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須知】別讓恐慌抓住你 身心靈一起抗疫
到處排隊買口罩買不到,恐慌?確診人數節節升高,恐慌?面對疫情,有一些人先產生了比實際疫情更加嚴重的焦慮,特別時刻也要為你自己的心靈防衛!生命本來就有夠多無法預期的事情,我們需要多一點信任、少一點焦慮,不要讓對疫情的「不安心」成為一種另類壓力,壓垮了自己。
■ 疫情資訊太轟炸 弄清焦慮原因
社群軟體間瘋傳疫情各項訊息、手冊、圖文、口號,反而沒有帶來安心,為什麼?獨立天下評論指出,不安的情緒可能來自於接收外界過多的紛雜資訊,被風向帶領,以至於產生慌張,我們需要辨別資訊。譬如有口罩議題聚焦於價格、捐贈上,甚至還有圖利廠商之說,但事實上目前口罩短缺與產能和原物料不足有關。
當疫情發生,內心恐慌焦慮雖然不會致命,但也不只為心靈帶來負擔,可能也會降低免疫力,恐慌也會有傳染力。張老師月刊指出,我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包含海馬體及杏仁體,受到刺激時,就會產生情緒反應。而「額葉」的區域(Frontal Lobe)可整合大腦中非任務性長期記憶,對事物的判斷、當前行為的後果、行動選擇等等,若額葉啟動正向的想法有助穩定情緒。
所以要先穩定安撫情緒,就能幫助啟動大腦認知功能(額葉),保持思維清晰和心情穩定,再看事情會更精準清晰。
■ 身心靈一起抗疫 三帖良方參考
其實台灣的中央防疫單位嚴謹認真,目前疫情已在良好控制中,這時候大家更要安定心情,避免恐慌的氣氛擴散,要怎麼安心呢?這裡有幾點實際方向。
📌帖方一:分辨雜亂資訊 掌握正確消息
不要接收太多雜亂資訊和言論,過濾社交軟體訊息,並且掌握正確的疫情資訊,了解相關的資源管道如「行政院消保會」1950、「疾管署」1922,或是直接加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官方Line帳號「疾管家」,避免看到假消息無故恐慌。
📌帖方二:避免聚焦自我 體會整體共好
太過於為自我健康焦慮,反而容易受影響,恐懼害怕會降低人的免疫力,反而有生病的危險。試著把焦點從自我轉移到「社會整體共好」上面,我們在社會中是相互依存的,他人好也是自己受惠,如果囤積口罩和酒精,讓更需要的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酒精棉片)、醫療院所和第一線防疫物資短缺,更多人因此生病了,也增加了自我風險。
📌帖方三:情緒要有出口 尋求專業幫助
找一些讓心情放鬆的方法,抱持自在舒適的狀態,保持良好的休息與睡眠,運動提升免疫力,另有支持系統如「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及網路輔導、「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等網絡、或是宗教信仰團體來尋求幫助。若已經有過度誇大、與現實極為不符的焦慮情況,建議進一步考慮求助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
編輯、製圖|城市新聞
文章取材自|獨立評論在天下、張老師月刊
#防疫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frontal lobe功能」的推薦目錄:
- 關於frontal lobe功能 在 City News 城市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frontal lobe功能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frontal lobe功能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frontal lobe功能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frontal lobe功能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frontal lobe功能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rontal lobe功能 在 野人文化- 【假日書摘】 額葉功能執行能力的成長 ... - Facebook 的評價
frontal lobe功能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5場 一場無法收尾的乒乓球賽】
只剩十五分鐘。
兩間超夯餐廳,同時釋出五折優惠券,限時供應。你和女友交往滿周年,有沒有第十三個月就看這一頓了。
A餐廳是老牌日本料理,評價好到爆,你半年前一試成主顧,正想找機會帶女友大快朵頤。遺憾的是此店門面簡樸,裝潢老派,跟慶祝周年的氣氛完全絕緣。
B餐廳是法國創意料理,評價普通卻是打卡熱點,在此慶祝周年肯定閃瞎一堆人。然而此店餐點份量極少,而且只釋出平日折價券,你先前雖已搶到兩次票,但皆因女友無法配合時段,只好忍痛廉讓票券。
經過盤算,你的口袋深度只夠搶下其中一組,於是開始掙扎:選A,餐點到位但缺乏情調,即便打卡也上不了檯面。選B,一旦打卡,按讚數勢必爆量,還能將前兩次損失的成本一併撈回,但除了要擔心吃不飽,連女友能否配合時段都成問題。
這一餐,究竟是要吃到兩人翻肚,還是要優越打卡讓同事羨慕到捶心肝,你毫無頭緒。
更糟的是,女友這時突然傳來一封訊息,那是C餐廳的團購餐券—皇室泰菜加痛風拼盤,但價位完全秒殺前兩間餐廳。你不想裝闊,但又不敢打回票,只好勉強讓C餐廳加入戰局。
時間不停倒數,票券不斷減少,剩最後三十秒,你站在三條岔路前動彈不得,腦袋沒有任何想法,只有一種深刻的感受,
猶豫,是會讓人憂鬱的。
猶豫的學術名詞叫「兩難」(Dilemma),通俗說法叫「選擇困難」,嚴重一點還可能導致「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當選項勢均力敵時,人就會猶豫,但猶豫並不是壞事,甚至可視為人類的生存基礎,怎麼說呢?
假設我們的人生是張折線圖,每段起伏都被節點控制,人生越長,節點越多,退後一步看,就會發現那些密密麻麻的節點,正是我們的「選擇」。每一次選擇,人都在做兩件事 —「判斷」與「決策」,而所謂猶豫,就是從判斷到決策的距離,不斷地被延長。
猶豫的好處是抑制衝動,讓大腦有機會做更細緻的判斷,順便幫我們保命。只是時間一長,選項來回往返,就像一場無法收尾的乒乓球賽,讓人以為大腦怠工停機,但其實它正在高速運轉。
想像一下,在你的美人尖後方,有塊區域叫做「前額葉」(Frontal lobe),那是整個大腦層級最高的地方,裡頭有幾個穿深色西裝的傢伙,暫且叫它們制服組吧。制服組是負責判斷與決策的高層,因此當餐券訊息傳送到大腦後,這群人動工了。
制服組分成以下幾組,各司其職:
● 分析組:負責接收訊息、過濾雜訊並分析問題。
● 記憶組:負責向海馬迴(Hippocampus)調資料。海馬迴是整合記憶的單位,它會將值得留下的素材送往大腦皮質與顳葉,形成長期記憶。由於你曾光顧A餐廳,記憶組會調出先前的感官記憶,譬如當天的餐點氣味等,整合出經驗值,交由判斷組參考。
● 情緒組:負責向杏仁核(Amygdala)調資料。杏仁核是司掌情緒的單位,它不僅會辨識你在A餐廳的情緒反應,也負責預判「當事人考慮各選項後的情緒變化」。
● 情蒐組:負責蒐集情報,特別針對缺乏感官經驗的選項,在此案例就是B餐廳。情報包括官網訊息、消費評價、當事人期望值及社會形象等。
● 計量組:負責運算各選項所需的「成本」。
