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 爆頭就對了 !| 從《#屍戰朝鮮:雅信傳》到《#惡靈古堡》| 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屍檢 | 後人類未來 // 李長潔 👾
.
看完《李屍朝鮮:#雅信傳》只有一個想法—「欸為什麼沒有可以按下一集的地方!」。真的很喜歡《#李屍朝鮮》,自從2019年看了第一季,那種「公路電影」般的一路跋涉,加上詭秘的政權鬥爭,還有寫實又魔幻的戰爭,重新定義了活屍文本的特徵與內涵。我們今天就談談「活屍」(#zombie)及其文本,活屍在大中文化中的意義,還有活屍也有社會學(?)
.
基本上,我們認為,活屍電影、電玩、小說等,尤其在2000年後的興盛,是一種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屍檢。這些文本從政治、經濟、科學等領域,迂迴地提出「反-社會結構」的批評,並在倖存者身上,賦予某種「#後人類」式的期待。這種Ulrich Beck的「#解放性災難」,使我們思考新的社會型態與人類存在,並開啟未來的可種可能。
.
📌 #今天的節目有
.
▶ 李屍朝鮮與雅信傳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活屍
▶ 活屍的系譜
▶ 活屍文本的基本解析
▶ 巫術所控制的活死人
▶ 活下來的人有這三種
▶ 作為一種後人類
▶ 爆頭就對了
▶ 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屍檢
▶ 末日重生—解放性的災難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ropkmml94wf0863oyg6vp2e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5YZl1BR-1MdCKbHpwX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GzNMgApuTqh61IbAnXKXp?si=qKcV2omiRo2D9-eAwCUvIA&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R074Gg
.
📣 #facebook 完整論述: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818922671628683/
|
///// 完整論述 /////
.
▓ #李屍朝鮮與雅信傳
.
想到2019第一次看到Netflix上的《李屍朝鮮》,非常驚豔,居然可以將活屍與歷史、政爭、戰爭混合在一起,創造一種全新的視野。第一季的片頭,令人頭皮發麻,逐集釋出的片段,你可以一集一集地慢慢發覺這是養屍的陰翳詭譎畫面。
.
故事大概的背景是,16世紀末日本入侵朝鮮數年後的朝鮮王朝,王世子李蒼想見臥病在床十多天的父王,卻一直被宮人阻撓,直覺宮中有不可告人秘密。為追尋真相,李蒼微服暗訪醫治其父王的醫員,卻發現一場恐怖瘟疫正全國擴散,染疫的人會死而復活,變得非常嗜血及人肉,整個朝鮮正陷入一場滅亡危機。整個《李屍朝鮮》虛構地表現著真實的史實,包含16世紀的國際政治、政府治理、人民生活、飢荒與瘟疫,那些人吃人的殘酷歷史。
.
雅信傳,運用了朝鮮與女真之間的緊張關係,架構了一個「生死草源起」的場面。其中全智賢以及她的部族,是夾在朝鮮與女真之間歸順政府的「城底野人」,以來往探密為生。活屍在這裡,指向某種「他者」,是一個民族傷痛的隱喻,本篇裡並沒有太多的謀策或活屍趕殺,更多的是在恨意上的不斷加深,這個被賤斥、賤踏的他者(沒有認同、失語、赤裸、遭受暴力),最終反撲成為一種灰滅性的瘋狂與災難。
.
你是不是在最後活屍感染全滅軍隊時,感到內心充滿快感呢。你也可以藉雅信,明白前兩季的諸多橋段,包含生死草的來源、為何會出現、朝鮮的政爭、第二季結束時全智賢的詭異微笑。並且,藉由雅信這位女性角色的賤斥主體反撲,整個顛倒了前兩季的所有「皇權」(kingdom)統治。
.
《李屍朝鮮》大概是近年K-zombie中,最典型又精彩的作品。它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其脫離了20-21世紀裡,成為重要的反烏托邦類型的活屍文本,獨樹一格。不過,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談談這整個影視發展中的活屍文本,其是對晚期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種反映與批判。
.
▓ #每個人心中有一個活屍
.
