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趁熱!
送上台大物理系莊學長提供的「物理大餐」Part 2️⃣!
———————————————————————
⛓ 俐媽英文教室—物理單字篇part 2(古典物理學常用英文詞彙):
🧲 Classical physics 古典物理學
⭐️ 運動
1. kinematics (n.) 運動學 / dynamics (n.) 動力學
2. motion (n.) 運動
(運動學探討: translational (位置轉換)、rotational (轉動)、vibrational (震動) 等)
3. point particle (n.) 質點
4. trajectory (n.) 軌跡 (⚠️ -ject: shoot)
5. vector (n.) 向量 / scalar (n.) 純量
6. position (n.) 位置 (⚠️ pos: put)
7. displacement (n.) 位移 / distance (n.) 路徑長
8. velocity (n.) 速度 / speed (n.) 速率
9. acceleration (n.) 加速度
10. jerk (n.) 急跳度
11. average (a.) 平均的 / instantaneous (a.) 瞬間的 / constant (a.) 固定的
12. projectile motion (n.) 拋體運動
13. circular motion (n.) 圓周運動(⚠️ circum: around)
14. angular velocity (n.) 角速度
15. angular acceleration (n.) 角加速度
16. centripetal acceleration (n.)向心加速度
⭐️ Newtonian mechanics (classical mechanics) 牛頓力學
(Newton’s 3 laws)
17. inertia (n.) 慣性
18. force (n.) 力
* friction (n.) 摩擦力 (kinetic + ~ 動摩擦力 / static + ~ 靜摩擦力)
* tension (n.) 張力 / drag (force) (n.) 阻力 / gravity (n.) 重力
19. free-body diagram (n.) 力圖分析
20. equilibrium (n.) 平衡(⚠️ equi: equal)
* stable 穩定 / unstable 不穩定 / neutral 隨遇 (中性) + ~
⭐️ 能量、動量與彈碰
21. work (n.) 功
mechanical energy (n.) 力學能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n.) 力學能守恆原理
22. potential energy (n.) 位能 (勢能) / kinetic energy (n.) 動能
23. conservative force (n.) 保守力
24. momentum (n.) 動量 (linear + ~ 線動量 / angular + ~ 角動量)
* the conservation of linear momentum (n.) 線動量守恆
* the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n.) 角動量守恆
25. impulse (n.) 衝量
26. collision (n.) 碰撞
elastic + ~ 彈性 / inelastic + ~ 非彈性
27. center of mass (CM) (n.) 質心
28. rigid body (n.) 剛體
⭐️ 重力與場
29.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n.) 疊加原理
30. field (n.) 場 (⚠️ 英模曾經抄過各種「場」大餐,記得複習)
* gravitational field (n.) 重力場
* electromagnetic field (n.) 電磁場
⭐️ 克卜勒定律 (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
31. orbit (n.) 軌道
cf. orbital (n.) 軌域 (在高三化學淺談量子力學會講)
32. focus (n.) 焦點 (pl: foci)
33. perihelion (n.) 近日點 / aphelion (n.) 遠日點
cf. perigee (n.) 近地點 / apogee (n.) 遠地點
34. elliptical (a.) 橢圓的
35. escape velocity (n.) 脫離速度
———————————————————————
好多字俐媽都懂,
啊它們到底在講什麼?😂😂
(果然是門外漢哪⋯⋯)
感謝莊學長🙏🏼
.
#俐媽英文教室
#俐媽英文教室物理篇
#歡迎其他領域孩子投稿貢獻
#傳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台大明明精銳盡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Marc Y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ection II Force and Motion 2.5 Momentum Impulse...
「impulse物理」的推薦目錄:
- 關於impulse物理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mpulse物理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mpulse物理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mpulse物理 在 Marc Y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mpulse物理 在 Lec57 物理(一) Linear Momentum and Its Conservation, Impulse 的評價
- 關於impulse物理 在 脈衝響應樂團Impulse Response Band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impulse物理 在 dw Ye 物理符號對照表:基礎物理( ) + ( )B 的評價
impulse物理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4
兩週前聊到了我在早期錄音室工作時,刻意選用了具備『箱體模擬技術 ( Cabinet Simulation )』的器材,其中提到的『ADA MicroCab』這個早在八〇年代就存在的硬體產品;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在那個年代,每個吉他英雄都是野得要命的長髮飄逸、音箱音量都大得爆炸的畫面之下,為什麼還要搞出這種完全與『音量』反其道而行的器材呢?反正所有的聲音都在那些傳奇的錄音室裡、用我們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的傳奇麥克風來收音,不是最理想嗎?
