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我們是生錯了地方的美國人
七月四日,是美國國慶日,但美國人更願把它稱為「獨立日」,不僅是紀念美國當年從英國統治下爭取到獨立,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更是讚美這個國家保障了每個人的自由,給個人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也就是這個國家剛剛建立時發表的《獨立宣言》所確立的原則,主要是強調個體的權利。
《獨立宣言》譯成中文才2300字,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強調人有自由的權利、生命的權利、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三大權利,都是指個人,而不是指國家或政府。而政府的存在,都是為了保護個人的這三大權利,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剝奪人的這三大權利,人民就有權(更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這就是美國精神、美國的立國原則。
美國只有短短二百多年的歷史,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強,並不是因為它的幅員,人口和資源豐富,而是《獨立宣言》所確定的這種保護個人的精神。縱觀美國文化、歷史和政治,有一個英文詞被最多地強調,那就是Individualism,中文把它譯成「個人主義」並不妥,因為它容易和中文裡貶意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連在一起,根本就背離Individualism的本意;因此把它譯成「個體主義」比較準確。
保護「個體主義」,可以說是美國的立國之本。因為無論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還是形形色色色的集權主義,從本質上說,都是「集體主義」的變種,最後都是以「群體的名義」奴役個人,剝奪自由。而個體主義,正是對抗集體主義,對抗集權的最主要武器,也是人之所以能有自由、尊嚴的保障。
整個一部美國的歷史,其實就是高揚個體主義,追求個人自由,對抗集體主義和極權的歷史。美國所以成為自由世界的領袖,正是因為高舉了個人自由的偉大旗幟。例如連寫信這種小事,美國人都是先寫人名(凸顯個人的重要),然後是城市,最後才是國家。中國則是﹕先國家,再地方,最後才是個人;國家、集體永遠高於個人。而美國人,即使姓名,也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父姓在後,而不是中文人名的父姓在先(父權、家族社會的表現之一)。這也是強調,你自己的名字是獨有的,最個人化的,你這個「個體」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體現美國人對「個體主義」價值的推崇。
美國俄亥俄州Ashland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匈牙利移民施拉姆(Peter Schramm)曾在美國國慶日時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選擇做美國人」。他說,五十年前,他還不到十歲,隨父親逃離匈牙利。當他聽到要逃往美國時,問父親「為什麼是美國?」他父親說,「因為,兒子啊,我們是美國人,但生錯了地方。」
施拉姆說,他用了過去大部份的時間琢磨這句話的含意,最後更清晰了,「我父親用他的方式,說明他嚮往的美國不僅是個地方,更是一種價值。」
施拉姆認為,做一個美國公民跟其它國家公民不同,美國人不是以血緣,不是以歷史背景,也不是以語言文化等構成國家和人民的連結,而是以一種原則理念,一種精神,把美國人凝聚在一起。林肯總統曾對此解釋說,這種「連結」就像「電纜」把大家融匯到一起,跟寫出獨立宣言、制定美國憲法的美國先賢們像「血中血,肉中肉」那般緊密地連結在一起。這個原則和精神,就是個體主義,就是個人自由和個體權利!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人」這個定義,已超越了具體是哪國國民的界限,它代表著對自由、生命和追求幸福這三大個人權利的信奉和堅持,代表「自由人」! 所以,無論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认同和追求这种价值,你就是精神上的“美国人”! https://youtu.be/XJisvYMKE54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ndividualism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individualism中文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individualism中文 在 麻利 malishee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ndividualism中文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ndividualism中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ndividualism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ndividualism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ndividualism中文 在 曹長青:我們是生錯了地方的美國人...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individualism中文 在 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 - Learn Liberty - YouTube 的評價
individualism中文 在 麻利 malishee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法國神父通宵陪伴大家
感謝佢帶領大家
和平地、平安地渡過一晚
願平安常與每位同在
「原來香港人是可以不為自己、無私地付出血汗,只為了美好的信念,為了香港將來,為了和平、自由。」
#沸點直擊#已是夜深 【煲底下的法國人 范偉樂神父】
與青年一同祈禱,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家好!明顯地,我不是香港人,我是一個法國人,希望你們聽懂我的廣東話。你們知道嗎?我們在法國罷工罷課,是很專業的!我在這裡,見到那些穿黃背心的朋友,你們或許會知道。不過,在法國罷工罷課,不像現在這樣,很多時人們只是維護自己利益,有時更會發生暴力,就好像「黃背心」(示威行動) 一樣,我們在法國會這樣罷工的。
但這幾天我在香港,見到很多人團結在一起,他們不是為了自己利益,而是為了香港將來、為公義、為自由、為平安,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關心,這令我覺得非常感動。
我4年前來到香港,我是一位天主教神父,一心在香港服務。4年前我仍未懂得講中文,那時候,我接觸到香港人,我覺得他們高度崇尚個人主義或者消費主義,又不太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甚至有點冷漠。
但這幾天發生的事,讓我知道,那時候我誤會了。原來香港人可以不為自己,無私地付出血汗,只為了美好的信念、為香港將來、為和平、自由。就像夏主教說的,香港人值得驕傲,這些精神,我們需要珍惜。
起初來港2、3年,我不太清楚香港人身份;他們既是中國人、卻不喜歡中國人的身份?故此我也不大清楚香港人的身份是什麼。不過,這幾天,我開始明白香港人的身份是怎樣的。原來,有這麼多人團結起來,為了維護最重要的價值:自由、和平、仁愛!感謝大家在這幾天參與了這場大型運動!
