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草國際新聞 中國振華數據情蒐全球240萬人 臺灣政要、名人、罪犯都入列!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中國情蒐的材料!中國振華公司情蒐全球 240 萬人,建立起龐大資料庫,多國政要、名人、罪犯都在其中,引起全球關注,擔憂可能是中國情報收集的一部分。臺灣部份則有前總統 #馬英九、外交部長 #吳釗燮、民進黨秘書長 #洪耀福、立委林昶佐之妻 #Doris 、藝人吳克群甚至是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等多人入列,範圍包括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名人及罪犯。
該消息是自臺灣時間上週一(14)由澳洲媒體《ABC》與《澳洲商業評論》首先揭露,隨後印度《印度快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日本《讀賣新聞》、美國《華盛頓郵報》、加拿大《環球郵報》等媒體紛紛發表本國人士遭情蒐的情況。《自由亞洲電台》在 9 月 15 日揭露解密資料庫中有至少 2,900 名臺灣人,並公佈一部分解密名單。《蘋果新聞網》則在週日(20)解密其中 1480 位臺籍名單。
#資料規模有多大
媒體報導指出,在已被外界破解的25萬名單中,已知至少有 5 萬 1,000 名美國人、4 萬名英國人、3 萬 5,000 名澳洲人、 5,000 名加拿大人與 558 名日本人在內,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平民、或是與「關鍵人物」有過接觸的周邊親友。目前仍不確定其他數百萬人的資料細節,對該公司取得數據的途徑與監控邏輯也不清楚。
這個龐大的資料庫是由中國「深圳 #振華數據 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建置。該公司將其命名為「#海外核心信息庫」(#OKIDB: Oversea Key Information Database)。根據 Wayback Machine 2019 年對該公司官方網站抓取的頁庫存檔,這個資料庫由四大子資料庫:人物庫、機構庫、資訊庫、關係庫所組成。
同樣在該公司 2019 年的網站中,出現了強調包括媒體機構重要人物的「媒體數據庫」、包括軍隊領袖、高級軍官的「軍事人物數據庫」,其他還有「智庫數據庫」以及「政治人物數據庫」。此外,該公司也提供客戶「全方位的境外數據採集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暗網數據」。
#資料是怎麼收集的
根據多國媒體報導,資料庫涵蓋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學者、名人及罪犯。這些人被建置包括家庭地址、生日、電子信箱、婚姻狀況、照片、社群媒體帳號(Faceobok, Twitter, LinkedIn, T 等等)、法庭文件與犯罪紀錄的個人資料。澳洲《ABC》表示,其中還包括銀行紀錄、工作申請與心理分析資料,相信部份資料來自「暗網」。
《蘋果新聞網》的報導指出,該資料庫中使用了 Dow Jones 所開發的綜合型跨國新聞資料庫 Factiva 蒐集相關資訊。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的設計與 Factiva 相近。
這批資料對人際關係著力頗深,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名單中,甚至包含了某些人士的「前女友」。此外還有已過世的人物,其中最久遠者為1979年過世的前臺北市議員潘天祿(前國民黨立委潘維剛,現任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之父)。沃草編輯推斷,這可能是是針對新聞、個人關係或是法庭文件進一步分析、整理而另外建置的關係人物。
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其所掌握的資料中,有3000多人被給予 1-3 的評級,其中「 1 」多半為具有直接影響力者,如市長、高階文官、公務員等;「 2 」則為這些人的親友;「 3 」則為罪犯,多數為經濟罪犯。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罪犯名單中,也不少是屬於經濟犯罪。
