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不該是水鄉澤國】
#威尼斯水患跟氣候變遷或有相關
#水患侵蝕世界文化遺產
威尼斯迎來了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漲潮的水位達187公分,這是1966年後第二高。其中有「歐洲大廳」之稱的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大教堂的地窖(crypt)區塊, 甚至連大運河橋(Rialto Bridge)都幾乎泡在水裡,使威尼斯損失慘重,來討論一下這次水災的幾個面向:
▋淹水和氣候變遷有關嗎?
根據BBC氣象學家Nikki Berry的說法,這次洪患是由春天的大潮,再結合來自北非的西洛可風(sirocco winds)經過亞得里亞海後引發的氣象風暴潮(meteorological storm surge)造成的,當這兩種現象同時發生,就造成了大水。
這次漲潮的高度是史上第二,而且檢視排名前10的大潮,有五次是發生在過去20年內,最近一次是去年。因此,儘管我們應避免將單一事件歸因於氣候變遷,但極端大潮的頻繁出現,顯然是一個不可否認的警訊,像威尼斯這樣正在下沉的臨海城市,對海平面與氣候的改變又特別敏感。
亞得里亞海暴潮的氣候模式是:橫跨北半球的強勁「子午圈噴流(meridiona jet stream)」,把低壓系統(如熱帶風暴)輸送到地中海中部。氣候變遷對這種模式的可能影響,是使噴流更頻繁地出現在子午圈,那暴潮就會增加,若與重力驅動的春潮合併,就會造成威尼斯大洪氾濫。
另外,子午圈的噴流可能和西北太平洋上的颱風有關,這些颱風往上造成北美更頻繁出現的寒流,動盪的地中海是它在下游造成的效應。
最後,也不能忽略長期因素。氣候變遷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響,IPCC已在2019年版的《氣候變遷對海洋與冰凍圈的影響特別報告》中陳述。報告指出:20 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 15 釐米,而目前的上升速度比上個世紀快了兩倍以上,為每年 3.6 毫米,因此,即便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2°C內,2100 年的海平面仍可能上升 30-60 釐米左右;若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長,則可能進逼至 60-110 釐米。
▋為什麼威尼斯常淹水?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除了海平面上升以外,威尼斯這座城市的地基,建築在潟湖的沙洲上,過去,威尼斯周圍的工業區從潟湖的蓄水層大抽地下水,使地層嚴重下陷,政府雖於70年代禁止抽地下水,但仍無法停止地層下陷,使威尼斯步上雅加達的命運。
另外,威尼斯的位處潟湖沙洲,處於大潮的吞吐口,使城市受潮汐起落的直接衝擊,通常都要面臨約海平面50釐米的變化,極端氣候會使漲落幅度更加劇烈。
最後,如上段BBC氣象學家的分析,天氣也扮演了要角:從城市東南方吹來的西洛可風(sirocco winds)可將海水吹入潟湖,當大潮結合強風與低壓系統時,後果將難以預測。
▋除了生命與居住安全,洪水還造成什麼損失?
威尼斯在潟湖範圍內的整座舊城,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次的漲潮,使聖馬克大教堂的地基受損嚴重,這是人類遺產的重大損失。
聖馬克大教堂已有超過900年的歷史,是全歐洲最美的大教堂之一,也是拜占庭藝術最輝煌的成就之一,和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並稱拜占庭兩大建築瑰寶。拜占庭藝術的特色就是教堂內部的馬賽克拼貼,聖馬可大教堂最引人入勝處,就使用金色的馬賽克碎片貼滿四壁,使內部散出一片金光。
而因為長年的水患影響,聖馬可大教堂的地板已結構變形,呈波浪狀,地板上的馬賽克藝術也隨之「泡湯」、損毀了,這一次的水患,是教堂歷年來遭受最嚴重的一次破壞,是藝術史的重大浩劫。
◎相關連結:
▋BBC報導:https://reurl.cc/8lbGl7
▋路透社報導:https://reurl.cc/pDKdDb
▋IPCC《2019氣候變遷對海洋與冰凍圈的影響特別報告》中文摘要:https://reurl.cc/Vam66Y
照片版權:BBC News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meteorological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懂能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2016, Poster - 中文 - YouTube 的評價
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威尼斯不該是水鄉澤國】
#威尼斯水患跟氣候變遷或有相關
#水患侵蝕世界文化遺產
威尼斯迎來了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漲潮的水位達187公分,這是1966年後第二高。其中有「歐洲大廳」之稱的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大教堂的地窖(crypt)區塊, 甚至連大運河橋(Rialto Bridge)都幾乎泡在水裡,使威尼斯損失慘重,來討論一下這次水災的幾個面向:
▋淹水和氣候變遷有關嗎?
