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台灣樂迷前仆後繼夢寐以求解答的千古之謎,第一是 stu sis 到底是誰(最近因為某支 MV 的緣故,這一題又掀起一陣波瀾);其次,大概就是壞特到底是誰了。
2019 年 6 月 28 日,藉吳卓源的表現在樂壇打出名號的音樂廠牌 ChynaHouse,在 YouTube 頻道釋出了壞特的第一支單曲〈Cazzo〉。這首以義大利髒話為名的作品立刻登上 StreetVoice 的新歌週報,並被冠以 R&B 標誌新聲的期待。真正讓這個名字和 9m88 和陳嫺靜相提並論的,則是三個月後發佈的另一首歌〈睡不著〉。短短一個月,〈睡不著〉不只在發表當週就成為街聲榜單冠軍,兩個月內更在 YouTube 衝破二十萬點閱。那時,壞特僅僅不過發表了三首歌曲。
睡不著 Insomnia - ?te 壞特
https://youtu.be/vYn5imzO1PE
先聞其聲不見其人,這樣的操作在台灣歌壇不是首例。早些,有 2007 年的郭靜,藉網路上「歌聲好聽卻不露面,難道是其貌不揚的女版楊宗緯」話題帶起聲量;再近一點,2010 年剛從 S.H.E 單飛的田馥甄,第一張個人專輯也用同樣手法成功讓聽眾關注藏身團體裡那位 Hebe 的唱腔。然而,壞特的身份之謎走向與這些歌手稍有不同:直到首支單曲發表近一年後的此刻,她依然沒有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就連參與濕地 Venue《2019 新条通樂園夜祭躁動》的演出,她都戴著墨鏡和草帽遮擋自己的面容。若不是髮型和身形有所區別,有網友還曾猜這個嗓音是玩饒舌的陳嫺靜閒暇之餘想唱唱英文老歌。
隨著日子過去,網友們漸漸明白,壞特隱藏身份並非為了短期的話題熱度,而是另有原因。
或許因為用字特殊,至今仍常有人叫錯她的化名。有些人喊她「懷特」,有些人以為英文表記的問號是顯示錯誤,把她寫作「te」。不過,網路上已經能找到「?te 壞特」這個名字的來由了:? 等於 why,?te 唸起來諧音 white,媒體寫這是因為壞特私下是一位醫生,white 取白袍之義。事實上這個解釋有兩個誤解:首先,壞特不是一位醫生,她是一位醫務工作者;其次,一開始她也並不只因為白袍而取了這個名字,而是因為〈Cazzo〉本來想找音樂人 YELLOW 黃宣合作。
「我想說,他的名字是 yellow,那我也來個顏色好了。後來才想到,這名字別人聽起來會覺得⋯⋯妳的音樂是白人音樂?好像還滿種族的。」在我面前,脫下墨鏡和帽子的壞特笑開了。我才意識到自己聽她的歌時,從沒想到她是會這樣大笑的人。
為了和別人一樣
她和音樂最早的聯繫,是家裡那台電子琴。液晶螢幕上可顯示動態樂譜,她沒有老師,自己跟著上頭的音符按琴鍵,光是這樣竟也練成了一首〈小步舞曲〉。
琴其實是爸媽為了安撫她才買的。小學時,她的好朋友是典型的市區小公主:會彈鋼琴,會吹長笛,「真的會覺得她是一個偶像,然後她跟妳當朋友欸!妳不學一點嗎?」她和爸媽吵著要買琴,偏偏她是三兄妹裡的老大。「百般拜託後才成功了,我看著電子琴上面那個示範音樂有點點在螢幕上跳,就慢慢地跟著彈,像〈卡農〉和〈小步舞曲〉……」
壞特談起老家,總是說:我以前住海邊。「海邊」在她的語境裡,是「市區」的相對,在城市邊陲成長的她,時常覺察自身與他者的經驗落差。「你知道,那種爸爸的同事的小孩,就會跟你講『妳最近在幹嘛?』、『我最近在上英文課』,然後你就會覺得英文課很厲害。」
「我又問媽媽那可不可以上英文課?跟她說英文對以後很・有・幫・助,這樣以後才可以跟別人競爭。媽媽聽了後就擠出錢給我去上英文課。那是我安親班以外第一個上的課。」
從 ABCD 開始學的壞特,纏著老師,什麼都問。因為,那是她第一個得來不易的補習。如今,壞特以個人名義釋出的三支作品皆是華語外語夾雜,英文歌詞的咬字除了嗓音銷魂,乾淨的腔調也讓不少聽眾猜測她有外國來歷。其實她從未在國外長住,小時候家在新竹。英文唱得那麼好,原來是因為爸爸同事的小孩。
Santé - ?te 壞特
https://youtu.be/megYQRIb5qw
為了和別人不一樣
