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情報】
『「至中狂人」魏斯安德森的電影世界,整理30部「私房愛片」』
魏斯安德森是當今影壇最有特色的導演之一,從形式上來看,幾近偏執的「置中」的構圖畫面,大膽撞色的色彩運用等皆極具辨識度,視覺上帶著濃烈的風格,而魏斯安德森也擅以幽默、誇張怪誕的表現方式來描寫悲劇,在喜劇表象的內裡,藏的是小人物們對於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事蹟,所以觀眾看來如此荒謬。
在這些荒謬中,魏斯安德森以幾乎不說教、不批判的姿態,展現對這些「魯蛇」角色們無比的包容性,在嬉鬧中表達對社會上這群人的關懷,魏斯安德森在電影架構的奇想世界中,逼近現實社會中的殘酷百態,並不動聲色的衝擊體制。
‼️去年在『電影神搜』寫了一篇安德森的介紹,有興趣的影迷可以看看👉https://bit.ly/2Jwpl23
然而,仔細觀察他的作品脈絡,會發現他喜歡的電影從美國經典、法國新浪潮、日本動漫等一應俱全,這幾年,安德森不斷談論自己喜歡的電影以及激發他靈感的電影,像是《犬之島》便含有黑澤明的影子,隨著安德森的電影生涯不斷發展,知名電影網站「IndieWire」整理出安德森多年來在各種採訪中提到喜愛的電影,共有30部。
其中包含法國新浪潮作者論代表者之一法蘭索瓦楚浮的經典名作《四百擊》(此作同時也是台灣名導蔡明亮的啟蒙電影之一),美國黑色電影名家比利懷德的《公寓春光》(本片也在今年金馬影展播映),也能看見伍迪艾倫、馬丁史柯西斯等紐約名導的身影,此外,像是英格瑪柏格曼、史丹利庫柏力克等影迷熟知的大導也位列其中。
日本導演則有宮崎駿、黑澤明和兩度金棕櫚得主今村昌平入選,值得一提的是,卡通影集《新世紀福音戰士》也在本次的片單中,最後,像是被廣泛認為是德國電影史上喜劇類型影響最大的導演之一劉別謙也是安德森的心頭好,劉別謙甚至有著「劉別謙輕觸」(Lubitsch Touch」)的風格美名。
綜覽這些作品,的確像是安德森會選擇的電影榜單,要是更想探尋安德森的電影世界,從這 30 部電影切入或許能找到一些創作軌跡。
如今安德森正在製作他的第10部電影長片《法蘭西快報》(暫譯,The French Dispatch),此作眾星雲集,包含安德森的老班底比爾莫瑞、奧斯卡影后法蘭西絲麥朵曼 、蒂妲絲雲頓、歐文威爾森、安德林布洛迪,此外也有如堤摩西柴勒梅德、蕾雅瑟杜等人,將在2020年由福斯探照燈發行。
《法蘭西快報》是一部充滿導演風格的喜劇劇情片,劇情圍繞在一間設立於架空法國城市的美國報社,時間背景則是 20 世紀,此作集結一系列出自「法蘭西快報」這個虛構雜誌中的故事,福斯探照燈甚至將這部電影形容為一部「獻給新聞工作者們的情書」。
以下就是這次的 30 部片單(先後順序不分排名):
1.《四百擊》(The 400 Blows) 1959 / 法蘭索瓦楚浮(Francois Truffaut)
2.《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1960 / 比利懷德(Billy Wilder)
‼️註:本屆『金馬影展 TGHFF』在『經典影事』單元中選映此片,尚未完售,影迷可以進場窺探大師之影。
3.《驢子巴達薩》(Au Hasard Balthazar) 1966 / 羅伯布烈松(Robert Bresson)
4.《冒險生涯》(Classe Tous Risques) 1960 / 克勞德梭特(Claude Sautet)
5.《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6.《酩酊天使》(Drunken Angel) 1948 / 黑澤明
7.《某夫人》(he Earrings of Madame de…) 1953 / 馬克思歐弗斯(Max Ophüls)
8.《泯滅天使》(The Exterminating Angel) 1962 / 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ñuel)
9.《線人》(The Friends of Eddie Coyle) 1973 / 彼得葉茲(Peter Yates)
10.《傀儡生活》(From the Life of the Marionettes) 1980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11.《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12.《赤裸童年》(L’enfance nue) 1968 / 莫里斯皮雅拉(Maurice Pialat)
13.《三島由紀夫:人間四幕》(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1959 / 保羅許瑞德(Paul Schrader)