套句導演李安的句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活屍。活屍電影已然成為當代最重要的電影類型之一,是一種結合怪物、恐怖、與科學幻想的文本。從1932年的《白殭屍》(White Zombie)開始,1968年George Romero執導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興起,「活屍」一社會想像在40年內逐漸成為主流,時至今日已然有577部相關的活屍電影作品發行,尚未包含電玩、小說等其他傳播媒介。
.
911事件後,活屍文本更蓬勃出現,成為當代流行文化中的重要類型。這些血腥恐怖的情節背後,與一般鬼片不同,其隱含著複雜的、預設式的、假設式、未來式、較積極的負面烏托邦,用通俗的方式探討著「反結構」(anti-structure)的趨勢,甚至可以說,活屍文本就是某種「社會科學的科幻」(Reed and Penfold-Mounce, 2015),是一種社會學的想像。後面就來漫談活屍文本。
.
▓ #活屍的系譜—海地活屍
.
林宛瑄(2017)回顧了活屍的系譜。她認為,當代習稱活屍的怪物依其所從出的歷史脈絡與形象變遷過程,可以區分為「#海地活屍」與「#美國活屍」,兩種活屍形象各有所對應的社會情境及衍生的政治文化意涵,兩者之間的關聯與差異則是揭示活屍的理論潛能所在之關鍵。
.
簡言之,「海地活屍」為巫毒教的產物,例如「白殭屍」,海地人相信巫毒教巫師能夠藉由含河豚毒素的特定毒物與儀式,讓活人處於假死狀態,之後再藉另一種藥物使之復甦;但甦醒過來的受害者會失去許多心智功能,淪為受巫師操縱的奴隸。由於海地的歷史充滿被帝國殖民為奴的記憶,海地活屍逐漸演變為一種政治社會壓迫的象徵。
.
▓ #活屍的系譜—美國活屍
.
海地活屍在1920年代傳入美國,並在電影中,幾經轉變,最後由喬治羅米洛的活屍系列,將活屍由巫術型轉換成「感染型」。二十世紀西方大眾文化想像中的喪屍已從「#傳統神祕傳說中沒有心智且相對不具威脅性的奴性機器」轉變為「#兇惡且自我驅動的吃人機器」;活屍研究者不應將「海地喪屍」與「美國喪屍」的發展史混為一談。
.
值得一提的是,喪屍擺脫巫師或奴隸主甚或殖民者支配後,始得成為所謂「常人怪物」(行屍走肉),方能夠代入各種社會脈絡與問題情境,凝聚吸納其間的想像與焦慮,羅米洛的活死人系列因此可說是活屍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史上重要的轉捩點。(林宛瑄,2017)所謂的「感染型活屍」。不論性別種族階級,任何人都可能轉變為活屍,人與喪屍之間的界線不再牢固,人無法輕易將活屍斥逐為與己對立之他者。只要有心(?),人人都可能是活屍。
.
▓ #活屍電影的基本分析
.
我們將557部活屍電影名稱做文字分析,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詞彙,如邪惡(Evil)、重返(Return)、活死人(Undead)、黑暗(Dark)、屋舍(House)、居民(Resident)、啟示錄(Apocalypse)、戰爭(War)、變種(Mutant)。這些片名用字指向大眾對「人」(human)之常態的質疑與恐懼。活屍象徵著,道德人性的變質、資源稀缺的搶奪、社會集體歇斯底里的害怕、全球戰爭的末日想像、對傳染病的恐懼、與基因科技的深層不信任。簡單來說,即是在技術、風險、生命權力、恐怖主義等等概念力量將社會質變後,活屍電影重新定義了「人」的存在狀態。
.
▓ #倖存者的隱喻
.
在分析活屍文本時,我時常將重點放在「活屍」本身,以其作為一種對當代社會的隱喻與批判視角,但事實上,那些在災難中倖存的人類,也是很重要,他們可能是反映人類在世界存在的方式,與社會重建的未來。倖存者的分類,依賴原本的社會資源,純淨的社會結構。倖存者可以分類成「#群眾」(Multitude)、「#超人類」(transhuman)、「#後人類」(post-human)。
.
