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談根部中心】
2020東京奧運終於在剛過去的星期天落幕。在環球疫情肆虐下舉行的這次奧運會,本身已經極具歷史意義,透過自身就已經盡顯不屈不饒、堅持不懈的奧林匹克精神。而更值得高興的,當然是香港與台灣皆獲得了前身未有的好成績,相信能夠在這動盪不安的大時代,帶給大家一點安慰與振奮。
能夠踏上奧運這終極舞台,並最終贏得獎牌的選手們,必定每位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士,擁有常人無法媲美的強大心臟(拳擊術語,代表無法阻擋的求勝意志,如何被擊倒都有力量再次站起來)。然而,看著選手們的精彩比賽,不禁讓我疑惑到,他們的Human Design 人類圖設計究竟長甚麼模樣?根據Human Design人類圖的區分系統,有說到開放根部中心的人(空根)比較不擅於抗壓,那奧運奬牌得主是否會比較偏重有定義根部中心的人呢?
在好奇心和市場調研職業病的驅使下,我決定做一個客觀的研究分析,挑選了6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歷屆奧運奬牌得主,跑他們的圖來看看他們的設計差異。
這60位選手皆曾經在奧運比賽中贏取過奬牌,也橫跨了不同的年代、國籍與比賽項目,以求盡量減低sampling bias(取樣偏誤)。此外,除了少數能夠找出準確出生時間的選手(依據 Astrodatabank),其餘大部份選手我都會替他們每隔6小時跑一張圖,確保得出的結果具可靠性。
在這60個樣本當中,有31位選手根部中心有定義,其中包括「台灣聖筊」麟洋配二人、為香港拿下第一金的張家朗、1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牙買加飛人Usain Bolt(保特/博爾特)、以及曾拿下三面奧運銀牌的「大馬羽球一哥」李宗偉等。
開放根部中心的則有16個,其中包括為香港拿下兩面銀牌的飛魚何詩蓓、被譽為羽球壇GOAT(Greatest of All Time)的林丹、曾於2016里奧奧運拿下四金一銅但這次因為精神健康而選擇臨場退賽的美國競技體操選手Simone Biles(比列絲/拜爾斯)等。
另外的13位,由於無法呈現出一致結果(同一天的部份時間為有定義,部份時間為開放),所以無法解讀。
➡️➡️ 如果有興趣知道詳細分析結果,歡迎前往網頁版並滑到最底下查看明細:https://bit.ly/3yK0xLS
驟眼看來,31比16(66% vs 34%),奬牌得主看來彷彿真的比較傾向擁有有定義根部中心。然而,當考慮到人口中根部有定義的本來就偏多(60-68%),剛好與以上選手有定義比例相符合(fair share的概念)。換句話說,根部中心有定義與否,似乎並不影響這選手在奧運做出好表現並贏得奬牌的機會。
若是如此,那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有定義與開放根部之間的差別呢?
首先,開放根部中心,並不代表一定無法在壓力下發揮,只是代表他們比較沒有穩定的方法去面對壓力,因此在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反而會呈現出兩極化的表現,要不超水準,要不失場。
在近代NBA中,出現了三位歷史級超巨,分別是Michael Jordan(佐敦/喬丹)、Kobe Bryant(高比/柯比)以及 Lebron James(大帝占士/詹姆士大帝)。他們經常被球迷拿來作比較,而且就算不太懂籃球的人大概也聽過他們的大名,所以用來作例子正好。
Michael Jordan 與 Lebron James 兩者的根部中心皆有定義。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場均得分大約是27-30,歷史最高單場得分分別為69和61,而得分少於20的場次只佔總場次的14-18%。
相比之下,開放根部中心的Kobe則有著很不一樣的表現。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場均得分為25,略少於前者,但差異並不算太明顯。但有趣的是,他的得分更顯兩極化,他曾經單場砍下81分(1963年後的最高記錄),但得分少於20分的場次卻佔總場次的30%,比例明顯比前者高。
當然以上只是很片面的數據分析,既沒有理會數據的完整分佈(data distribution pattern),也無可避免忽略了很多難以量化的影響因素(傷患、職業生涯的長短、關鍵時間的得分)。
但無論空根也好,兩極化的得分也好,我以上所說的,並沒有意圖否定Kobe的偉大。剛好相反,我反而覺得Kobe的偉大,正正在於他能夠從自己的不穩定中,領悟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打球智慧。