《華盛頓郵報》則表示,該資料庫不乏直接自 Factiva、LexisNexis、LinkedIn 等美方資訊源直接複製貼上的內容,其中大部份社交媒體資訊,似乎都來自於可以公開存取的帳號。《華郵》引述了一名不具名的專家評估,認為其中可能有重要的資訊內容,但仍不足以作為軍事或情報蒐集上有用的資料。英國《每日電訊報》則指出大部分的學者資料,似乎來自對公開資訊的網路爬蟲。《環球郵報》則稱在 16, 000 份提及加拿大的資料做分析之後,發現很大一部份似乎直接取自 Crunchbase 一類的公開索引資料庫。
此外,《華盛頓郵報》與《每日電訊報》都指出,資料庫中有針對英、美軍方人物與軍艦活動的訊息整理。《每日電訊報》即指出英國國防參謀長 Nick Carter 等人名列其中,但多數為美國軍方人物。《華盛頓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對艾森豪號( USS Dwight Eisenhower)、尼米茲號( USS Nimitz)航母都有指定 ID ,收集分類相應的社群貼文與網站內容。《華郵》報導,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 John M. Richardson 、前代理海軍部長 Thomas Modly 也名列其中。在資料庫的軍官檔案上,還以中文粗略地註記其服役、培訓經驗。
#資料庫拿來做什麼
儘管部份資料可能來自暗網,但不少專家認為,振華的 OKIDB 資料大多來自公開訊息,也欠缺進一步的分析整理,欠缺進一步的利用價值。其資料雖然較劍橋分析所蒐集的精密,但數量卻比劍橋分析所所蒐集的上千萬份資料相去甚遠,一般認為,也無法用於資訊戰。
但專家們仍不排除這些資料有供作情報或軍事部門使用的可能性。這是因為中國向來積極收集各類公開資料。此外,中國在 2017 年通過了《國家情報法》,規定民間企業有協助國家蒐集情報的義務。此外,《華盛頓郵報》指出,該公司曾申請涉及抓取新聞和訊息,管理數據、處理視頻以及社交媒體操縱(manipulation)的專利。此外,該公司也在 2019 年 9 月註冊了「模擬社交媒體互動」的專利。
雖然沒有證據指明中國官方或軍方直接掌控振華數據,但該公司與中國官方、軍方確實有相當程度的連結。網站首頁上便放上「聚合全球數據 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語,也高調宣傳振華與多家與中國官方、公安、軍方關係密切的企業如拓爾思、華融、中譯語通有合作關係。甚至在公司的微信公眾號「 99 所」,還曾發表與中共官方立場接近的批評香港民主運動文章。這些因素,都令專家們對振華是否僅是進行一般的商用資訊蒐集表示懷疑。在印度,官方已經成立專家委員會調查此事。
在回覆《環球郵報》的實地採訪時,振華職員也不避諱地告知客戶包含中國政府與軍方。但在回應英國《衛報》的採訪時,該公司的孫姓主管卻否認與官方、軍方有所往來。
這份資料是由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學者鮑丁(Christopher Balding)與澳洲網路安全公司 Internet 2.0 創 辦人波特(Robert Potter)揭露。他們向數家新聞機構提供了一份部份基礎數據庫。鮑丁指出,他在 2019 年時收到告密者提供這份資料庫的資料。在與波特的 Internet 2.0 合作後,下載並重建了約10%的完整數據庫,估計約有 1TB 的文本。
鮑丁是財經與經濟政策教授,曾於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任職9年,因發起抗議中國政府施壓審查國際研究期刊的跨國聯署遭到「人身威脅」,在2018年離開中國,轉往越南傅爾布萊特大學(FUV)任教。
澳洲《ABC》報導指出,振華宣稱他們在海外有20個資料收集節點,其中兩個確認在美國堪薩斯州與韓國首爾。《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的作者 Clive Hamilton 向《ABC》表示,這幾乎可以肯定在澳洲有一個。一位五眼聯盟的情報官則稱呼這種情報收集方式為「馬賽克式的情報收集」,只有當資料被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時才有意義。這與西方的情報收集方式並不相同。
Facebook 與 LinkIn 的發言人皆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樣的收集違反了公司政策。 Facebook 表示已經封鎖了振華公司並向其發信要求停止行為。 Twitter 則表示與振華公司之間沒有任何資料共享協議。
針對各國的質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 16 日表示,他注意到振華公司已公開作出回應,表示有關報導與事實嚴重不符。有關公司已明確表示,「他們是一家私營企業,客戶是研究機構和商業團體,不收集數據,只做數據整合,有關數據都是互聯網上公開的數據。」