在「群眾」的情況下,大眾被與活屍連接在一起,你可以在大部分的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人口過剩的新自由主義社會中,一方面不幸成為活屍的大眾在社會結構中無腦的重複動作,另一方面,倖存的群眾則試圖恢復舊秩序,或是,衝破各種機構的框架,例如種族、性別等。這樣的集體大眾合作,也表現在活屍路跑的活動場面中。
.
而「超人類」,是一種思考未來的方式,許多超人主義理論家與倡導者希望運用理性、科學和技術,並在此基礎上減少貧困、疾病、殘疾和全球各類折磨人的疾病。在《惡靈古堡》電影中,女主角Alice受感染又轉基因,變成一個超越人類界限的賽博格(cyborg),如Donna Haraway在《賽博格宣言》裡說的一樣,女性的暴力是對所有中心主義的一種超越與破壞,拋棄了所有人的從屬角色。
.
所謂「後人類」(post human)狀態,少了超人類的超越,更多的是重新思考與風險共處的例外狀態,然後形成一種生命風格。是對未來人類個體趨勢的一種觀察、推測與想像,最著名的經典是Francis Fukuyama的《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他強調技術革命將帶來人類社會的終極改變,其中包含了道德界線的瓦解,與社會集體暴力的來臨。Ira Livingston與Judith Halberstam則描繪「後人類」是科技的設計,是藏有符碼傳染的軀體,是致命的肉身,人類不再屬於「人族」(the family of man),而是後人類的一員。諸多學者對人類個體的未來狀態有著不確定的憂慮,但也隱含重新思考的可能性。
.
▓ #爆頭就對了
.
在電玩《惡靈古堡》中,第一次將「生化武器」、「傳染病」、「病毒」等元素加入活屍文本。「這場流行病的傳染速度,比現代歷史上的任何疾病要快得多了。」在Covid-19的時代,在《惡靈古堡3》重製版(Resident Evil 3,2020)詭譎緊張的開場序曲中的這句話,令每一個身處在現在的玩家深深感到遊戲文本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巧合。從1996年誕生於日本Sony公司的遊戲開發部的《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以大規模傳染與生化實驗為故事基礎,展開第一代成人玩家恐怖科幻視野,也是幾十年來活屍類型文本(zombie genre)的重要原型之一。
.
《惡靈古堡》的核心是T-virus病毒,這種將人類變異成活屍的虛構感染,讓玩家無論是通過歐式豪宅、非洲村落、亞州公寓,每一集都有。就算到了《惡靈古堡:村莊》(Resident Evil Village)的羅馬尼亞風格民間故事中,都還是可以碰見邪惡集團Umbrella Corporation,因為製造生化武器,而開啟的活屍末日。但對於《惡靈古堡》而言,一開始幾代你還會期待是有解藥的,可以回到末日前的社會。但最近的幾代,主角與活屍的距離開始混淆不清。
.
▓ #活屍就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屍檢
.
又或者是《屍速列車》裡,列車上的病毒傳染末日最可怕的敵人除了活屍之外,還包括各種延伸出來的危機狀況,像是對糧食、飲用水、衛生的不信任,大量流竄的、囂張的、與恐慌的活人才是真正致命的對手。這些由活屍想像延伸出來的情境,全都指向全球化晚期資本主義下的災難,社會失序、病毒感染、生化戰爭、病毒疫苗突變等。
.
此外,《屍速列車》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它的成功,正是奠基在韓國的徹底失敗上,的確,電影中所提及的「世越號沈船事件」、「MERS疫情」等真實事件,都體現了導演在韓國社會中的生活經歷,看見了韓國階層文化的不公平、國家體系的失常、經濟壓力下,人們渴望「逃跑」。所以我們看到《屍速列車》裡有不同群體之間的權力關係,例如資本家對雇員的指使、社會對高齡的排擠等;也看到軍隊體系的暴亂之力;一節節的車廂裡的失序場景,反而在極端的條件下將韓國的社會秩序表現了出來。而失速的列車也逃往向釜山,一個韓國經濟的重量級災區。
.
