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罐子藥房事件簿】Piroxicam事件(後篇)
〈同藥同廠唔同樣?咩玩法?〉
上一章,藥罐子曾經提到一個婆婆前來藥房打算配一支消炎止痛藥膏。雖然還是同成分、同藥廠,不過藥房偏偏只有另一款「同藥不同樣」的藥膏。
實際上,當藥罐子拿這支消炎止痛藥膏出來後,便將這兩支藥膏上下並排,然後一邊指著這兩支藥膏的成分名、藥廠名,一邊慢慢跟這個婆婆解釋道:
「放心!看……這兩支藥膏的成分其實一模一樣,甚至連藥廠都一模一樣,所以這只是藥廠的第二款包裝而已……」
奈何這個婆婆還是一臉疑惑,只是低頭凝視著這兩支藥膏,看來這個婆婆已經陷入混亂狀態吧?
既然如此,當初藥廠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藥罐子曾經說過這可能是一種商業策略。
對,藥廠同時往往可能會做幾款「同藥不同樣」的藥出來(俗稱「Packing」),目的在增加這種藥的多樣性,一來避免惡性競爭,二來開拓更多銷售渠道,建立更多營商據點,增加自己的整體市場佔有率。
舉例說,同一種藥,這款是專門供應給醫生的(俗稱「醫生裝」);那款則是專門供應給藥房的(俗稱「藥房裝」),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同理,醫生歸醫生,藥房歸藥房,總之你賣你的藥,我賣我的藥,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便不會爆發減價戰,愈鬥愈平,最後鬥到這種藥無利可圖,自然便能夠減少出現惡性競爭的機會,在相當程度上,便能夠保障對方的銷路,維持對方的利潤,從而鼓勵對方繼續推銷這種藥。不然的話,在一般的情況下,要是賺了等於沒賺,賣了等於白賣,換是你,你會主動賣這些藥嗎?
再說,如果不能換貨、退貨的話,情況只會雪上加霜:賣得到,未必會賺錢;賣不到,肯定會賠本,換是你,你會冒這個險嗎?
唔……答案其實是「會」……
嗄?
對,有時候,藥廠只做一款「同藥又同樣」的藥出來,不過就算明知沒多少錢賺,藥房還是可能會進貨。
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兩個情況:
一、專利藥
既然是專利藥,只要未過專利期,這種藥便「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既然是「只此一家」,自然應該「只此一款」,避免「同藥不同樣」,避免用藥者誤以為是冒牌貨而不敢服藥。
當然,既然是「別無分店」那不論有沒有錢賺,只要有人問、有人找,藥房還是可能會進貨。
二、廣告貨
除此之外,如果是一些街知巷聞的「廣告貨」的話,藥廠同樣應該「只此一款」,避免「同藥不同樣」。
為什麼?
因為「廣告貨」的目的本來便是希望人家按圖索驥,認樣不認藥,不然的話,賣廣告,做什麼?難道這款賣一款廣告?那款又賣另一款廣告嗎?
當然,既然是暢銷貨,自然較少會出現滯銷的風險。
所以不論有沒有錢賺,藥房一般還是可能會存入這些「廣告貨」看門口,招徠顧客。
最後,不難理解,「同藥不同樣」這策略有一個很大的前提,便是用藥者並不清楚自己手上的藥到底是什麼,不然的話,要是用藥者能夠「認藥不認樣」,清楚知道兩種藥根本「同藥不同樣」,試問這策略還會行得通嗎?
這就是說,如果大家能夠認識手上的藥物的話,這策略根本行不通。
話說回來,這個婆婆就是因為「同藥不同樣」所以拒絕配藥……
所以,唉……看來藥物教育還有漫漫長路……
💊💊💊💊💊💊💊
IG➡️小小藥罐子 @pegashadraymak
piroxicam藥膏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藥罐子藥房事件簿】Piroxicam事件(前篇)
〈同藥同廠唔同樣?咩玩法?〉
最近上午時分,一個婆婆案發當日穿著一身褪色便服,左手提著一個皺巴巴的紅色膠袋,緩緩步進藥房打算配藥。
甫進藥房後不久,這個婆婆便從這個膠袋裡拿出一個扁扁平平的藥物包裝盒出來做樣品並問藥房有沒有這種藥。
首先藥罐子強調市面上實在有太多藥「撞樣」,所以還請大家最好帶藥名來配藥,避免藥房「點錯相」。
不過說到藥名,香港主要是以英文為主的,所以與其擔心自己抄漏、抄錯,倒不如連抄都不要抄,直接拿實物前來配藥,例如藥物的包裝盒、說明書、藥袋……什麼都可以,總之只要有這種藥的藥名,便可以了。
這方面,這個婆婆絕對是一個不錯的榜樣,非常值得大家借鏡。
哦,原來是Piroxicam這種消炎止痛藥膏。
插播一下:
在藥理上,Piroxicam是一種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主要透過抑制體內分布在發炎組織的環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減少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代謝,從而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的產生,減低因為前列腺素而誘發的炎性反應,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唔……理論上,藥房倒是有同成分的藥膏,而且還是同一間藥廠,問題一般不大。
不過實際上……
「咦?是不是弄錯?我不是要這種藥膏喎……」
嗄?不是嘛?明明是同成分、同藥廠,怎麼不會是這種藥膏呢?