14.《失蹤》(Missing) 1982 / 科斯塔加夫拉斯(Costa-Gavras)
15.《龍貓》(My Neighbor Totoro) 1988 / 宮崎駿
16.《新世紀福音戰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 1995
17.《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 1989 / 伍迪艾倫(Woody Allen)、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
18.《下一站》(Next Stop, Greenwich Village) 1976 / 保羅莫索斯基(Paul Mazursky)
19.《哈里的遭遇》(The Plot Against Harry) 1989 / 麥可洛馬(Michael Roemer)
20.《發暈》(Moonstruck) 1987 / 諾曼傑維遜(Norman Jewison)
21.《失嬰記》(Rosemary's Baby) 1968 /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22.《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1965 / 馬汀里德 (Martin Ritt)
23.《野良犬》(Stray Dog) 1949 / 黑澤明
24.《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 1957 / 亞歷山大麥肯里克 (Alexander Mackendrick)
25.《路易十四的崛起》(The Taking of Power by Louis XIV) 1966 / 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26.《恐怖代言人》(Terror’s Advocate) 2007 / 巴貝特舒瑞德 (Barbet Schroeder)
27.《Toni》1935 / 尚雷諾瓦(Jean Renoir)
28.《Trouble in Paradise》1932 / 劉別謙(Ernst Lubitsch)
29.《我要復仇》(日) (Vengeance Is Mine) 1979 / 今村昌平
30.《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 / 麥克尼可斯 (Mike Nichols)
madame claude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下情報】
『「至中狂人」魏斯安德森的電影世界,整理30部「私房愛片」』
魏斯安德森是當今影壇最有特色的導演之一,從形式上來看,幾近偏執的「置中」的構圖畫面,大膽撞色的色彩運用等皆極具辨識度,視覺上帶著濃烈的風格,而魏斯安德森也擅以幽默、誇張怪誕的表現方式來描寫悲劇,在喜劇表象的內裡,藏的是小人物們對於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事蹟,所以觀眾看來如此荒謬。
在這些荒謬中,魏斯安德森以幾乎不說教、不批判的姿態,展現對這些「魯蛇」角色們無比的包容性,在嬉鬧中表達對社會上這群人的關懷,魏斯安德森在電影架構的奇想世界中,逼近現實社會中的殘酷百態,並不動聲色的衝擊體制。
‼️去年在『電影神搜』寫了一篇安德森的介紹,有興趣的影迷可以看看👉https://bit.ly/2Jwpl23
然而,仔細觀察他的作品脈絡,會發現他喜歡的電影從美國經典、法國新浪潮、日本動漫等一應俱全,這幾年,安德森不斷談論自己喜歡的電影以及激發他靈感的電影,像是《犬之島》便含有黑澤明的影子,隨著安德森的電影生涯不斷發展,知名電影網站「IndieWire」整理出安德森多年來在各種採訪中提到喜愛的電影,共有30部。
其中包含法國新浪潮作者論代表者之一法蘭索瓦楚浮的經典名作《四百擊》(此作同時也是台灣名導蔡明亮的啟蒙電影之一),美國黑色電影名家比利懷德的《公寓春光》(本片也在今年金馬影展播映),也能看見伍迪艾倫、馬丁史柯西斯等紐約名導的身影,此外,像是英格瑪柏格曼、史丹利庫柏力克等影迷熟知的大導也位列其中。
日本導演則有宮崎駿、黑澤明和兩度金棕櫚得主今村昌平入選,值得一提的是,卡通影集《新世紀福音戰士》也在本次的片單中,最後,像是被廣泛認為是德國電影史上喜劇類型影響最大的導演之一劉別謙也是安德森的心頭好,劉別謙甚至有著「劉別謙輕觸」(Lubitsch Touch」)的風格美名。
綜覽這些作品,的確像是安德森會選擇的電影榜單,要是更想探尋安德森的電影世界,從這 30 部電影切入或許能找到一些創作軌跡。
