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無理] It's hard to translate the Chinese term "文青" into authentic English, but given that we've seen Urban Dictionary define the English word "Hipster" as "a subculture of men and women typically in their 20's and 30's that value independent thinking, counter-culture, progressive politics, an appreciation of art and indie-rock,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witty banter", we think it wouldn't be too much of a stretch to say one possible equivalent English term for 文青 is Hipster. So, here you go, 文青 ~ Hipster!
「文青」,又是另一個難以在英文裡找到相對應的翻譯的麻煩中文詞語,英文沒有Literature Youth/ Arts Youth這樣的詞語,比較相近的我想起“Hipster”這個字。
根據網上資料,Hipster發源於美國,所謂hipster就是介乎二十至三十多歲之間的年期男女。他們崇尚獨立思考,喜愛非主流的事物,抗拒主流市場,強調我行我素的獨立精神態度,厭惡為討好其他人而活。Hipster大多喜歡帶有復古風格的人和事物。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rogressive rock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與芬尼學英語 Finnie's Language Ar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廖文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Progressive Rock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HD] 張靚穎Jane Zhang【我的夢】MV (華為Huawei消費者 ... 的評價
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廖文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一直在看中岳老師這個專頁,各位有彈吉他的朋友,想要從事音樂工作的朋友,希望你們也都可以來一起看看前輩們的智慧,真的寫得相當簡要清晰,而且立論扎實!趁現在還沒累積太多篇的狀況下,趕快跟上喔!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3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所以會從『Blackbird』與『If』來切入『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除了『用兩根指頭彈名曲』的噱頭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吉他這種具備琴頸的長形樂器,『橫向』移動的運動模式是非常重要但許多學習者在起始點很容易忽略的;一旦因為熟記了『盒框式』和絃的握把方式,操作和絃的手型與肌肉用力的慣性,會很容易將手勢定型在某個特定的把位,對於後來進階所需要的突破原有的盒框而進行橫向移動時,以手肘為支點來協調連動手腕與手指的施力過程,會感到非常力不從心,最常見的就是更換把位時,和絃常常按壓得不夠確實而造成的惱人雜音,更多時候是直接按錯把位…
這並非是對於音樂的理解力不夠,而是彈奏樂器時的物理性失誤。
我一直覺得『練習』樂器一定會有要下苦功的部份,通常~那都很容易讓人消磨喪志,所以,如果可以用正確物理運動的角度來分析『操作』樂器的部份,好像比較容易得到更有效率的進展。
另外,這兩首曲目的吉他編曲,聲響都非常開闊,對於耳朵去習慣這樣的聲響寬度,從而建立起的音樂美感判斷,會幫助我們在探索一個新的和絃行進或一段新的音樂詮釋時,自發性地去自我校正所彈奏出來的音色觸弦與情感,這對於建立起自己的音樂風格,應該是極其重要的。
在理解了橫向操作的原則之後,我們又應該反過來開始探討一下『盒框式』和絃的深奧之處;而這次的曲目~我想,應該是『盒框式』和絃應用得最無可取代的範例了吧!
曲目1-3 Kansas-Dust in the Wi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DeNdF0KPA
你應該很難相信這首在1977年出版、充滿了詩人式迷離情感的木吉他名曲,是來自於一個被Wiki定義為『Progressive Roc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gressive_rock) 的超厲害的實驗性搖滾樂團---雖然這種反差的特徵,在70、80年代的搖滾樂團專輯根本是一種慣例---的作品,而這首傑作的由來,本來就是該團吉他、鍵盤手Kerry Livgren的一個自我練習、手指預熱的小樂段,這也解釋了為何它會是『盒框式』和絃應用的極致。
值得注意的是:
1. 最為人稱道的前奏Riff完全集中在C調的第一把位,兩個主要的關係大小調和絃加上了延伸用音交錯組合,非常有效率地鍛鍊了左手四根手指的獨立性與運動協調性;在這裡要講究的是:C族群和絃更換到Am族群和絃(反之亦然)時,一定要將左手的指頭都離開指板,用最小的懸空間距調整好下一個和絃的指型,然後迅速地垂直按壓下去~這個細微的肌肉運動,很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整個吉他生涯---你可以花二十年來驗證看看喔。