📰 臺灣蘋果系列報導 https://waa.tw/ZoT4ot
📰 澳洲ABC https://waa.tw/3TRyTi
📰 美國《華盛頓郵報》 https://waa.tw/THHqOz
📰 加拿大《環球郵報》 https://waa.tw/ND7i5a
📰 英國《每日電訊報》 https://waa.tw/USfAS9
📰 美國《自由亞洲電臺》 https://waa.tw/svIG1G
#中國滲透 #資安危機
🆖 「便當助理」不支薪專喬事、成中國滲透破口 公督盟:別讓立委名片成犯法通行證! https://waa.tw/M0LvqP
🆖 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數位身分證規劃不周,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死更快!」 https://waa.tw/yA3yIg
🆖 紐西蘭媒體爆:在野黨領袖赴中參訪、盛讚中國,竟是中國間諜嫌疑人華裔議員楊健牽線 https://waa.tw/HWcpdb
------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a.tw/fRm7DF
FB_watchout.tw|[email protected]|TW_watchoutTW|TG_WatchoutTW
「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的推薦目錄: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全職獵人FullTime Headhun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心得] 使用Linkedin建立人脈- 看板Sala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建立公司專頁重不重要?來看Amazon、Pinterest 與Netflix 如何 ...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設定企業管理平台和粉絲專頁權限 - Facebook for Developers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我怎麼用LinkedIn- 基礎篇 - 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Facebook 企業管理平台教學全攻略Part2 - adHub 經緯廣告科技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外貿社媒運營系列| 17款必備的Facebook營銷工具,必須收藏!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數位行銷的10堂課|SEO x 廣告 x 社群媒體 x facebook洞察報告 x Google Analytics(電子書) 的評價
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在春節年假前讀完《2030轉職地圖》,剛好跟同輩親戚開啟職場話題。想年後轉職?仍舉棋不定?有中年危機?
🙋大家在不同的年齡層與行業之間,聊出許多想法與火花。普遍問題不外乎以下3種類型:
☑️ 屈就低薪卻無從抉擇職涯
☑️ 對前往海外工作充滿憧憬
☑️ 意識到中年被淘汰的危機
📝這篇文章分享我認為這本書最適合的族群,我從32則職涯分享學到的3件事,最後是我應用這本書做出的實踐行動。
-
圖文好讀:https://readingoutpost.com/sandys-recruitment-note/
-
《2030轉職地圖》的作者是具有20多年國際獵頭經驗的蘇盈如(Sandy Su),她跳脫傳統框架在英國進修日文系,再前往日本從事獵頭工作,把海外旅居多年以及接觸國際人才的豐富經驗,精煉成這本專門寫給台灣工作者的職涯規劃操作手冊。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這本書有兩大看點。首先,Sandy歸納多年來的觀察,列舉出求職者最該具備的8大軟性技能,在每一則轉職故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功用。其次,書中展示了32則真人真事的轉職案例,範圍涵蓋海內外許多國家,職業跨界程度更跨到令人難以想像。
很應景地,我在春節年假前讀完這本書,剛好跟同輩親戚開啟相關話題。在不同的年齡層與行業類別,聊出了許多的想法與火花。年輕該選擇安定還是冒險?這麼多種職涯道路,究竟該怎麼選擇?挑選後又如何定下心來專心衝刺?
