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到19年,10年,完全無法想像自己可以在這行頭當講師10年,更沒有想像過自己會喜歡教書。享受學習倒是真的,做講師最令我滿足的並不是教學生,而且各個院校讓我有機會去「學習」不同的科目。
✨來個10年小總結吧!✨
💁🏻♀️曾經任教的短期課程:
-中大專業進修:
失戀治療、恐懼治療、失眠治療、電影心理學與個人成長、結合創意與現實工作坊、喜劇之王:從喜劇看社會發展、女性行政人員面試及面對傳媒技巧、開心工作假期
-青年協會:
電影治療
-其他:
塔羅牌工作坊、王家衛的音樂與電影、夢境分析、催眠治療等
—————————————————————————————
💁🏻♀️文憑、專業及高級文憑課程:
-中大專業進修:
大眾傳媒、世界名劇賞識、創意藝術生活、溝通及解難技巧
-浸大專業進修
健康心理學、輔導心理學
-公大李嘉誠專業進修
人際及傳意技巧、從實習中學習
-香港科技專上學院
戲劇導論及劇本撰寫
—————————————————————————————
💁🏻♀️本科大學課程:
-明德學院:
Theorizing Media and Culture,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Management, World Cinema, Digital Media and Interactivity, Social Research Method
-美國上愛荷華大學:
Psychology of Women, Motiv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nflict Resolutions
超過30個不同主題,橫跨多個學院,聽上去挺浪漫的,四海漂泊無處為家,像江湖俠女。😌
#話時話
#各位對以上課程和培訓可以隨時聯絡
#側面搵工
#CV太複雜我都唔識寫
#從前如不羈的風不愛生根
#10yearschallengeatwork
09年經濟不景,剛剛回流返港找工作到處碰壁,打開中大專業進修網站,看看有什麼課程進修時,看到他們招聘導師。對於一個失業而又閒不了的人來說,基本任何工作都會申請。
至今仍不明白,為何他們有如此大的冒險精神聘請一個無讀過education,工作經驗只有一年的「死靚妹」來教和我差不多年紀、甚至大過我的學生。
然後我繼續搵正職,到一間獵頭公司面試,老闆例行in完,問我有係唔係所有時間都available,我話比佢知,我有份中大專業嘅part-time, 聽錯咗,以為我去讀書。當他知道我去教,再看了看手中的CV,轉咗中文非常認真的同我講,他有一個朋友也是在那裡教,但那位仁兄有三十年的工作經驗。
我當然聽明白了他的意思,而老老實實,失業乜都要試試。
剛入中大我教的是高級文憑課程中的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效果一般,因為我其實很怯。但那裡的同事真的非常棒,他們不斷給予我機會,安排去不同的課程任教,也讓我開一些自己喜歡的短期課程。這幾年是很好的訓練,我開始知道教育是什麼一回事,也享受這項工作,甚至,這是我現在主要的工作。這個,是肯定在apply時,從沒想到的結果。
知道上年教其中一班今年year 4的同學仔快畢業在搵工了,我想說,我申請過不下於100份工,在站在你們面前講課之前也曾經被很多人拒絕。但只要抓緊一個機會努力嘗試,認真的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美好的結果。
我來給大家加油。
圖:歷年來教的短期課程都是愉快地工作,同時在學習。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中文 在 大醫院小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花蓮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唷😊
七年前,我成為一個母親
開始了我的台美兩地育兒生活
在兒子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在台灣、美國都居住了對等的時間,他們很幸運地可以接受到兩國文化的滋養。但在兒子準備回台灣進入一年級時,我們母子遇到了巨大的語言及適應挑戰。上學期,兒子只聽得懂30%的中文。除了要適應剛搬家的焦慮,不斷地咬衣服之外,還得日日在學校鴨子聽雷。這段期間,我運用碩士期間習得的親子溝通以及NLP學習方法,陪他說話,陪他找方法,陪他一起面對學習及適應過程裡的喜怒哀樂。
身為一個溝通研究碩士,受過無數的專業訓練,我感覺在為人母後,仍然狠狠地栽了個跟頭(笑)。孩子們的挑戰,讓我有機會將十年來習得的專業溝通技巧,整合並運用在家庭場域,並且一再修正、調整。生命是一個活體,而溝通是一個永不完結的過程,身為父母,我們不一定完美,但透過挑戰與修整,我們可以更加貼近真實,更加完整圓融。
跟很多現代家長一樣,我沒有很多很多的時間。但在兒子剛入小學的這一年裡,我們學會了將有限的親子時間,發揮最大效益的方法。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我也有自己的情緒必須面對,但是這一年,我們找到了很多很多緊緊將心繫在一起的時刻。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兒子的中文變好了,性格也更加開朗,他不再是當初那個皺著眉頭上學的孩子。他現在還是討厭寫國字,但,我們一起找到了讓作業時間更輕鬆的方法。
這一連串親職挑戰,使我成為更有彈性、更自由的媽咪。我也意識到,身為一個母親,我可以教給孩子的,是面對挑戰時的態度,而不是提供給他一套必須遵循的標準答案。當他哭泣,當他開心,當他失望,當他孤單,我的心都與他相連。我給予他的,不是考試卷裡的答案,而是面對挑戰的力量。
如果您也和我一樣,相信孩子內在的巨大力量,請加入這個課程,與我一起學習如何觀察孩子的學習模式,並且在壓力中與孩子溝通的方法。無敵山景 +親子聊育工作坊 + (自由參加)兒童藝術課程 = 學習力&情緒力大躍進 !
