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 AI 「看圖回答」 測驗擊敗微軟、臉書、特斯拉,準確率還首次超越人類!
陳宜伶
2021-08-25
看圖回答問題是人類生活及溝通的基本條件,但是對 AI 來說卻是一項高難度任務。
阿里巴巴達摩學院打造出來的 AI 語言模型 AliceMind,幾天前首度打破圖像問答(VQA)世界紀錄,答題準確率甚至超越人類基準,並且擊敗同樣有參加挑戰的微軟、FB 隊伍,象徵達摩學院的人工智慧技術邁出關鍵一步。
VQA 挑戰是什麼?
圖像問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挑戰的緣起,是因為國際電腦視覺與技術辨識大會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希望鼓勵企業攻克 AI 多模態機器學習(MultiModal Machine Learning)的難題,因此從 2015 年開辦 VQA 挑戰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網路企業、科研單位參賽。
今年的 VQA 挑戰賽和往年一樣,題庫包含了超過 25 萬張真實照片,總共有 110 萬道題目。這些題目會考驗 AI 是否能辨別圖像,比如說在一張人群的照片中算出有幾個兒童、或是在圖片中辨認出書桌上的車鑰匙,進而推測房間主人是有車的。
VQA 技術已經被廣泛導入阿里巴巴平台,像是它的 AI 客服機器人「小蜜」(Alime)就已經被淘寶、天貓商家等電商平台採用。消費者輸入問題後,AI 客服會根據商品資訊和顧客問題給出答案。
另一方面,VQA 技術不僅能運用在電商,還可用於醫學圖像辨識,以及電動車的智慧駕駛分析。
阿里巴巴的 AI 模型為何成績能夠超越人類?
這幾年人工智慧(AI)逐漸滲透到各行業,也推動更多科技革命,AI 技術逐漸成為企業數位轉型、對抗疫情,並讓經濟重返正軌的重要力量。
由阿里巴巴達摩學院打造的 AI 深度語言模型系統 AliceMind 在這次的 VQA 測驗中,答題準確率拿到 81.26%,首次超越了人類答題的準確率 80.83% ,更讓馬雲投資的達摩學院在 AI 發展上取得重大進展。
AliceMind 採用了多種專有技術,包括多樣化的視覺表示(diverse visual representations)、「多模態」預訓練語言模型(multimodal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跨模態」語義融合和對齊技術( adaptive cross-modal semantic fusion and alignment technology)。這些技術不僅可以讓阿里巴巴的 AI 理解問題並分析圖像,還可以讓 AI 用近似人類的語感回答問題。
阿里巴巴達摩院自然語言處理(NLP)負責人 Si Luo 表示:「這代表我們在『機器學習』領域又取得了一個重要里程碑,AliceMind 在視覺與文本的『多模態』理解及推理上,測試分數媲美人類認知水準,彰顯了我們研發 AI 的努力成效。」
打造出這款 AI 模型的達摩學院是什麼來歷?
2017 年,馬雲認為阿里巴巴應該要把眼光放遠,致力解決未來世界經濟、社會等問題,在此願景下成立了研究單位「達摩學院」( DAMO Academy),號稱要在 3 年投入超過 1000 億人民幣,將重點放在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上。
Si Luo 表示,人工智慧分為運算智慧、感知智慧、認知智慧及創造智慧 4 個層次。這次 AliceMind 參與的 VQA 測試內容屬於認知智慧部份。
負責人也補充說,這不代表有一天我們會被機器人取代,反而這些智慧機器可以用來輔助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人們可以很專注在他們擅長的創作上。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1/08/25/vqa-ai-alibab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根本就是一宗世紀大騙案!做父母之前,總有過來人跟我們說,BB哭鬧不外乎「食、痾、瞓」,餵飽奶,換完片,抱他一下,自然就不會再哭。但實戰開始,你就發現BB哪有這麼容易「服侍」,有些BB沒病沒痛都會日喊夜喊,哭得父母心煩頭痛,新手父母更可能會質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懂照顧孩子。 但其實BB無定向歇斯底...