面對壓力的不穩定性,只是開放根部中心的一個特質,並不代表比較不厲害,也絕非甚麼需要改善的缺點。現實是,只要能夠讓自己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開放根部中心的人其實也能夠減低壓力對他們的負面影響,在轉化壓力成為推動力的同時,不會被壓力壓垮。
擁有20-34通道的Kobe正正是這樣的一位偉大球員。他曾說過,當他專注在比賽中,他會忽然進入一個心流的境界(being in the zone)。時間會放慢,你再也聽不見週邊的聲音,只專注在當下眼前這事情上,彷彿一種入定的狀態。就是這樣的一套打球心法,讓開放根部中心的Kobe最終成為了籃球世界中的傳奇。
換句話說,根部中心有定義與否,影響的並非最終的表現或成就,而是你展現才能的模式。
回到這次的奧運賽事觀察體驗中,上星期看著小戴與陳雨菲的羽球冠軍戰,也同樣讓我得到很深刻的感受與領悟。
看著小戴不斷猛烈進攻,和陳雨菲的穩守突擊,讓我不禁好奇他們有著怎樣的Human Design人類圖設計。我本來最想看的就是小戴的圖,但偏偏因為出生時間不明,只知道她必定是顯示者,卻無法確定她根部中心是否有定義。但她的對手陳雨菲則一整天都是開放根部中心。這確實讓我感到挺訝異的。
雖然我也很想小戴可以擊敗陳雨菲,拿到金牌,但無可否認的是,陳雨菲的防守真的很厲害。尤其無論落後或領先,她總是一直能夠穩定地、不慌不忙地執行相同的策略,就是一直防守等待對手出錯。
這不禁讓我疑惑到,開放根部中心的人,面對壓力時真的能夠如此穩定嗎?壓力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然後我發現到,壓力其實是一件很個人的事,全看個人的心態。
同樣的一位奧運選手,如果他覺得自己能夠走到這裡已經很滿足,真心相信輸贏與否已經不再重要,因此只想盡情享受高手過招,那壓力應該會比較少;但如果他覺得自己非拿到奬牌不可,就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再加上如果他更自覺能力比不上對方,那壓力就自然更大。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壓力絕非一個可以由旁人客觀量化的指標,也因此可以透過心態的改變作出調整。
一個空根的人,或許可以透過作出充足的準備,讓自己壓力減少。當他已經把對方的招數研習清楚,當他認定雙方實力程度有明顯的差距,那壓力自然會降低。
同樣地,一個空根的人,也可以透過接受抗壓鍛鍊,讓自己對壓力變得麻木,去提升自己的抗壓力。(當然這只是一種可以提升抗壓力的可能性,或許的確能夠讓選手在大賽中獲得好表現,但對空根的人來說,絕非好的做法,因為長期下來身體或許會付出代價)
當然,我們都不知道陳雨菲在背後經歷了甚麼,經過了甚麼鍛鍊,才能夠在壓力下保持穩定,但從她、Kobe和其它空根奧運選手的例子中應該能夠看出,空根絕非弱點,擁有這設計的人更不一定無法承受壓力,做出驚人的表現。
只要學懂跟自己的身體相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用適合各自的方法,把壓力轉化為推動力。
#東京奧運 #Tokyo2020 #小戴 #戴資穎 #陳雨菲 #Jordan #喬丹 #佐敦 #Kobe #柯比 #高比 #Lebron #大帝 #根部中心 #空根 #定義與開放
---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 若對走進Human Design人類圖的世界,對學習基礎知識很感興趣,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
💪💪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acral-gym
.
👁️👁️ 若對靈魂、意念和催眠感到興趣,歡迎追蹤 靈魂事務所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design pattern 策略模式 在 AOR Pin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雨泥濘中的TSMOC AR Open class HD版完賽紀錄🎉🎉
昨天影片出現了無法回覆的異常狀況,只好重新上傳(_ _)
Record of TSMOC AR Open Class HD version🎉🎉
Some strange error when I try to rewrite yesterday,so I upload again😕
💖戰略成功順利拿下季軍啦💖
這邊也來聊一下這次的感想吧(ㅅ˘ㅂ˘)🏆
相較以前的經驗,這場比賽不管流程上或規則上都是陌生考驗👽
有更多複雜的關卡和難纏的靶位,所以除了開槍射擊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安排自己的跑位方式和動線 讓自己能夠一氣呵成的從頭打到尾才是重點😈
老實講,對這種複雜路線的比賽如果還想跟鋼靶賽一樣拚速度的話我鐵定被海放,更何況這次不少對手有豐富的IPSC賽場經驗,這是短時間內我無法彌補的差距!