歇角文化+花東文教基金會合辦【親子聊育工作坊】
報名表傳送門:https://goo.gl/kqNJZ9
⌖ 特此感謝花東文教基金會贊助學習津貼 ⌖
⌖ 優惠後課程費用請詳見報名表 ⌖
@ 課程綱要 @
DAY 1
⌖ 主軸一:開發孩子的感官系統
⌖ 主軸二:感官決策系統 v.s. 學習模式
⌖ 開放式座談:教養經驗及學習模式 Q&A
DAY 2
⌖ 主軸三:對應感官偏好的學習方案
⌖ 主軸四:壓力狀態下的親子溝通
⌖ 開放式座談:壓力情境及學習方案 Q&A
@課程日期@
花蓮:2018年8/16(四)及 8/17(五)上午9:00至12:00(共計6小時)
@課程地點@
青色山脈 Greenhills Hub
花蓮市豐村122-10號(近慈濟園區及國福大橋)
@講師簡介@
⍋-陳蘋-⍋
歇角文化負責人
UNC Communication Studies M. A.
Within My Reach® 關係溝通認證合格講師
美國NGH認證合格催眠治療師
國際NLP協會認證高階執行師
2008年於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取得溝通研究碩士學位,主攻人際溝通心理學(Intrapersonal &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及公眾演說語藝學(Rhetoric)。曾任科羅拉多州Front Range Community College兼任公眾演說及人際溝通講師,主要教導大一大二學生,並曾指導TedTalk Tokyo講者。目前是二個孩子的母親及專業講師。於2015年成為美國Within My Reach® 關係溝通認證合格講師,受訓範圍包括認知行為、衝突溝通、問題解決及情緒支持。2016年,於Parenting by Connection 親子情緒溝通基礎課程結業,將情緒發展及溝通理論深耕於親子溝通領域,獲得滋養的母親經驗。擁有十餘年的學習、教學與國際研討會發表經驗。
⍋-何育靜-⍋
靜之境藝術空間負責人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
台灣華德福教育認證師資
2006年取得國小教師證書,並於2006年至2014年間,擔任花蓮私立菁山安親班負責人暨班主任及藝術創作課程指導老師。經過密集與孩子們共同生活、創造的八年之後,於2017年正式成為台灣華德福教育合格師資,2018年取得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現任花蓮縣復興國小美術課教師及東華角落藝術教師研習講師。曾任東華幼教系彩繪藝術教師研習講師、花蓮縣美崙國中濕水彩創作社團老師及花師附小課後安親藝文創作班指導老師。
#感恩花東文教基金會瑜芬執行長大力支持
#課程學費由基金會部份贊助
#歡迎轉貼及分享
#歡迎全台講座邀約
#用愛與知識推動一個更好的世界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中文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醫師之路>>
轉眼間,又到了這個時刻。對參加美國住院醫師申請的人來說,3月12跟 3月17號(前後)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身為一個外國醫學系畢業者(IMG, 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意即非美國醫學系畢業的申請者),多年的努力就看這兩天的結果了。即便對美國醫學生來說,這天也是個重大的日子。在這天,美國的準畢業生們會盛裝打扮出席系方辦的party。系主任會在party上面唱名,一一公布每個人錄取的醫院跟科別。台下的人都是期待又怕受傷害,跟戴分類帽一樣地刺激。
究竟,對一個外國醫生而言,通往美國醫師的道路是怎麼樣子呢?