那是因為所有的吉他英雄都在那些傳奇錄音室、用傳奇麥克風收那些對現在來說都是傳奇逸品的傳奇音箱所發出的傳奇音色,然後 … 在同一個時代裡,這些結果就沒那麼傳奇了。
為什麼所有的吉他手,不分年代、不分國籍,永遠都覺得自己少了一種破音 (也許是效果器,也許是音箱或音箱頭組合) ?然後我們就一直不斷地在尋找那個只有在幻想中纔會存在的完美音色,的同時!不斷燒錢在添購器材 ……
因為,『音色』--- 或者說『聲音』這件事,對於我們這些非線性、非理性的耳朵聽覺來說,很容易因為長期聆聽而失去了『刺激感』,因而產生了『不滿足』的幻覺。因此,即便有著那些傳奇器材的音樂工作者,還是會想在那些我們聽起來已經夠厲害的音色上『加一點什麼』,而那個『加一點什麼』,就會帶有非常強烈的實驗精神,通常體現出來的效應是:只問結果、不論過程。
以木吉他的收音為例:如果你有一把很好的木吉他,在一個很棒的錄音室,請到了一位技術卓越的錄音師,用了超夢幻的麥克風來完成錄音,應該是最理想的了?但如果同一個條件,讓你錄了兩百首以上不同的曲子,你是不是還會覺得那樣收音的木吉他音色『夠好』呢?你會不會想試試看『如果我加上一組 Magnetic 式拾音器,來混合現有的麥克風收音』呢?因為你知道,單純只用 Magnetic 拾音器來放大的木吉他音色會有一種『電電的、鐵鐵的』扁平感,但它的觸弦反應非常敏銳,會帶來很不一樣的高頻反應,將它與已有的麥克風收音所能有的豐富泛音結合起來、適當調整相互的比例,絕對會比單純的麥克風收音來得『更具特色』。
許多的木吉他指彈名家就是用這種『混合式』的收音概念與技巧來完成他們各自超凡的音色追求;至少,我從 2003 年起,在開始編製王菲的『旋木』之後,就用這種方式工作了好些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NCMRku79I
回到八〇年代的 ADA MicroCab,它被研發出來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原本的麥克風收音的本質之上『加一點什麼』,來讓本來已經聽得習慣的音色因為混入了不同的頻率特性而增加一點『刺激感』。不過,因為這種箱體模擬的聲響效果確實非常優異,因此,在後來其他機材的發展過程中,間或地被引用到機體本身;甚至因為時空環境的變遷,這種原本是『調色』為主的技術,漸漸地形成了一種『獨立』的主流,時至今日,它甚至已經能與原本的主角 --- 音箱本體,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2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箱體模擬技術已經從傳統的類比電路進化為數位運算的『取樣』技術。在此,請先閱讀兩篇專業網站『樂手巢』所撰寫的文章:
不接Cab是種時尚—Cab Simulator (1) ~
https://ysolife.com/cab-simulator1/
不接Cab是種時尚—Cab Simulator(2) ~
https://ysolife.com/cab-simulator2/
文章中所介紹到的器材,如果不是類比邏輯設計的,幾乎都應用到近年最熱門的模擬核心技術:『IR (Impulse response) – 脈沖響應』。這個『IR』技術究竟有多麼神奇呢?先來看一下我們應該都看不懂的專業陳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B2%E6%BF%80%E5%93%8D%E5%BA%94 ,然後來看兩篇我們比較能理解的白話文:
1. Balanced Audio Lab 平衡音訊實驗室 – 雕塑更真實貼切的空間取樣關鍵:
http://a85115230.pixnet.net/blog/post/390104224-%E9%9B%95%E5%A1%91%E6%9B%B4%E7%9C%9F%E5%AF%A6%E8%B2%BC%E5%88%87%E7%9A%84%E7%A9%BA%E9%96%93%E5%8F%96%E6%A8%A3%E9%97%9C%E9%8D%B5%EF%BC%8Dimpulse-respons
