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對人體的傷害,竟等同於1天抽15根菸?
(有中文版!)
在全球疫情的衝擊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得不拉開。在線上模式飛速發展的同時,卻有許多人身心出了狀況。這本書似乎面對這個趨勢而寫,但其實身為經濟學者的作者,指出結構化所造成的孤獨早在疫情之前,已經發酵了一個世紀。特別是在1970年代,新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讓世界的價值觀趨向由市場經濟來決定。看似標榜著自由,但鼓吹個人主義的另一面,卻不知不覺得犧牲了社群的價值,以及金錢無法衡量的一些事物。
作者說明孤獨並不只是一個人單身或獨居的狀態,其實那與內心的孤獨感並不一定是相關的。這裡說的孤獨更廣義的事即便身旁有人卻感受不到連結,或甚至在一個環境當中沒有歸屬感,以及渺小無力無法參與在社會或者是工作場合中的那種無力。作者不能免俗的在一開始用許多人甚至是動物的實驗,說明這樣的孤獨感對身體的傷害,以及習慣於孤獨狀態的人,在面對他人時,反而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會有杯弓蛇影的自我防衛攻擊傾向。書本前段講到現在很多民粹政治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如何吸引顧感到孤獨者的支持。我個人是覺得他雖然努力平衡報導,但不免對某些政治人物有比較強烈的批判。
但書本後半部有幾個點我覺得還不錯。首先是她論述關於居住環境以及工作職場,因著租賃或甚至共享經濟的形式興起,副作用就是讓人沒有歸屬感。而沒有歸屬感的背後自然就不會輕易承擔社群責任 (畢竟身邊的人一直來去,投入情感太過消耗)。過去社會中有一些社群是能夠讓社會不同階級的人,站在同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互動。例如以前的社區公園或圖書館,學校的義務教育,服兵役的經驗,甚至是西方社會當中的教堂。但自由經濟主義,讓其中一些變成階級化。而新冠疫情的衝擊,更是影響到人們聚集的意願。如何重新建立這種拋開階級的社群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另外一點是作者用一章說明 The Digital Whip ("數位鞭打")。在許多共享平台上,人力成為手機上點選就可以得到的服務,而一些企業當中更是用所謂的數位化管理監視員工的一舉一動,名義上是為了他們的健康和給予工作反饋,但更多時候是為了效率最佳化。當車隊司機從休息時間可以一起用餐的同事,變成相互競爭的外送員。當人的價值是幾顆星的評等,那種無助和焦慮感都是以前未能想像的。作者很務實的說到,自動化以及線上化這些趨勢銳不可擋,也的確為一些人帶來新的賺錢管道。但是如果對其中的工作者保護不足,最終社會仍然要附上不小的代價。
在與病毒共存的零接觸時代中,要如何對抗孤獨的魔咒?民主社會中除了手上那一票的力量之外,其實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人身邊可以做的小事。這當中包括對陌生人微笑,向給與服務的人誠摯說謝謝,與家人朋友在一起時不要拿出手機,在自己所在的社群當中有意識的承擔更多,等等。我們的歸屬感,不是來自於品牌忠誠度或者是消費,而是來自於你親自參與建造的。
畢竟,社群只能建立 不能用錢堆積。
"We need to recast ourselves from consumers to citizens, from takers to givers, from casual observers to active participants... this is about taking opportunities to exercise our listening skills whether in the context of work our family lives or in our friendships. It's about accepting sometimes what's best for the collective, is not what's in our own immediate self-interest "
(我們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從消費者變成公民,從接受者變成給予者,從旁觀者變成積極參與,....我們需要把握機會,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以及朋友當中,主動操練傾聽的能力。同時這也是關乎我們要學習接受對於大家整體最好的選擇,有時候不見得是對我們個人立即有好處的)
📚延伸閱讀📚
📘“Tribe: On homecoming and belonging" 找尋部落的歸屬感
https://dushuyizhi.net/tribe-on-homecoming-and-belonging/
📙“Resilience Thinking" 向大自然學習韌性與永續思維,回想起其中我整理的第6和第9點,我們對於社群中無形的價值必須重新看重
https://dushuyizhi.net/resilience-thinking/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萬物的價值-- 當我們用金錢衡量一切,那些難以承受的副作用誰來抗?