「recognition醫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recognition醫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ecognition醫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recognition醫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ecognition醫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ecognition醫學 在 最自然的呵護~ 《eCAM 實證補充與替代醫學雜誌》是全球 ... 的評價
- 關於recognition醫學 在 Gained Global Recognition (獲國際認可的相關文章和醫學報告) 的評價
recognition醫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收到邀請後,我和自己說,終於是一個建築展覽。
如果有看過我的一些訪問,其實我是讀建築設計畢業。那年畢業後在國際和本地則師樓工作了三年,2014年辭去工作時和自己說,反正建築從來都與我無關,未來應該不會再接觸到吧。記得在英國修讀建築的第一堂,老師說建築就是如何定義空間。之後的十年建築設計教育和工作,我由如何定義空間到學會了地績比率,「平衡」地產商和買家的利益。離職時的工作還記得是一條長廊多伙極小型樓盤,空間極小但要有優良景觀,因為這樣才最賣錢。這幾年做著各式各樣關於「畫」的創作,有時我會想我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那段關於建築的過去發芽後長成了什麼。偶然會有一些相關建築項目合作,例如和brandon蒲窩的貓屋,和生豪Jason的棚仔紀錄,和forest breakazine關於住屋的那期。雖不完全以建築角度去創作,但總會聞見一些浸釀的果香,確實影響著我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這次由港大建築系的個人展覽正好述說我的一部分,如果以現在的角色身分去想建築,又會是什麼。
“𝗛𝗲𝗮𝗹𝗶𝗻𝗴 𝗔𝗿𝗰𝗵𝗶𝘁𝗲𝗰𝘁𝘂𝗿𝗲” 𝗘𝘅𝗵𝗶𝗯𝗶𝘁𝗶𝗼𝗻
如果建築是關於空間定義,定義的過程和行動對定義者有什麼連結和影響。三個星期的展期,我在pmq的一間房間以筆和自己深層討論,訴說對城市環境的想像,構建同時留下一片空白作喘息。歡迎大家逢星期四六來談天參與創作。
日期: 2 August – 23 August 2021
時間: 10:00am - 8:00pm @S507, 5/F, Block A
地點: PMQ, 35 Aberdeen Street
是次展覽將延續含蓄的藝術創作,呼籲人們關注城市環境與心理健康的聯繫。含蓄在2012年自香港大學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及後在2014年開展插畫家和視覺藝術家的職業生涯。他的第四本繪本《累倒就躺著不要動》已於7月中旬出版。他曾多次與香港大學的伙伴合作,包括有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和精神醫學系;現為「南丫說:」公共藝術計劃駐島藝術家。此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辦,透過結合考察研究及多感官藝術形式,道說南丫島的人情風光及歷史往事。
參觀者可以在這三個星期的展期内與藝術家現場互動,及見證展覽的建構過程。每週四和六定為工作室開放日,歡迎公眾透過HKU Architecture@Eventbrite報名參與。
The exhibition will draw on Ricky Luk's (humchuk) art practice that has called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Ricky received his Master in Architectur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12 and has taken up a career as an illustrator and visual artist since 2014. His fourth book 累倒就躺著不要動 just released in mid-July 2021. Ricky's creative works also includ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HKU on a project called 𝘍𝘰𝘤𝘶𝘴𝘪𝘯𝘨 𝘰𝘯 𝘚𝘌𝘕, an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HKU for the development of 𝘏𝘒 𝘍𝘭𝘰𝘸 𝘛𝘰𝘰𝘭, a mental health recognition tool. Currently, Ricky is researching the outlying island community as an artist-in-residence in the “Lamma Mia” public art project organised by the Art Promotion Office, LCSD.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ree weeks, visitors will see the building of the exhibition in progress with live in-situ visits with the artist. Open exhibition studio visits will be every Thursday and Saturday. For more details and registration, please visit HKU Architecture Gallery@eventbrit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HKU
PMQ 元創方
