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後:Cobra Kai 再續 Karate Kid 前緣】
睇美劇,人人睇《Queen's Gambit》咁高級?我就偏偏低低哋,睇《Cobra Kai》。點解?
首先,潮流興懷舊80年代。君不見炒股炒 GameStop,多數人集中討論「大衛戰勝歌利亞」的散戶與對沖基金之戰,但也有人留意到這些社交媒體散戶捧的,多是「懷舊」股,還有AMC(電影院線)、Blackberry、Nokia 等之流。《Cobra Kai》來自80年代經典《Karate Kid》,有誰未睇過?哈,睇《Cobra Kai》,有入貨 GME 嘅 feel!
第二,竟然有名家介紹!疫情下有人日日幾個鐘頭玩 Clubhouse,我都係比較鍾意聽 podcast、webinar,學到唔少嘢。其中一個「飛佛」,係紐約時報 Kara Swisher 嘅 Sway,佢講科技、娛樂為主,之前訪問 Netflix 全球電視副總裁時,已經「表態」係《Cobra Kai》fan 屎,最近重訪問埋The Karate Kid 本尊 Ralph Macchio,點可以唔關注一下!
講《Cobra Kai》,要先講《Karate Kid》,電影拍咗三集,分別喺1984、1986同1989推出,第一集係經典,第二集主角去沖繩異國風情創出系列最高票房,第三集可以不理,其實仲有1994年女版《The Next Karate Kid》,勉強冇幸福,慘不忍睹(不過女主角Hilary Swank卻後來成為影后喎)。(其實仲有2010年Will Smith為咗捧個仔Jaden而監製嘅reboot,搬咗去大陸,師傅變咗成龍,空手道變咗 kungfu,delete 吧!)而《Cobra Kai》就承接《Karate Kid》最初兩個主角三十幾年後今日嘅事,徒弟變師傅,班中學生細路就繼續打落去!
《Karate Kid》係好 formula 嘅 teen movie,中學生爭女,被欺凌、瘦孟孟嘅𡃁仔,去學空手道,打贏惡霸,黑白分明,主角係好人,對手梗係壞人,加上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收買不少美國資產,美國人當年都幾崇日,搵個日本師傅 Pat Morita,有《星球大戰》Yoda 大師 feel,一路拍咗四集都係佢,可惜佢喺2005年逝世,電視版無佢份了。
點 formula 都好,work!唔 work 嘅2010年成龍嗰集,差啲話拍續集,好彩無,但監製包括 Will Smith 就搵返頭三集《Karate Kid》男主角 Ralph Macchio,同埋佢嘅老對頭,當年蝦蝦霸霸嘅死靚仔 William Zabka,拍電視再 fight 落去,仲 work!2018年第一季、2019年第二季《Cobra Kai》,都喺 YouTube 播,後來 Netflix 買咗,第三季今年2021年一月上架,第四季嚟緊,每季十集,每集半小時,好快睇完!
當年世界好簡單,男主角梗係好人,對手梗係衰人,不過,《Cobra Kai》就較多以 William Zabka 飾演嘅角色出發,其實佢都唔係咁壞,細個時血氣方剛,鬥咗嬲咗三十幾年,十幾歲到五十幾歲,其實幾幼稚。不過,唔幼稚,又點懷舊?咁先好睇。上一代鬥到下一代,啲仔女同啲同學繼續互片,然後啲細路好人會變壞人,「成魔」後又從返良,好似《星戰》Kylo Ren,第三季最後兩個主角阿叔重遇初戀情人後,聯手抗敵,下季同真正大壞蛋班𡃁再戰空手道大賽,邊個贏唔重要,重要係過程嘛,搵故嚟講,先至過癮!