如今安德森正在製作他的第10部電影長片《法蘭西快報》(暫譯,The French Dispatch),此作眾星雲集,包含安德森的老班底比爾莫瑞、奧斯卡影后法蘭西絲麥朵曼 、蒂妲絲雲頓、歐文威爾森、安德林布洛迪,此外也有如堤摩西柴勒梅德、蕾雅瑟杜等人,將在2020年由福斯探照燈發行。
《法蘭西快報》是一部充滿導演風格的喜劇劇情片,劇情圍繞在一間設立於架空法國城市的美國報社,時間背景則是 20 世紀,此作集結一系列出自「法蘭西快報」這個虛構雜誌中的故事,福斯探照燈甚至將這部電影形容為一部「獻給新聞工作者們的情書」。
以下就是這次的 30 部片單(先後順序不分排名):
1.《四百擊》(The 400 Blows) 1959 / 法蘭索瓦楚浮(Francois Truffaut)
2.《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1960 / 比利懷德(Billy Wilder)
‼️註:本屆『金馬影展 TGHFF』在『經典影事』單元中選映此片,尚未完售,影迷可以進場窺探大師之影。
3.《驢子巴達薩》(Au Hasard Balthazar) 1966 / 羅伯布烈松(Robert Bresson)
4.《冒險生涯》(Classe Tous Risques) 1960 / 克勞德梭特(Claude Sautet)
5.《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6.《酩酊天使》(Drunken Angel) 1948 / 黑澤明
7.《某夫人》(he Earrings of Madame de…) 1953 / 馬克思歐弗斯(Max Ophüls)
8.《泯滅天使》(The Exterminating Angel) 1962 / 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ñuel)
9.《線人》(The Friends of Eddie Coyle) 1973 / 彼得葉茲(Peter Yates)
10.《傀儡生活》(From the Life of the Marionettes) 1980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11.《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12.《赤裸童年》(L’enfance nue) 1968 / 莫里斯皮雅拉(Maurice Pialat)
13.《三島由紀夫:人間四幕》(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1959 / 保羅許瑞德(Paul Schrader)
14.《失蹤》(Missing) 1982 / 科斯塔加夫拉斯(Costa-Gavras)
15.《龍貓》(My Neighbor Totoro) 1988 / 宮崎駿
16.《新世紀福音戰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 1995
17.《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 1989 / 伍迪艾倫(Woody Allen)、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
18.《下一站》(Next Stop, Greenwich Village) 1976 / 保羅莫索斯基(Paul Mazursky)
19.《哈里的遭遇》(The Plot Against Harry) 1989 / 麥可洛馬(Michael Roemer)
20.《發暈》(Moonstruck) 1987 / 諾曼傑維遜(Norman Jewison)
21.《失嬰記》(Rosemary's Baby) 1968 /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22.《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1965 / 馬汀里德 (Martin Ritt)
23.《野良犬》(Stray Dog) 1949 / 黑澤明
24.《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 1957 / 亞歷山大麥肯里克 (Alexander Mackendrick)
25.《路易十四的崛起》(The Taking of Power by Louis XIV) 1966 / 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26.《恐怖代言人》(Terror’s Advocate) 2007 / 巴貝特舒瑞德 (Barbet Schroeder)
27.《Toni》1935 / 尚雷諾瓦(Jean Renoir)