● 邏輯組:負責推演各選項的選擇「後果」。此組會參考上述數字與經驗值,再依據當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與性格成熟度進行推論。
● 風管組:負責風險管理,並由前額葉眶回(Orbitofrontal Cortex)主責監察與評估。遺憾的是,許多顆大腦都沒有這單位,因此世界才會變成現在這樣。
● 判斷組:負責統整各組訊息。判斷組是制服組裡的喬神,它負責喬,但不是喬事情,而是喬訊息,功能在於維持「平衡」。A餐廳之所以沒形成壓倒性勝利,是因為判斷組不只看帳面數字,也會分析情蒐組的訊息來判斷B餐廳是否具競爭性,並參考邏輯組的推演結果,最後做出決策。
因此,無論今天擺在你面前的是餐廳、旅遊券還是求婚戒指,制服組都會幫你把事情喬到好。只不過制服組也有被衝康的時候,一旦遇到以下這幾種狀況,制服組就會卡關,大腦就會開始猶豫,包括:
● 選項增加:選項一旦增加,代表的不是機會變多,而是「變數增加」。在最終只能選一個的情況下,選項變多,只會讓決策過程更坎坷。
● 吃不到的最銷魂:一心聚焦在放棄某個選項後所損失的部分。這種心態類似損失嫌惡(Loss aversion), 也就是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喜悅,因此你才會看到老爸深夜靠著陽台不斷碎唸「唉,當初要是選小琪就好了。」
● 沉沒成本迷思:一直沉浸在糟糕的舊選項無法脫身。沉沒成本(Sunk cost)指的是無法回收的成本,人總是不甘心付出的成本放水流,認為「現在放棄等於倒賠」,於是只好不斷退回舊選項,因此渣男永遠不缺市場。
● 從眾效應上身:捨棄心頭好,只打安全牌。跟隨多數人的共同選項,相對「保險」,畢竟如履薄冰的時代,不出錯才是首選。
● 虛榮心態作祟:從眾效應的升級版。選擇原則不再是為了求保險,而是「別人有的我也要」,徹底混淆「需要」與「想要」的界限,寧可選一堆用不到的夯品,也要拿下按讚數。
以上場景眼熟嗎?別擔心,若想縮短猶豫時間,把這些事反過來做就行了。
● 減少選項:這是你每次寫複選題都會做的事。人生抉擇沒有正確答案,但也沒必要增加變數扯自己後腿,即便一時片刻得不到結論,至少先動手刪掉雜魚選項。
● 調整心態:一旦聚焦在失去的部分,怎麼選都有遺憾,倒不如重新想像,把兩個選項擺在一起,然後問自己:「選哪個比較不遺憾?」
● 斷開沉沒成本:一時鬼遮眼而賠本的感覺很糟,但更糟的是「不斷」讓自己賠本。丟進水裡的成本,不會再幫眼前的選項加分,認賠殺出確實需要決心,但請記住,一旦做出選擇,從今以後起你都不用再幫舊選項擦屁股。
● 解除從眾封印:從眾相對安全但超沒創意,選窗簾顏色之類的就算了,但人生還有更重要的決定。你的折線圖不是被複印出來的,而是一步步靠自己踩出來的,人不一定要特立獨行,但起碼要對得起心裡的聲音。
● 弄清楚自己要什麼:拿一張紙,畫一條線,左邊寫上「需要」,右邊寫上「想要」,兩邊同時出現的選項再優先考量。你需要一頓飯來擄獲芳心,跟你想靠一間高檔餐廳讓大家知道你有多暖心,完全是兩碼子事,前者取悅的是對方,後者取悅的是自己,所以捫心自問,你究竟想取悅誰。
● 擬定配套措施:這是最中肯的建議。只要有七成把握,擬好配套方案,不踩底線就給他咬牙選下去。選誰不是重點,而是選了之後還能再「補救」,這樣做能強化選擇的決心,及應對風險的信心。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個選擇都會有破綻,多數都讓人後悔,但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你大可花時間挑刺,也可以花心思經營,要不要善待自己的選擇,你倒是可以猶豫一下。
當然事情也可以簡單點,在此奉送勸敗金句一則,猶豫時記得拿出來用:
「買錯頂多後悔一時,錯過就是一輩子遺憾。」
新的一年,就從減少猶豫起手!