和鋼琴有這樣一段淵源,壞特後來主練的卻是吉他。她說或許是創傷:某次校內表演,她自告奮勇要上台,彈那首自己看螢幕練起來的〈小步舞曲〉,結果被老師轟下台。小孩子耗費童年,在家裡一鍵一鍵跟電子琴學的曲子,對這個世界而言終究太陽春了。
一上高中,她頭也不回地加入了吉他社。
在那之後,她有過一段順遂的時光 —— 或許太順遂了。她剪了俐落的短髮,自彈自唱,走到哪都是學妹的目光。於是同一首歌她唱了三年。她的歌聲好,但在那時的升學環境裡,連她自己都把這件事當成附庸,高二高三還是專心唸書去了。
原本應該會這樣下去:成績不錯,進了大學,唸一唸也兩年過去;朋友不少的她,也不愁什麼系邊疏離的心境問題。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在大二結束之後休學。
「是因為開會,」她說。「在學校,學生都會聚起來開一些學生的會。你知道嘛,討論一些未來的理想。」
「某天開會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怎麼好像都在學校裡?國中高中大學,然後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出過國,一直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上來的一個女生。我想說天啊,我就要這樣過了,一睜開眼就要三十歲了,我的路已經很確定了。我眼睛張開,所有身邊的人都一模一樣。」
她忽然覺得非常非常焦慮。「那個環境下,你只要有一點點會彈吉他,有一點點會唱歌,他們就會給你無限的掌聲。然後你就會覺得,哇自己好棒喔。我那時只覺得這樣好像怪怪的。」會議結束後,她打了一通電話,給學校附近的吉他教室,說:不好意思,我想要找一個老師,我想學一個樂器。任何樂器都可以。
小時候為了和別人一樣,吵著要學樂器的她,這時是為了和別人不一樣而學樂器了。
「對方問我會什麼,我說我會一點點吉他,好,那就學吉他。」她說。
休學那年,為了營生,也為了摸索,她什麼都做。學烘焙、學咖啡,每天早上起床上班,她調一杯又一杯拿鐵,做很多很多個蛋糕。後來,又去節目的公司實習,做過後製,跟著出過外景、翻譯、寫腳本、找道具⋯⋯,那一年,她平均每三個月換一份工作,「因為要試過,才會覺得『噢,這個我已經試過了』,那份焦慮才比較緩解。」
另一邊,吉他教室裡,她也才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會。高中時會的一點吉他,專業老師看了只是搖頭。「以前那些地方大家都在唸書,沒有一群人會有一個方法,讓你變得越來越厲害。」吉他老師帶著她進台大爵士樂社,徹底清洗了她的認知,「就連抓歌這件事,都是跟著那個吉他老師進爵士樂社,才知道說哇原來有一群人在玩這個東西。如果我可以早三四年知道,我覺得……應該⋯⋯」
話後面沒說完,她有點惋惜的樣子。一種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早點開始的表情。
我隔年一定要上台
吉他課上,老師第一天放〈Fly Me to the Moon〉standard ,接著開節拍器,要她視譜,她嚇死了。在社課,「坐在後面,看大家每個人都拿著一樣樂器,薩克斯風、小號,看起來很專業。jam 之前會各自練習,每個人都在那邊彈一些很厲害的東西,我在旁邊 wow,剛學吉他,什麼都不會,要唱,好像也唱不太出來。」爵士樂社課上,壞特抱著吉他,或許有點像她小時候上英文課。也是自小的那份倔強讓她沒有起身離去:「我沒有挫敗欸,就是回去上吉他課的時候會更認真。會說老師老師,拜託對我兇一點,我要練好這首,下禮拜我想要上去 jam session。我想要上去。」
一首標準曲有很多不同版本,有時候 Ella Fitzgerald,有時候是 Billie Holiday 唱,有時候是 Sarah Vaughan。壞特在那時才開始認識這些爵士樂的名字,Bill Evans,Pat Martino,如今也不難發現她愛法國歌手 Cyrille Aimée:今年初,她在音樂演出平台「例假日」發表的〈Just the Two of Us〉翻唱,就是 Cyrille Aimée 與吉他手 Diego Figueiredo 編曲的版本。
聽她如今琅琅上口的這些歌,誰想得到小時候她的爸爸愛放翁立友,媽媽愛聽陳淑樺?
