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1)冰川報告:
法國圖盧茲大學於戈內(Romain Hugonnet)領導的研究團隊,將1999年美國NASA發射的特拉(Terra)衛星獲得的圖像,作為主要數據來源。
在比對全球21萬7175條冰流,過去20年的衛星圖後,研究人員發現,在21世紀的前20年,每年有近2700億噸冰消失。
科學家將結果公布在《自然》期刊,目前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五分之一的水來自融化的冰。
2)梅克爾彼得堡氣候對話。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最後一次擔任總理的氣候峰會上,對來自約40個國家的代表表示,碳定價體系將有助於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她在今年舉行的彼得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上表示:從我的觀點來看,如果我們在全球範圍內也有一個二氧化碳稅價格,那將有助於減排。
3)COP26 什麼意思?(資料來源:BBC)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指197個國家每年一次的首腦峰會,討論氣候變化和各國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
這個峰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簽署的這份公約,主要目標是管控、限制人類活動對氣候的衝擊。
《公約》1994年3月21日生效,COP26是自那以來第26次峰會,定於2021年11月1日至12 日在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舉行。
{內文}
龍捲風。
自拍民眾:我們就在龍捲風正中心。
大淹水。這裡是美國,5月的美國。正當南方遭受暴雨,狂雷,龍捲風吹襲的時刻,美國的西部,陷入極度乾旱
新聞片段:這是加州史上第4嚴重乾旱。目前全加州97.5%的土地,正承受著程度不等的乾旱。其中灣區,洛杉磯更是超過一半的地區,已經進入D3等級「極端乾旱」(Extreme Drought)。
台灣也是,從日月潭水庫。到新竹寶二水庫,再到石門水庫,這是我們對氣候暖化的切身之痛。隨著地球暖化,還有另一個地方的水,也在大量消失。
新聞片段:像這樣的畫面,令人痛心的成為了常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幾乎全球所有冰川,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融化。研究作者/英國阿爾斯特大學 Robert McNabb博士:導致冰川急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氣溫。
新聞片段:在他刊載於《自然》雜誌的報告稱,自2000到2019年,地球每年有近2700億噸冰消失。目前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其中1/5的水來自融化的冰。自2015年起冰川的融化加速,比先前平均每年多消失700億噸冰。
這不是想當然耳的推測,而是研究團隊對比了過去20年,地表上21萬7175條冰流(ice streams),由NASA衛星拍下的照片,得出的結論。
新聞片段:研究人員警告,冰川快速融化或釀成水患,或導致缺水。
Sky News新聞片段(2021.2.7):這是喜馬拉雅的南達德維冰川(Nanda Devi glacier),突然斷裂,掉入恒河的畫面。強大的水流撞破下游兩個水壩,並且摧毀沿岸整片房屋和村莊。
這是今年2月才剛發生的悲劇,也是快速融化的冰川,所帶來的水患,最直觀的災難。喜馬拉雅山上一塊冰川的斷裂,代價是近200人死亡及失蹤。但是快速融冰,為何也會導致缺水呢?再以喜馬拉雅山脈為例:原本在旱季,融化的冰是恒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重要的水源。一旦冰川迅速的縮小,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將在數十年後,面臨缺水及食物缺乏的困境。
氣候分析公司Jupiter Intelligence CEO Rich Sorkin:你可以視氣候變遷為癌症,你拖的越久,存活下來的機會越低。
也因此,2021年11月1日,於蘇格蘭舉行的COP26,被視為是2015年的巴黎COP21之後,最重要的一場氣候峰會,也是搶救地球的最後機會。