面對各式各樣、排山倒海而來的職場資訊,不免令人感到壓力山大。但這本書就像一張航海圖,讓求職者自己掌舵,決定前往何處。這篇文章分享我認為這本書最適合的族群,以及我學到的三件事:最重要的軟實力、訂做職涯地圖、保持備戰狀態。
-
【這本書適合什麼族群】
-
🎯25歲才剛踏入社會不久的新鮮人
許多新鮮人對一開始接觸的工作感到迷惘,我該先追求安穩嗎?還是放手轉職闖闖呢?這是我想一直做的事情嗎?這本書提醒:「眼光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要有踏出舒適圈的覺悟,書中的各式職涯案例提供了最佳的思考養分。
-
🎯對海外、跨界工作有所嚮往的人
書中特別分享台灣、日本、英國、中國、歐洲的跨國工作案例,揭露如何適應職場文化到跨界轉職的各種心法。從這些故事中,你或許會改變對於跨國工作的舊有憧憬:「許多人自稱跨國工作者,其實只是跨出國家的國界,並沒有跨出工作的國界。」
-
🎯30歲左右對職場迷惘的資深老鳥
本書尾聲的這句話敲響了我的警鐘:「如果隔天起床,發現工作沒了,該怎麼辦?」也值得所有在職場打滾的老鳥深思,自己是否建立了足夠的能力、實力,去面對職場中的黑天鵝事件?例如:公司沒落或倒閉、中年裁員潮、被AI取代工作…等。
-
【1.最重要的3項軟實力】
-
書中的這句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企業給的薪水並不值錢,真正有價值的是在職場中磨練出的軟性技能。」實在是不能再同意更多,普通調薪一般是平緩的增幅,但提升軟實力帶來的升遷、轉職、跨界整合,才是職涯中最大的增值。
Sandy整理多年的獵頭經驗,把職場中的「軟性技能」條列成以下八項:持續學習、創造力、自發性、領導力、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能力、人脈網、狼性。接著列出我認為由內而外,最重要且值得提升的三個軟實力:
-
🏷️內部心態:持續學習
這是我認為最該養成的習慣,也是眾多轉職故事裡,共同出現的特質。我最擔心聽到下屬說出:「我做好本分內的事情就好。」隨之而來的,大部分是安逸、卸責、不思進取的表現。持續學習新事物、承擔舒適圈外的業務,才能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拓展。
-
🏷️局部專精:問題解決能力
在職場中隨時提醒自己,是否只提出了「遇到的問題」,卻提不出「問題的解法」?觀察到問題固然很好,但是對企業主與老闆而言,最在乎的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成本、時間。強化自己的專業底蘊,成為一個善於解決問題的職場達人。
-
🏷️外部拓展:人脈網
書中被提及最多次的關鍵字,非人脈網莫屬,尤其是「社交人脈網」和「專業人脈網」這兩個元素,貫穿書中幾乎每一則轉職故事。Sandy分享親身經驗,示範參與各式各樣社交活動的所學,又如何拓展與連接到專業領域的人脈網絡。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再一次體現了拓展人脈網的最佳示範。
-
【2.量身訂做自己的職涯地圖】
-
雖然職涯規畫沒有所謂的正確解答,但Sandy提供了三個具體可執行的方式:
研讀公司內部組織圖,理解卡位方式與升遷機率:運用書中教學的「公司內部組織圖」方式,分析任職公司的各種業務群,瞭解要獲得內部晉升,應該橫向拓展那些專業?該縱向強化那些專業?埋首苦幹的同時也別忘抬起頭看一下前方路。
掌握競爭對手動向與國際市場需求,鞏固自我優勢:重點在於,若觀察到業界人士正在紛紛離職或轉型,就該注意到大環境有新變遷的警訊。Sandy推薦用國際求職平台LinkedIn,去探索和觀察產業人才的動向,也留意是否該拓展新的能力。
反向運用職業性向測驗,置入履歷與面試作答當中:我也曾經做過許多種性向測驗,倒沒想過可以反向運用來替履歷加分。很喜歡書中這句話:「個人色彩與人格特質是無法被複製的」,瞭解自己的特質,有利於找到匹配個性的職場環境。
書中分享三個免費的線上版性向測驗工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看看:DISC(中文)、MBTI(中文)、Talent Q(英文)。
-
【3.隨時處在最佳備戰狀態】
-
在閱讀書中轉職案例的同時,我腦中不停冒出「倖存者偏誤」的質疑,這些大部分都是成功的故事,那些失敗的例子去哪了?但很快的,這個質疑被我自己釐清。我回顧了一些印象深刻的案例,特別去觀察他們曾經「失敗」的經歷,然後看他們「如何克服」。
透過這個回顧,我把主軸拉了回來,重點在於「如何讓自己隨時處於最佳備戰狀態」,而非膚淺地想複製別人的成功,或者只想走別人走過的路。機會是提供給準備好的人,努力備戰是培養底蘊,成功與否只待機運。沒有準備好的人,機會不會找上門。
從這本書中,你可以讀到許多跨國、跨界轉職的真人真事,可以進一步再發掘,這些故事簡單文字的背後,付出的是多少的準備與辛勞。隨時保持備戰狀態,為的就是突破求職的「天花板」,觀察台灣市場或者放眼全球市場的需求,讓自己成為不被淘汰的人才。
-
【後記:我的實踐】
-
我自己讀完《2030轉職地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認真地更新自己的LinkedIn個人檔案頁。說來慚愧,自從好幾年前建立帳號之後,在上面更新與維護大概不超過五次。這回運用書中概念,搭配出色的網路範例,把曾經的職涯歷程做了一次整理。
第二件事情是,自己著手分析「公司內部組織圖」,觀察跟自己比較相關、相對遙遠的業務領域,所需具備的技能和專業。透過俯瞰的視野,去思考橫向發展還缺乏的專業技能,以及縱向發展還缺乏的軟實力。
最後,推薦這本書給:邁入職場卻茫然迷惘的新鮮人、對跨國跨界工作仍充滿嚮往、想年後轉職卻舉棋不定、感受到中年被淘汰危機的職場朋友們,期許在這片職場汪洋中,助你找到自己的偉大航道。
-
#2030轉職地圖 遠流粉絲團 Sandy's Recruitment note
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全職獵人FullTime Headhun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仆街老闆》
呢個時勢仲有冇良心老闆?信老闆不如信自己。
想引用一句Marianne Williamson 的名言: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It is our light not our darkness that most frightens us.