懷舊迷請留意,頭兩集電影女主角,分別係 Elisabeth Shue 同日裔嘅 Tamlyn Tomita,當年喺1984同86年係佢哋 debut 作,都係首次登上銀幕,兩人大概對 Karate Kid 系列都有點感情吧,會分別喺電視第三、第二季現身,當年兩位真係可愛美少女,而家都咁有味道,keep得好好,擘大眼唔好錯過!不過,有點感慨嘅,係第二季有一集搵返當年電影中四個金髮死𡃁仔聚舊,主角之外另外三個已經係光頭阿伯嘅樣,其中一人劇情話佢有絕症就快唔得,原來呢位 Rob Garrison,後來真係2019年因病走咗,拍埋呢集,應該真係為佢做定紀念遺作,有心。
將三十幾年前嘅原角以原班人馬重現,卅幾年前個反派死𡃁仔 William Zabka,而家雖帶點滄桑但算有型,而 Ralph Macchio 更加今年就登六,仍然 babyface,滿足哂一代 baby boomers 滿足自我型像,好似睇返自己同班老友咁,久唔久 flashback show 返頭兩集電影片段,加上 Journey、REO Speedwagon、Foreigner 等80年代 classic rock,無得輸啦。
睇《Cobra Kai》勝在唔駛用腦,不如荷里活話埋俾我哋知,卅幾年後嘅《Footloose》同《Flashdance》而家點呢?OK OK,適可而止,算了吧。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視
「flashback影評」的推薦目錄: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Charles Mok 莫乃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電影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影評]《迷魂記》裡的鏡像結構(Mise-en-abime)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flashback 2021的彩蛋和評價,IMDB、FACEBOOK和線上看 的評價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NaN / NaN Back undefined Skip navigation Search Search Sign in ... 的評價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我們的Bass手Ian因私人理由離開The Flashback。...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價格比較ptt 搶便宜閃回:世界電影史Flashback @ 天使之城:: 隨意窩 ... 的評價
- 關於flashback影評 在 阿米爾罕fb的影片 第5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flashback影評 在 電影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Trial of the Chicago 7
N台近來最熱門影集必定是Emily in Paris (未看,等有時間也會看看,下個月吧),但最可觀的,定必是名編導Aaron Sorkin的新作《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Trial of the Chicago 7。
法庭戲是一個時不時都會有人拍的片種,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芝》的案情不算雜複,不過電影人物眾多,光是被告就有七人(起初有八人,是Chicago 8, 但後來第八位被告與案件無關(卻於電影中很重要),法官終將他排除於本案之外,變成七人),所以觀看時還得花多精神「認人」。電影開初迅速介紹了一眾人物和他們所屬的數個團體,以及他們怎樣準備前往芝加哥,在1968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時舉行集會,抗議政府徵兵打越戰。但因電影把重點放於法庭內,所以故事跳過了在芝加哥示威事件,把時空直接飛越到事情發生後的五個月。那時各人已被政府控告煽動暴動罪而需上庭應訊。對於那數天的集會示威事發經過、誰是誰非、眾人有否「煽動暴動」,則要透過審訊其間的flashback 才慢慢揭露。
這次審訊把他們打包一拼審理,由同一名律師替他們辯護。然而這班人不僅屬於數個不同團體,理念亦不盡相同,由和理非大叔到文質彬彬的學生組織,自由主義的嬉皮士組織以至相對激進的黑豹黨都在其中。他們在這次歷時近半年的審訊之中,產生過一次又一次的分歧,形成了審訊之外的另一個戲劇張力。究竟這次審訊意義何在?他們的目的又應該如何定立?是為了令每個人都可以脫罪還是一個平台宣揚他們的理念?面對一次明顯不過的政治審判,他們應該有何對策?Sorkin 擅寫群戲,亦擅於發掘人物之間的對立面。在整個審訊過程當中,我們固然看得義憤難平(這部分我不多說了,大家經歷過那麼多不公不義的事,也見識過現實中荒謬可笑的法院判案,肯定大家會對戲中的強權/ 執法機關/ 法官滿懷感受,也自然會對號入座,連繫到今日香港),但同時我亦對於Sorkin 在戲中不斷透過很多對話和辯論,漸漸令一眾各有思想、各有理念的社運人士找到他們的Common Ground,看得有點感動。的而且確,到頭來哪管你是甚麼派別,和理或勇武,冷靜或激進,他們都不會放過你。面對強權,我們沒有散亂的本錢。
眾人的下場我不在此劇透,但結尾我還是想說一下。他們在應訊之初所爭論有關於這次政治審訊的意義,最終在犯人代表Tom Hayden 發言讀出五千多名在越戰戰死的年輕美國軍人名單,似乎提供了答案。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因為看不到抗爭的力量而感到氣餒,但電影告訴我們,只要大家團結的話,身處哪裏也可以抗爭,力量永遠不滅。
Netflix
#電影 #影評 #chicago7
flashback影評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你打算睇《祖孽》而又未睇,切勿睇呢篇文。】
講多次,如果你打算睇《祖孽》而又未睇,切勿睇呢篇文。
.
