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題材真的要玩得很小心!
【拒絕污名化,歡迎廣傳】關於即將上映的電影《SPLIT》(中譯:《思.裂》),外國已有解離性身份障礙(DID)(即多重人格障礙(MPD)/人格分裂症)患者指出這齣戲不僅沒有如實反映 DID 的真實狀況,更會進一步增加社會大眾對多重人格和 DID 的誤解,加劇污名化和錯誤認知。以 DID 為噱頭卻充滿不良資訊的電影,只會讓受創傷與解離困擾之生命,遭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也令他們更難得到適當支援。
以下資訊,聊供參考:
● DID 在一般人口裡的盛行率可能高達1% 至 3%,在精神科病人組別裡的盛行率更高 (ISSTD, 2011; Şar, 2011)
● DID 是一個國際認可的精神疾病,美國精神醫學會的《DSM-5》 和世界衛生組織的《ICD-10》皆清楚列明 DID/MPD 為正式精神科診斷
● 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暴力或更具有攻擊性
● 大部分 DID 生命都不會好像荷里活電影或虛構劇情所描述般戲劇化
● DID 患者也可以有很好的能力,他們通常都有不俗的思維能力(如邏輯、記憶)和文藝才華,事實上很多 DID 患者都是專業人士或有很高的社會成就(譬如,Robert Oxnam 是前美國白宮顧問,Herschel Walker 則是著名運動員,自傳紀實小說《第一人稱複數/24重人格》作者 Dr. Cameron West 則是心理學博士)
● DID 是「聰明的孩子面對難以忍受的痛苦時的終極生存機制」 —— Dr. Jeffrey Smith
● DID 患者可能知道自己有其他人格部分,也可能不知道,各個人格之間時有互相扶持
● 交替人格之出現,是為了彼此保護,在充滿不幸的生命困境裡倖存下來
● DID 患者通常不易被發現,突如其來的人格轉換較少顯露人前
●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DID 患者常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科疾病,如思覺失調、躁鬱症
● DID 患者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可能出現較多陽性症狀(Schneiderian first-rank symptoms)(如幻聽、幻覺)(Ellason & Ross, 1995)
● DID 與童年創傷有密切關係,童年逆境經歷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可以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 只要有適當的支援,DID ──跟其他創傷後心理障礙一樣──是可以復原得很好的
● 在 DID 的治療中,心理介入是首要的,藥物治療則只是輔助性質(ISSTD, 2011; Steinberg & Schnall, 2000)
// In fact, while people with DID are organized differently inside (instead of one identity, we have several “alter” identities) we’re no more likely to hurt people than anyone else. Our alters are there to protect us and to help us function in spite of our emotional wounds. //
參見:〈How the New M. Night Shyamalan Movie Hurts People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https://themighty.com/…/split-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 )
關於 DID 的新知,可參考: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SSTD)網頁,http://www.isst-d.org/
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http://www.tandfonline.com/toc/wjtd20/current
「創傷與解離」 创伤与解离 Facebook page
※ 回應欄會有更多資訊 ※
Image via the “Split” Facebook pag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