而賽前下了好幾天的大雨,整個場地變成無法正常行走的爛泥堆,我腳步輕快的優勢在這裡當然也完全跟著消失。゚(゚´ω`゚)゚。
所以最後我的策略是-拚準不拚快,穩穩打慢慢打,但每發都得拚Alpha來補成績👊
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樣的選擇💞💞
最後來總結一下各關卡的心得
Round 1: 這關流程很長而且有個需要推動行李箱才能開啟的隱藏靶,雖然打算順 但一時之間沒搞懂那個連動設計,拉開關時浪費了好幾秒 蠻可惜的
Round 2:全部是橫向移動的靶位,看起來很好打,但實際上擺的非常陰險而且錯綜複雜,一閃神就會MISS,結束後看成績時發現大部分的選手其實都有漏打….很妙
Round 3:我自認打不錯的一關,和平常練槍的模式很接近,所有靶位一目了然 開槍狂轟就對了;說真的在打這場時 我腦內都是John Wick的畫面
Round 4:流程比較複雜的一關,原本打的很順,但打到後面心理默數發數根本不對.鐵定有靶沒打到,回頭一看才找到躲在死角的紙靶,根本鬼遮眼....,當然最後成績也因為這樣被拖累了不少,我的MEGA和身上的裝備也在這關結束時噴了一堆泥水上去
Round 5:關卡設計和早上的Round2很像,但靶位之間的遠近高低落差兇猛許多,要上匣時還發現出氣口卡了一大塊泥,當下決定賭運氣不換匣尻掉泥巴直接上陣.說真的這場能順順打,全靠芭董MEGA的妥善率而已..…
Round 6:這關我也自認打的不錯,又是個和平時練槍靶位類似的關卡;沿路開槍轟到底就結束了
Record of TSMOC AR Open Class 🎉🎉
I won the third place during the rainy and humid days last week. And now, I’m going to talk about my experience about TSMOC AR Open Class.
Compared to the experience before, the process and rules in this contest is a new challenge for m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stages and Targets in the contest. How to arrange move pattern and moving lin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shooting💖
In this case, if I still want as soon as possible just like 5.11 Steel Challenge, I must be ignored. What’s more, this contest has many other shooter has abundant experience about IPSC. I can’t keep up with them in such short time. Moreover, it rains for days before the contest, the space become muddy so that my superiority” light footsteps” become useless. 。゚(゚´ω`゚)゚。
Finally, my strategy is
1.Accuracy replaced speed.
2.Be stable and slowly but every shoot should get two Alpha to make up the grade.
I’m glad that I made this decision. 💞💞
The followings are six conclusions about each stage:
*Round1: This stage has long process and a hidden target which needs to shove off the trunk to open. Although I was get on smoothly in the beginning, but I can’t understand the gearing design at that time. So I waste several seconds to open the switch. What a pity!
*Round2: All targets moved horizontally. It seems easy to get, but actually its array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ntricate. Once you distracted, you will miss. Most of the shooters find them missed after the stage when watching their grades afterward.
*Round3: This stage is similar to my practice mode at usual. Every target is clear, so I just have to shooting frantically. John Wick’s scene pop up to my head when I run this stage. lol
*Round4: This stage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other stage. I played well at first, but I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the ammo are not correspond with what I count afterward. I looked back, and I found the target is at the neglected area. I waste a lot of time for this, my body and my arms is all covered with mud in this stage.
*Round5: This stage is similar to Round2, but the height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argets is difficult to shoot. Furthermore, I found a mud block stock on the exhaust port when I was loading the magazine. I didn’t change the magazine, I just scratched off the mud block then go into the stage. I have faith in my MEGA
To tell the truth, it depends on the proper rate of A+ system to run this stage smoothly.