2. Monk Custom Enterprise Company - IR Impulse Response 與 NUX Solid Studio:
http://monkcustom.blogspot.com/2018/05/ir-impulse-response-nux-solid-studio.html
這兩篇文章都對於『IR』技術做出了平易近人的解釋。在第一篇文章中用『照相』的觀念比喻了 IR 用於『捕捉』聲音的樣貌;而第二篇文章中特別說明了如果希望得到『夠好的聲音照片』,在器材的需求上,會更需要高效能的 CPU 來做到複雜的運算;這其實充分解釋了為何這樣的數位技術會在近年以大爆發的態勢,不斷推陳出新地開發出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的工業產品 --- 看看你的智慧型手機現在能同時多工為你完成多少工作上、生活中的大小事務,應該就不難理解,當科技進化的同時,器材的技術革新絕對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在實際應用的認知上,我們只需要先獲得一個概念:拜科技之賜,有越來越多的『載體』可以容許搭載第三方所研製的『IR』檔案,讓我們在硬體的選擇上,可以擺脫傳統音箱箱體的『物理限制』--- 包括笨重的體積與所需要的巨大音量。而且,各類型第三方 IR 檔案,將可以讓你更靠近那些你可能永遠也接觸不到的傳奇實體器材 --- 而你所需要的花費,是如此驚人的低廉。
不過,有兩件事情是必須要特別注意的:
A. 許多篤信類比實體器材才是王道的音箱信徒,會非常鄙視『數位』所『製造』出來的聲音;單以箱體模擬技術來說,不論用了多好的檔案、是用多厲害的 CPU 來計算,他們還是會覺得那樣的聲音『就是少了一點什麼』。
我無意引戰,但我有幾點想提出來一起思考:
1. 類比技術在近三、四十年幾乎已經停滯不前,我們似乎無法預期類比技術在往後的十年可以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反過來說,如果觀察近十年來數位模擬技術的發展曲線,我們其實更難想像什麼會是這種數位技術的極限。
2. 單就 IR 技術來說,如果你理解這個技術的生成方式,你應該就可以理解:這些 IR 檔案是在『模擬麥克風所收到的音箱箱體的頻率反應』。如果真的要判別這些檔案『像不像真的』,你可能必須在取樣的音量下,把『耳朵』放在像是麥克風收音的那種位置去聽到箱體所發出的聲音 --- 以我粗淺的經驗判斷,很少會有人,不管是演奏者或聽眾,會用那種姿勢去聆聽電吉他的聲音吧?
3. 承 2,我也很難斷定,當這個樂器在與其他樂器合奏時,或是在音樂製作過程中經過了仔細的混音之後,會有多少人真的能分辨出這中間的差距。而這些因為實驗性而逐漸成熟的技術,本來就是『只問結果、不論過程』的,如果在最後的成果,它的確提供了音樂中所需要的能量、功能,我應該不會刻意去問:這是類比還是數位的 --- 因為,你所聆聽的音樂,在今時今日,好像全都是數位的?
4. 如果類比硬體製造商,譬如音箱箱體中最重要的喇叭單體公司,自己都在研製 IR 檔案,說實話,我覺得已經沒必要討論『像不像真的』這種觀點了: https://www.celestionplus.com/products/two-notes/
5. 承 1,就某種角度來說,我算是『士郎正宗』這位大師的信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AB%E9%83%8E%E6%AD%A3%E5%AE%97 ),他在『攻殼機動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4%BB%E6%AE%BC%E6%A9%9F%E5%8B%95%E9%9A%8A ,當然是元始的漫畫版或後來的動畫版、而不是真人電影版!) 中所提出來的哲學:『當資訊巨大到一定的規模,它將有可能產生自己的意識 --- 靈魂』,如果引用到數位模擬的未來環境,也許,目前『好像還少了些什麼』的音色頻率,會在某一個時間點開始,反而有了『聲音的靈魂』?