https://dushuyizhi.net/the-value-of-everything/
全文與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lonely-century/
#TheLonelyCentury #NoreenaHertz #ContactlessAge #Community #孤獨世紀 #無接觸世代 #社群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Uncle S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明報專訊】繼金庸同羅貫中後,蕭叔叔最愛的小說作家就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Charles Dickens,中文一般譯為狄更斯。狄更斯最出名的,是他風趣幽默的文筆。別看他的Great Expectations成本字典咁厚,字句咁長就以為好悶,蕭叔叔讀佢時,成日都笑到收唔到聲。可是本文主旨不是Dicke...
in the context中文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代哪家車廠的估值與未來潛力最高?
就算不懂車的人,大概也知道,是特斯拉。
當其他汽車大廠捉襟見肘之際,特斯拉卻是異常暢旺。
那麼,你在台灣的電視媒體上看過特斯拉的商業廣告嗎?
對於還算愛看電視的我來說,好像沒看過?
就算有,也不像其他車廠的鋪天蓋地。
倒是常在新聞頻道看到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的各種新聞,且多能引發討論。
有意思的是,我們能在電視上看到除了特斯拉的其他汽車大廠廣告。
場景行銷模式一書作者說,那些出現在我們喜歡的電視內容之間的插播廣告,因為沒有場景,其實是無效的。
作者還說,如今的廣告,重點不是讓消費者記得品牌,而是能夠恰當的提出協助消費者解決問題的方案,所以,出現在正確的場景,是很重要的~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改變,是因為如今的媒體型態已經大幅轉變,作者稱之為無限媒體時代,由個人生產的內容遠超過企業(三倍)。
當大量的雜訊掩蓋了企業生產的訊息,企業生產的訊息想要突圍,得換方式。
這本書就是在介紹作者提出的新行銷模式,非常推薦給想從浩瀚無涯的商品與服務的廣告文案中突圍的朋友。
書裡許多觀察,雖然描述的概念不同,但跟我自己之所以發想出知識型文案這套社群行銷文案,有頗多暗合之處。
我觀察到如今的消費者生活場景與資訊傳播路徑的變化,以及對訊息內容的需求,從而提出了一套新的結合行銷與文案的社群經營模組...
知識型文案 7.11
https://zen1976.com/self-media/
場景行銷模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093?utm_source=zenwang1976&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105
in the context中文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臺中北溝時期係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進程中一重要階段,具承先啟後意義。去(2020)年為院藏文物遷存北溝七十週年,本院特以「北溝傳奇」為題,舉辦展覽,呈現故宮發展進程中一段深刻歷史記憶。展覽計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藏相關歷史影像及檔案文獻為主要內容,輔以向遷臺前賢後人商借之舊照史料,藉資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期以加深觀眾對本院之認識與瞭解。
The Beigou Legacy: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s Early Years in Taiwan
The Beigou period wa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Museum. Last year mark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arrival of the two institutions’ treasured art objects in Beigou. The Museum has curated the exhibition to commemorate this historical event and highlight a significant period in its history. The exhibition consists of six sections: “Relocation of Important Artifacts to Taiwan,” “Safeguarding and Conservation,” “Taking Stock of the Collections,” “Cataloguing and Publication,” “Exhibitions and Outreach,” and “Reinstatement of the Museum in Taipei.” Featuring historical photographs and archival documents from the Museum’s collections and on loan from the descendants of those who couriered the objects to Taiwan, i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Museum’s early years in Taiwan.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台後早期歲月
展期:2020-10-09~2021-04-05
陳列室: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 104
https://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11104
The Beigou Legacy: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s Early Years in Taiwan
Dates: 2020-10-09~2021-04-05
Gallery: (Northern Branch) Exhibition Area I 104
https://www.npm.gov.tw/en/Article.aspx?sNo=04011104
學習-出版品-出版品目錄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導覽手冊電子書(全文)
主編:宋兆霖
文字撰述:宋兆霖
ISBN:9789575628390
語言:中文
檔案格式:pdf、epub
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4011491
行動影音 Podcast
EP03|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台後早期歲月
來賓:
宋兆霖處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你知道在故宮裡有將近70萬件的館藏品
但你知道這些珍貴的館藏品來到台灣的過程,可是千里路迢迢,費盡千辛萬苦搬運而來的呢!