We ask ourselves, who am I to be brilliant, gorgeous, talented and fabulous?
Actually, who are you not to be?”
呢幾日收到超過500個讀者嘅投稿,內容都係異口同聲控訴自己公司嘅管理層對佢哋幾體貼幾有人性。節錄幾篇,因為要保障返當事人,以下內容會作出一定程度的修改。
1.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situation in the morning and reserve more time to go to work. Early traffic might be better, you may be allowed to leave early if you start work early. If you are unable to go to work due to traffic disruptions, the company will consider it on a case-by-case basis for leave deduction arrangement, having considered the traffic condition and the effect or the commute between your home and our office. We thanked all of you who tried your best to go to work these days. The situation may continue and please make sure you take extra care when you are commuting to work or after work. Your safety is important to us.”「您的安全對我們很重要。」
2. “Since many staff are still on their way to the office, please try your best to make your way to the office before 12pm. Absence is not an option.”
3.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HR and department to have a full record of attendance everyday. Please be reminded that if you anticipate you will be late to or absent from work, apart from your supervisor, please also notify HR in the same manner as sick leave or other unexpected leave notifications. HR will be flexible du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4. 「每一條Team嘅Team leader send返自己team每一位同事屋企住邊度同埋今日嘅更表俾我。有冇搞錯,我而家去日本旅行你都要俾屎我食?我知道香港依家好亂,但你哋唔可以有惰性!遲返工一兩個鐘冇問題,但係你哋都唔可以Home Office,公司有出糧畀你㗎!彈性上班但係唔等如唔使上班。地鐵封站,你唔識搭其他嘢㗎,有冇搞錯?係咪我唔喺度就可以亂嚟唔返工?」
仲有幾百個類似嘅老闆留言、Email。
經過今個禮拜之後,係咪突然間睇到人情冷暖、公司係藍定黃、老板係人定係鬼?
I hate to say it, but we are all parts of the Gear. 我哋只不過係一粒齒輪、一粒螺絲,係隨時可以被更換同埋被取代。外資企業有制度有文化,絕對唔容許下屬因為政治或者私人原因去影響公司嘅運作;中資企業更加唔使講,每逢大型運動當日,都會叫同事打卡返工或者開大會去點人頭,有啲公司HR Department仲會有一個“Watch List”,監控比較「不合群」嘅同事。呢個時勢搵個良心好老闆真係好難。香港人而家除咗煩自己、煩屋企、煩無理取鬧嘅伴侶、煩Loan、仲要擔心出街吸毒氣、警察暴力之外,仲要煩唔知道幾時會因為政治原因或者經濟走向俾公司炒。我哋始終係一粒螺絲,你老闆可能好攬好器重你,但係你老闆嘅老闆嘅老闆呢?出年經濟同埋就業市場咁差,總部一句話Cut Cost、Freeze Headcount、凍薪、裁員,你覺得係你走先定係你老闆走先?面對呢個社會我哋唔應該溫水煮蛙,面對自己份工作更加唔應該係咁樣,要時刻裝備自己。
由八月份開始,做咗超過百零個Career Coaching,當初做Career Coaching嘅原因除咗係因為香港冇呢種服務之外,仲想用我嘅經驗去回饋社會,幫助更加多有需要嘅人(講真,你見獵頭,佢哋真係冇乜時間同心機去教你點樣見工同埋寫履歷表,就算相熟嘅都係咁樣話。)無論收費同不收費,我都盡量做到超時,一般會做70-80分鐘,甚至個半鐘頭。通常我第一句都會問求職者:「你今日想拎啲咩走?」令我震驚嘅係,超過九成嘅人都會同我講以下呢番說話:
「可以拎啲咩走吖?我好想走,但係唔啦,做生不如做熟,我咁嘅年紀同埋經驗,出去點會搵到工。」
「依家公司老闆對我唔錯,雖然佢係藍,但係出邊搵工好麻煩,同埋我都好耐冇見工,唔知道點樣去面試。」
「我好似好Jumpy,學歷又唔夠好,都係穩穩陣陣算啦。」
「我份CV成Pat屎咁樣,應該都唔得㗎啦!」
「太耐冇見工,真係唔知道點樣去見工同埋表達自己,自己講嘢講到一嚿嚿。」
我心諗,咁你又比錢同我見面嘅?