她望著這些遙遠的名字,不知不覺找到了不同於海邊老家的聲響。
?te 壞特 - Just the Two of Us (Cover)
https://youtu.be/NCTnAfYeTYE
Cyrille Aimée & Diego Figueiredo - Just the Two of Us (Live)
https://youtu.be/DaJrWn8wu_k
閒暇時,她混台北的爵士酒吧。最常去 Sappho,幾乎每個禮拜都去;Blue Note 偶爾。「我記得我是休學那年的二月十四號去 Sappho 的,看到他們的 jam session,然後看到傻眼。」
「看完我就對自己說,我隔年二月十四號一定要上台。」
看到什麼,就要自己成為什麼。對自己說:我也要一樣。原來不只因 YELLOW 而起的化名,早在被聽見以前,壞特身上的許多特質都是這樣掙來的。分不清是飢餓讓她有了決心,還是決心讓她保持這份飢餓。
但這些種種之外,爵士圈子的文化帶給她最多的,是讓她不再被自己的優勢所盲目。「嗓音好聽,在爵士圈子其實不會太被在意,大家更注重你所呈現出來的音樂內容。你唱的樂句能讓別的歌手想要學,那才是好。妳的聲音怎麼樣,樂手之間很少去討論這種事。」
2017 到 2020 年這一波台灣新歌手,有樂評者以 ASMR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特徵在樂曲與唱腔中的出現,描述 9m88、陳嫺靜、壞特這一批歌手嗓音擄獲人心的質地,在於她們運用唱腔的方式包含了這類刺激顱內高潮反應的氣聲或唇齒音。但在台大和 jazz bar 打滾的壞特練功時卻從未特別被這樣提醒,反而能更專注在歌曲的其他部份。
一切都在隔年天時地利:在 bar 與 bar 之間,她的演出吸引到一位老闆。壞特口中這位「小小很可愛的女生」原來是那年某場演出的負責人。壞特得到第一次登上大舞台的機會,同場演出的音樂人竟有陳珊妮、舒米恩和夜貓組。
「每個都超大咖,我就想說是不是也該找一些厲害的人。我認識的吉他手也不多,Tower 就是我腦海浮現的人。」後來成了壞特製作人與共同創作者、曾以 Juzzy Orange 成員出道、如今主理 ChynaHouse 的陶逸群(Tower da Funkmasta),是台大爵士樂社的學長。「我就密他問可不可以跟我去表演。也不知道人家有多大咖,不知天高地厚地問了,不知天高地厚地把我的 DEMO 送過去⋯⋯」
那場表演合作,陶逸群婉拒了。然而,壞特的 DEMO 躺進了他的硬碟裡。直到一年多後,某日福至心靈,他點開了她的檔案,驚為天人。壞特在那個瞬間誕生了。
那首曲子,正是〈Cazzo〉。
Cazzo - ?te 壞特
https://youtu.be/CM-6FJlYHI4
接下來也許唱台語
休學一年後,壞特回到學校。與其說有了音樂以後她感到安心,不如說那一年的各種經歷,讓她有了「我試過了」的安全感。
Tower 與她的合作效率極高,一方面是他身為製作人的經驗,一方面也因為她的職業性質。工作時間零碎,休息時間往往只有幾小時,壞特會在這個時間用手機錄下靈感,每個月整理一次,大約幾十個樂句音檔;到錄音室,三到四個小時就要和 Tower 把一首歌拼湊起來。
一開始找黃宣,也代表原先曲風走向不是目前的 Lo-fi R&B。做〈Cazzo〉時壞特和 Tower 碰面,壞特帶了一把舊吉他,彈奏時不停打弦、音還不準。沒想到 Tower 一個轉念,用 Lo-fi 思維將雜訊和環境音融入錄音,就這樣成了壞特在聽眾耳中的第一印象。
