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肌肉重大突破登上《Science》,多國科學家聯合實現全新驅動機理
作者 雷鋒網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11 日 0:00 |
2021 年,機器人已經「成精」了,公然吵架、組團熱舞再也不是人類專屬。在許多人心裡,機器人還是僵硬、機械甚至冰冷,即便如此,技術日新月異,柔性機器人快速發展,我們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也該打破了。
科學家設計的軟體機器人外形可謂五花八門,比如:
磁場驅動的軟體機器人,看上去像花瓣。
會奔跑、能游泳、能舉重物的「小獵豹」。
可用於軍事行動的隧道快速挖掘機器人。
其實,軟體機器人的設計往往與一種智慧材料有關:人工肌肉。最近這領域中國科學家聯合美、韓、澳等多國學者有了新突破。
相比傳統人工肌肉,這次設計出的人工肌肉有無毒、驅動頻率高(10Hz)、驅動電壓低(1V)、高比能量(0.73~3.5J/g)、高驅動應變(3.85~18.6%)、高能量密度(高達 8.17W/g)特性。
奈米碳管線為何物?
2021 年 1 月 29 日,題為「Unipolar-Stroke, Electroosmotic-Pump Carbon Nanotube Yarn Muscles」(單極衝程、電滲泵奈米碳管線肌肉)的論文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論文出自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江蘇大學(智慧柔性機電研究所)、常州大學(江蘇省光伏科學與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南韓漢陽大學、首爾大學、澳洲臥龍崗大學、迪肯大學等團隊。
論文題目有個看起來高深的詞「奈米碳管線」(Carbon nanotube yarns)。談研究細節前,先來解決一個問題:奈米碳管線為何物?
奈米碳管線源自奈米碳管,這是具特殊結構的一維量子材料,徑向尺寸為奈米量級、軸向尺寸為微米量級、管子兩端基本都有封口。外形上,它是由呈六邊形排列的碳原子構成的數層同軸圓管,層與層之間的固定距離約 0.34 奈米,而圓管的直徑一般為 2~20 奈米。
據了解,奈米碳管為一維奈米材料,重量輕、有完美連接結構,因此有獨特力學、電學、化學性能。基於這些特性,奈米碳管線也應運而生。據字面意思可知,這是透過拉伸和鬆弛、碳基奈米管纖維製成的緊密絞合線。
不同於普通線,奈米碳管線其實是種超導體,還可當電池使用。早在 2011 年,德州大學就與美國企業展開合作,致力將奈米碳管線推向市場。
2017 年,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又研製出名為 Twistron 的奈米碳管線。
研究團隊的李娜博士受訪時表示:
這些線本質上是種超級電容器,但無需外加電源充電。因奈米碳管與電解質的化學電勢不同,當線浸入電解質時,一部分電荷會嵌入。線拉伸時,體積減小,使電荷相互靠近,電荷產生的電壓增高,從而獲得電能。
2014~2016 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楚合濤至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接受訓練,正是自那時起,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課題組與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 Ray H. Baughman 教授課題組,開始了有關奈米碳管線人工肌肉的研究。
這次正是博士畢業生的楚合濤為論文共同作者之研究。
人工肌肉性能達到新突破
那麼,奈米碳管線和人工肌肉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論文介紹,滲透離子(不論正負)會影響著長度、直徑的變化,因此奈米碳管線可用作電化學致動器。據悉,奈米碳管線人工肌肉是典型的智慧材料,主要透過熱、電化學兩種方式驅動,兩種驅動方式有差別。
根據熱力學定律,熱驅動受卡諾循環效率(Circulation efficiency in Kano,一高溫熱源溫度 T1 和一低溫熱源溫度 T2 的簡單循環)制約──比電化學驅動能量轉換效率更高,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基於這點,研究團隊構建全固態肌肉(all-solid-state muscle)。透過向線滲透帶電聚合物,纖維開始部分膨脹,隨著離子損失長度會增加,增加肌肉的總衝程。
哈爾濱工業大學表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透過聚電解質功能化的策略,可達成人工肌肉智慧材料的「雙極」(Bipolar)驅動轉變為「單極」(Unipolar)驅動(如下圖),同時發現人工肌肉隨電容降低、驅動性能增強的反常現象(Scan Rate Enhanced Stroke,SRES)。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效果:
做到單一離子嵌入、嵌出的「單極」效應,解決「雙極」效應反向離子的嵌入、嵌出引起的性能降低問題,提高工作效率與能量密度等性能;
人工肌肉隨掃描速率增加,驅動性能增加,解決了傳統人工肌肉驅動性能的電容依賴性問題。
哈爾濱工業大學認為:
此重要突破解決了人工肌肉驅動性能的電容依賴性問題,為後續設計具有無毒、低驅動電壓的高性能驅動器提供新的理論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此突破在空間展開結構、仿生撲翼飛行器、可變形飛行器、水下機器人、柔性機器人、可穿戴外骨骼、醫療機器人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關於作者
早在 1990 年代初,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就確立智慧材料與結構的研究方向。哈工大在這領域的探索離不開一個名字──冷勁松。
冷勁松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專業,2004 年起擔任哈工大航天學院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教授、博班導師。
1992 年起,冷勁松就開始開展智慧材料系統和結構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材料系統和結構系統、光纖傳感器、結構健康監控、複合材料結構設計和工藝技術、可變翼飛行器、結構振動主動控制、光纖通訊和微波光電子器件、微機電系統等等。
另外,冷勁松也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 Nano Materials 擔任主編,《Smart Materials & Structures》和《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等國際雜誌擔任副主編。2006 年入選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07 年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8 年當選歐洲科學院物理與工程學部外籍院士(Members of the Academia Europaea)。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正是冷勁松。
2020 年 3 月 4 日,冷勁松教授團隊與美國馬里蘭大學 Norman M. Wereley 教授團隊的共同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Soft Robotics》,展示受象鼻啟發、可伸展/收縮的氣動人工肌肉基礎上設計的新型彎曲螺旋可伸展/收縮氣動人工肌肉(HE-PAMs / HC-PAMs)。