Channel 4記者 Alex Thomson:英國政府希望其他國家,能共同分擔減排的責任,這也意味著英國,必須以身作則。
新聞片段:英國在減排上確實有點成積,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了49%,是過去十年G20國家中,表現最佳的國家。自柴契爾夫人起,英國就一步步擺脫煤炭,使英國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的領頭羊。曾經是最大碳排放來源的電廠,自2008年起碳排減少了67%。目前發電排出的二氧化碳,只占英國碳排的13%。然而英國仍可見到,與首相強森「綠色革命」(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相抵觸的項目。例如英國8座機場的增建計畫,270億英鎊的道路基建計畫,以及新北海油田探勘計畫,還有短命的《綠色房屋補助金計劃》,今年英國的Cumbria,還表示願意審查新煤礦開採計劃。
英國國會議員 Philip Dunne:這些錯誤的舉措,令英國政府臉上無光。
不管你信或者不信,地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都正在發生。而且政府是有能力,「做點什麼」的。
新聞片段:德國總理梅克爾,促請全球各國像對待新冠危機一樣,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她在今年的彼得斯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上,與英國首相強森共同舉行視訊會議,梅克爾表示推行全球公定的碳稅,將是迫使全球減排的一項有力工具。
DW新聞主播:梅克爾與強森呼籲全球各國,必須立場一致對抗氣候變遷,不要讓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打消了對拯救地球暖化的投資。
德國總理 梅克爾:我們德國,並沒有因為對抗新冠疫情,而減弱了對振興經濟的投資。我們沒有減少對氣候變化,或是減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反而是在這些領域裡,我們做得更多了。
新聞片段: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過去30年呈翻倍增加,增幅超過60%。然而其中70%的污染源,可追溯回到僅僅100家企業。這些企業多半是石油或是煤炭公司。
新聞片段:等時候到了,人們必須會放棄燃燒化石燃料。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選擇」,抑或是「被強迫」。總之等到放棄燃燒化石燃料那一天,世界的面貌,將會與現在大不相同。
這一天何時到來沒有人知道,但我們知道時間不多了。
新聞片段:誠如各國政府在對抗新冠病毒上,毫無準備,將全球各國逼入絕境。這個教訓警醒著人們,必須立刻對抗氣候變遷的急迫性,而不是乾等著問題惡化再處理。
前英國氣候變遷特別代表 David King爵士:我們未來5年做出的行動,或將改變未來1000年人類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Uz2WtkA10
cop風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能源系列報導
加拿大杜魯道政府上台之後,正式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當年加拿大也曾加入了京都議定書,結果最後退出了。這一次,加入了巴黎氣候協定之後,加拿大開始進行對於所有能源政策的重新反省。
目前加拿大的人均碳排放量,直逼美國。
加拿大大力開發水力發電,水力發電占整個加拿大的所有發電量64%,減半煤炭發電是此波能源改革的重點,難得的是加拿大本身產煤,卻卻二氧化碳排放有高度地球公民意識。
加拿大認為使用煤及另一個自產的高污染油砂,是加拿大對地球所做的破壞。煤炭火力發電廠決定把現在占比6.5%要減半只有3%。
反觀台灣現在煤炭發電廠,在台灣發電比例裡這三年從40%升至50%,而且毫無愧疚,繼續興建煤炭火力發電廠,未來上看發電比60%。這是台灣和全世界,重視全球暖化國家裡頭,相反的道路。
另外加拿大也推出「排碳稅」,目前排碳稅是6.8歐元,到2020年起要增加至34歐元,逼迫所有的工廠,面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節能減碳。
=======================
如果要替每一個國家塗上顏色,面積最大的色塊不是加拿大,而是俄羅斯,但是如果可以替每個國家,地底下的天然資源塗上不同顏色,那麼加拿大絕對有最華麗豐富的色彩