28.《Trouble in Paradise》1932 / 劉別謙(Ernst Lubitsch)
29.《我要復仇》(日) (Vengeance Is Mine) 1979 / 今村昌平
30.《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 / 麥克尼可斯 (Mike Nichols)
madame claude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馬奈、雷諾瓦與莫內夫人】
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職業生涯初期窘迫困頓,幸好身邊有第一任妻子卡蜜兒(Camille Doncieux ,1847-1879)不離不棄始終陪伴。
雖說兩人婚姻並不受雙方家庭贊同,莫內也曾經為了繼續支領家人提供的每月津貼,並營造兩人已分手的假象,很沒義氣地拋下剛懷上第一個兒子的卡蜜兒在巴黎自力更生,直到小孩誕生才又現身,然而卡蜜兒一直是莫內早期創作的謬思女神。
早從1865年開始,那時候莫內剛從自小成長的諾曼地回到巴黎時沒幾年(他老人家原來於巴黎出生,5歲左右舉家遷往諾曼第地區Le Harve),卡蜜兒就為莫內充當麻豆,在各種畫面裡維持不同姿勢,扮演許多角色。
莫內與卡蜜兒經過多番折騰,終於在1870年7 月底結婚時,長子Jean Monet 都三歲了,這時候也正是普法戰爭業已宣戰,準備開打的前夕。莫內為了逃避被徵兵到前線的可能,又再度丟下妻兒落跑到倫敦避難,但是這回好多了,當年10月份一家人便在倫敦團聚。
普法戰後,這一家子於1871年12月從英國返回法國,搬到塞納河北岸的巴黎郊區阿讓特依(Argenteuil)定居,一住便是7年。這段時間,莫內在此買了一艘小船,多半時間都待在船上研究水光和倒影,盡力捕捉轉瞬變化的光影表現,另外也完成多樣作品,其中大約有20幅就是以卡蜜兒為麻豆。
卡蜜兒當時不僅是莫內的麻豆,也曾出現在其他印象派畫家如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 1919)筆下。
莫內一家居住於阿讓特依時,常有畫家朋友們來訪。1874年夏天,大約是印象派第一次畫展(1874年4月)後三、四個月,馬奈和雷諾瓦一塊來到阿讓特依拜訪莫內,也同時捕捉了莫內夫人帶著兒子在草地上慵懶休憩的一刻。
這是個晴朗舒適的下午,馬奈因為看到莫內夫人母子倆在青翠草地上的可愛身影,迅速擺好畫架開始畫下《阿讓特依花園中的莫內家人》 (The Monet Family in Their Garden in Argenteuil,1874),而他們身後是正在修剪花草的莫內本人。
出身古典學院訓練的馬奈,受到身邊年輕印象派畫家影響,也沉迷於室外光線和色彩,採用了他們的技法,描繪出這動人的一刻。畫面裡遊蕩的公雞、母雞和小雞即是比喻莫內一家三口的親暱關係。
雷諾瓦比馬奈稍晚抵達,他跟莫內借了畫具,也開始在馬奈身旁開始作畫。根據1924年莫內本人回憶,馬奈當時在瞄了瞄雷諾瓦的作品後,偷偷在莫內耳邊說:「這傢伙缺乏天分,你是他的朋友,叫他放棄畫畫這件事吧」。
不過細看雷諾瓦《莫內夫人和她的兒子》(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in the Garden at Argenteuil,1874),背景雖較馬奈簡單,只有一株樹幹和矮樹叢,還有一隻(很愛搶鏡頭的)公雞,草地上的莫內夫人拿著扇子托著腮,身旁兒子自在地靠在她身邊,但雷諾瓦以自由筆觸、簡潔用筆和明亮色彩,便描繪了如夢幻般輕鬆閒適的夏日午後。
在印象派畫家多著重於自然光下的景物描繪或當代人都市生活寫實時,雷諾瓦卻把重點放在人們彼此之間的親密時光,也無怪乎他呈現的女性感官美被認為是繼魯本斯、華鐸之後的最終代表。
同一天稍晚,莫內終於停下手中花草修剪園藝工作時,也畫下了馬奈在花園內作畫時的情景。不論是出自於感謝馬奈為妻兒作畫,或是畫家隨時掌握創作的本能,這些作品都見證了印象派三位重要人物的互動與交情。
很多時候,除了創作技巧與表現分析之外,畫作背後的故事其實也相當觸動人心,你說是不是?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madame claude 在 Madame Claude - 视频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推薦與評價
Altri ospiti I broccoli d'amore Festeggia con noi ANTI-VALENTINE'S DAY ... è per tutti! 3454832483. 1 年前. ·. 122次播放. 5. 0:06. Madame Claude 的视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