.
.
.
.
.
.
我是在無預設情況下入場。當然,所謂「無預設」並非「100%無預設」,至少我大概預知這是一齣恐怖片,一齣涉及家庭的恐怖片,That's All。至於有Ghost定無Ghost?多Blood定少Blood?我不知道。
散場,我滿足,我好滿足,我好X滿足。
1.導演Ari Aster第一齣長片,就拍出了一場布局精密的詭計——詭計不是到最後由某條友狀似寫說明書咁,一五一十自爆出來,又或透過無止盡Flashback畫公仔畫出內臟般交代,而是透過一些你絕不為意的對白,又或某些你唔多覺眼的畫面,由一開波,開始滲透。
2.牌面擺明是一齣恐怖片,但恐怖分好多種:A.可以是玩Jump Scare失驚無神嚇你一嘢(我不鄙視Jump Scare,只是鄙視某些玩得渣的Jump Scare,畢竟最易喚起恐怖感的現實狀況,就是在夜䦨人靜渺無人煙時失驚無神有人Jump出來嚇你一嘢);B.可以是陰啲陰啲,讓恐怖感在你心裡陰濕地滋生……《祖孽》屬於B,而且是一種改良版的B——用邪去製造恐怖。
3.邪,是一種感覺;《祖孽》的邪,從幼開始滲透,滲透在藏身於故事主軸背後的邪教組織。如果《祖孽》的恐懼之源是一隻Ghost,或許我在睇的過程中也會驚,但肯定唔會驚得深刻(兼在散場後回甘),因為我根本唔驚鬼——唔驚鬼,是因為我根本就唔信有鬼(「唔信有鬼」&「享受睇鬼片」是兩回事來的)……偏偏在電影裡匿埋搞事嗰班友,原來由始至終都在進行一個嚴謹邪教儀式,讓他們敬畏的魔王成功佔據男主角肉身,就是因為這種貫徹始終的邪味,增添了一種真實感——一種絕對有可能出現在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即使成件事,明明好荒謬。
任何一齣戲,永遠有人鍾意有人唔鍾意,差別只是鍾意 / 唔鍾意的比率而已(正常情況,比率會偏埋其中一邊);《祖孽》的鍾意 / 唔鍾意比率,好均等,又或者咁講:鍾意的可以好鍾意,唔鍾意的為了表達內心嗰份唔鍾意,可以動用好多方法,而所謂方法,不外乎一句說話。
方法 / 說話A:「超都唔驚嘅。」Yes,好多人總會抱持一種無懼玩機動遊戲的勇者心態入場睇恐怖片,如果不能夠令佢驚,就係渣。問題是,驚是一種絕對私有的心理狀態,旁人根本不能夠單從佢嗰句「超都唔驚嘅」,驗證佢內心深處淆底與否。
方法 / 說話B:「都唔夠乜乜咁勁囉。」說話中的「乜乜」,往往是某齣已被搬上神枱供奉的經典。Yes,他們總是以「經典護航人」的身份入場——經典早被供奉在神枱,永恆擁有神聖地位,所以要踩低一件新事物,最慳時間的方法就是搬經典出來。難怪每當要做那些經典恐怖片專題而又不得不徵詢某類影評人時,從他們口中噏出來的,不是《驅魔人》,就肯定是《閃靈》,感覺似乎是自從Kubrick拍了《閃靈》後,塵世間所有導演就撞了邪(或食咗屎),唔再識得拍恐怖片(若將這種思維方式套用在哲學的理解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後的哲學家即使都勁,但永遠都勁唔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囉)。
上述兩種方法 / 說話,講到尾,都是一種預設,預設往往構成偏見;而當偏見得到大量冇腦的盲毛支持,就恍如一個邪教的開始。
(原文刊於am730)
#月巴事
#祖孽
#hereditary
flashback影評 在 NaN / NaN Back undefined Skip navigation Search Search Sign in ... 的推薦與評價
【小丑•Joker】2019電影DC 華納| 影評解析花絮Fury Featurette [導演Todd Phillips][演員Joaquin Phoenix•Robert De Niro] New York Gun 霸凌| 假性延髓 ... ... <看更多>