冇人天生就係一個A grade Candidate,都係透過成功及失敗嘅經驗同埋時間去累積自己嘅Achievements及工作經驗。
你缺乏一樣嘢,你咪做啲嘢去加強囉。修讀一個課程,對自己有自信少少,抽半日時間係屋企整理一下自己嘅履歷表,甚至搵我做Career Coaching都好,Do something!天下無不勞而獲嘅事,就算你唔搵工係工搵你,你都要俾人知道你嘅存在,你都要改你自己嘅LinkedIn,等潛在僱主或者獵頭可以搵到你。記得我當初啱啱入行嘅時候我個性比較內向,怕羞甚至係慢熱。我一開始打電話甚至見Candidate嘅時候我都盡量揀一啲比較嘈吵嘅環境打電話或者放工後去見,因為唔想俾人聽到我把聲或者俾人知道我點樣去同人傾計。有陣時甚至用手提電話落樓打電話俾Candidate,因為好驚當時的上司話我做得唔好。但係有一日我突然間開竅,心諗冇理由做獵頭做到咁樣,我開始瘋狂打電話,甚至一個星期見大約20個Candidates,慢慢建立返自信同埋技巧。
「我們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而感到害怕。
而是因為我們無法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才感到害怕。我們問自己:『我就是那個天賦異稟、絕頂聰明的人嗎?』
事實上,有什麼你做不到的呢?
我們生來就是要證明自己有上帝賦予的榮耀。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光時,我們不知不覺也給予別人同樣的希望。」文章開頭段文字係咁樣翻譯返嚟。
花開花落,花枯萎了,明年會再開;時間,卻不會回頭。好好善待自己,相信自己,唔好覺得自己個學歷唔好,唔好再覺得自己嘅CV jumpy,唔好再話自己唔識面試,唔好再同我呻自己上司幾差幾無理幾藍色,今日開始行前一步,你嘅未來係掌握係你自己嘅手上面。
工冇咗咪搵過第二份囉。

🌀🌀🌀
廣告時間:愚公計劃Vol.3已經搵到獵頭同埋現任HR組成一個團隊,亦都有兩三間公司當日會出席做招聘服務,我亦同出版社講咗抽出100本書免費送出今次有份參加嘅大學生。依家好積極搵緊場地,希望盡快落實日期時間地點名額。
廣告時間2 :唔知道有冇讀者係識網站網頁設計?說來慚愧,我自己間獵頭公司仲未有網站,而家打算整一個網站,出面太多藍色公司,與其出錢俾藍色嘅公司,不如出錢搵一班有心嘅黃色手足去幫手。同埋我本人嘅專頁及公司嚟緊都會有好多Projects,我有好多設計上嘅Tasks。如果有大學生或者啱啱畢業嘅手足歡迎PM查詢。放心,價錢會比出邊Reasonable.