(全文刊於皇冠雜誌2020年1月號,感謝 皇冠雜誌 邀稿)
frontal lobe功能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5場 一場無法收尾的乒乓球賽】
只剩十五分鐘。
兩間超夯餐廳,同時釋出五折優惠券,限時供應。你和女友交往滿周年,有沒有第十三個月就看這一頓了。
A餐廳是老牌日本料理,評價好到爆,你半年前一試成主顧,正想找機會帶女友大快朵頤。遺憾的是此店門面簡樸,裝潢老派,跟慶祝周年的氣氛完全絕緣。
B餐廳是法國創意料理,評價普通卻是打卡熱點,在此慶祝周年肯定閃瞎一堆人。然而此店餐點份量極少,而且只釋出平日折價券,你先前雖已搶到兩次票,但皆因女友無法配合時段,只好忍痛廉讓票券。
經過盤算,你的口袋深度只夠搶下其中一組,於是開始掙扎:選A,餐點到位但缺乏情調,即便打卡也上不了檯面。選B,一旦打卡,按讚數勢必爆量,還能將前兩次損失的成本一併撈回,但除了要擔心吃不飽,連女友能否配合時段都成問題。
這一餐,究竟是要吃到兩人翻肚,還是要優越打卡讓同事羨慕到捶心肝,你毫無頭緒。
更糟的是,女友這時突然傳來一封訊息,那是C餐廳的團購餐券—皇室泰菜加痛風拼盤,但價位完全秒殺前兩間餐廳。你不想裝闊,但又不敢打回票,只好勉強讓C餐廳加入戰局。
時間不停倒數,票券不斷減少,剩最後三十秒,你站在三條岔路前動彈不得,腦袋沒有任何想法,只有一種深刻的感受,
猶豫,是會讓人憂鬱的。
猶豫的學術名詞叫「兩難」(Dilemma),通俗說法叫「選擇困難」,嚴重一點還可能導致「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當選項勢均力敵時,人就會猶豫,但猶豫並不是壞事,甚至可視為人類的生存基礎,怎麼說呢?
假設我們的人生是張折線圖,每段起伏都被節點控制,人生越長,節點越多,退後一步看,就會發現那些密密麻麻的節點,正是我們的「選擇」。每一次選擇,人都在做兩件事 —「判斷」與「決策」,而所謂猶豫,就是從判斷到決策的距離,不斷地被延長。
猶豫的好處是抑制衝動,讓大腦有機會做更細緻的判斷,順便幫我們保命。只是時間一長,選項來回往返,就像一場無法收尾的乒乓球賽,讓人以為大腦怠工停機,但其實它正在高速運轉。
想像一下,在你的美人尖後方,有塊區域叫做「前額葉」(Frontal lobe),那是整個大腦層級最高的地方,裡頭有幾個穿深色西裝的傢伙,暫且叫它們制服組吧。制服組是負責判斷與決策的高層,因此當餐券訊息傳送到大腦後,這群人動工了。
制服組分成以下幾組,各司其職:
● 分析組:負責接收訊息、過濾雜訊並分析問題。
● 記憶組:負責向海馬迴(Hippocampus)調資料。海馬迴是整合記憶的單位,它會將值得留下的素材送往大腦皮質與顳葉,形成長期記憶。由於你曾光顧A餐廳,記憶組會調出先前的感官記憶,譬如當天的餐點氣味等,整合出經驗值,交由判斷組參考。
● 情緒組:負責向杏仁核(Amygdala)調資料。杏仁核是司掌情緒的單位,它不僅會辨識你在A餐廳的情緒反應,也負責預判「當事人考慮各選項後的情緒變化」。
● 情蒐組:負責蒐集情報,特別針對缺乏感官經驗的選項,在此案例就是B餐廳。情報包括官網訊息、消費評價、當事人期望值及社會形象等。
● 計量組:負責運算各選項所需的「成本」。
● 邏輯組:負責推演各選項的選擇「後果」。此組會參考上述數字與經驗值,再依據當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與性格成熟度進行推論。
● 風管組:負責風險管理,並由前額葉眶回(Orbitofrontal Cortex)主責監察與評估。遺憾的是,許多顆大腦都沒有這單位,因此世界才會變成現在這樣。
● 判斷組:負責統整各組訊息。判斷組是制服組裡的喬神,它負責喬,但不是喬事情,而是喬訊息,功能在於維持「平衡」。A餐廳之所以沒形成壓倒性勝利,是因為判斷組不只看帳面數字,也會分析情蒐組的訊息來判斷B餐廳是否具競爭性,並參考邏輯組的推演結果,最後做出決策。