2. 同樣非常簡潔的A、B曲式中,再次地運用了根音上下行的模組;特別在短短的B段,出現了一個變化半音的F#根音,讓和絃色彩變化為D/F#,其後接上了G、進行到Am,再下行到Am/G,形成一個F#->G->A->G->F#~~~往返的低音線條,對我而言,這與『Blackbird』、『If』的很多運用,有著相近的思考。
3. 在間奏的部份,我覺得應該是這三首曲子中最為考驗聽力的樂段,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空弦持續、雙弦音程極為接近的只有吉他類樂器才有的特殊演奏聲響,以及同時有著類似『If』的寬廣音程、指型卻又有著極小音程變化所帶來的和絃顏色的變化(還記得我們在『If』裡說過的很有效率的和絃應用嗎?);所以,如果能逼迫自己抓出這個樂段所使用的和絃與把位,不單是耳朵的聽力會有顯著的進步,同時,應該會很讚嘆原來吉他是這麼神妙的樂器。
4. 繼『If』我們很認真講究了無名指的觸弦之後,這首『Dust in the wind』在右手使用了標準的『三指法』,以拇指、食指與中指,在範圍很靠近的三條弦上,做快速的八分加十六分音符往復式撥動;而這首曲目的要領,是要將這三隻指頭的撥弦力度盡量控制在相當平均的範圍,而只讓最高音的旋律變化稍稍加強一點,我認為,在這兩首曲目的練習過程裡,應該很能訓練到機械式指撥的輕重緩急相關的力道控制。
5. 以錄音製作的角度來說,曲中,用了兩把吉他彈奏相同的指法,分別放在相對的左邊與右邊,拉開了整個音樂場景的寬度;但~如果你也試著錄下兩把吉他,擺放在差不多的位置,應該會發現怎麼樣也做不出原曲的聲響效果。我到了近年、經過實驗才發現,原來這首曲子的方式是左邊彈了木吉他,而右邊是一把共鳴與收音都很棒的電吉他Clean tone,才有這種細緻的差別所創造的頻率的寬度。
以上。
另外有兩個心得想分享一下:
因為這種『實驗性搖滾卻有著詩人的內在』的戲劇性,我很冒昧地在網路上搜尋了我覺得能做到『信、達、雅』的中文歌詞翻譯連結張貼;因為我覺得在『流行音樂市場』中,真要能達到『經典』的地位,其中的詞、曲、編、製與演唱等等元素,實在缺一不可;而這首在嬉皮風潮高峰1967年之後十年的內省文字,用一種憂鬱的眼神看著他們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社會,我覺得就搖滾樂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來說,有著一種紀實的味道。
http://www.music-cool.tw/2013/04/kansas-dust-in-wind.html
我在高中後期非常喜歡這個樂團,他們曲風的多變、節奏的設計與配器的特殊,讓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團體有著很高的音樂辨識度;有趣的是,『Dust in the wind』雖然在民謠吉他音樂的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但~還不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樂團的最佳作品。如果我只能在他們眾多作品中推薦一首來表述我對他們的喜愛,我會說:『Chasing Shado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5BVbcXBPw
在這一首作品之後的三、四十年間,我沒有再聽過有任何一首作品,可以讓鋼琴與吉他的伴奏功能,能如此地高度融合;更不用說,這首曲子的旋律真是優美極了!而同樣有著醒世意涵的歌詞,其中歌者在破題所表述的身份(也許是一種隱喻),剛好與我想介紹的下一首曲子,有著相互貫連的巧合,如果加上一點兒不負責任的想像,我覺得這一首與下一首可以建構起來的故事,真是感人至深!
當然,這就留到下一次再說了。
因為這一首歌詞像是詩一般的、只可意會的語境,我想再貼一個音質略差、但附有歌詞的YouTube連結,讓我們在練琴的疲憊之後,可以稍解我們性靈層面的飢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eW6IZJbi0
那麼,我們繼續指板上的探險吧!
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3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所以會從『Blackbird』與『If』來切入『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除了『用兩根指頭彈名曲』的噱頭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吉他這種具備琴頸的長形樂器,『橫向』移動的運動模式是非常重要但許多學習者在起始點很容易忽略的;一旦因為熟記了『盒框式』和絃的握把方式,操作和絃的手型與肌肉用力的慣性,會很容易將手勢定型在某個特定的把位,對於後來進階所需要的突破原有的盒框而進行橫向移動時,以手肘為支點來協調連動手腕與手指的施力過程,會感到非常力不從心,最常見的就是更換把位時,和絃常常按壓得不夠確實而造成的惱人雜音,更多時候是直接按錯把位…
這並非是對於音樂的理解力不夠,而是彈奏樂器時的物理性失誤。
我一直覺得『練習』樂器一定會有要下苦功的部份,通常~那都很容易讓人消磨喪志,所以,如果可以用正確物理運動的角度來分析『操作』樂器的部份,好像比較容易得到更有效率的進展。
另外,這兩首曲目的吉他編曲,聲響都非常開闊,對於耳朵去習慣這樣的聲響寬度,從而建立起的音樂美感判斷,會幫助我們在探索一個新的和絃行進或一段新的音樂詮釋時,自發性地去自我校正所彈奏出來的音色觸弦與情感,這對於建立起自己的音樂風格,應該是極其重要的。
在理解了橫向操作的原則之後,我們又應該反過來開始探討一下『盒框式』和絃的深奧之處;而這次的曲目~我想,應該是『盒框式』和絃應用得最無可取代的範例了吧!
