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仇視大學生
最近瘋傳何東dem cheers, 又掀起差不多一個月一次的「大學生質素下降」論。
以我個人經歷而言,社會對大學生有三個誤解:
一、 本地大學超級難考,所以考入的學生一定比考不入的優勝
二、考進大學是100%考生個人的功勞
三、考不進大學是100%考生個人的失敗
十幾年前我考 A-level,放榜前已經知道會考得差,於是四出打探後路。聽朋友的朋友說,只要讀一年 Space 考頭10% 就可以直入港大,而在Space 考 A 易過在A-level 考E。結果我的成績符合大學入學資格有餘,但派不到學士學位,我也預料這個結果,於是放榜即日就衝去報 Space。
如是者我在Space 科科 A,讀了半年就可以面試港大,一個月後就收到入學通知書。
對於自己要遲一年才考進大學,我一直很自責。但認識大學的同學時,我發現貧富懸殊的確可以影響學生的考試表現。港大裡大部分同學都是名校出身;父母沒有離異,甚至會一家人去旅行;家裏有自己的書桌,甚至自己的房間。這些條件在我的世界裏是天方夜譚, 但在港大裏卻非常普遍。
像我一類家庭環境較差的學生,沒有機會讀名校,每天在學校聽低質素教師廢噏8小時,再去政府自修室排隊用家裏沒有的書枱,有點閒錢就去補習社接受名校教師的不露面錄影教學。當中也有很多人 A level 考得好直入大學,但考得不好的就一定 100%是他不夠資質不夠努力的責任?
另一方面,香港大學的學位超級少,以受惠於九年免費教育的人來說,每班40人就只有少於10人可以考入本地大學。當然考第一的那位同學很值得嘉許,但也不能說考第十一的那位沒有努力,就算是考第四十名的也不一定是庸才。試想想就算全班40人一齊考一百分,政府也沒有40個學士學位給你讀,最便宜的「解決」辦法就是把考試定得更難考,等大家日讀夜讀,不發展任何興趣來爭個爛鬼學額。
大學三年我在學術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得著 ,那些教授根本教得好hea, 課程又超級 outdate 。例如當全世界用 Excel 計投資回報率時,學校教我們用 financial calculator 計算...
當然學術以外的得著很多,我住 hall 跳 Danso 打 hockey 等等學會團隊精神、克服困難和什麼什麼「軟知識」… 但這些都不是一定要在大學才學到,反而就是之前太專注溫習而被迫忽略的技能而已。為了考大學我放棄了花式溜冰,我的好友放棄了韻律泳,考大學對我們來說好像一場為獲得軟知識而放棄軟知識的遊戲。
社會對大學生的仇視我完全可以理解 :嚴謹的入學資格把大學生神化,有期望就有失望,當你發現原來大學生都可以是很低 B的時候,就會慨嘆社會把你比個低 B看得還要低。公開試本是公平的,但當教育質素可以用錢買時就不公平。大家無需要幻想讀個大學的人一定很出色,其實有部分人沒有盡過很大的努力就可以考入,另外大部分人盡了很大的努力去溫書考入大學,沒有發展其他方面,出現低B 的行為也很正常。嗱嗱嗱!我是理解並不是同意,社會經常用部分大學生的行為來仇視所有大學生也是不公平的啊!
重點是,沒有讀大學的人請別要把自己看死,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其實不比大學生低,只要持續進修,有機會的時候創業,也一定可以憑自己的實力闖出一片天!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