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建立公司專頁重不重要?來看Amazon、Pinterest 與Netflix 如何 ... 的推薦與評價
而我也透過此排名,比較了消費者心目中最愛的前四名品牌,在經營LinkedIn 公司頁面上有沒有也是如此吸引人呢? 公司首要頁面有三個框架,公司頁面以及 ... ... <看更多>
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設定企業管理平台和粉絲專頁權限 - Facebook for Developers 的推薦與評價
在「建立Meta 企業管理平台帳號」對話方塊中,點擊繼續。 輸入公司名稱、選擇主要粉絲專頁,然後輸入您的姓名和公司電子郵件地址。 點擊建立企業,隨即顯示企業 ... ... <看更多>
linkedin無法建立公司專頁 在 [心得] 使用Linkedin建立人脈- 看板Sala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實力 vs. 人脈
「你會什麼不重要,你認識誰才重要」這句話雖然有些過火,但不得不承認有幾分道理。
小時候常被告誡人脈很重要,長輩也時常請託他人協助家中晚輩像是找工作一類的事。
當時內心非常鄙夷,時不時跟大人爭論人脈的觀點,認為實力才是一切。經過這幾年的
歷練,重新思考了人脈這件事。如今想想當時實在是太自大(但現在也沒有認同自家
長輩的觀念就是了,他們總是認為只要認識誰誰誰就夠了,想太多)。
先說結論好了:實力與人脈同等重要(咦?這不是廢話嗎?)。
但如果無法兼顧,實力優先。
就說找工作這件事好了。仔細想想才發現身邊不少人拿到目前的工作其實都不是
透過人力銀行或是公司招募網頁,而是透過師長、同學、或親友的介紹,包括我自己。
這公平嗎?當然不,但請試著從HR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HR的工作不是找一個「最優秀」
的人,而是找一個「能處理工作」的人。一個缺貼出去,履歷肯定如雪片般飛來。
要在幾百上千封履歷中挑出合格的人選來面試本身就是繁重的工作,更何況這些
看似光鮮亮麗的履歷誰知道是真是假?相反的,如果是自己信任的長輩或朋友介紹的人,
理論上應該不會太離譜。只要對方能夠勝任工作,那人力需求的問題就解決了。
以我自己待的單位,有開缺也都是先從內部找起,找不到才對外徵人。總之,
信任是社會很重要的運作基礎(就連貨幣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
人脈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但又與友誼不同(雖然有蠻大的重疊),是比較功利的面向。
因此並不是說你認識了這個人,或是跟他出去吃喝玩樂幾次,人脈就建立起來了。
人脈的重點在於彼此資源的交換,這可以是資金、才能、情報等等,
當然也可以是人脈本身。
這邊要補充說明一下人脈本身也是資源這件事。這可能會引起誤會
「啊,既然如此那我要想辦法認識那些重量級人士」。
退一步講好了,就算你認識郭台銘,希望他給一份工作,或是一起搞些什麼,
憑什麼他就要聽你的?憑什麼非你不可?
重點在於自己可以貢獻什麼。
如果自己沒辦法提供與該人脈價值相對等的貢獻,自然而然會被所處的人脈遺忘。
最終擁有的,還是一個跟自己實力水準差不多的人脈。
每個人只要經營都會有人脈,但有實力的人擁有的會是具有影響力的人脈,
沒實力的人擁有的就只是可有可無的人脈。
Linkedin
既然談到人脈,就不得不說Linkedin這個服務。大家對它可能不太熟悉。
它跟Facebook類似,也是一種social network服務,但與個人私生活無關,
重點放在工作與職場這方面。個人頁面展示的是履歷。提供facebook「加好友」
類似的功能「connect」,把自己跟其他人連結在一起,connection就是自己的人脈。
不太一樣的是加facebook好友比較隨便一些,但加Linkedin connections會比較謹慎。
我自己是只會加同學、同事、比較熟的朋友、或是在工作上有往來的人。
原則上都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認為這個人不錯才會寄發邀請。
它有找工作這個功能,可以輸入職稱、關鍵字、或公司名等做搜尋。結果可以依照人脈、
國家、地點、產業別、工作性質等做篩選,付費的Premium使用者還可以根據薪水做篩選。
這邊說明一下人脈的篩選。在Linkedin人脈分三個等級,1st代表的是自己的人脈,
你本身就認識裡面的人。2nd代表的是"朋友的朋友"(這樣講不準確但較好理解),
