面?
R:雖然現時仍有部分人對氣候問題不甚理解,但對我們最大影響的是對立的政治氛圍。我們原本有一個義務攝影組,但在活動前三天,他們以不喜歡某些與會的政治人物而拒絕出席。我們強調的是不分左中右,齊心救氣候。氣候是所有人的事,大家都是共同得益或是受害者,這應超然於任何政治爭議。
S:對不少香港人而言,全球暖化的影響頗遙遠,其實氣候問題如何實質影響港人的生活?
E:香港今年6至11月的溫度都破盡以往紀錄,而未來襲港的颱風會愈見猛烈。今年曾發生城門河水位暴漲令河水湧入馬路的情況,這種情況將來會愈來愈普遍。香港的低漥地區,如柴灣、鯉魚門、堅尼地城和大澳都是水浸的高危地區,這與海平面上升有關。天文台預測未來香港的雨量會持續增加,雖然增加並不顯著,但降雨會趨向短時間內集中於某些地區,這會令暴雨次數增加,山泥傾瀉和河水暴漲亦隨之而增加。香港政府也指出,白紋伊蚊數量上升和全球增溫有關連,因此,潛在的風土病亦隨之增加。
S:氣候問題在什麼時候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E:十九世紀便有瑞典科學家計算預測溫室效應在二、三千年後會威脅人類。1981年,美國科學家James Hansen在科學期刊《科學》中發表論文指出,地球暖化將是一、二百年內發生的事。1988年美國國會舉行了全球暖化問題聽證會,當時不少科學家被James Hansen所說服。同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成立,至今已發表了5份評估報告書。而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成立,亦開始舉行締約方會議(COP),現時巴黎所舉行的就是COP21,即第21次會議。當中有不少重要的COP,1997年各國於京都簽訂了議定書,這是人類史上第一份減排的國際協議書,其中附件一的先進國家有約束性減排目標,同時勸勉其他國家盡力減排。美國作為當時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卻以中國和印度沒有簽署約束性減排目標而拒絕簽署。美國就是唯一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大國。
S:既然國際社會關注全球暖化所產生的問題,那麼為何各國不在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共識?
E: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的確令人非常失望。因為2007年IPCC和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因呼籲全世界關注全球暖化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反映全球暖化獲得國際社會關注,因而讓人們認為哥本哈根會議有希望達成共識。然而,2008年發生了金融海嘯,與會國家都自身難保,難以就此作出長遠承諾,導致會議拉倒重來。這不但衝擊了全球經濟,甚至對氣候危機產生負面影響。
S:現時巴黎會議中,哪個議題主宰會議的成果?
R:當中最大的爭議是如何達致共同而有差異的承諾。發展中國家認為他們剛起步發展,若跟隨已發展國家的減排目標則難以發展。同時,一般發達國家的生產鏈都在發展中國家,令發展中國家承擔了發達國家的碳排放,而當中減排目標的差異就是爭議的重點。另外,每個政府都要為各自的政績和選舉連任而籌謀,全球暖化最大的問題是短期內難以達到實際成果,這讓各國領導人對長遠減排承諾有所疑慮。
S:未來,你們會在哪方面喚醒人們的關注?
R:我們希望能做更多喚醒人心的工作,同時,希望香港能成為大中華地區綠色城市的示範。另外,我們亦積極建議香港八所大學從化石燃料產業撤資。據金融界朋友的意見,現時世界上各大學的投資都有兩個基本的約束、分別是不能投資賭業和煙草業,我們希望將化石燃料產業加入其中。350.org亦自去年11月呼籲各所大學撤資,史丹福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已帶頭響應,可是,仍有不少大學猶疑未定,因為當中牽涉巨大利益,化石燃料產業也投資到大學的科研範疇上,這令大學難以從中撤資。
李志鵬整理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12月12日
延伸閱讀:訪問墳場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a.923048494395…/108426368160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