B. 雖然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我不得不說:近年來,中國在數位模擬技術所投注的研發熱情以及所取得的具體成果,別說臺灣已經完全無力與之競爭,放眼全世界的品牌戰爭中,他們也已經佔有一席之地!曾幾何時,許多具有高度公信力的器材評測 Youtuber 們,在這兩、三年間,也都紛紛開始評測來自中國的各類型機材,而且所給予的評價、或說我們以閱聽人的角度所看到的實際結果,恐怕都是非常發人深省的 ……
在此,我特別想請你關注這些中國品牌:除了前文引用的 NUX (http://www.nuxefx.com/ ),另外還有 Mooer (http://www.mooeraudio.com/ ),以及 Hotone (http://www.hotoneaudio.com/index.html )。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在硬體技術上已經無法與他們硬碰硬地競爭,那我們就更得瞭解這些中國品牌的硬體優勢,借用這些優勢來讓我們的軟體實力更有自己的特色!
畢竟,這些技術的開發,還是要回來服務『音樂』的核心啊!
音樂,才是王道。
這一週主要想討論現今主流的技術核心,之後,我們才好依循著這些概念,慢慢分析市場上實際應用這些核心技術的器材,彼此之間的短長、差異,來讓我們在選擇上,能有所依據。
註:圖片取自 https://www.prosoundweb.com/channels/live-sound/what_is_an_impulse_response/ 與網路。
impulse物理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20
接續上一週聊到的『新光三越第六屆不插電音樂大賽』,決賽前的四組、每組十個小時的樂團培訓過程。這個賽制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主辦方提供給每一組入圍決賽的隊伍,有一位評審做為專任教練,用十個小時的時間,來整備兩首全新的曲目,參加在八月下旬的最後決賽。
當然,每一位評審教練對於各組的十個小時要如何運用、以及在什麼場域進行訓練,完全依照評審的自由意志。我負責的四組隊伍、八首新作的整合訓練,我所規劃的進度是:
第一次培訓 3小時 (各組獨立)~整理第一首曲目內容,包括編曲大方向與演唱、演出方式調整。
(隔幾天)
第二次培訓 3小時 (各組獨立)~整理第二首曲目內容,包括編曲大方向與演唱、演出方式調整。
(隔幾天)
第三次培訓 3小時 (各組獨立)~確認兩首曲目所有音樂細節與執行改進,確認整體演出狀態。
(隔幾天)
第四次培訓 1x4小時 (四組聯合)~ 最後一次的培訓執行方式,會像是『賽前觀摩』,各組將會在其他三組的面前執行完整的演出內容;同時,我也會邀請其他的業界友人擔任評審的角色,針對各組的呈現狀況提出不同觀點的改進建議。
首先,訓練的場地,毫無疑問地,一定是在強力錄音室的羽房。其次,在我的想法裡,前面的兩次三個小時,我們可以針對參賽隊伍已經有的音樂樣貌,分別做深入、細緻的音樂調整;但因為參賽者都還不是職業級別的音樂工作者,所以我們會需要留下第三次的三個小時,來檢查先前的調整動作,樂團們可以執行到的完整度,如果在第三次的查驗過程中,發現確實有難以突破的障礙,我們還可以就現實狀況做難易程度的調整。
而最重要的一個回合,當然是第四次四組聯合培訓的四個小時!在這個回合中,每組參賽隊伍都會在其他三組的面前,做一次類似『成果發表』的呈現,而整個回合的執行要點,更像是一次觀摩性質的『會前賽』,每一個隊伍都可以知道其他的隊伍做了哪些的準備,以及自己的強項與弱項各在哪裡,而能在最後有限的時間內,盡力去做必要的調整,來為決賽的表現,做出最好的準備。
由於前三次的訓練,都是我以『個人主觀』的音樂感知,去分別調整每一組、每一首曲目的呈現樣貌,但在現實的決賽過程中,將會有其他五位的評審,以『各自的主觀所形成的相對客觀』,來檢視每一個曲目的表現。為了求得『更客觀』的視野,所以在第四回合,我都會邀請其他的業界友人來扮演評審評議的角色;我們並不會對於這四組做出成績的排序,但我們會在每一組呈現結束的當下,立刻對於剛剛的表現提出每位評審的看法。在這一屆的第四回合,我非常開心能邀請到『佛跳牆』的三位樂手:鼓手 – 江尚謙先生、貝斯手 – 林奧迪先生,與吉他手 – 黃宣銘先生,來提供他們自身對於各組在於音樂處理、演出狀況、器材應用,以及各種『一定要說』的面向上,許多非常寶貴的意見與建議 --- 在八月二十四號的晚上,很多時候,我都暗自覺得:『啊!如果當時年輕的我,能夠聽到這些評審的意見,該有多好……』。