根據BBC氣象學家Nikki Berry的說法,這次洪患是由春天的大潮,再結合來自北非的西洛可風(sirocco winds)經過亞得里亞海後引發的氣象風暴潮(meteorological storm surge)造成的,當這兩種現象同時發生,就造成了大水。
這次漲潮的高度是史上第二,而且檢視排名前10的大潮,有五次是發生在過去20年內,最近一次是去年。因此,儘管我們應避免將單一事件歸因於氣候變遷,但極端大潮的頻繁出現,顯然是一個不可否認的警訊,像威尼斯這樣正在下沉的臨海城市,對海平面與氣候的改變又特別敏感。
亞得里亞海暴潮的氣候模式是:橫跨北半球的強勁「子午圈噴流(meridiona jet stream)」,把低壓系統(如熱帶風暴)輸送到地中海中部。氣候變遷對這種模式的可能影響,是使噴流更頻繁地出現在子午圈,那暴潮就會增加,若與重力驅動的春潮合併,就會造成威尼斯大洪氾濫。
另外,子午圈的噴流可能和西北太平洋上的颱風有關,這些颱風往上造成北美更頻繁出現的寒流,動盪的地中海是它在下游造成的效應。
最後,也不能忽略長期因素。氣候變遷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響,IPCC已在2019年版的《氣候變遷對海洋與冰凍圈的影響特別報告》中陳述。報告指出:20 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 15 釐米,而目前的上升速度比上個世紀快了兩倍以上,為每年 3.6 毫米,因此,即便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2°C內,2100 年的海平面仍可能上升 30-60 釐米左右;若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長,則可能進逼至 60-110 釐米。
▋為什麼威尼斯常淹水?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除了海平面上升以外,威尼斯這座城市的地基,建築在潟湖的沙洲上,過去,威尼斯周圍的工業區從潟湖的蓄水層大抽地下水,使地層嚴重下陷,政府雖於70年代禁止抽地下水,但仍無法停止地層下陷,使威尼斯步上雅加達的命運。
另外,威尼斯的位處潟湖沙洲,處於大潮的吞吐口,使城市受潮汐起落的直接衝擊,通常都要面臨約海平面50釐米的變化,極端氣候會使漲落幅度更加劇烈。
最後,如上段BBC氣象學家的分析,天氣也扮演了要角:從城市東南方吹來的西洛可風(sirocco winds)可將海水吹入潟湖,當大潮結合強風與低壓系統時,後果將難以預測。
▋除了生命與居住安全,洪水還造成什麼損失?
威尼斯在潟湖範圍內的整座舊城,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次的漲潮,使聖馬克大教堂的地基受損嚴重,這是人類遺產的重大損失。
聖馬克大教堂已有超過900年的歷史,是全歐洲最美的大教堂之一,也是拜占庭藝術最輝煌的成就之一,和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並稱拜占庭兩大建築瑰寶。拜占庭藝術的特色就是教堂內部的馬賽克拼貼,聖馬可大教堂最引人入勝處,就使用金色的馬賽克碎片貼滿四壁,使內部散出一片金光。
而因為長年的水患影響,聖馬可大教堂的地板已結構變形,呈波浪狀,地板上的馬賽克藝術也隨之「泡湯」、損毀了,這一次的水患,是教堂歷年來遭受最嚴重的一次破壞,是藝術史的重大浩劫。
◎相關連結:
▋BBC報導:https://reurl.cc/8lbGl7
▋路透社報導:https://reurl.cc/pDKdDb
▋IPCC《2019氣候變遷對海洋與冰凍圈的影響特別報告》中文摘要:https://reurl.cc/Vam66Y
照片版權:BBC News
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懂能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火力發電廠真的是空氣污染的元兇嗎? ❓
阿DEN最近發現一篇空污過敏即時報的文章觀點很不錯,空污過敏小編採用中央氣象局的風場預報、空氣盒子的空氣品質監測與台電的調度即時系統資訊,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理論,阿DEN在此僅幫忙把兩個圖層疊起來,標示發電廠位置,方便大家進一步檢視:
「雖然台中火力電廠已經關閉5座發電機組,但從大氣環境來看,可以發現結合了台中的污染和有雲林、彰化北上而來的污染空氣,造成台中沿海及靠海山區大範圍紫爆現象...」
「一般情況下台電不會大量關閉發電機組,不過在碰巧關閉 5 座燃煤發電機組的情況下,台中空氣品質仍然紫爆,意味著台中火力電廠對於空氣改善並非單一首要條件,全面檢討大範圍的污染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未來能源是個集所有知識於一身的跨領域整合學問,除了數理化、經濟、管理與工程學之外,大氣科學、資訊科學、海洋與環境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也越趨重要。
按照此理論來看,根據中央氣象局風場預報顯示,下一次台灣海峽風向轉變的時間將會出現在這個禮拜五,各位關心空氣汙染的朋友們,如果有空的話可以觀察看看是否有類似現象發生喔!