(節目旁白:在能源方面加拿大真的是得天獨厚,我們生產大量的能源,不但跨所有提到的類型提及,還要再加上幾種結合起來,我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
不但天生就是高富帥,而且還是能量飽滿的肌肉男
(節目旁白:加拿大擁有全世界目前第三大的石油儲量,包含重油和常規石油儲備總量,差不多是1740億桶原有的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
加拿大是世界五大能源生產國之一,也是美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國。因為加拿大的問題
和所有大富豪的問題一樣,不患寡而患不均,除了石油之外,加拿大也擁有豐富的天然氣
(節目旁白:它是全世界第三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但是天然氣預計未來將會減產,加拿大境內龐大的頁岩氣儲量,將會逐漸取代天然氣)
加拿大高達96%的能源總量出口到美國,提供美國市場三分之一的能源需求,但是這個近水樓台的優勢,從美國開始大量開發頁岩油和頁岩氣之後,正在迅速消失
過於依賴美國出口市場,促使加拿大必須著手進行能源出口多元化,開發新市場是加拿大能源經濟轉型當務之急。
很難想像,加拿大仍然要花費139億美金進口能源,它既是全球煤炭和石油市場的供應商
也是大宗客戶。因為加拿大97%的儲油來自油砂,一般煉油廠無法處理加拿大產量最大的油砂
(節目旁白”油砂需要經過特殊的處理,這個提煉程序比一般石油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
所以經濟效益相對較低)
加拿大近80%的排碳量都來自能源工業,油與砂經過提煉分解之後,會留下大量的瀝青和粘土泥,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這是加拿大紀錄片「洞的故事」(Hole Story )的片段,油砂提煉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難以想像)
油砂提煉的排碳量是一般原油的 3 到 5倍,能源相關工業消耗五分之一的加拿大能源需求總量,只有3600萬人口的加拿大,寒冷的氣候和高水平的生活條件,卻是全球第七大能源消耗國,人均排碳量直逼美國
(新聞片段:加拿大成為第一個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加拿大的環保署長Peter Kent:加拿大將朝著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協議,讓我們可以繼續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
所以不難了解,加拿大為了不願支付,達不到減碳標準的巨額罰金,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
(新聞片段:根據衛報的報導,目前加拿大的排碳量高於「京都議定書」所要求的23%,僅次於美國和澳大利亞,人均排碳量是全世界最糟的污染國之一)
一直等到2015年10月杜魯多勝選出任總理,加拿大才重新回到COP 21 簽署了巴黎協議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加拿大很樂意在COP 21 扮演一個具有建設性的角色,我們的代表將致力達成一個雄心勃勃的協議)
加拿大希望藉此抹去,排碳大國和污染土豪的形象,希望能夠在2030年之前,達到減碳30%的目標
(新聞片段:賈斯丁杜魯多制定了未來的作法,將從2018起徵收每噸加拿大幣10元(6.8歐元)的排碳稅,逐漸增加到2022年每噸加拿大幣50元 相當於34歐元的排碳稅)
民調顯示雖然有77%的民眾支持減碳,但是隨著各省份不同的天然條件和工業背景,對排碳稅的反應是兩極化的支持或反對
(節目旁白:正如同人口的分佈,加拿大驚人的天然資源毫不平均地分布在各省份與領土之間,有充分資源可以自給自足的地方,偏偏不是那些對能源需求量最大的地方)
魁北克省早在2013年就設定排碳量的上限,安大略省也隨後加入,英屬哥倫比亞省
則從2008年起開始徵收排碳稅,但是艾伯塔「黑金之省」(Alberta )的周邊四省
則反對徵收排碳稅,當地省政府和石油公司連袂對聯邦政府施壓,強勢要求擴大興建液化天然氣輸送管和輸油管,促進油砂出口和增加產量,國家能源局預測到2040年,加拿大原油產量將增加56%,液化天然氣的出口量預計成長22%
(節目旁白:所以我們迫切需要一個以上的客戶,加拿大如何?但我們要怎麼賣給自己?)