在我提筆寫下這個活動紀錄的時間點,那『四十個小時』,已經像是飛的一般匆匆倏忽而過;而決賽最後的結果,還是一個『明天的未知數』。我想,正好是一個等待現實前的空檔,可以把一些我所觀察到的『共同症狀』做一點簡單的描述。
[二.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_07
1. 監聽的調整~ 第一個永遠會是監聽的調整!對於地板式監聽喇叭的『音量控制』,我真的覺得會是每一位有志於音樂工作的樂手都應該認真看待的。說到這一點,我必須岔題去說另外一個『事件』,因為這個事件中所發生的一些討論,剛好可以為這一次的專頁文章做一個『相對客觀』的對照。
這一週的一天下午,我應『中子音樂』之邀,去擔任了『流行音樂國際交流工作坊 - TLCMC 2018 演唱會音響設計大師班』的一個工作角色:在這個活動的第三天下午,主講人 - Kenneth Pooch 先生 (https://twitter.com/tourpooch ,世界級的現場音控工程師,你可能知道他現在正在負責 Justin Bieber 的巡迴演唱會) 的講座主題,正好是『演唱會現場的木吉他收音手法』,因此,我實際的工作角色就是一位現場彈著木吉他、用各種拾音器組合、DI Box、木吉他 Preamp 提供聲音來源,讓 Kenneth Pooch 先生可以在『外場』實際講解各種聲音調整方式的『活道具』(關於這個活動,我的廠商友人蔡自強先生在當天有一則臉書動態的文章紀錄,可以窺看整個工作過程的紀實: https://www.facebook.com/faridaguitar/posts/1880083525363598?__tn__=-R )。
很有趣的是, Kenneth Pooch 先生提到了他所面對的許多樂團、樂手 (看來~這是一個屬於跨國際的議題),會希望地板監聽聽起來『就要像是專輯錄製的那樣飽滿、完整』--- 而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是不可能的!光從物理條件來說就做不到。地板監聽與一般的錄音室監聽喇叭,在頻率響應上就有所差異,更不用說地板監聽是一個 Mono 單聲道的設計,怎麼可能重現『專輯錄製』時的 Stereo 立體聲道的音樂資訊?我想,透過與 Kenneth Pooch 先生的對談討論可以印證:如果你希望在一個不算太大的『箱體』裡要把整個樂團都塞進去,什麼都要聽得到、而且你的聲音還要是最大聲,最後的結果,恐怕是一切都糟透了。
『監聽』的意涵,只是在『提醒』你 --- 現在其他的樂手都進行到哪兒了!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你『需要知道你在彈什麼、唱什麼』的這回事兒,是發生在你自己練習的時候,而進行到與其他樂手團練、或是已經要演出的階段時,你需要的是在那個『箱體』裡聽到足以提示你的樂器資訊即可 --- 很多時候,你很可能只需要送鼓手的 Hi-hat、適量的 Bass 與適量的 Vocal 就可以工作了,你其實還有很多『耳朵』的空間可以去聽『整個舞台』發出的聲音總合,更重要的是,你一定有很多的空間,可以去與你的樂手們進行眼神的交流 --- 不論你相不相信,台下的觀眾要聽到、看到的是你們『共同合作』的結果,而不是單單只想聽你這個人所負責的角色。
但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你需要聽自己的音量到那麼大 --- 其實只是一種不安全感在作祟。要克服這種心裡障礙,其實真的沒有別的神奇法門:就是在家裡跟著節拍器,把你要彈奏的部份練到滾瓜爛熟吧!而對於 Vocal 來說,如果你 (妳) 不希望永遠都是你 (妳) 的監聽在 Feedback,那麼,請去鍛鍊正確的發聲方式,與熟記你 (妳) 要演唱的每一個字的共鳴位置!