recognition醫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709紐約時報
*【海地暗殺案中至少有17名嫌疑人,有兩名美國人被捕】
海地追擊暗殺總統者,政治陷入僵局。在Jovenel Moïse遇刺近24小時後,該國安全部隊與一群他們所稱的疑似襲擊者展開槍戰,殺死七人,並拘留了包括兩名美國公民在內的15人。海地警察局長稱安全部隊已掌控局勢,但仍有其他涉案者在逃。該國臨時總理宣佈暫時掌權,但新任總理將在本周宣誓就職。Moïse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認為,他被暗殺是動盪即將到來的信號。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08/world/jovenel-moise-assassinated
*【海地,一個脆弱國家的政治暴力史】
兩個世紀以來,海地一直在與腐敗、貧困和暴力鬥爭,近年來還受到地震、霍亂和疫情衝擊。這次暗殺無疑是該國多年動盪的結果,也加深了人們對未來的擔憂。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10708/haiti-president-assassination/
*【Covid-19實時更新】
#輝瑞和 BioNTech 將測試一種針對 Delta 變體的疫苗,兩家公司預計將於 8 月啟動該疫苗的臨床試驗。
#Delta 變體如何躲避免疫系統?科學家找到線索。根據週四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冠狀病毒的 Delta 變體可以逃避針對病毒某些部分的抗體。與其他變體相比,這些發現解釋了針對 Delta 的疫苗有效性降低的原因。
#CDC 估計,正如預期的那樣,Delta 現在是美國的主要病毒變種。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最新估計,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冠狀病毒Delta 變體現在是美國的主要變體,佔感染的 51.7% 。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非洲度過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流行週”。非洲大陸缺乏疫苗,病毒正在使年輕人生病,並壓垮本已脆弱的醫療保健系統。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Matshidiso Moeti 博士表示,截至 7 月 4 日的一周,非洲報告了超過 251,000 例新病例,比前一周增加了 20% 。
#世衛組織表示,海地的政治動盪可能會阻礙遏制冠毒的努力。
#週四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新文章中,由赫爾辛基分子醫學研究所的Andrea Ganna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報告說,當他們對 19 個國家的近 50,000 名感染 Covid-19 的人的基因組進行搜索時,他們發現發現了 13 個感興趣的基因領域,這些領域可能集中於尋找有用的藥物。
#近幾週,越來越多的報導開始引起外界對Lambda 的警告,Lambda 是去年年底在秘魯首次發現的一種變體。該變種最初被稱為 C. 37,已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迅速傳播。6 月 14 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其指定為“感興趣的變種”,這意味著專家懷疑它可能比原始菌株更危險。
#韓國將從週一開始提高首都首爾和一些鄰近地區的防疫限制至最高等級。韓國週四報告了新病例的最大單日增幅,一名高級衛生官員警告說,到 7 月底,這一數字可能幾乎翻番。
#盧森堡總理Xavier Bettel確診冠狀病毒住院。官員表示,他在接受治療後,情況已經改善,並且出院,將重回工作。
#法國政府建議其公民,不要前往西班牙或葡萄牙度假,因其冠狀病毒病例有所增加。
#根據聯邦衛生部的一份備忘錄,德國計劃將至少 3000 萬劑阿斯特捷利康和嬌生疫苗捐贈給發展中國家。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08/world/covid-19-vaccine-coronavirus-updates
*【全球已知新冠死亡人數超過400萬】
病毒最初花了九個月時間帶走100萬人類生命,隨後這個進程開始不斷加速:第二個100萬僅用了三個半月,第三個100萬用了三個月。又過了兩個半月後,第四個100萬人離我們而去。而這些僅是來自官方的資料。隨著疫苗出現,一些國家的疫情出現好轉,但由於病毒變異和疫苗分發的不平等,死亡人數仍在繼續上升。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8/world/covid-death-toll-four-million.html
*【日本將空場舉辦大部分奧運賽事,東京再次進入緊急狀態】
日本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後決定,東京範圍內的比賽將以無觀眾的形式舉辦,這一消息是在奧運火炬在日本傳遞的最後一站開始前幾個小時宣佈的,距離奧運會正式開幕僅有兩周。由於確診病例突然激增,東京第四度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8/world/asia/tokyo-state-of-emergency-olympics.html
*【拜登為撤軍辯護,稱留在阿富汗沒有意義】
“我們去阿富汗不是為了建設國家,阿富汗人民有權利也有責任決定自己的未來。”這是拜登自美軍正式結束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後,首次就該議題發表講話。他表示,美國無法繼續承擔駐軍阿富汗的人力成本,也承認美國無法改變阿富汗的路線和進程。近兩個月來,阿富汗政府軍在塔利班的攻擊下節節敗退,後者已成功佔領阿富汗421個地區中的至少150個。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8/us/politics/biden-afghanistan-withdrawal.html