前陣子他們受街聲「未來進行式」節目專訪,Tower 曾開玩笑,說他們每做一首新歌,就要和觀眾解釋一個新詞的意思,像音樂界的 Urban Dictionary。其實那些放在歌曲中的外語單詞,多半是從壞特生活經驗來的。英文能力優異的她,外國朋友也多,他們的俚語都成了她歌詞的細節。
「當然有時候也會拿起手機,找一下『how to name your lover』、『how to call your lover』,找到一長串字,然後一句一句試唱:you're my gummy bear、you're my 什麼什麼 bear,然後噢,baby cakes 可以!It works!偶爾也會用這個方法。」
Baby Cakes - ?te 壞特
https://youtu.be/CMSrmJi3dNE
預計在今年夏天發行的新專輯,暫定名為《A Bedroom of One's Own》,借用 Virginia Woolf 的《A Room of One's Own》。「從自己的房間變成自己的臥室,一方面是呼應女性主義在這個時代的命題轉變,也呼應最近像 Billie Eilish 在 bedroom 做的這種 bedroom pop,成為音樂人新的創作方式,我們想呼應這個潮流。」陶逸群說。
「新專輯我們希望有些不同風格,因為前面那幾首比較一致。新專輯裡,純吉他的聲音、有點 Disco 風格的。可能台語也會加進去。」壞特說。或許前面的幾首歌真的讓她給人一種不愛笑的形象,但在專輯裡她會嘗試比較高亢的音域,「即便那可能不是大家期待的我。」
為了真正的掌聲
這兩年,已有一批在網路累積聲量實力的新音樂人發片,專輯中不約而同都有成名焦慮的思索。然而,平均一首歌有近百萬點閱的壞特,卻沒有被這種焦慮所籠罩。因為,其實身邊幾乎沒有人知道她是她。「我會看到有同學分享壞特的歌;也收到爵士樂團的訊息說很喜歡我的聲音,想找我當 vocal,結果一看發現是以前 jam session 的老師。但說真的,我到現在都還沒有爆紅的感覺,回到工作,老師還是唸我:妳要記得看那個報告喔,明天要講給我聽噢。」
「有時候點開貼文,發現有四十幾個朋友按壞特讚,可能是同系的哪個學弟妹,他按妳讚,但不知道是同一個人。昨天晚上我在三四百人面前表演、今天回到現實工作,常常是這樣。」
落差那麼大,不會很難調適?「不會啊,我覺得還滿平衡的。一戴上口罩就沒有人認出我,那種感覺還滿好的。」
我想起《黑暗騎士:黎明昇起》裡 Bruce Wayne 的台詞:面具的意義在於成為一個符號,一個概念,正因為面具底下是誰都無所謂,所以這個象徵得以長存。壞特躲在壞特的名字底下,得到了一個靈活的空間,所有嘗試的危險都和自己隔了一段距離,反而成為創作者跳脫框架的籌碼。
但不是沒有焦慮了。她說起自己最愛的 Cyrille Aimée:「她很會 scale,然後 scale 得很好聽。有些人 scale 的時候你會覺得有點不舒服,感覺只是樂句唱得比較不一樣而已,可是 Cyrille Aimée 唱的東西你自己去吉他上對對看,除了符合 chord 之外,她還有技巧性地讓音在和弦內外變化。她是清楚的。你聽就會覺得天啊,一個歌手能做到這樣真的不簡單。」
「焦慮有是有的,就是要變強。有很多需要練的地方。對,要變強。」
她還是老樣子,看到別人做到了,自己也要做到。
壞特這個名字,不是自己也無所謂。就像那些年在 jam session 台上,樂手們不太在乎對方是誰,表演完之後一句:喔、不錯喔,繼續練,加油。對她而言,那或許是真正的掌聲 —— 不因為任何名字、個人史、外貌、性格和其他任何音樂以外的事物所影響、單單只靠歌曲獲得的掌聲。
很遺憾的,我們依舊無法告訴你壞特是誰。但對壞特的歌迷而言,這一點也不重要對吧?