2. 節拍器~ 在這個培訓過程的前兩次、共六個小時,我都會把 Click 送到地板監聽,讓所有人都可以清楚聽到,然後把演奏結果錄製下來,以便隊伍們可以去進行必要的校正。但從第三回合開始,我就會要求只有鼓手聽 Click,而其他樂手要想辦法用聽覺、或視覺去跟上整個樂團的速度。這裡會很講究:
a. 鼓手會不會很聰明地在自己沒有演奏的樂段,用很音樂性的方式去提示其他樂手現在的音樂速度。
b. 所有的樂手們有沒有一種『共同的呼吸速率』。
這已經沒有任何工具書、教條可以協助、改善你們之間的默契了,你只能不斷要求自己有足夠的 Click 訓練,從而鍛鍊出來的『內在時間感』--- 而且還能控制你的肌肉,在瞬間不及反應的時間裡,能夠做出該有的樂器操作力度。
有趣的是 … 這個專頁已經架設一年多,而關於 Click 的討論,篇幅好像也沒有少過;但年輕的樂手走進強力羽房時,這個世界似乎沒有改變多少 ……
一定是我還需要努力!
3. 音樂性~ 這其實牽涉到許多個人式的美感,似乎沒有一錘定音的解答。但參與了這次音樂整備的年輕音樂人應該會發現,我最常做的簡易調整,就是不改變你的和絃,但改變『和絃被處理』的時間點:往前半拍、一拍,或是往後移;其次就是試著去錯開所有樂器的聲部 (把位),去完成一種『織地』的組成。其實這都不是什麼高深的手法,但年輕音樂人往往會只是用『直覺』去處理音樂的『內在構成』,比較少主動而冷靜地去與樂手們交換『音樂織地輕重』的想法與嚐試。
如果真的有興趣想增進自己在音樂組織上的想法,你真的可以找幾首你覺得是經典的作品,認真分析、拷貝一下別人的巧思;或者~ 這個專頁在半年多前寫了一些關於『音樂構成』的、比較枯燥的文章,也許可以給你一些不同的進入觀念。
而音樂,一直是『感性』與『理性』的交織,缺一不可。很多時候,你真的只是需要用一些『理性』去控制你的『感性』。
4. 木吉他訊號放大器材的選擇~ 由於是『不插電』音樂表現形式,所以木吉他幾乎是所有樂器類型的首選;但就像『音響設計大師班』的 Kenneth Pooch 先生所言:即使是世界知名的藝人或樂團、樂手,真的會讓他覺得『好聽』的木吉他訊號放大的人,其實並不多,而大多數人的樂器聲音,其實是『蠻可怕的』!
當然,如果你希望你的木吉他聽起『像是一把木吉他』,那麼,解決的源頭一定是從你手上的那把琴開始。不過,我根本不是在說你應該要有一把貴到什麼程度的琴 --- 就像 Kenneth Pooch 先生的經驗談,我也看過、聽過許多名貴的廠牌名琴,在聽自然原音的時候很優秀,但一旦使用了『拾音器』系統之後,真的變得『蠻可怕』的。所以,我其實更在意的是你所選用的拾音器與 DI Box 的組合。
我一直都是使用『法麗達』這個品牌的木吉他做為現場演出的樂器, Kenneth Pooch 先生問我選擇的原因,答案是:『首先,這是我們臺灣自己的品牌;其次,她很穩定。我曾經上一週還在杜拜沙漠四十幾度的高溫戶外進行 Sound Check 與彩排,隔週就在北京零下好幾度的場館進行排練,而她的琴頸完全沒有彎曲』。
但她所搭配的 Fishman 拾音器是 Piezo 式與 Mini Mic 式混合的雙系統 --- 甚至連 Kenneth Pooch 先生都覺得只使用 Piezo 式的收音系統,他也很難把琴音調整得好聽。
然而,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問題。我注意到許多的參賽者在上到舞台之後,並沒有自備自己的 AG Preamp/DI,而是將吉他訊號直接接進音響廠商所準備的共用標準型 DI Box --- 也就是它無法提供任何的音色修整,只能將『非平衡』訊號轉變成『平衡』訊號,做為現場訊號放大的來源。如果那一場的演出或比賽,所有人都是使用這一顆廠商的 DI Box,那麼,情形只會是我們要忍受整個過程中大家都一樣難聽的音色;但萬一,有人帶了自備的器材,能夠提供音色修整的功能,那麼~ 在這種 A、B test 的情況下,他會有非常高的機率把琴音調整得比你好聽很多。
如果你是一個比賽的評審,你的先決判斷會是什麼?