很難想像怎麼賣給自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簡單來說,如果同樣的石油天然氣可以出口賺兩倍的美金,為什麼要殺價賣給本國同胞
(節目旁白:我們在這張地圖上,可以看見輸油管從艾伯塔省的省會Edmonton運往美國)
動之以情全國團結的口號,怎麼比得上大筆誘人的美鈔,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造成國內很大的衝突,於是制定了國內統一油價,內銷與出口的差額部分以出口稅達成平衡,油氣儲量豐沛的加拿大,2015年化石能源的生產比例高達73%。電力結構的分配,各省之間也大不相同,8%的煤炭發電集中在黑金省份地區,只有沒有其它資源的安大略省選擇以核能發電。2017年全國64%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加拿大水電產量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地廣人稀 車大路寬的加拿大,人均電力消耗為全球平均的5倍,甚至超過美國人均消費量的18%
(魁北克水力發電廠效益管理主任Michele Labrecque:地熱和沼氣發電的限制和風電與太陽能的問題是一樣的,它們目前都比較昂貴)
水電無疑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再生能源,全國一共有480座水力發電廠,魁北克省是水電工程的先驅
(魁北克水力發電廠能源生產經理:目前以風力發電的電力成本要比水電昂貴很多,現在的風電每度的成本要超過10分加幣,而且還是風電田區就蓋在用電區旁邊的時候)
魁北克省南部海灣區的水電,每度電費只要1.5分加幣,加拿大雖然有開發太陽能的空間條件,但是面臨著同樣昂貴的系統整合問題
(魁北克水力發電廠能源生產經理:例如在安大略省消費者要支付每度44分加幣到80分加幣
,來承擔整合光伏電進入電力系統的費用,在德國我們所講的光伏電差不多每度60分加幣
這讓大舉發展太陽能的國家,要面對電價飆高的狀況)
擁有蓄水池的水力發電廠,也填補了風電和太陽能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因此加拿大未來再生能源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的比例維持不變,值得注意的是,原來只有6.5%煤炭比例將會減半,加拿大沒有全國統一的電價,憲法將開發天然資源的權力委託給各省,大多數省份也擁有並經營在地的電力公司,聯邦政府主要負責跨省和國際貿易的監管,以及各種能源規格的標準化。
全球氣候變遷恐怕不在這兩位好朋友G7的議程裡,高富帥的肌肉男,如果決定要環保減碳
就像好人好事代表一樣,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功德無量
cop風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4年當烏克蘭危機爆發時,美國決定制裁俄羅斯,歐洲國家也跟進制,但是隨著美國和歐盟國家的分裂,尤其是和德國之間的衝突,加上德國面臨的能源困境:這裡頭很大的能源困境是311日本東北大海嘯之後德國全面反核,但卻同開了八座超限煤炭火力發電廠,引起民。
如今德國決定走自己的外交戰略,不要理睬美國,向俄羅斯直接的買天然氣。過去俄羅斯的天然氣一定要經過烏克蘭,而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現在決定興建一條繞過烏克蘭的天然氣。
這是德國,不只是能源政策,更是德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轉向,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歷史性畫面:普丁向梅克爾總理獻花。
============
你沒有看錯,拿著一束鮮花的的確是普丁,接受鮮花的是梅克爾,這是今年5月18日。
這是一年前5月份同一個地點的拜訪,2017年沒有鮮花,因為一年前,還是我說了算的歐洲女王梅克爾,還沒有正式點頭
新聞片段(2018.3.28)
柏林終於點頭同意興建Nord Stream 2,這段長達30公里的天然氣管,需要通過屬於德國的經濟海域,這條天然氣管的目標是在2019年之前,加倍Nord Stream 1的載量,把天然氣直接運送到德國