女士優先 Lady First - 老莫 ILL MO X ?te 壞特
https://youtu.be/ZLFMqje5o-A
/////////////////////////////////
壞特本人和 Phoeradise - Phoebe Chen Artist 好像,氣質,笑點,談吐,美學,讓我訪問時一直非常想念。採訪結束之後我和壞特談起 Phoebe,信誓旦旦說要讓兩個人認識,結果壞特拿出 Instagram 要我加,社邊(社會邊緣)如我沒有東西可以加,只好在這裡亡羊補牢地偷偷 @ 她們。我相信她們一定會一見如故,然後某天合作出一個嚇死人的東西來。雖然此刻我只能在這裡假裝她們不會看到這一段然後對著不存在的第三人稱自言自語。
去吧、白洞、白色的明天等著妳們。
/////////////////////////////////
戴起帽子,獲得真正的掌聲 —— 專訪壞特 ?te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301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湯詠茹 Deer Deer Tang
場地協力_ 舒服生活 Truffles Living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fly me to the moon意義 在 張晨("鳥"不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其之…最終章
〔文末有 全集傳送門〕
==============
前文提要:
來到最後一話,也沒有甚麼前文可以提要。
在動蕩中的社會,完結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已屬難忘。
有心的朋友,文末有傳送門,一次重溫,微微感動。
========
看故事之前,以下是一份問卷,為25歲至35歲單身人士而設,
題目是《30歲應否談戀愛》,看看你是那類型的人。
題目1:
單身了超過一年?
是 >>> 2分
不是>>> 1分
題目2:
只想去愛,但很不想去負責任?
是 >>> 3分
不是>>> 1分
題目3:
曾經有個心儀對象,但你卻因疑問「他是否真正的心儀對象」而放棄。
是 >>> 2分
不是>>> 1分
題目4:
愈來愈喜歡一個人睇戲、一個人追劇、一個人食飯、一個人苦惱、一個人幻想。
是 >>> 3分
不是>>> 1分
題目5:
覺得寂寞是朋友。
是 >>> 5分
不是>>> 1分
分數表:
5分:快啲拍拖,你就快飢渴至死
5-10分:你想戀愛,但理想戀愛卻不多,至少你未找到
11-14分:沒刻意尋找,不主動、不抗拒、不負責,但希望你在床上,別「不安全」
15分:戀愛對你而言,是另一個星球的事
===============
「哈…而家啲Content Farm真係易做。」
在心中暗罵這個心理測驗的,
是本故事的主角,嚴先生。
全名嚴睦月,剛滿30歲。
果然…可以悠閒地玩「網上心理測驗」,
原因只有一個-
『他正身處婚宴現場的30號枱。』
而且…枱上的都是陌生人。
他今天是「單刀赴宴」,
因為除了新娘外,就沒一個熟人。
他心想,這種「單刀赴宴」情況也太多了吧?
是此故事的作者太懶?
抑或自己的朋友圈子「太散」?
還是說自己太好人,誰邀請都會去?
朋友們說,25歲至30歲,還是很喜歡出席婚宴的,
誰給你一個短訊,你就會到,
懶理WhatsApp中這句「我結婚啦!嗰日你嚟唔嚟呀」的上一句已經是2014年的事。
但30歲之後人就比較絕情,
有些交情不深的,已經會直接拒絕,不留情面。
事實上,對方那段時間都是Mass message給數百個人,
你的這句「Sorry,我嚟唔到啦」對他而言亦無甚殺傷力。
『並不是任何人都像你這樣感情豐富,少少事就受傷。』
不過,
嚴先生還是有點羨慕可以「坐滿一圍枱」的朋友、
羨慕新郎旁邊有一班「由細玩大」嘅真兄弟。
相比之下,自己更加是「搭枱」的常客,更加多是賓客而非「兄弟」。
也許自己的人生太內斂,對群體活動太抗拒,
結果賺了一種孤獨的開心,
卻賠了在婚宴上的不勝寂寞吧?