首先,想在美國執業一定要先當住院醫師,只有通過執照考試是不行的。問題是住院醫師的名額有限,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錄取,如何搶到住院醫師的位置便成為關鍵。這跟台灣很不一樣。第一、台灣住院醫師容額大於畢業人數。第二、台灣醫師通過執照考試即可執業(只是沒有專科很難看健保項目)。第三、台灣醫師國考雖然跟美國一樣也是分三個階段,但每一個考試都只要通過都好,成績高低並不重要。記得當初班上大多數人都是考前一個月才開始準備。考試也以背誦為主,只要考古題有看過就能答對。問題….
USMLE(US Medical License Exam,美國醫師執照考試) 不是這樣子的遊戲啊!! (抱頭):
第一、就算台大醫科畢業的學生也都同意USMLE是他們考過最難的考試,沒有融會貫通去考穩死。第二、這個考試的成績會大大影響錄取機會,且一旦考過即不能再考。所以不管是聰明絕頂的印度人還是對考試在行的中國人,全職準備好幾個月都不見得敢去考,因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每個人都不只求過還要求高分。指考托福考差還可以重讀再來,USMLE…well,一旦考差美國路可能就此停止。而USMLE又只是這條路的第一步而已。
拿我參加的2017年來說,有3萬多人角逐2萬多名住院醫師的位置。乍聽之下似乎不難約有77%的錄取率。問題是美國醫學系畢業的醫師(American Medical Graduate, AMG) 幾乎全數錄取,錄取率高達95%。IMG卻只有50%。在IMG裡面又有部分是美國公民但因種種因素(大部分是考不上美國醫學院或是覺得美國醫學院太貴)選擇去加勒比海或是墨西哥讀書的,稱為US-IMG。這些人本來就是美國人,醫學系最後一年又幾乎都在美國醫院臨床學習,比我們這些真正的IMG(non US-IMG)更有優勢。在真正的IMG中,又以印度巴基斯坦的考生佔多數,要跟他們競爭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第一他們分數都高的可怕。很多醫學生都以到美國行醫為志向,很早就開始準備。第二他們英文即使有口音但普遍流利,醫學院上課是全英語教學,與美國接軌問題較小。台灣只有教科書用原文,上課還是用中文解釋,口說很差。第三他們在美國當醫師的人數眾多,關係(connection)強大。每個醫學系每年平均10+個人到美國行醫,菁英的醫學系更是超過90%都過來美國。台灣則是全部醫學系加起來一年不到10個。一路在台灣長大讀書的台灣囝仔如我,自覺素質不會比較差。但比賽跟限量一樣都是殘酷的。知道自己不差卻無法證明實力,也沒有人會同情你。如何在強敵環伺之下脫穎而出成為最大的考驗。首先,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成績,也就是之前提到的USMLE分數。成績是客觀的評量,在沒有背景支持下,是最容易了解一位申請者實力的工具。USMLE總共有四個考試,IMG必須要通過step 1, step 2 CK(clinical knowledge), step 2 CS(clinical skill)拿到ECFMG的證書之後才能參加住院醫師的申請。最後一關step3可以留到申請上再考。
Step 1總共有7個block,每個block各一個小時包含40道題目。7個小時內只有45分鐘的休息時間包括吃中餐。在台大語文中心考的時候可能左邊在考托福,右邊在考GRE,考到下午大家都走了就剩你一個人還在考。科目的話跟台灣的國考一試差不多,有病理生化藥理等基礎醫學科目。Step 1雖然是考基礎醫學,但題目設計幾乎都是用臨床題呈現。看完題目要先判斷在講甚麼疾病,再去想背後的生理藥理生化機制才能選出答案。選項的數目沒有上限,可以從A一直到Z。每個題目作答時間平均1.5分鐘,花看題目可能就要花45秒。不要說是檢查了,連答題時間都快沒有。
第二階段Step 2 CK(clinical knowledge),考臨床知識。比step1多了一個block,考試時間8個小時,一樣只有45分鐘的休息時間。
第三階段step 2 CS(clinical skill)考驗臨床技巧,跟台灣的OSCE一樣,但過程比台灣嚴謹,除了問診之外還加考病例書寫以及診斷。考試有12關,也就是有12個標準病人(standard patient,經過訓練的假病人)呈現12種不同疾病。考生每關停留15分鐘問診,10分鐘寫病歷。評分則看三個項目: 問診技巧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CIS), 英文口說能力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 (SEP), 以及綜合能力Integrated Clinical Encounter (ICE),每個項目都必須要達到一定水準才能通過。這個階段最有趣的部分就是上網找練習對象。我的練習對象遍及世界各地,包過泰國、奈及利亞、尼泊爾、瓜地馬拉及中國等。練習的時候一個人當標準病人,一個人當醫師相互練習。