這次研究,將使團隊在人工肌肉方面的探索更深入。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2/11/unipolar-stroke-electroosmotic-pump-carbon-nanotube-yarn-muscles/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在 通勤學英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日跟讀單元 550】塑膠污染程度惡化 深海動物亦受其害
摘要:
Of the 90 individual creatures the team dissected, 65 — over 72 percent — contained at least one plastic microparticle.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said it was unclear if the particles had been ingested by fish at higher depths which then died and sank. But when the team analyzed the fibers — most of which appeared to be clothes fabrics such as nylon — they found that the plastics’ atomic bonds had shifted compared to brand new material, suggesting they were several years old.
在研究團隊解剖的九十個生物個體中,就有六十五個──超過百分之七十二──含有至少一個塑膠微粒。這份發表於期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的研究指出,目前無法確知這些分子是否是被深度較淺的魚類攝食,然後這些魚死亡後沉入深海。不過,當研究團隊分析這些塑膠纖維時──絕大部分似乎是尼龍等衣物織料──他們發現,跟全新的塑料材質相比,海底生物體內發現的塑膠原子鍵已經改變,表示它們已經存在多年。
15分鐘跟讀世界各地時事趣聞的錄音檔,一步步提升英語口說與聽力!
想要收到每日通知?加入通勤學英語粉絲團並訂閱官網跟讀單元!
官網: www.15mins.today
更多跟讀文章: https://pse.is/E8BNC
用Apple Podcast收聽: https://pse.is/DLMCK
用Spotify收聽:https://pse.is/DQQHL
#15minstoday
#英語即戰力
https://pse.is/EWSLQ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he 3rd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gineering & Natural Sciences
APICENS 2014
August 15-17, 2014@ Singapore
Website: http://www.apicens.org/
Email: apicens@apicens.org
Submission Deadline: April 30th 2014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gineering & Natural Sciences (APICENS 2014) is for the scientists, scholars, engineers and students from Universi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industry to present ongoing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hence to foster research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This conferenc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legates to exchange new ideas and application experiences face to face, to establish business or research relations and to find global partners for future collaboration.
English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conference. We welcome paper submissions. Prospective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full (and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which is NOT submitted/published/under consideration anywhere in other conferences/journal) in electronic (WORD only) format through the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or via email. The 2014 APICENS covers, but not limited to System and Naval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Geosciences and Petroleum Engineer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Sciences,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Important Dates
Paper Submission Deadline: April 30th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May 15th 2014
Final Submission & Registration: June 5th 2014
2014 Conference Dates: August 15th-17th 2014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最新影響指數- 實時趨勢預測 ... 的相關結果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Impact Factor Prediction System is now online. You can start share your valuable insights with the community. Impact Factor ... ... <看更多>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的相關結果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m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看更多>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Home - Springer 的相關結果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uses of materials · Publishes reviews, full-length papers, and shor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