這到底是藥罐子弄錯?還是這個婆婆弄錯?
唔……正確答案是「兩個都沒有錯」。
這話怎麼解?
對,藥房的確有這款消炎止痛膏,而且同成分、同藥廠,所以是相同;不過牌子、外觀偏偏就是截然不同,所以又是不同。
簡單說,這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而已。
當然,各位看倌可能會說:
「嗄!藥廠喜歡搞一搞新意思,轉一轉牌子、換一換包裝,保持一下新鮮感,不行嗎?」
對!的確不排除這個可能。
不過根據經驗,如果沒有特別原因的話,一間藥廠大多不會貿然轉名換包裝。
為什麼?
其實不論性別、年齡,連同讀藥前的藥罐子在內,大部分的用藥者大多「好色不好德(《世說新語.賢媛》)」,以貌取人,往往只會認名認樣不認藥,不是嗎?
看,有時候,大家在公立醫院、診所覆診領藥的時候,就算是相同的藥,只要今次跟上次的外觀稍有不同,藥物標籤往往可能會補上一句「此藥換了新裝,但成分一樣」,避免用藥者誤以為是不同的藥而不敢服藥。
所以根據常理,一間藥廠不會隨便跟自己的藥「改名」、「整容」。
除非……
藥廠故意這樣做!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
「咦?藥罐子,明明是同一種藥,為什麼要刻意弄兩個款出來呢?這不是沒事找事做嗎?」
唔……藥罐子想這可能是一種商業策略,目的在迎合一些用藥者的心態吧?
看!這個婆婆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人們一般大多只會認名認樣不認藥,反過來,如果只有一款的話,如同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樣,便可能會出現以下兩個情況:
第一,滯銷,賣不出去,沒錢賺。
第二,暢銷,不過別高興得太早,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嗄?為什麼?
唔……試想如果一種藥真的成為暢銷貨的話,供應商固然有條件愈賣愈貴,不過零售商卻只會愈鬥愈爛,愈賣愈平,便會愈來愈沒錢賺,自然便會愈來愈沒誘因推銷這種藥。
所以如果是「暢銷貨達以上,廣告貨未滿」的話,簡單說,還是需要靠零售商這張嘴推銷,總需要給這張嘴一口飯吃吧?
於是藥廠便可能會故意做幾款「同藥不同樣」的藥出來並分給不同的零售商,例如A給A款、B給B款……如此類推,俗稱「分區」,避免惡性競爭,平衡雙方利益。
所以這兩支藥膏便如同雙胞胎一樣,同一對父母(藥廠)、同一組基因(成分),偏偏就是有兩個不同的身分。
這就是說,這不是「一人分飾兩角」,而是根本就是兩個人,所以各自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身分證號碼。
簡單說,這兩支藥膏的藥物註冊編號還是不同的。
最後,風險向來是一個主觀的觀念。同一件事,有人覺得高風險,有人覺得低風險,因人而異,這就是說,有人還是會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不、不、不,應該是將所有藥物放在同一個包裝裡,例如「廣告貨」。
不過要是每一個用藥者都能夠「認藥不認樣」,誰會故意弄幾款「同藥不同樣」的藥出來呢?
唉……看來藥物教育還有漫漫長路……
💊💊💊💊💊💊💊
IG➡️小小藥罐子 @pegashadraymak
piroxicam藥膏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不知怎的,藥罐子經常會遇到這個情況……
〈藥罐子藥房事件簿:雙氯芬酸鈉事件〉
一個早上,藥房迎來了一對銀髮夫婦,其中,女的跟藥罐子遞上一張寫著「雙氯芬酸鈉」的四方形備忘紙,問藥房有沒有這種藥。
首先,不妨強調一下,其他地方、其他學科,藥罐子不知道,但是,在香港,不管是醫科、藥劑系,還是護理系,在教學上,裡面絕大部分的課程,授課語言,主要是以英文為主的。
其實,不難想像,在使用上,沒有人會否認,相較其他語言而言,英文是其中一種主要的世界語言,國際通用,使用度較大,覆蓋率較廣,在溝通上,一般較方便,較適合於醫學界這種需要跨國、跨境合作的專業。
各位看倌,看到這裡,可能會說:
「唉呀!藥罐子,這個世界,有一種東西,稱為翻譯。只要搜尋一下相關的網站,就算是其他語言,不就是可以解決溝通上的問題嗎?」
對,的確,翻譯,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解決言語不通的問題。不然的話,要翻譯員做什麼?