現在,我正學習中文,最近我學習到一句說話,我相信大家也懂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代表我們要平安,這幾天我們在此參與,正是因為「治國」出現了問題。現在「治國」不足,大家也為將來感到恐懼,害怕將來不能像現在般集會,不能擁有宗教自由。
由於治國出現了問題,所以我們現在要出來表達意見,但你們也要謹記:「治國」只是排第三位,排第一位是「修身」,修身即是要自己先要有和平和平安,保護我們和天主的關係,保護我們和別人互愛的關係。
而排第二位是「齊家」,的確,我們在家庭內,會有不同的意見,有時會有衝突或吵架,但我們要在家庭裡,保護愛的關係和包融的關係,互相包融與寬恕,才能補足到「治國」的缺乏。
故此,我們要關心「治國」問題,也要先「修身」和「齊家」,保持這樣的精神才能有真正的平安。真正的自由不單是外在的自由或政治的自由,也是內心的自由。所以我們要向我們的天父祈禱,因為我們的力量有限制,有時會不知該怎樣做,所以我們投奔天主 ,求祂幫助我們。
仁慈的天父,我們今晚在此聚集一起,因我們相信在困難中、在黑暗中,祢時常會與我們同在。求祢賜給我們團結共融的精神,好好保護祢賜給我們的愛和平安,亦為香港社會祈禱,或許香港社會人與人關係有點複雜,但無論我們在哪兒,也求祢讓我們造和平的工具,去做一些小事、 說一句話, 把大家的關係修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互相包容和幫助。
我們感謝祢,這幾天有許多人為了公義、自由、仁愛而付出,雖然我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能否繼續像現在般祈禱或表達意見,但求祢讓我們這份保護團結及和平的精神。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於6月17日凌晨時份
Hello, everyone. It's apparent that I'm not a Hongkonger. I'm French. Hope you can understand my Cantonese.
Well, you know, when we're on strike in France...stop working or going to classes...we're very professional. I see lots of you here wearing a yellow vest. May be you know. However, in France, when we're on strike, it's not like here. People try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would even gone violent sometimes...just like the Yellow Vest Movement. We would strike like that in France.
But these few days in Hong Kong, lots of people hold onto each other, not for their personal interest but for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for justice, for freedom, for peace...express their opinion and care. I'm really moved.
I came to Hong Kong four years ago. I'm a Catholic priest and I came to serve Hong Kong. Four years ago, I don't know Cantonese. The Hongkongers I came across then gave me a feeling that they're fond of individualism and consumerism. They don't even want to greet each other...apparently a bit cold. But what happened these few days told me that I was wrong then about Hongkongers. Hongkongers can devote their sweat and blood not for their own self benefit but for their ideal, for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for peace and freedom. As Bishop Ha said: Hongkongers,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selves. Keep this spirit. We should treasure this spirit.
For the first two or three years when I first came to Hong Kong, I'm not quite sure about the identity of Hongkongers.
Hongkongers are Chinese but doesn't really like the identity of being Chinese. Hence, I'm a bit confused. But for the past few days, I begin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identity of Hongkongers. So many people hold onto each other in solidarity to protect the most valuable notions: freedom, peace and love. Thank you everyone to be part of this massive scale movement.
I'm still learning Chinese. Recently, I learnt a saying...I'm sure you all know that saying: improve your own self, manage your family, govern your country and then peace for all.
'Peace for all' means we all need peace. We're here these few days because there's a bit of problem about 'governing'.
This discrepancy in governing makes everyone worry about the future...worry about the freedom of gathering, the freedom of religion like what we're having now will be gone.
It's because of this discrepancy in governing, people come out to voice their opinion. But please remember, 'govern your country' is only at the third place. The first one is 'improve your own self'. That means, you should first have peace and safety...to prot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and God...to protect the love between us and the others.
The second one is 'manage your family'. It's true that we have different opinion in the family. Sometimes, we argue...we have conflicts. But we have to protect the love within our family, accommodate each other, forgive each other so that we can make up to the discrepancy in 'governing'.
Hence, if we're going to care for 'governing our country', we have to, first of all, 'improve our own self' and 'manage our family'. With such a spirit, we will have real peace. Real freedom is not just a superficial freedom or political freedom. It's the inner freedom in our heart. We must pray to our heavenly Father. Our strength is limited. Sometimes, we don't know what to do. We must go to our God and beg for His help.
Merciful God, we're here tonight...we believe that when there is hardship, when we're in the dark, You are with us. Please grant us the spirit of solidarity, so that we can protect the love and peace you gave us. We pray for Hong Kong. May b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ongkongers are a bit complicated but wherever we are, please let us be the instrument of peace...do something, may be very small, say a word or two to repai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s...so we can be accommodative and help each other.