➡ 原文出處請參考:空污過敏小編 (2019),「[空污即時] 中火停機5部,但空氣品質還是紫爆了」,空污過敏即時報,https://airq.live/archives/57 (瀏覽於2019年1月9日)
🎥 同場加映:林祥輝(2016),「日本公布次世代火力發電相關技術路徑圖(Road map),包括IGFC和GTFC等次世代高效率火力發電、氫氣發電及CO2分離回收利用之技術開發」,能源知識庫,https://km.twenergy.org.tw/Data/db_more?id=1265 (瀏覽於2019年1月9日)
👍 推薦氣象資料庫:
👉 中央氣象局 風場預報示意圖
https://www.cwb.gov.tw/cwbwifi/…
✌ 空氣盒子 (可點選螢幕左方的選單,打開風力線就能得知即時風向資訊)
https://airbox.edimaxcloud.com/
🤟 中央氣象局 境外污染傳播趨勢
https://www.cwb.gov.tw/V7/forecast/AtmosPollution/index.htm
#空氣汙染 #台中 #谷關空氣 #拔草 #借東風
-----------------------------------------------------
✈ 覺得查風向風速太麻煩?何不試試看用航空氣象系統快速得知天氣資訊 ✈
如果你跟阿DEN一樣懶,不想去氣象局龐大的風向資料庫找數據,連滾輪都懶得滑,何不試試用交通部民航局飛航服務總臺的航空例行天氣預報;如果你連字都懶得看,那就直接聽各地機場的終端資料自動廣播服務(ATIS)吧!
航空例行天氣預報範例:
METAR RCMQ 090200Z 01008KT 9999 FEW010 BKN025 BKN040 19/14 Q1023 NOSIG RMK A3021=
各項目訊息解釋:
METAR 航空例行天氣報告(Meteorological Terminal Aviation Routine Weather Report)
RCMQ 台中清泉崗機場
090200Z 發布時間:9日0200時。依世界協調時間(UTC)計算,與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MT)不太一樣
01008KT 風向010(約為正北偏東) 風速8節(約為每小時15公里)
9999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FEW010 雲層涵蓋了大約1/8~2/8片天空,高度1000呎
BKN025 雲層涵蓋了大約5/8~7/8片天空,高度2500呎
BKN040 雲層涵蓋了大約5/8~7/8片天空,高度4000呎
19/14 溫度19度,露點溫度14度
Q1023 氣壓1023百帕(機場地面測站)
NOSIG 兩小時內天氣不會有劇烈變動
RMK 表示加註
A3021= 高度表撥定值為30.21英吋水銀柱(供機師校正高度表,在符合標準大氣壓條件下為29.92英吋水銀柱,為防止各班機間,因高度表誤差而可能危害飛航安全的情況發生,超過轉換空層高度後,機師也會將撥定值調整至29.92英吋水銀柱的位置,是一個很巧妙的飛航安全機制喔!)
👍 推薦航空氣象服務平台:
📡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 航空氣象服務網
https://aoaws.anws.gov.tw/AWS/index.php
📡 TWATC.net
https://beta.twatc.net/index.php
📖 延伸閱讀:
METAR資訊中文解讀教學
安捷飛航訓練中心 (2017),「【飛航小知識】- 看懂天氣報告 [METAR]」,安捷飛航訓練中心臉書粉絲團,https://goo.gl/axHQjG (瀏覽於2019年1月9日)
#航迷懂能源 #航空氣象 #ATC
#阿DEN可是考過PPL呢
#FSX
#呵呵
meteorological中文 在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2016, Poster - 中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