曲目1-3 Kansas-Dust in the Wi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DeNdF0KPA
你應該很難相信這首在1977年出版、充滿了詩人式迷離情感的木吉他名曲,是來自於一個被Wiki定義為『Progressive Roc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gressive_rock) 的超厲害的實驗性搖滾樂團---雖然這種反差的特徵,在70、80年代的搖滾樂團專輯根本是一種慣例---的作品,而這首傑作的由來,本來就是該團吉他、鍵盤手Kerry Livgren的一個自我練習、手指預熱的小樂段,這也解釋了為何它會是『盒框式』和絃應用的極致。
值得注意的是:
1. 最為人稱道的前奏Riff完全集中在C調的第一把位,兩個主要的關係大小調和絃加上了延伸用音交錯組合,非常有效率地鍛鍊了左手四根手指的獨立性與運動協調性;在這裡要講究的是:C族群和絃更換到Am族群和絃(反之亦然)時,一定要將左手的指頭都離開指板,用最小的懸空間距調整好下一個和絃的指型,然後迅速地垂直按壓下去~這個細微的肌肉運動,很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整個吉他生涯---你可以花二十年來驗證看看喔。
2. 同樣非常簡潔的A、B曲式中,再次地運用了根音上下行的模組;特別在短短的B段,出現了一個變化半音的F#根音,讓和絃色彩變化為D/F#,其後接上了G、進行到Am,再下行到Am/G,形成一個F#->G->A->G->F#~~~往返的低音線條,對我而言,這與『Blackbird』、『If』的很多運用,有著相近的思考。
3. 在間奏的部份,我覺得應該是這三首曲子中最為考驗聽力的樂段,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空弦持續、雙弦音程極為接近的只有吉他類樂器才有的特殊演奏聲響,以及同時有著類似『If』的寬廣音程、指型卻又有著極小音程變化所帶來的和絃顏色的變化(還記得我們在『If』裡說過的很有效率的和絃應用嗎?);所以,如果能逼迫自己抓出這個樂段所使用的和絃與把位,不單是耳朵的聽力會有顯著的進步,同時,應該會很讚嘆原來吉他是這麼神妙的樂器。
4. 繼『If』我們很認真講究了無名指的觸弦之後,這首『Dust in the wind』在右手使用了標準的『三指法』,以拇指、食指與中指,在範圍很靠近的三條弦上,做快速的八分加十六分音符往復式撥動;而這首曲目的要領,是要將這三隻指頭的撥弦力度盡量控制在相當平均的範圍,而只讓最高音的旋律變化稍稍加強一點,我認為,在這兩首曲目的練習過程裡,應該很能訓練到機械式指撥的輕重緩急相關的力道控制。
5. 以錄音製作的角度來說,曲中,用了兩把吉他彈奏相同的指法,分別放在相對的左邊與右邊,拉開了整個音樂場景的寬度;但~如果你也試著錄下兩把吉他,擺放在差不多的位置,應該會發現怎麼樣也做不出原曲的聲響效果。我到了近年、經過實驗才發現,原來這首曲子的方式是左邊彈了木吉他,而右邊是一把共鳴與收音都很棒的電吉他Clean tone,才有這種細緻的差別所創造的頻率的寬度。
以上。
另外有兩個心得想分享一下:
因為這種『實驗性搖滾卻有著詩人的內在』的戲劇性,我很冒昧地在網路上搜尋了我覺得能做到『信、達、雅』的中文歌詞翻譯連結張貼;因為我覺得在『流行音樂市場』中,真要能達到『經典』的地位,其中的詞、曲、編、製與演唱等等元素,實在缺一不可;而這首在嬉皮風潮高峰1967年之後十年的內省文字,用一種憂鬱的眼神看著他們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社會,我覺得就搖滾樂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來說,有著一種紀實的味道。
http://www.music-cool.tw/2013/04/kansas-dust-in-wind.html
我在高中後期非常喜歡這個樂團,他們曲風的多變、節奏的設計與配器的特殊,讓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團體有著很高的音樂辨識度;有趣的是,『Dust in the wind』雖然在民謠吉他音樂的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但~還不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樂團的最佳作品。如果我只能在他們眾多作品中推薦一首來表述我對他們的喜愛,我會說:『Chasing Shado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5BVbcXBPw
在這一首作品之後的三、四十年間,我沒有再聽過有任何一首作品,可以讓鋼琴與吉他的伴奏功能,能如此地高度融合;更不用說,這首曲子的旋律真是優美極了!而同樣有著醒世意涵的歌詞,其中歌者在破題所表述的身份(也許是一種隱喻),剛好與我想介紹的下一首曲子,有著相互貫連的巧合,如果加上一點兒不負責任的想像,我覺得這一首與下一首可以建構起來的故事,真是感人至深!
當然,這就留到下一次再說了。
因為這一首歌詞像是詩一般的、只可意會的語境,我想再貼一個音質略差、但附有歌詞的YouTube連結,讓我們在練琴的疲憊之後,可以稍解我們性靈層面的飢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eW6IZJbi0
那麼,我們繼續指板上的探險吧!
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HD] 張靚穎Jane Zhang【我的夢】MV (華為Huawei消費者 ...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夢》由Andy Love譜曲,由王海濤與張靚穎共同填寫中文詞。 《我的夢》與《Dream It Possible》由Andy Love譜曲,中文版《我的夢》由王海濤與 ... ... <看更多>
progressive rock中文 在 Progressive Rock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有時簡稱為prog rock,是在1960年晚期興起的搖滾樂分支之一,它的內涵十分複雜並且吸納眾多其他樂派精神,因此並不能明確地定義出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