flashback影評 在 我們的Bass手Ian因私人理由離開The Flashback。...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這一個時代在香港經營樂隊不容易,但不少獨立樂隊依然咬緊牙關,奮力將自己既聲音, 信息, 信念繼續帶給大家。 ... 寫廣東歌詞評,偶爾寫影評,間中寫旅行二三事。 ... ”獨立” ... ... <看更多>
flashback影評 在 [影評]《迷魂記》裡的鏡像結構(Mise-en-abime)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本文主要是翻譯,加上對本片的一些理解與心得,內文有大量的心理分析)
這是篇今天剛看完的文章,名稱是《The Mise-en-Abime in Hitchcock's
Vertigo》,作者是Deborag Linderman,本篇刊登在1991年夏季號的Cinema
Journal上,本篇主要以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輔以傅柯跟德希達論作者的兩篇
論文來談談西區考克在迷情記這部偉大作品裡的角色,另外,Mise-en-Abime看
似本意為放進深淵裡,但實際上是指稱的是鏡像結構相映的層層關係。另外,當
然還是得談一下男性的主體性(Masculine Subjectivity)透過Feminization來
獲得慾望的客體。(本字本來是指稱兩面鏡子對映時,所產生的一種「Place
into infinity(abyss)」的效果。)
當然由於大多數談這部電影的人都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出發,而這樣一部
從男性觀點來改造、壓迫女性甚至讓她的幾近消失更是適合從女性主義的角度
出發。本篇作者也主要從這樣的角度開始寫。她將本篇論文分為了幾個段落:
Viewing Vertigo、The Title Sequence、Vertigo, my eye、m=f.和On Co(u)rsetting
這七段來論述。第一個部份主要處理的是片裡的POV跟Vertigo Shot這兩個部
份,而在這段先談了前面以許多的POV鏡頭來誤導觀眾,接著在Judy的Flashback
這個場景有幾個關鍵性的重要意義:首先,在這個段落之後幾乎沒出現POV Shot
了,這導致了觀眾跟文本之間的關係變動,Scottie的Myopia讓他一直往某一個
死胡同走。第二,所謂的Judy的回憶畫面卻沒有任何的POV鏡頭,這讓角色本身
的主體性消失。第三,這個回憶畫面是用一種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拍攝,全知
的鏡頭讓前三分之二的影片似乎都是一種「錯認」(misrecognizer)。第四,
Judy所燒掉的那封信其實才是真實、也是她的主體,但是當這封信被撕毀的時
候,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反符號(counter-sign),也就是,肯定了這個謊
言。第五,將前後兩個部份連接起來的是一位被抹去的女子(effaced women)
,而這個片段是她唯一出現的片段,也讓背景成了前景,某種程度來說,這個
鏡頭已經預言了Madeleine-Judy的回歸,墜落與塔樓便成了男性侵略性的象徵。
接下來作者談敘事的方面時,就引用了「Mise-en-abime」這個概念,從
Scottie跟蹤Madeleine開始,他們的路線就交錯又分離,而在其中我們可以說
是物品在引導一個個的事件發生。而為什麼說是多重的鏡像結構呢?如果把
Gavin塑造Judy成為Madeleine視為一個大的結構的話,我們在影片後三分之一
所看到的就是Scottie在重複這樣的動作。而Madeleine本身其實本不存在,
她其實是Scottie的幻想所建構出來的,這個我們後面會再談到。