這三個考試通過後會拿到一個ECFMG(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證書,承認了你跟美國畢業的醫師同等學歷後便有資格參加住院醫師申請。拿到這個證書本身沒甚麼難的,要合格只要贏過10%的人就行,重點是成績高低成績高低成績高低(很重要所以講三遍!),一般IMG的目標都是要至少考個高於美國醫學生AMG平均的成績,這樣才有說服力要求別人收你。再來影響錄取率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 美國臨床經驗(US clinical experience, USCE)/推薦信,簡單來講就是人脈。
我們常常講「有關係就沒關係」,還以為靠關係是華人社會的專利,殊不知美國更講求人脈,很多工作都必須有推薦才進得去。linkedin會紅不無道理,畢竟大家都怕收到怪人。IMG原生國家醫師的推薦信幾乎起不了作用,美國人只相信美國醫師的推薦(不一定要是美國人,但一定要在美國有位置)。這個要求對有背景的人(譬如爸爸就是醫師)來說相對簡單,但我們這些沒權沒勢的人,要怎樣讓人家願意推薦? 最好的方法就是申請醫院見習,並且在這段時間好好表現拿推薦信。醫學中心教授的推薦信很有份量,一封來自知名醫院的強力推薦信跟一張川普卡(Trump card)一樣,一出手對方完全無法招架。但見習期間壓力很大,跟美國名校醫學生一起run不僅英文要好,臨床知識還要比他們豐富才行,若沒有特殊表現教授怎麼會注意到你?
申請每年九月正式開始。申請者將資料統一上傳到一個叫做ERAS ( Electronic Residency Application Service)的系統,報名喜歡的醫院,接下來就是等待面試了。這個過程也是大有學問,每個醫院喜歡的申請者不盡相同,有的喜歡剛畢業的,有的喜歡成績高的,有的喜歡有經驗的,申請者必須在眾多醫院的項目中找出最有可能錄取的去投,每投一家報名費就多26塊美金。光內科一科就有400多個項目(program),全部報名的話費用超過一萬美金(30萬台幣)所以不可能全投。一般人都是投100至200家,但在這個大紅海時代投200家以上的IMG也大有人在。
為什麼我們需要報名這麼多醫院呢?絕對不是錢太多,而是因為拿到面試(interview,簡稱IV)的數目跟錄取的機率成正比。粗略的統計是每拿到1個IV便增加10%的錄取機會。競爭力高的申請者可能每投5家就拿到1個IV,弱的申請者投了200家也拿不到一家,但平均來講投10中1就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一個醫院是否發你面試是看你的書面資料,但最後決定要把你排在第幾名就是看你的面試技巧。有很多人即使拿到了不少面試最後還是沒上,也有只拿到一個就上的,每一步都不能鬆懈。最後我總共拿到了22個面試,去了17家,在10月到1月份這三個月內去了美國各地十幾個不同城市,相當花錢又花力。
面試季大約在1月底結束,申請者此時會將所有去過的面試排序(rank),每個program也會將面試者排名。有去參加面試不表示最後program會rank你(將你排在名單上)。有些醫院發100個面試,最後排名50位,錄取18位。有的醫院發300個面試,最後排名200位,錄取30位。同樣的,面試者也不見得要將每個面試的醫院都放在志願表上。面試之後發現自己不適合就千萬不要填,一旦放上去就有錄取這家的可能。兩造將排序表/志願表交到NRMP(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後,系統會用一套極為精密的演算決定每位申請者最終去處。這套演算法曾經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詳細的步驟極為機密,沒有人知道步驟確實是如何進行的。
當上美國住院醫師的過程就是這麼耗時又耗力,花一兩年準備是跑不掉的。除了要有實力之外,花的錢更是難以估計: 1. USMLE考試報名費 : 3000+ USD 2. 去醫院見習學費: 1000+ USD 3. 報名醫院費用: 3000+USD 4.文件準備、面試準備: 1000+USD 5. 面試的機票食宿費用: 每去一家粗估300塊USD,10家保守估計3000美金。其他的還不算面試季待在美國的費用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加起來,台幣30萬絕對跑不掉,很多人更不只花了這個費用。Well,如果你問我當美國醫師這麼困難,你覺得值得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台灣的醫療水準其實很高,醫師的薪水在台灣也可以過得不錯。但在美國當住院醫師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們提供了一個跟全世界菁英競爭的舞台。在這裡每天我都會察覺自己的不足,藉由努力讓自己更好更進步。無論最後我是否會一直待在美國執業,這整個過程都幫助了我成為一個更好的醫師以及更強壯的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汗水灌溉的果實總是特別地甘甜,我期許自己能夠不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