所以,只要是參加我的整備訓練,我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吉他手一定要自備有足夠功能的 Preamp/DI Box,來讓自己的音色至少立於不敗之地。而近代的這類型器材,已經由原本比較單純的『等化器』(EQ) 調整音色的方式,進化到附加『IR』(Impulse Response, 脈沖響應) 功能,讓你手上的吉他可以發出『類近』著名廠牌特定型號的吉他,在特定型號麥克風下真實收音的聲音樣貌 --- 而我們所說的器材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天價,像是 Fishman Aura 系列,或是 Zoom A3 系列的木吉他訊號放大產品,都可以提供到這樣的條件。
如果你還不太熟悉『IR』這個聲音技術,我覺得你應該要在網路上好好搜尋一下這個相關資訊,它應該會是下一個十年在音訊工程上最重要的技術,而且已經廣泛應用到許多樂器模擬與場景模擬的作品上了 (http://a85115230.pixnet.net/blog/post/390104224-%E9%9B%95%E5%A1%91%E6%9B%B4%E7%9C%9F%E5%AF%A6%E8%B2%BC%E5%88%87%E7%9A%84%E7%A9%BA%E9%96%93%E5%8F%96%E6%A8%A3%E9%97%9C%E9%8D%B5%EF%BC%8Dimpulse-respons )。
5. 上台的緊張感~ 最有趣的是:其實只是在強力的一個四組觀摩演出訓練,每一組在呈現時,都比第三回合結束時要來得『失常』一些,因為:你只有一次的機會,而且你有得失心。
這大概是第四回合中第二有意義的事了 --- 最有意義的事當然是那三位已經拿過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編曲的評審所給出的建議!這『第二有意義』的事就是:你會發現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緊張,是所有人都在緊張!
那不是很棒嗎!你就知道你不是孤單的一個人了!在比賽的那一天,每一個踏上舞台的人 --- 都。很。緊。張。那麼~ 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如果你的大腦只能運作『緊張』這件事,那麼,你就很容易錯失『享受這個舞台』的美好機會。我覺得,只要是比賽就會有輸贏,獎項究竟是誰能拿到,其實本來就不是我們可以自己決定的;如果很可惜的,你並沒有拿到獎項,而且你也沒有享受到這個舞台,那 … 不是輸了兩次嗎?
所以~ 不論是對 D Power、對『佛跳牆』,對這些年輕的隊伍,我真的只有最後的一句話:『上台,就要玩兒得開心!』。
因為,你該努力的,你已經努力了。
------------------------------------------------------------------
四十個小時真的一眨眼就過去了,我看著四個隊伍漸漸把兩首創作整合成足以呈現給觀眾的作品;然後明天他們會盡力在舞台上做出最好的表現,然後他們會繼續他們的人生;強力明天會有新的班表、新的音樂製作案,協助我們執行這個整備訓練的倆位強力的小兄弟:冠勳與阿彥,又要焦頭爛額去支援其他他們還無法預見的艱難挑戰;我的九月即將開始第二代樂手訓練,以及北藝大第三屆 IMPACT 學程的新一批學生與學期課堂 …
人生,也就是這樣一段一段的旅程;我只希望,在這些旅程中,我們彼此都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了一些事物 --- 最後,會陪著我們走下去的,就是這些回憶的點點滴滴。
所以我們會要學著『活在當下』,每一天,都像是在活在自己的舞台上。
不是嗎?
impulse物理 在 Marc Y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ection II Force and Motion
2.5 Momentum
Impulse
impulse物理 在 脈衝響應樂團Impulse Response Band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脈衝響應樂團Impulse Response Band. 416 likes. ... Impulse-脈衝,如同音樂中的音符與休止符,錯落交叉在樂曲中,帶出節奏與律動。 ... 中興大學高中物理科學班. ... <看更多>
impulse物理 在 dw Ye 物理符號對照表:基礎物理( ) + ( )B 的推薦與評價
物理 符號對照表:基礎物理(⼀) + (⼆)B ... impulse. J kg-m/s. 角動量 angular momentum. L kg-m2/s. 質⼼動能 kinetic energy of center of mass. ... <看更多>
impulse物理 在 Lec57 物理(一) Linear Momentum and Its Conservation, Impuls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