We thank you...for the past few days, lots of people are sacrificing for justice, freedom and love. Although we don't know if in the future, we can pray or express our opinion like what we're doing now, please let us keep up with this spirit of solidarity and peace.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and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 Amen.
Nicolas de Francqueville
individualism中文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治政策】哈佛哲學大師桑德爾(Michael Sandel)談香港本土主義
3月11日,哈佛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在香港中文大學開設講座,在開放註冊90分鐘內,2000多張門票被一搶而空,桑德爾是哈佛熱門公開課「正義」(Justice)的講師,被譽為「哲學界的搖滾明星」。
Q:最近香港的本土派政治組織非常活躍,其中一個組織「本土民主前線」的發言人梁天琦更在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獲得破紀錄的6.6萬票,在香港政壇佔有一席之位,側面說明有部份香港市民對其讚同態度。但由於本土派對於大陸人的強硬態度及對其使用的一些侮辱性詞彙,也招致了社會上大量的反對聲浪。擁有數以萬計的支持者,本土派是否也是一種「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如何界定「好的」社群主義和「壞的」社群主義?
A:我想還是讓我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不想就具體的香港事務發表評論。確實,社群主義可以有其壞的表現形式,而這也恰恰是我不願意人們給我貼上這一標籤的原因。通常,當一種社群對其他社群成員表現出歧視行為,或者試圖強加他們的價值觀給不認同他們的人的時候,可以看做是壞的表現形式,我不支持這樣的社群主義。害怕外來者、不尊重他人,這就是我叫做「狹隘社群主義」的危險。我們在歷史上見到的類似例子不少,需要警惕這種傾向。
Q:你支持怎樣的社群主義?
A:我支持的是,從哲學角度講,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只視為個體,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應該認識到自己對自己的家庭成員、鄰居、所屬的社區甚至國家都負有一定責任。我目前做的所有工作幾乎都是在反對「極端的個人主義」(radical individualism),我在美國,自己居住的社會裡也在一直呼籲要有這種共同的責任感。
Q:一個有趣的現像是,現在中國大陸,自由主義者卻似乎越來越多,由於種種原因,人們似乎開始更傾向於追求個體的實現,而對社會、社區事務卻相對地降低了熱情。你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A:你提到的這一現象非常有趣,我在中國出差的時候也注意到了。不少政治哲學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們都提起在學習海耶克(Hayek,奧地利知名政治哲學家,以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著稱)的,以及一些鼓吹「極端個人主義」的政治哲學家的著作。我對此感到非常驚訝。我認為自由主義哲學的危險是,其鼓勵人們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這讓人們容易忽視他們作為家庭和社會成員應該負起的共同的責任。我能理解為什麼有些年輕人會被自由主義理論所吸引,但同時我經常發現,一些自由主義者在有家庭以後會覺得這種極端個人主義理論沒有那麼有吸引力了;因為他們重新認識到了家庭,以及負起責任的重要性。
Q:你的學生裡也有這樣的「極端個人主義者」嗎?你會通常怎樣跟他們教授你的理論?
A:對,我的不少學生在才走進我的課堂時都是非常信奉自由主義的。我的方法是:我不會簡單粗暴地去否定他們的觀點;而是會運用很多生動的例子,去測試他們堅持的自由主義理念的邊界在哪。比如,我曾經問過他們一個問題:人們可以被允許自由地買賣自己的腎臟嗎?絕大部份自由主義者都會說,可以啊!我會繼續問他們第二個問題:如果一個婦女為了養活小孩賣掉了自己的一個腎臟,她還可以憑藉自己剩下的一個腎臟活下去;但如果第二年,她為生計所迫需要賣掉剩下的這個腎臟,但這樣她無疑就會死掉。她還應該被允許自由地決定買賣自己的腎臟嗎?這時候,絕大部份的人都會說,當然不行;我會問他們為什麼這時候不行?有些人會說,因為底線應該是人類的尊嚴(human dignity),那我會反問:那這位婦女賣掉第一個腎臟的時候,她不是已經損害了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嗎?就這樣,我會不斷地用事例,去挑戰自由主義者們的邊界。
Q:在你的新書《錢買不到的東西》裡,你提到不能依靠市場機制去決定公民生活(civic life)。但目前在部份發展中國家,在公民社會沒有那麼強大之前,信賴市場機制去決定社會事務會不會反而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A:確實有原因相信市場,但是同時別忘了以往的那些金融危機。我們可以相信市場,我不反對市場經濟,但是我覺得我們不可以信賴市場去解決所有問題。我們已經看到市場如果不加限制地使用,如果監管太少,會出怎樣的問題,我們已經有足夠的例子。我們需要想想社會上約定俗成的態度和價值觀,用正確的倫理觀念去應對生活, 而不能只依賴政治家和市場去決定所有事務。(記者:李林晉)
individualism中文 在 曹長青:我們是生錯了地方的美國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縱觀美國文化、歷史和政治,有一個英文詞被最多地強調,那就是Individualism,中文把它譯成「個人主義」並不妥,因為它容易和中文裡貶意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連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