幸好,面對一個人的宴會,他還有一招…就是抽煙。
低下頭,從袋中拿起香煙,再抬起頭,卻又看到意想不到的畫面。
一名約米六的長髮女生,
穿著黑色連身裙,與女友人經過30號枱,向著18號枱進發。
她是Stella。(溫提一下:出現第一話,本故事的預設女主角。)
自從他的心偏向Mossie後,但又陷入轉工的風潮而無疾而終,
加上家人的健康出意外,心態早就大有不同,
嚴先生與Stella也自然斷了聯絡。
嚴先生放下了香煙,暗嘆世事的巧合度,有時比《愛回家》更為誇張。
但同時,有個認識的人在場,又稍稍安心。
他望著18號枱,希望Stella也會發現自己,
讓30號枱的陌生人知道…自己並不孤獨,自己是「相識滿天下」的。
活了30年,嚴先生還是需要追求「自我感覺良好」。
他如何超脫,還是敗在世俗目光下,
想被人認同、被人讚賞、被人羨慕,即使是陌生人。
『珊瑚扒翡翠』
她沒有發現他。
『百花炸釀蟹鉗』
她沒有發現他。
『玉環瑤柱脯』
她沒有發現他。
到了『翡翠蠔皇鮑片』、『脆皮吊燒雞』、『瑤柱蛋白飯』、『龍芽花菇炆伊麵』…
她依然沒有發現他。
炒飯與伊麵的出現,代表婚宴已經尾聲。
嚴先生覺得是「相認無望」了,
他其實可以簡單地Send一個訊息給Stella,但就是覺得太刻意,亦沒意義。
他拿起本來已放下的香煙,起身離開會場。
步出酒店,
他走到大馬路一旁的鐵欄,左手一按而起,坐在欄桿上,背向不斷駛過的車群,點起煙。
一把女聲,在旁邊揚起:
「我發現你真係好鍾意,一個人去飲喎。」
嚴先生一看,
聲音的主人是Stella,她隨著自己的身影,也來到了這個「吸煙區」。
Stella笑說:「拉一拉我上嚟啦,你明知我矮㗎。」
他手一拉,將這個較嬌小的女孩,拉到欄桿上。
兩個人一起,背向不斷駛過的車群,點起煙。
嚴先生:「你幾時知我喺度㗎?」
Stella:「由你發現我之前囉,哈哈!
我特登唔望你,諗住等你出嚟食煙,先搵你聚下嘛,點知你咁耐先出嚟食。」
嚴先生:「哈…咁啱嘅,我都係喎。但係…如果我今晚一支煙都唔食呢?」
Stella:「咁咪由佢囉。如果我唔搵你,你都係諗住由佢㗎啦。」
她依然沒變,
無時無刻都在試探,旁敲側擊。
嚴先生:「係嘅,隨緣嘛。」
他說出這句,望著酒店大門,的確是打從心底覺得「冇咩所謂」。
若然是從前的他,大概會落力討好Stella,去增加一段戀愛發生的機率。
但現在的他,想法已經變得踏實,對戀愛亦多了一份隨心。
當然,這個答案有些出乎Stella的意料,
令她一時接不上話,唯有順勢吸一口煙,再呼一口煙。
嚴先生:「咦…你唔係食嗰隻電子加熱煙㗎咩?」
Stella:「政府話禁呀嘛,轉返食成煙好耐啦。」
嚴先生:「有幾耐?第一次見你…大家都係29歲之嘛,哈哈。」
Stella:「耐呀,你都識講,嗰時29,而家都30啦!咁…30歲嘅嚴生,最近點呀?」
總是覺得,這句「最近點」就是陌生的代名詞,
有點唏噓,卻又是事實。
嚴先生:「都發生咗幾多事,轉咗份新工,適應緊囉。」
Stella:「轉工定轉行先?