你必須要透過自己的connections介紹才能認識2nd裡面的人。3rd以此類推。
如果搜尋出來的工作,應徵的公司是在1st connections,代表你的"朋友"在這間公司
工作,那麼機會就比其他人高不少,因為你可以直接請他轉交履歷。
此外,跟google一樣,搜尋結果的排序是按照人脈客製化的,
不論是你找工作還是HR找人。從這點來說,認識越多人確實越有利。
我建議大家就算目前沒有打算找工作,偶爾也該上去看看自己目前的工作,
市場上開出來的技能需求是什麼,不足的就補,免得到時被裁員。
打算跳槽換跑道的更要看,因為這通常需要比較長期的規劃。短則數個月,
長則一年以上。也是技能不足就趕快補。
其實從開缺的數量跟條件可以發現有趣的事情。
就我的印象,常聽到有人說美國經濟不好,但我看到的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例如在Linkedin以"Machine Learning"做關鍵字搜尋工作,美國出來1003筆,大陸86筆,
英國36筆,香港2筆,韓國18筆,日本6筆,新加坡4筆,台灣0筆。
以"Bayesian"當關鍵字搜尋工作,美國出現63筆,英國5筆,大陸、香港、日本,韓國,
新加坡,台灣均為0筆。(職缺會隨時間變化,而且每個人出現的結果也會不同,
所以僅供參考。不過大致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在量方面,美國的機會多到高出
其他地方一個數量級不只(不過這有可能是Linkedin在亞洲國家還沒那麼流行,
若是如此,顯示的職缺少就不意外了)。
不知各位是怎麼理解職缺數在經濟上面的意義,我自己的判斷是產業成長的力道
(應該還要參考其他數據,因為在產業成長達動態平衡的狀況下,
職缺數代表的應該是產業規模。我不是學這方面,只是一廂情願這樣認為,
有誤就請強者補充了。不過呢,職缺數是經濟的正向指標,這應該是沒錯的)。
雖然上面列舉的這些只是整個產業的一小部分,
不足以下「美國經濟很好,台灣經濟不好」這樣的結論。
但就我關注的領域,美國的情況確實是大好!
而在質方面也是完全不同。
這邊的質,指的是做這個職務所需要的技能。
大家可以比較同樣的職缺,例如consultant,在不同國家開出來的需求技能是如何。
台灣這邊開出來的條件比較空泛,但美國那邊的要求就比較高,有些需要程式與統計
兩方面的技巧。這代表臺灣跟美國兩個地方,相同的職務,工作內容與處理方法卻不同。
美國這邊把牛刀開出來了,代表在某些地方就是要用到牛刀。
看了這些職缺內容的描述,給我的印象是美國很重視數據與事實,
而且台灣跟美國產業發展水準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水平的。
用Linkedin還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資訊,比如說校友都在哪裡工作。
以114與外國某間理工宅為例,兩校性質雖然很相近,但校友從事的行業卻大不相同。
以下為某國外校資料,專出理工宅,但實際上很多畢業生都在金融界。據說有一半,
看來不假。
https://ppt.cc/G~Z8
下面是114的資料,不意外,就不解釋了
https://ppt.cc/OthH
人脈培養需要時間
人脈跟實力相同,都需要時間的培養。重點是多參與社群並盡可能的做出貢獻。
但實際上該怎麼做?以Linkedin為例,它有個群組的功能,跟facebook粉絲團類似,
主要目的還是討論,但有個特點是可以在上面貼職缺。上頭有許多不同主題的社團,
大都跟工作有關。社團內經常有人在工作上碰到一些困難上來發問,
如果你知道該怎麼解決,就告訴他辦法。久而久之你在這個團體就會有聲望。
要跟團體內的成員connect,特別是自己幫助過的人,就會比較容易。
其中比較有價值的是封閉性社團,基本上要加入都要符合某種資格
(例如校友才能參加校友會),需要板主審核。這種封閉性社團裡有不少好康,
例如一些資訊或職缺,只有社團成員才知道。
加入Linkedin的group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各行各業應該都有專門的社群
以不同的方式運作。總之大方向就是加入社群,接觸人群,為他人付出。
但這些都需要時間,非一朝一夕可成。
最後再說一次結論,實力與人脈最好兩者兼顧。但如果沒辦法還是以提昇實力為優先。
畢竟,有實力的人終究不會被埋沒。
--
學習,是不斷地知識解構再重建的一種過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50.44.19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