而這條天然氣管,對於普丁來說簡直是一石二鳥,一來是俄羅斯的天然氣得以直達西歐市場,二來是可以完全繞過烏克蘭
(新聞片段)
終於擺脫了和它的近鄰烏克蘭的糾紛,普丁的開心溢於言表,罕見的和Nord Stream集團總裁施洛德相擁互賀
施洛德正是2005年,被迫把總理大位讓給基民黨梅克爾的社民黨前任總理,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推翻施洛德制定的廢核政策的梅克爾,繞了一大圈,接受了曾經因為烏克蘭,而成為拒絕往來戶普丁的鮮花,然後為了德國的天然氣,與過去的政敵首度合作。拿得起當然放得下,這是梅克爾能源政策的U turn
Nord Stream 2是梅克爾廢核之後,扭轉德國被指責淪為歐洲最大烏賊的形象,一舉把德國能源轉型的失敗,成為地緣政治逆轉勝的一張牌
(新聞片段)
德國認為自己是捍衛全球氣候變遷的領導者,但是事實是令人失望的,德國還在繼續燃燒大量的煤炭,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萊因區蘊藏了歐洲最大的化石能源儲量,這也是為什麼捍衛氣候變遷的運動人士,選擇到這裡來抗議煤礦的開採
早在廢核之前,德國就致力開發再生能源,太陽能產量已經是全球第二,風電廠量全球第三
(新聞片段)
德國訂下了要在2050年,讓再生能源達到80%的比例,而且可以滿足50%的用電量
梅克爾更雄心勃勃地向氣候暖化宣戰,自許工業強國應該以身作則,在生產上全力開發「去碳」的技術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5.12.1)
尤其是已開發的工業國家,應該視「去碳技術」為第一要務
廢核 綠能 減碳,這個環保金三角讓梅克爾看起來完全是2015年COP 21的資優生
(波昂全球氣候變遷暖化座談會)
但是兩年之後在波昂舉行的COP 23,主辦國德國卻徹底失去了環保模範生的光環
剛剛才辛苦贏得大選,正在為組閣失敗焦頭爛額的梅克爾,還得硬著頭皮上台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7)
歐洲的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少於1990年排碳量的40%
梅克爾無法履行自己在COP21,信誓旦旦2020減碳要達到40%的承諾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7)
我想在這裡公開說明,德國雖然沒有達成2020的目標,我們還有2030和2050的目標
宣告退出巴黎協議之後,川普的缺席完全轉移了梅克爾,沒有達到減碳預期目標的尷尬
(美國總統川普)
讚!讚 !我把它戴上
但是相較於川普公開否認氣候暖化,決定大肆重啟美國鐵鏽區的煤礦開採,京都議定書和巴黎氣候協議都沒有缺席的德國,卻靜悄悄地繼續擴大最為污染的褐煤開採
德國雖然成功地推動了高比例的再生能源,但是消費者要支付全歐洲最貴的家用及工業電費,而且德國仍然是全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國家,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德國工程聯盟協會VMAD理事長Reinhold Festge)
太陽能技術,風力技術 我們都能掌握,我們也已經掌握了輸送的技術,但是我們還無法解決電力儲存的問題
但是再生能源屬於間歇性能源,仍然要以核能或是採購天然氣來穩固基載電力,必須依賴核電和天然氣,來確保不斷電的安全,廢核之後核電產量降為13%,由於天然氣的國際價格持續走高,因此高比例的再生能源,並沒有緩衝電力成本
(德國聯邦電網總裁 Jochen Homann)
德國北部所生產的風電,並沒有透過我們自己的系統,傳送到需要用電的南部地區
這代表這些電力必須要經過波蘭和捷克,就是說要繞過德國,在回到德國南部,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德國普遍反核的民意,也排斥讓數千公里的高壓線經過,被迫繞道而行的輸電成本當然居高不下,2016年德國的民用電費超過台灣的4倍,工業電費接近台灣的兩倍
十年來漲幅高達39%,因為國際市場的電價持續走低,消費者對於昂貴的電價越來越無法理解,就再生能源而言,貧困家庭的電費負擔與富人相當,相較於工業大戶
得以在歐洲市場上購買廉價的電,真正替德國能源轉型買單的是全國老百姓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7)