因此,無論今天擺在你面前的是餐廳、旅遊券還是求婚戒指,制服組都會幫你把事情喬到好。只不過制服組也有被衝康的時候,一旦遇到以下這幾種狀況,制服組就會卡關,大腦就會開始猶豫,包括:
● 選項增加:選項一旦增加,代表的不是機會變多,而是「變數增加」。在最終只能選一個的情況下,選項變多,只會讓決策過程更坎坷。
● 吃不到的最銷魂:一心聚焦在放棄某個選項後所損失的部分。這種心態類似損失嫌惡(Loss aversion), 也就是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喜悅,因此你才會看到老爸深夜靠著陽台不斷碎唸「唉,當初要是選小琪就好了。」
● 沉沒成本迷思:一直沉浸在糟糕的舊選項無法脫身。沉沒成本(Sunk cost)指的是無法回收的成本,人總是不甘心付出的成本放水流,認為「現在放棄等於倒賠」,於是只好不斷退回舊選項,因此渣男永遠不缺市場。
● 從眾效應上身:捨棄心頭好,只打安全牌。跟隨多數人的共同選項,相對「保險」,畢竟如履薄冰的時代,不出錯才是首選。
● 虛榮心態作祟:從眾效應的升級版。選擇原則不再是為了求保險,而是「別人有的我也要」,徹底混淆「需要」與「想要」的界限,寧可選一堆用不到的夯品,也要拿下按讚數。
以上場景眼熟嗎?別擔心,若想縮短猶豫時間,把這些事反過來做就行了。
● 減少選項:這是你每次寫複選題都會做的事。人生抉擇沒有正確答案,但也沒必要增加變數扯自己後腿,即便一時片刻得不到結論,至少先動手刪掉雜魚選項。
● 調整心態:一旦聚焦在失去的部分,怎麼選都有遺憾,倒不如重新想像,把兩個選項擺在一起,然後問自己:「選哪個比較不遺憾?」
● 斷開沉沒成本:一時鬼遮眼而賠本的感覺很糟,但更糟的是「不斷」讓自己賠本。丟進水裡的成本,不會再幫眼前的選項加分,認賠殺出確實需要決心,但請記住,一旦做出選擇,從今以後起你都不用再幫舊選項擦屁股。
● 解除從眾封印:從眾相對安全但超沒創意,選窗簾顏色之類的就算了,但人生還有更重要的決定。你的折線圖不是被複印出來的,而是一步步靠自己踩出來的,人不一定要特立獨行,但起碼要對得起心裡的聲音。
● 弄清楚自己要什麼:拿一張紙,畫一條線,左邊寫上「需要」,右邊寫上「想要」,兩邊同時出現的選項再優先考量。你需要一頓飯來擄獲芳心,跟你想靠一間高檔餐廳讓大家知道你有多暖心,完全是兩碼子事,前者取悅的是對方,後者取悅的是自己,所以捫心自問,你究竟想取悅誰。
● 擬定配套措施:這是最中肯的建議。只要有七成把握,擬好配套方案,不踩底線就給他咬牙選下去。選誰不是重點,而是選了之後還能再「補救」,這樣做能強化選擇的決心,及應對風險的信心。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個選擇都會有破綻,多數都讓人後悔,但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你大可花時間挑刺,也可以花心思經營,要不要善待自己的選擇,你倒是可以猶豫一下。
當然事情也可以簡單點,在此奉送勸敗金句一則,猶豫時記得拿出來用:
「買錯頂多後悔一時,錯過就是一輩子遺憾。」
新的一年,就從減少猶豫起手!
(全文刊於皇冠雜誌2020年1月號,感謝 皇冠雜誌 邀稿)
frontal lobe功能 在 野人文化- 【假日書摘】 額葉功能執行能力的成長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奎爾(美國學習與專注力專家) 研究顯示,在青春期來臨前,執行能力發展關鍵期的成長迸發主要在額葉(frontal lobes)。科學家大多同意,前腦在執行能力發展中扮演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