其他的電影如《活人生吃》、《毀滅倒數28天》也時常描繪「商場裡的消費活屍」、「倖存者的險惡競爭」、「資源的匱乏」、「極具才能的才德至上英雄」、「巨大邪惡的企業(與科學家)」、「失能又極權的軍政複合體」,也時常是活屍電影的重要場景。都很像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一場場屍檢。
.
▓ #人與非人的共生的遊牧主義
.
活屍片通常很短,觀眾看到的只是一個傳染的展開片段,但如果像是《陰屍路》這種發展很長的篇幅,就可以看人們開始嘗試展開新的生活。有趣的是,活屍科幻電影看似悲觀,這些倖存者卻總為未來社會帶來希望,追尋一個新的社會結構。例如《屍速列車》,電影中主角孔劉與其他人物的關係描繪得十分飽滿。一個故事由主角構成,主角本身卻又由許許多多的其他人構成,互動來去,在情緒、情感、合作策略的各種人際關係行為中,維繫了「人」存在於這個世界末日的價值。又或者是超級長篇《陰屍路》、被罵翻的《最後生存者2》,到後來已經展開各種活屍末日的生活共同體實驗,活屍末日是新世界的開始,在這個世界中「沒有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或傳統的社會建制,只有一群剛強的倖存者」(林宛瑄,2017)。
.
剝去感官主義的票房刺激,我們可以思考,在當代流行文化中被大量產出的殭屍文本,也許並不是我們恐懼上述的「後人類怪物」,而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具殭屍,他提醒著當代人類身上存在著「跨界性」,我們必須要在無法可管的條件(社會變動太過劇烈)下創造新的律法。這是「後人類」的啟蒙,在最狂暴卻又極度管制的的區域中重新創造「人」的存在。
.
▓ #解放式災難的契機
.
我們可以用哲學家Giorgio Agamben的「例外狀態」(state of exception)來解釋這活屍延伸出來的後人類思考。在活屍科幻電影鋪成的過程中逐漸展開視域,可以發現空間與政治、生命與法律、混亂與正常之間已經失去清楚界線,這種「例外狀態」標示著當代社會型態的狂暴與管制、安全與風險的共存。而就是因為《李屍朝鮮》、《陰屍路》、《屍速列車》、《惡靈古堡》以及其他的活屍類型文本中,存在著活屍的暴力性、動物性、去道德化,反而強化了主角與其他角色之間社會關係,那些是人性的脆弱、難得的尊重與無私的互動,這些是維護「人」所存在的最後理由。「最後生存者」,這種新的存在方式,不純然是對非人狀態的拋棄恐懼,更可以是一種共振、共活(想想看這兩年的全球疫情)。
.
所以,活屍文本可以反映Ulrich Beck(周桂田、徐健銘,2016)提出的「解放式災難」,災難的風險可能帶來變革與解放的契機。「活屍」給我們一種壓力,一種啟事,一種警告,告訴我們自己即將面臨(或正處於)例外世界,承認當代人類個體已然是各種跨界性的混合體,但我們依然盡力地維護著人性的價值與個體安全的保證,在可能是最壞的未來情境裡,持續重新定義人類存在的意義。
|
📕 #參考文獻
.
1. 周桂田、徐健銘(2016)。進擊的世界風險社會挑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 林宛瑄(2017)。我們就是喪屍:《 陰屍路》 中的喪屍末日與再創生。英美文學評論。
3. Fukuyama, F. (2006).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Simon and Schuster.
4. Halberstam, J. (1995). Ira Livingston, eds. 1995. Posthuman Bodies.
5. Reed, D., & Penfold-Mounce, R. (2015). Zombies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The walking dead as social-science fiction. In The zombie renaissance in popular culture (pp. 124-138).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如何丟掉世界?》(Mission Failure: America and the World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Michael Mandelbaum 拜登當選,大家開始翻特朗普舊賬,誓要撥亂反正,將那些損害美國大國領導形象的行為,洗心革面,徹底改變。問題...