北溝傳奇!這集節目Eddie和Umas,將和大家一起探索歷史的足跡,了解故宮館藏品搬遷的過程。
聽完如果意猶未竟的話~可以來故宮看展,了解更多唷
https://player.soundon.fm/p/071ce2a8-d70b-49b5-9bf0-eb68ec8f3bff/episodes/09a1e0cc-1e45-43dc-b4fa-d6844419fdbb
in the context中文 在 Uncle Si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明報專訊】繼金庸同羅貫中後,蕭叔叔最愛的小說作家就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Charles Dickens,中文一般譯為狄更斯。狄更斯最出名的,是他風趣幽默的文筆。別看他的Great Expectations成本字典咁厚,字句咁長就以為好悶,蕭叔叔讀佢時,成日都笑到收唔到聲。可是本文主旨不是Dickens的英式幽默,今天找來的一段文字,背了會有三大功效(哎,蕭叔叔愈來愈像個cheap cheap salesman):
一、學懂何謂工整的英文。
二、吸收英文的文氣、節奏。
三、學會巧妙運用動詞。
試問又怎能不背?看文章前,當然要了解背景。文章取自Dickens名作Great Expectations,故事講主角窮小孩Pip無意中救了逃犯Magwitch,後來又唔知點解有人畀筆錢佢去倫敦學做紳士。下面一段,是chapter 1裏小Pip碰見逃犯的情景。這段文字,一定要大聲朗讀,否則無意思。要聽蕭叔叔不太完美的聲演,當然要看短片(english.mingpao.com/siu.htm)。
A fearful man, all in coarse grey, with a great iron on his leg. A man with no hat, and with broken shoes, and with an old rag tied round his head. A man who had been soaked in water, and smothered in mud, and lamed by stones, and cut by flints, and stung by nettles, and torn by briars; who limped, and shivered, and glared, and growled; and whose teeth chattered in his head as he seized me by the chin.
如果你覺得深字多,唔緊要,唔使怕,因為每個字都要查。蕭叔叔學英文,分精讀(是用盡所有精力去讀,唔係補習社精讀班的精讀)同hea讀。Hea讀唔使點查字典,get個大意即可。精讀嘛,當然要每個字都查,否則浪費了大好文字,對不住好作家。
蕭叔叔最想大家看的是這句:
A man who'd been
soaked in water,
and smothered in mud,
and lamed by stones,
and cut by flints,
and stung by nettles,
and torn by briars;
此所謂工整。每個item都是一個被動動詞加preposition加名詞,而且每個item都是兩個重音,讀起來節奏鏗鏘,頗像詩詞。中文當然也有類似修辭手法,好像三國演義中曹軍謀臣孔融同荀彧在曹操面前,辯論袁紹是否可怕的敵人,荀彧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醜,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碌碌等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其中一系列排比句:
田豐剛而犯上,
許攸貪而不智,
審配專而無謀,
逢紀果而無用。
兩字的人名,然後一個單字形容詞,配上「而」,再來一個意思相對的形容詞。效果同樣是工整非常,讀起來甚有氣勢。
你可能會說:下下咁寫,會唔會好作狀?這是蕭叔叔給所有writing學生的warning:學任何東西,都要留意場合是否適合,context是否需要某些寫法。排比句,當然不能句句用,否則聽起來像sing song,一點本來intended的效用都沒有。要多想whether the background and circumstances of your writing warrant the use of the pounding rhythm and perfect symmetry of the parallel structure.
也講講句子後半部:who limped, and shivered, and glared and growled,都是簡短的一至兩個音節的動詞。留意整段文字的動詞,都很能draw pictures:soaked、smothered、lamed、cut、stung、torn、limped、shivered、glared、growled,全部都非常生動,同學不妨學習這種寫法,善用多變的動詞,文章會生色不少。
作者簡介
蕭愷一,aka蕭叔叔。夢想做男神、現實是大叔的英文教學狂熱分子,law grad,哲學碩士dropout,語言學愛好者,以speak English like an educated native為教與學的終極目標。(facebook.com/siuhoiyat)
文︰蕭愷一
■教學短片
english.mingpao.com/siu.htm Http://www.facebook.com/siuhoiy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