「Uncanny」是作者從心理分析抓出來討論的一個問題,這個字本身的意
思是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而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整部片,尤其是前三分之二
中,導演塑造了一種鬼魂般的氣氛,行蹤撲逤迷離的Madeleine可說是主因。
接著,她提出了佛洛伊德論「Uncanny」的想法,佛氏認為uncanny即是一種
內心想要重複的衝動(compulsion to repeat),尤其是在塔樓這段特別明
顯,這種對於死願(Death Wish)的慾望就成了整部片的文本。
接下來的篇幅便是舉例了,其中包括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是整部片
的片頭,西區考克的片頭一直都是電影文本的基礎,其中有一個鏡頭可以說
是像是宣示一般,當片頭中間時,我們看到了Vertigo字樣出現在女性的眼
睛上,而最後出現在眼睛上的是漩渦,慢慢隱沒在瞳仁裡,然後西區考克的
字樣慢慢浮現出來,變成了西區考克「自己」的迷情,而這樣有關作者論的
想法,後面還會再討論。
Vertigo, My Eye這個章節主要就是談高處是一種陽具象徵,權力,然
而我們所看到的Vertigo Shot就成了男性慾望的象徵,投射在Madeleine身
上,這樣的Vertigo Shot也是Madeleine引誘他所造成的。所以當我們在看
第二部份時,POV轉化成了內心的掙扎,而Scottie夢想中的影像是靠著一
個一個的物品重建的,這是我們為什麼會說這部片中「觀看」的概念是這
麼的重要,從導演在片中不停的拍攝九十度的鏡頭就能發覺,而被女性被
客體化(objectification)跟幻影化的成份也相當吃重,一開始的跟蹤其
實完全沒有對話,只有懸疑音樂當作過場而已。
m=f先談的是Scottie的夢境,也能說是他的主觀認知,但夢中使用的
符號系統是與現實不同的,所以我們能看到夢境中是他墜落,而不是Madeleine
(榮格的Anima and Animus)。後文是在陳述在Madeleine走出浴室那一剎
那,Scottie終於看到他的夢想的滿足(也就是心理分析中的lost object、
castration),所以這時他的眼神是出神的,而鏡頭的移動也讓Madeleine
有一種幻象的質感。(接下來這段我有點看不太懂,一個是在講說藉由這
樣的行為確認自己成為了Gavin,一個被Gavin以這樣的方式暗示,殺了Judy)
所以在觀看跟戀物癖當中,女體成為了慾望的複製,而男性的主體性卻要
間接藉由女性來完成。所以說如果要列一個過程的話,變成了這樣:
Carlotta - "Madeleine" - Madeleine - Judy - "Madeleine
Gavin Scottie Scottie Scottie as Gavin
最後一段,作者認為西區考克藉由自己出現在電影裡,來宣示自己的
作者身份……(以下省略)
(補充一些趣事,裡頭Judy的角色是不穿胸罩的,這點可以跟前面他跟他
未婚妻討論胸罩這點相應照。還有,所謂的Vertigo Shot效果是鏡頭邊
Zoom in,邊拉遠。另外,本文如有理解上的問題,煩請來信指教。)
Author(s): Deborah Linderman
Source: Cinema Journal, Vol. 30, No. 4, (Summer, 1991), pp. 51-7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214.174
※ 編輯: Ihsuma 來自: 218.160.214.174 (05/26 04: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