*【德州共和黨公佈了影響深遠的投票限制法案】
德州在該州選舉過程的修定限制法案,都將禁止24小時投票和直接投票;禁止選舉官員主動向未提出要求的選民派發缺席選票;增加郵寄投票的新選民身份要求;限制協力廠商選票收集;加大對違反規定的選舉工作人員的刑事處罰力度;限制向選民提供的援助;極大地擴大了黨派民調觀察者的權威和自主權。但新法案沒有包括上一次修訂中最具爭議的兩項條款。星期天的投票不再有限制(現在可以在上午9點開始),也沒有規定更容易推翻選舉。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8/us/politics/texas-voting-bill-restrictions.html
*【佛州大樓倒塌兩週後,救援人員放棄尋找倖存者,仍有76人被列為失踪】
根據《紐約時報》查閱的私人會議記錄,邁阿密-戴德消防救援隊助理首席Ray Jadallah週四下午告訴失踪人員家屬,死亡人數已上升至 64 人,已經確定了 40 名受害者,仍有 76 人被歸類為可能失踪。邁阿密戴德縣市長Daniella Levine Cava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正在夜以繼日地工作,以盡快找到受害者並為他們的家人解脫。”她補充說,救援隊也一直在努力找回個人物品。
搜索工作在凌晨1點20分暫停,默哀片刻。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08/us/miami-condo-collapse-victims-updates
*【FDA縮減阿茲海默症藥物建議】
美國FDA先前因批准一種用於所有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使用的藥物而受到抨擊,而今提出建議,大大縮小了先前的範圍,建議只有輕度記憶力或思維問題的人才能接受該藥物。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8/health/aduhelm-alzheimers-fda.html
*【騰訊啟動人臉識別限制未成年玩家,引發安全與隱私討論】
在中國,未成年電子遊戲玩家必須使用身份證號碼實名登錄。騰訊本周表示,考慮到他們可能借用父母的設備或身份來規避限制,將在其遊戲中部署人臉識別技術,以堵住這一漏洞。一些人支持這些措施,稱此舉將抗擊青少年網路成癮,但也有人對資料安全表示擔憂。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8/business/video-game-facial-recognition-tencent.html
*【愛爾蘭或將失去歐洲避稅天堂名號】
一個由130個國家組成的聯盟正在努力改革全球稅收體系,限制跨國公司逃稅。愛爾蘭一直以低企業稅著稱,依賴這一設置來吸引跨國企業。包括谷歌、蘋果和輝瑞在內,多個行業巨頭的歐洲總部均設在都柏林。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8/business/ireland-minimum-corporate-tax.html
recognition醫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根本就是一宗世紀大騙案!做父母之前,總有過來人跟我們說,BB哭鬧不外乎「食、痾、瞓」,餵飽奶,換完片,抱他一下,自然就不會再哭。但實戰開始,你就發現BB哪有這麼容易「服侍」,有些BB沒病沒痛都會日喊夜喊,哭得父母心煩頭痛,新手父母更可能會質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懂照顧孩子。
但其實BB無定向歇斯底里地哭三個小時以上,是有學名的,醫學界稱之為「colic」,中文譯作「腸絞痛」,亦是坊間一般所指的「肚風」或「百日哭」。很多人以為這是跟嬰兒飲奶時,肚子入風有關,但原來這個是誤解。「腸絞痛」的真正成因,至今在學術界依然是一個謎。
科學家試過從心理、生理等不同角度去探究,始終都未能有一個完滿的答案。無證據證明腸絞痛跟嬰兒腸胃發育或者腹部健康有直接關係,跟父母育兒技巧亦似乎無關。不過,我們仍然嘗試綜合相關資料,希望有這個煩惱和擔心的父母可以對嬰兒的無故哭鬧有更多了解。
參考資料
Roberts, Donna M., Ostapchuk, Michael, & O'Brien, James G. (2004). Infantile colic.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0(4), 735-40.
Johnson, J., Cocker, K., & Chang, E. (2015). Infantile colic: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92(7), 577-82.
Anabrees, J., Indrio, F., Paes, B., & Alfaleh, K. (2013). Probiotics for infantile colic: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Pediatrics, 13(1), 186.
Ockwell-Smith, S. (2016, March 22). Worried your baby is suffering from colic? This revelation will BLOW your mind. Retrieved from EXPRESS
Batlivala, S. (2017). Colic: An Evolutionary Selective Pressure for Good Parents? Clinical Pediatrics, 56(8), 705-706.
recognition醫學 在 最自然的呵護~ 《eCAM 實證補充與替代醫學雜誌》是全球 ... 的推薦與評價
O'right R&D capabilities received global recognition again! 賀!O'right 歐萊德研發實力再受國際肯定! 繼枸杞根研發出美白功效後,這次我們與弘光科技大學合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