我覺得如果轉行嚟講,30歲真係最後機會。」
嚴先生:「一半半啦,應該話行頭冇轉,工種轉咗,而家多咗Sales嘢,要跑數。
但收入就一定好咗好多嘅。」
Stella:「咁努力,儲錢結婚呀?」
嚴先生:「唔係…屋企人身體唔好。
何況,好又好…唔好又好,我哋呢個歲數,總係有錢好過冇錢嘅。
咁講係好現實,但總好過…日日沉醉喺自己嘅幻想世界入面呀?」
Stella:「哦~冇再幻想…所以…就冇再approach我啦,係咪?」
這下,令嚴先生笑得有點尷尬了。
但同時,又釋懷了。
因為兩個人可以完全坦白,是很幸福的,也許比相愛更幸福。
嚴先生:「咁,我覺得,你都唔係太需要我approach呀,係咪?」
Stella踢踢雙腳,說:
「同你一樣,好隨緣…又或者,我對愛情呢樣嘢,都係冇咩信心,所以唔急。
而之後我就發現…
男人多數都冇咩耐性,追咗一陣冇成果都會放棄。」
嚴先生:
「嗱!我唔係冇耐性㗎!
只係嗰時我都搞唔清楚自己心底嘅感覺…
到底係『唔介意同你一齊』、定『好想同你一齊』。」
Stella:「有呢個疑問,其實答案已經好清楚。」
嚴先生:「咁一直以嚟,只要我唔搵你,你就唔會搵我…
個答案都好清楚,哈哈。」
Stella:「所以,我哋兩個…咁樣食下煙…仲好。
講起又諗起,其實呢,我係好驚去你Book嗰啲高級餐廳㗎。」
嚴先生:「喂,咁呢樣嘢冇得怪我喎…
正常男女一開始約會,唔去呢啲唔通車仔麵咩。
嗱!我知你而家實話OK㗎!
但到真係約你去老麥,你個心又會藐㗎啦!」
Stella:「哈哈哈哈!或者啦!
喂…你知唔知,你放棄咗追我之後,有咩唔同咗?」
嚴先生:「唔係少咗頭髮下話?」
Stella:「低能!唔係呀!…
係同你傾計舒服咗,舒服過之前,都舒服過第一次見你。
如果係而家嘅你,或者一開始,我會鍾意啲。」
嚴先生聽後,沒有太雀躍、心也沒有悸動,
尼古丁反而滲入一點苦味。
嚴先生:
「哈哈…
以前諗點樣可以令你鍾意我…
原來當我唔再鍾意你,你就會鍾意我。」
Stella沒有回話,笑著望穿黑夜中的雲層,慢慢呼出一口煙。
Stella:「係咁㗎啦。我諗唔止我哋係咁,好多人都係咁,
Date咗幾次,都係冇下文。浪費晒所有時間。」
嚴先生:「浪費…?係咪浪費呢?
又唔知嘅…你細細個有冇睇《新世紀福音戰士》?」
Stella:「冇呀。」
嚴先生:「咁你介唔介意我講落去?」
Stella:「咁又唔介意嘅,你講啦。等我了解下呀嘛。」
嚴先生:「《新世紀福音戰士》呢套卡通有好多個版本,但大多數人接觸嘅…
都係細細個嘅TV版本,佢首片尾曲叫「Fly Me to the Moon」。
TV總共有26話,但呢首片尾曲「Fly Me to the Moon」並唔係集集一樣,
而係有好多個唔同Version,接近集集唔同,
有時曲風唔同、有時歌手都唔同。」
Stella:「哇…咁呢件事都幾有心思,套卡通係藝術品嚟喎。」
嚴先生:
「係呀,呢個心思位人哋1995年已經做咗。
但其實…我去到2019年先發現。
細細睇根本冇留意到。
係大個咗,先遇爾知道返,之後驚為天人。
所以…究竟浪唔浪費時間,好難定論嘅…
或者今日你覺得冇意義嘅事,會成為好多年後嘅一個註腳。」
Stella聽完,細味一番,隨即問了一句:
「你想表達嘅係…?」
嚴先生的視線一直沒有轉移,直至這句為止,
他終於托著頭,轉向Stella,慢慢地說了一句。
.