問題是,就算是翻譯,在功能上,還是會存在一定的盲點,在使用上,還是會存在一定的限制。
這話怎麼解?
實際上,就算是翻譯,不同的地方,還是可能會衍生出不同的譯名,不是嗎?看一看,單是「Gundam」這個詞語,便可以翻譯成為「高達」「鋼彈」兩個中文譯名。
還有,一個中文字,平均多達十多個筆畫,但是,一個英文字,平均只有十多個英文字母,所以,在書寫上,相較中文而言,英文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方便、快捷,不是嗎?
不然的話,藥罐子直接問好了:
同一份試卷,哪一科,寫字會較累?中文科?還是英文科?
同一篇作文,哪一科,字數會較多?中文科?還是英文科?
就算是醫療服務步向電子化的現代,鍵盤取代紙筆,打字取代寫字,不管是倉頡,還是速成,打英文往往就是較中文來的快!
所以,對於一些經常需要書寫醫療紀錄(俗稱「牌板」)的醫護人員而言,動輒數千字、數十頁,基於使用上的考量,在一般的情況下,英文自然是一個較理想的選項。
這就是說,在香港這個中西薈萃的地方裡,至少,在醫學界,英文還是一種主要的溝通語言。
實際上,除非多看多聽、多寫多用,否則,除了一些常用的藥名外,例如亞士匹靈(Aspirin)、青霉素(Penicillin),說真的,藥罐子真的未必能夠立刻看的懂這些中文藥名,當然,一些藥房可能會存放一些相關的參考書,方便進行中英對照,而且,除了翻譯,這個世界,還有一種東西,稱為網絡,只要上網搜尋一下的話,假以時日,還是可以知道它們的真正身分的,所以,基本上,問題不大。
但是,還是這一句話:不同的地方,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譯名。所以,還是可能會出現偏差。
實際上,當藥罐子看到這個備忘紙的時候,心裡便已經知道,這應該是指「Diclofenac」這種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各位看倌,看到這裡,可能會詫異:
「嘩!藥罐子,剛剛不是說看不懂中文嗎?現在,為什麼你會這麼快便知道呢?」
藥罐子實在不想誤導各位親愛的看倌,其實,這絕對不是因為藥罐子懂得翻譯,只是……因為這張備忘紙,除了「雙氯芬酸鈉」五個字外,還有其他字。
正確一點說,這張備忘紙,是寫著「雙氯芬酸鈉1%藥膏」的。
當然,單是這些字,還是不能提供足夠的線索,推斷這種藥的身分,還需要……
「唔……你們為什麼要買這種藥膏呢?」
女的回答道:
「哦……沒什麼……最近,肌肉有點痠痛,便買來塗一塗吧!」
哦……根據消息人士透露,原來,這是一種止痛藥膏,這樣,便容易多了。
姑且不說其他藥,單是止痛藥膏,除了冬青膏外,基本上,離不開Diclofenac、Ibuprofen、Ketoprofen、Piroxicam四種。
實際上,根據這些線索,我們可以推測以下三點:
第一,在劑量上,這四種藥,常用劑量,分別是Diclofenac(1%)、Piroxicam(0.5-1%)、Ibuprofen(5-10%)、Ketoprofen(2.5%)。所以,如果是1%的話,便可能是Diclofenac、Piroxicam兩種。
第二,「雙氯芬酸鈉」的「鈉(Sodium)」,便應該代表一種鈉鹽,如果是鈉鹽的話,便應該是Diclofenac。因為,在調配上,大部分的Diclofenac大多會跟鈉結合,成為一種化學鹽,作為載體。
第三,在字首上,「Di-」是指「二」的意思,跟「雙氯芬酸」這個名字吻合。
根據這些推理,藥罐子絕對有理由相信,這應該是指Diclofenac。
當然,基於「疑點利益歸於被告」的大原則下,還是需要上網查證一下,確認清楚,方能作準。
最後,藥罐子強調,這一次,自己只是僥倖猜中而已,純粹是因為這類藥沒有太多選擇,所以,較容易推理。如果是其他藥物的話,便很難說了。
當然,實際上,相較英文藥名而言,拿中文藥名問藥,並不是不行,只是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沒有這麼方便而已。
所以,最理想的做法,還是英文藥名。
但是,各位看倌,可能會問:
「唉呀!藥罐子,你是讀藥的,看慣英文,當然說的輕鬆。人家就是看不慣這些英文生字(俗稱「雞腸」),才會寫中文嘛!再說,萬一抄英文的時候,抄漏了、抄錯了,怎麼辦?」
對!怎麼辦?
誠然,的確有這個可能性。其實,如果不肯定自己有沒有抄錯的話,藥罐子便建議,倒不如不要抄:如果是實物的話,便乾脆拿著這藥物的包裝盒、說明書……什麼都可以,總之,有這個藥的名字,便是了。如果沒有實物的話,看到這個字的時候,便乾脆用手機拍下來,這樣,不是很方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