我們承認德國仍然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煤炭的國家,當然煤炭有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褐煤,我們將要為此努力
一下子關掉8座核電廠之後,兩年內德國卻啟動了8座煤炭的火力發電廠,排碳指數不減反增加了2%,褐煤造成了更大的污染,本身是物理學博士的梅克爾,能源政策的髮夾彎也好,U turn也罷,起碼願意承認政策失敗,和德國短期內無法擺脫煤炭的事實
(新聞片段)
煤炭火力發電佔了德國電力總量的45%,而來自再生能源的電力只有25%,德國境內有超過500個煤炭發電廠,每座發電廠平均排放100萬-700萬的二氧化碳,造成每年排碳總量為3億4000噸的二氧化碳
這是歐洲污染最為嚴重的30個火力發電廠,自許為環保先驅的德國名列前茅的包下了第二三四五名,前10名裡佔了6個名額,尤其是德國打亮開採的是公認污染最嚴重的褐煤,這是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的褐煤礦區,是德國最大的褐煤露天礦區
(新聞片段)
這就是埃爾德根,這個謎樣的名字後面是一個,號稱全世界效率最高的煤炭發電廠
一個每天可以吞下6000噸燃料的大怪獸,但是請注意 只是煤炭而已
這是被稱為「超臨界發電廠」的新一代火力發電廠
(新聞片段)
這個發電廠的產量高達46%,遠超過老式煤炭發電廠的30%,
但是這樣高的產量是要付出代價的
(新聞片段)
發電廠一開始很不順利,技術上並沒有到位,為了一個終將要被淘汰的煤炭能源
砸下了超過十億歐元的投資,到底值不值得,發電廠的廠長有些尷尬
(超臨界發電廠廠長Juergen Szabadi)
嗯 我們官方的說法是什麼,好 我們可以說這筆投資是值得的
這位廠長顯然不是一個超級銷售員,他不但說不出「乾淨的煤」,也誠實的承認這個「超臨界發電廠」,是廢核之後填補能源缺口必須的過程,但絕不是最終的目的
德國已經決定在2045年達到全面無煤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7)
正如同OECD(世界經合組織)已經明確表示,只有在改善氣候變遷上做到廣泛的投資
才能確保未來經濟的繁榮,我們的信念是氣候政策要關注經濟政策
這是川普張牙舞爪聲言煤炭開採,是必要性的含蓄版,德國是全世界最大褐煤出產國,也是歐洲最大的煤電出口國,褐煤外銷更在2013年,創下230億歐元外匯的的歷史新高,更不用說煤礦工會是德國最強大的工會,製造污染的煤礦不只是是德國的鈔票,也是梅克爾的選票
(新聞片段)
歐盟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擁有世界第一大天然氣儲量的俄羅斯,佔了絕對的關鍵地位,這就不能不提到Gazprom,它掌控了俄羅斯天然氣的生產和運輸,是全世界第三大的上市公司,雇用了30萬名員工,它單獨的盈利就佔了俄羅斯全年預算的25%,Gazprom當然是一個國營的公司和莫斯科有著緊密的關係,不消說是由一個普丁總統的親信來經營
今年世足盃開打,除了球場上的明星,真正的幕後大戶,是FIFA的首要合作廠商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不是可口可樂,沒有觀眾是他們的直接消費者,這是一場安靜卻鋪天蓋地的形象推銷,不聲不響地讓俄羅斯是歐洲球友的印象,在烏克蘭危機之後,重新回到每個歐洲觀眾的意識裡
(新聞片段)
德國總理梅克爾認為Nord Stream 2不會帶來任何危險,而且可以協助能源採購的多元化
看來這條天然氣管,不只是普丁的一石二鳥,同樣讓梅克爾,為德國能源轉型的瓶頸找到出口,德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但是Nord Stream 2就是莫斯科和柏林的Happy ending嗎?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Heather Nauert)
眾所周知,我們反對Nord Stream 2,美國政府認為Nord Stream 2項目,將破壞歐洲的整體能源安全和穩定,提供了一個俄羅斯對歐洲施壓的工具
邱吉爾曾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德國的能源轉型教會我們一件事,廢核 綠能 減碳都只是能源政策,不是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