「post war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post war中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ost war中文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post war中文 在 記者 王紀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ost war中文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post war中文 在 Software Surfi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post war中文 在 Black Ops Cold War》Zombies 喪屍模式中文發佈預告-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post war中文 在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冷戰中文討論區| Call of Duty - Facebook 的評價
post war中文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paghetti alla puttanesca,pesce spada alla griglia
《義大利麵兵法: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on Pasta》(https://naihaolee.pixnet.net/blog/post/154830713- )
「煙花女義大利麵」(Spaghetti alla puttanesca)
Spaghetti alla puttanesca 如果直翻為英文的話是spaghetti in the style of a whore,直翻為中文的話是妓女風義大利圓直麵。不過這太過直白的翻譯實在是不好聽,還是稱為煙花女義大利麵來得委婉得些。其醬汁是帶著蒜味的加了黑橄欖酸豆和鯷魚的蕃茄醬汁。
而至於這道義大利為何會有這樣的一個名字則是眾說紛紜,有紅色的蕃茄加上黑色的橄欖會讓人聯想到妓女的說法,有人說這名稱來自酸豆的味道所付予的刺激,一說是這名稱是來自於妓女襯衣上的紅漬。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這是妓女為了方便接客所創造出的簡易料理。更有一說是,妓女就是刻意做出這道義大利醬汁的濃郁香味來攬客的。正因為如此,煙花女義大利麵的醬汁可說是把一般的蕃茄醬汁提昇到了一個不同的層次。
不管說法為何,這道義大利麵是在二十世紀中葉出現於義大利南部的。義大利小說家拉費爾雷.卡普里亞(Raffaele la Capria) 於1961年所出版的小說《凡人之傷》( Ferito a Morte),是最早提到這道料理的文字紀錄。
不過,在《銀湯匙》(Il cucchiaio d'argento /The Silver Spoon)這本出版於1971年版的,囊括了義大利全國各地兩千多道料理的權威烹飪書中,卻竟然沒有煙花女義大利麵這道料理。只有一道加了鯷魚與大量奧勒岡香料的拿波里料理「那不勒斯風圓直麵」(spaghetti alla partenopea)比較類似。
但是在義大利第勒尼安海中的火山島伊斯基亞(Ischia)(距離那不勒斯30公里)與介於米塞諾角和伊斯基亞島之間的普羅奇達(Procida)一份2005年的當地報紙《海灣》中則指出,煙花女醬汁(sugo alla puttanesca)是在1950年的時候,伊斯基亞島一間知名夜景餐聽的Rancio Fellone的老闆之一桑德羅.佩提(Sandro Petti)所發明的。而桑德羅.佩提之所以會想出這個醬汁,則於台北彭園餐廳的彭家豆腐有著類似的源起。都是在餐廳快打烊,食材不夠,而又有客人嚷餓,而將剩下的食材全都混在一起做成的料理。事實上,當時那群在桑德羅.佩提的餐廳那桌像餓死鬼般的客人和他喊的就是「Facci una puttanata qualsiasi」,也就是「不管什麼都丟在一起吧」!
#Spaghettiallaputtanesca #pescespadaallagriglia
post war中文 在 記者 王紀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際時事 【#美國駐華大使 十月卸任 離開北京】
美國國務院週一宣布,現時73歲的駐華大使布蘭斯塔(Terry Branstad)將卸任職務,在十月初離開北京。
綜合各美國媒體的報導,布蘭斯塔是前愛荷華州(Lowa State)共和黨州長,特朗普的早期支持者。在他任期內,中美貿易戰掀起連場風雨,中美關係轉差。他去年罕有地訪問西藏要求中國與達賴喇嘛或代表行實質性對話,也曾經要求在《人民日報》刊登文章但被因被中方批評,拒絕刊登(有關風波見BBC延伸閱讀文章)。
布蘭斯塔在80年代、習近平當上國家領導人前,在愛荷華州一個場合會面,有影片顯示兩人在台上碰杯又握手。中國外交部前發言人陸慷曾形容布蘭斯塔德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2012年,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重訪愛荷華州,布蘭斯塔德設晚宴招待。根據彭博社報道,布蘭斯塔德與習近平兩人對農業有興趣,所以關係良好。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進在微博分析,美國一般都是在大選之後調換駐外大使,現在換布蘭斯塔德,顯得很突然。他指出,當初布蘭斯塔德就任駐華大使,中美輿論都對他能夠為促進兩國關係發揮作用有較高期待。
然而,這位「老朋友」面臨香港的抗爭、肺炎疫情和經濟戰的影響,在中國的工作經常遇到很大的阻力。在中美關係急劇轉差的漩渦中,他早在美國大選前,收到「命令」,要先離開北京。
這個舉動似乎告訴世界中美關係傾向不明朗,一切交由美國的選民11月用選票決定。這場選舉結果將會影響香港、中國和世界。
還有一個問題,駐華大使誰接任?