.
.
.
『有啲嘢,好多年之後先會發現。你話係咪呢?Koey。』
.
.
.
.
婚禮內,人群依然吵鬧,
與這兩根香煙的平靜,剛好成了有趣的對比。
你喜歡那個季節?
有人說過,人類並不會喜歡獨特一個季節,
而是喜歡追逐四季。
春天時盼夏;夏天時念秋;秋天時想冬。
所以,當你喜歡一個人,喜歡得放棄追逐其他人。
就很難得。
不是難得有個人值得你如此喜歡,
而是難得你可以盲目喜歡一個人。
這樣想的話,你就知道…
「其實你唔錯㗎,唔使驚。」
全故事完
PS. 在最終章…
希望看完故事的你輕輕給一個Like,
讓我知道還是有些人看的!
====================
故事後感:
首先,賣個廣告先~呢個故仔其實已經出咗書!(自資嘅,大把貨!哈哈)
如果大家想留個紀念,入Link就買到(唔使註冊):
https://cheungson88.boutir.com/item/30歲應否談戀愛/6424788210548736?fbclid=IwAR0pk9TsojhSk32_o_24DqRif_KL-grz0gdVN4zsP5QwS_t82u5bNZzZPGQ
好,賣完廣告。
好抱歉咁遲先Post結局…
其實最終話一早寫好,
只係喺呢段時間,我覺得大家都應該聚焦於香港嘅事情上,集中五大訴求,
所以出Post時間都亂了,哈哈。
不過冇所謂嘅,
如果大家有時覺得攰,選擇搵呢個故事沉澱一下,已經係種榮幸。
有人問,本書會唔會同網上唔同?
其實真係接近冇(除咗書有一個人物介紹,有晒啲人嘅全名之外),
甚至本書因為頁數問題,比網上版係少一話。
所以你就算唔買書,
都可以享受到一樣嘅故事體驗。
我之前多謝過好多次,書展嚟支持我嘅朋友。
但其實,即使你冇買,
但你喺網上睇晒呢個故事,我都一樣咁感激。
始終,對一個故事而言,
「有人睇」就是一個最快樂的故事。
對於,有冇「外傳」補完多啲其他角色嘅故事?
之後會唔會有「31歲應否xxx」?
前者我盡力;後者就隨緣吧!
或者再過一段時間,我喺社會上得到更多故事。
嚴先生就會再出場,畀我「折磨」一下!
多謝呢半年嚟,睇過呢個故事嘅每一位讀者。
=============
此故事的 全集傳送門:
for desktop:http://bit.ly/2OThk8Z
for mobile(已排好晒,向左右撥就ok~):http://bit.ly/2H2AAys
想大家加埋我IG,分享下自己嘅生活story
https://www.instagram.com/cheungson88/
(ID: cheungson88)
fly me to the moon意義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Roger講香港音樂文化
有很多聽眾對歌的原唱版本有偏好,無可厚非,但其實很多他們以為是原版的版本根本不是原版,是cover,不過只是他們接觸的第一個版本而已。例如,The Platters 的 "Smoke Gets In Your Eyes"、The Righteous Brothers 的 "Unchained Melody"、Frank Sinatra 的 "Fly Me to the Moon"以致葉德嫻的《明星》等等... 太多例子。我只想講,當大家以為自己忠於原著之時,其實大家可能只是先入為主,是一種偏好。如果我們不能摒棄這種原版必然最好的迷思,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後果是我們不會溫故知新,更會在無基礎之上創新,新的東西 (包括舊曲新唱及新曲)也會變得鬼五馬六、不倫不類、為新而新。往往,聽眾都很容易把樂壇崩壞的責任歸咎於唱片公司、傳媒及音樂人,但其實自己也有份創造出這種即食文化,一種市場模式的形成從來都有它箇中原因,不是無中生有的,也不是創意工業中的人特別沉淪,而大家就特別清高,可以置身事外。所以,從自己開始改變往往被苛責來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