*Roind6: This stage is similar to my practice mode at usual. I think I play well in this stage.
design pattern 策略模式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日微信》20160619設計大未來
設計在這幾年爆紅,十分令人意外!但深究全球教育、產業、經濟、社會、政治的重重挑戰,設計思維在各種場域成為廣泛採用的創新手法,藉以引領各國邁入下一個可能,若明白設計的真諦,設計爆紅就似乎理所當然。再加上設計思維五個步驟的第一步「同理」(Empathy),正扣合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設計正是邁向未來的通道。
昨天在冠蓋雲集的台中清新溫泉飯店,參加「前瞻智慧機械與航太,提升台灣競爭力」論壇,上銀卓永財董事長以芬蘭科學院Rainco Vayrynen院長2006年的一句話總結:「未來不是以前瞻來創造,而是透過實際的行動。」誠哉斯言!因為高瞻遠矚這個成語在目前能見度不佳的時代裡,彷彿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標,而未來,還是得要以各種方法開創。因此,設計思維手法在Stanford的光環下,得以快速滲入各個領域。但如同五月造訪Stanford d.School時,執行長Bill Burnett所告訴我的,d.School是一所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學院,而是以設計思維的方法吸引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在此場域,一起「設計」解決方案,迎向未來。
胡思亂想以說文解字的手法拆解設計的英文Design,可分解為De-的字首與Sign的字根。Sign有符號的意義,在人類社會中,處處可見的是「符號」。難以判斷一個人的內在,我們往往以他人身上的行頭品牌秤斤秤兩、掂一掂對方在自己心中的份量,無論是學歷或經歷,處處可見符號的痕跡,符號區隔了階級,也逐漸製造了對立。符號無所不在,從抽象的概念到具象的品牌,在不經意之間一切的價值與關係就微妙地被決定了。而De-字首意味著去除(Remove)、分離(Separate)或解除,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就是要解除結構的思想與行動。若把De與Sign合體,「設計」擁有一個遠超過大多數人對她偏誤認知的生命力,傳遞富含創造性的方法與過程;若設計是解除符號表象的過程,與大多數人以為設計是包裝美化的刻板印象,完全南轅北轍。
我在研究所學工業設計時,一直對「圖像識別」這門功課似懂非懂。Pattern Recognition這個概念橫跨許多領域,在不同專業中都有不同的詮釋,甚至,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人工智慧這麼高深的數學模式都與圖像辨識脫不了干係。研究所畢業三十年後,我在多年的工作實戰經驗中,越來越體會圖像辨識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即便在影像處理的電腦科學裡也必須處理的形態學(Morphology),哲學層面上,有形而下的實踐、也有形而上的理念,穿越了務實與務虛之間,構成了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形態學在教育學、生物學、社會學與電腦科學理論都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近年來影響深遠的體制主義(Institutionalism)將組織理論聚焦於同構(Iso-morphism)的探討,此Iso非彼國際標準組織的ISO,談的是結構的趨同過程。
前述的理論根源居然是「形態」,而虛的「形態」決定了實的「型態」,德文Gestalt的深度遠超過一般人理解的型態,在實的創新或型態被一般大眾辨識之前,必須有一群先驅者將虛的圖像或形態辨識出來,以創造性的努力過程將實的符號(型態)證明出來。我歷經了三十年,才漸漸從生活與工作經驗中明白或驗證了圖像辨識的影響力。轉任教職後,告訴學生策略管理中的「願景」(Vision)就是看見一個未來的圖像,行銷管理的重點也不是定睛於大家都看到的市場,而是在消費者與競爭者都尚未「看見」那個市場之前,就率先投入,否則就犯了Theodore Levitt教授所說的行銷近視症(Marketing Myopia)。可惜,多數經營者還是落在看不見那些看不見的圖像、也無法將願景轉換為經營績效的困境中。
未來若以「解開符號」理解,設計從創新的最後階段,搖身一變成為策略展開時即需導入的工具。就設計思考的方法論而言,以人為本的同理所引領的策略制定與執行,涉及如何將對未來的想像以及朦朧的圖像,轉化成為逐漸浮現的策略行動,所有校準的標準就是「人」。在執行階段,同時不斷修正、校準工程圖與按圖施工所造成的落差,可能必須重新修正圖像、也可能是修正完成圖像的行動,在不斷的PDCA過程中,嘗試各種可行性與快速修正執行方法,都不斷面對解除表象符號與比對真實圖像的掙扎。
設計,不再是設計師的專屬工作,而是所有要遇見未來,或更積極一點,要開創未來的人必須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