延伸閱讀
BBC 中文
【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宣布离任 回顾《人民日报》拒稿风波始末】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4116506
環球時報總編胡锡进 微博 (9月14日貼文)
https://weibo.com/huxijin?is_all=1#_loginLayer_1600106280239
Washington Post
“US ambassador to China to step down next month“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asia_pacific/pompeo-tweet-indicates-us-ambassador-to-china-is-leaving/2020/09/14/edc43272-f657-11ea-85f7-5941188a98cd_story.html
Daily Mail
“US Ambassador to China Terry Branstad steps down amid rapidly deteriorating relations over trade war, Hong Kong and coronavirus“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8730219/US-Ambassador-China-Terry-Branstad-steps-amid-rapidly-deteriorating-relations.html
New York Times
”With Tensions High, Trump’s Ambassador to China Is Stepping Down“
https://www.nytimes.com/2020/09/14/world/asia/branstad-ambassador-china.html
post war中文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Mission Failure: America and the World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Michael Mandelbaum
拜登當選,大家開始翻特朗普舊賬,誓要撥亂反正,將那些損害美國大國領導形象的行為,洗心革面,徹底改變。問題真的這樣簡單,一切麻煩皆源於這位自大狂人嗎?他離開白宮然後一切就回復正常,美好天使再臨,驅走暗黑衝動?大家不要那麼天真幼稚,現實世界不是清教徒的善惡二元對立的。
今天介紹美國外交政策重量級學者Michael Mandelbaum的作品《Mission Failure:America and the World in the Post-Cold War Era》,中文版叫《美國如何丟掉世界?》。作者是紐約時報及華郵的常客,理應不會是反拜登陣營,但此書卻痛陳民主黨自由主義外交政策的失敗,mission failure是指冷戰結束後美國外交一事無成,甚至是一敗塗地。這書早已預見特朗普主義抬頭,因為冷戰勝利,美國獨大,自由主義理想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實現,但結果換來的卻是焦頭爛額。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美國 #劉細良 #城寨 #讀書好 #特朗普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 war中文 在 Software Surfi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oftware Surfing 288
橫越高加索之旅(13) Stepanakert, Artsakh (中文字幕)
(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爾札赫)
今集會進入行程中第四個國家阿爾札赫(Artsakh),這個國家又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而且這個國家也有點特別,因為我們在地圖上找不到這個國家,點解,我會影片中為大家解說一下。
本集影片:
https://youtu.be/uHU2dOauMTo
Software Surfing 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SoftwareSurfing
本集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oftwareSurfing/posts/1281694545373686
阿爾札赫近代歷史:
Nagorno-Karabakh: Europe's Post-Soviet 'Frozen War'
https://youtu.be/Swkv6UojgfA
Software Surfing 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SoftwareSurfing
橫越高加索之旅攻略系列: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CELblfb2q6y2VRtc1UmoK1-Q1FMar7b
悠遊遊世界系列: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CELblfb2q7xNgxuXV154N_IhcNA_CMX
post war中文 在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冷戰中文討論區| Call of Duty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冷戰中文討論區| Call of Duty: Black Ops Cold War ; 1. 保持友善和禮貌 ; 2. 絕對嚴禁農場文,只要被我看到了,第一次禁言一星期,第二次踢出社團 ; 3. ... <看更多>
post war中文 在 Black Ops Cold War》Zombies 喪屍模式中文發佈預告-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