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ss,你是否刻意給我高分數的?」
一位男生,對自己的寫作,總欠信心……
在公開考試前一天,他寫了一篇作文給我;
是的,我的確刻意給他,評了一個稍高的分數;
為的,是鼓勵他有信心去應考……
我見他,對自己的寫作,總欠信心……
在教育裡,正加強作用 ( Positive Reinforcement )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
這也是行為主義學說中的心理學模式……
人,從來都能夠在被肯定中,獲取更多進步;
人,從來都能在讚美聲中,被激發更大的內在潛能……
明天都已是考期了,
讚賞的說話,今天不說,還要留待幾時去說呢?
我對他說:「 這分數你值得的,相信我吧…… 」
我見他眼裡,閃過一絲感激與感動;
有些秘密,大家都不用說出口的……
有時一點點的謊言,並無壞處……
許多時,人在艱難中行走,
只要能夠得到多一點鼓勵,
人,就可以戰勝心底裡的恐懼……
愛心,從來就是能夠,去辨識對方的好……
我轉念,再次想起了你……
我從來,都將最寶貴的愛,都給了你;
我從來,將最特別的念記和讚賞,都送給了你;
我從來,將最具耐性的等待與關懷,都一一給了你……
我對你有說過謊言嗎?
或許是有的……
不過,沒有為了甚麼,
我只希望,我對你的讚賞,能夠鼓勵你更多前進;
而確實,你是值得我所欣賞的……
生命中,這是否一場最動人的經歷與緣份?
愛,驅使我總為你的好處著想;
愛,總驅使我,想對你說上很多好話……
你,能夠有多一點明白我嗎……😌
故事散文集 《#就算時光流逝 #我還是會在等著你 》
#Adelaide 著 #亮光文化 Enlighten & Fish
香港、澳門各書局及網站
台灣、新馬各網站,均有代售
#那麼愛你為甚麼
#或者,去愛一個人,
其實又有甚麼懼怕呢?
我不會去打擾你,也不想佔有你,
我只想單單的、靜靜的,
去愛著你……
#試閱: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nEnp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香港購書連結:
亮光文化
https://www.signer.com.hk/product/978-988-8605-85-9/
Hong Kong TV mall
台灣購書連結:
Line
https://buy.line.me/product/320/h5eAk8vW?keyword=%E5%B0%B1%E7%AE%97%E6%99%82%E5%85%89%E6%B5%81%E9%80%9D%20%E6%88%91%E9%82%84%E6%98%AF%E6%9C%83%E5%9C%A8%E7%AD%89%E8%91%97%E4%BD%A0
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其他地區購書連結:
#Pinkoi HK
https://hk.pinkoi.com/product/h5eAk8vW
#YesAsia
#love #愛情 #愛情故事
#散文 #難過 #難以忘記
#時光流逝 #等著你
#你知道嗎 #你還好嗎 #想念你
Please follow my Instagram.com/ad.adelaide_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集提到,由美國學者所創的 tools of the mind 課程,學生既可以每日返學,只係以玩遊戲方式學習,學術能力和自制能力亦明顯比其他小朋友優勝,而且更有獨立科學研究確認它的功效,到底 tools 課程有何特別之處? 其中一個與傳統教育方法最大的差異是,以往若我們想去調整小孩的行為,一般都...
reinforcement心理學 在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搞定人性的高招心理學】
今天去 #海底撈 用餐,5:00不到外頭已大排長龍,服務人員除了給我們號碼牌外,還給了一張有三十個小圖的「考卷」,遊戲規則如下:
1.請寫出這些商標及卡通人物的名稱
2.叫到號碼後就不能再繼續答題
3.猜對24題就能獲得肉品一份
我瞬間忘記飢餓,開始和朋友腦力激盪,也拿出手機瘋狂搜尋答案,整個勝負欲開到最高😆直到店員叫號,我還心有不甘地說:「齁呦,怎麼那麼快,我還沒答完呢!」
海底撈用了三招摸透人心的方法,調節客戶情緒,很適合讓大家學起來,明天開工後使用!
📍第一招:#轉移注意力,這麼初階的心理學,用得好一樣很高級。因為人在等候的時候,未知會讓焦慮逐漸累積,加上身體飢餓的不舒適,暴躁感如山雨欲來。例如,若有要讓客戶等候之時,可以給他們先看看其他文件、影片,或多準備幾種茶飲口味供其選擇,都能使注意力轉移到較正向的感受上。
📍第二招:#管理預期,原先顧客的預期會放在「早點輪到我」上頭,但遊戲規則卻告訴你「輪到你就不能玩了」,因此把原先煩人的等待時間變得非常珍貴。面對有過高期待的客戶,可以先告訴他一個較低的結果,或轉換他期待的內容,就能讓對方更容易感到滿意,甚至感謝你的努力。
📍第三招:#正增強 (positive reinforcement),這遊戲是有獎勵的(最後我拿到一盤雞腿肉),因此可以給我們一些 #外在動機,願意投入遊戲中。但老實說遊戲本身帶給我的 #內在動機 已經強過那盤肉。如果有需要客戶費一些心力進行的事務,給予折扣或贈品通常會大幅提升對方的配合機率,當然,如果這些事務本身有連結到客戶的內在意願,不需要禮物也有人願意做呢!
—————————————————————
好啦,說這麼多,大家還是很抗拒開工對吧?☺️沒關係,先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感受,覺察是什麼部分讓你不想開工?
接著告訴自己:「#人生是一場遊戲,我不必過度當真,#重點是我想體驗什麼。我明天會好好體驗『工作』帶來的每一份感受,找出屬於我的遊戲規則。」
祝福你❤️
reinforcement心理學 在 健身入門 Gymbeginn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十分欣賞 @Lawrence.hk 的教導方法,這亦是為什麼當我們團隊跟他上課後,我立刻邀請他幫我們開班,讓更多人能跟他學舉重。
.
在半年前跟他的一次訪談中得知,他一開始是花了很多時間自己練舉重,走了不少冤枉路。
.
就算是上中國大陸跟操,當地教練也未必能體會我們這些半途出家學舉重的人,所不明白或不能做到的地方。畢竟大陸的頂尖運動員從小開始訓練,很多東西是不用明言,一點就通。
.
可能是因為這個經歷,Lawrence能理解我們Beginners的心態,明白什麼是我們難以理解的地方,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慢慢一點一點深化我們學習的過程。
.
簡單來說,他將Weightlifting拆成很細的元素,然後很清𥇦地逐一解說,讓我們學習好,才教授下一個元素,使我們的腦袋Progressive Overload,慢慢學習,慢慢進步。
(Teaching Methodology中提及的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
他亦是一個非常Encouraging的教練,他會努力尋找每一位學員每一次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讚賞,不會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告訴你如何不好,就算做得不好,亦很耐心鼓勵我們不斷嘗試。這亦是作為教練的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教育心理學中的Positive Reinforcement)
.
假如學生一來到已經做得好,就不用找你做教練,對嗎?同理心永遠是教練最重要的Quality之一。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Coaching Style,而我深信Lawrence的Coaching Style是很值得我們學習。我亦很高興以第三身的角度 (Cameraman) 去觀摩他如何教導舉重,無論對我學習舉重、或是教導舉重,都有很深的影響。
reinforcement心理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上集提到,由美國學者所創的 tools of the mind 課程,學生既可以每日返學,只係以玩遊戲方式學習,學術能力和自制能力亦明顯比其他小朋友優勝,而且更有獨立科學研究確認它的功效,到底 tools 課程有何特別之處?
其中一個與傳統教育方法最大的差異是,以往若我們想去調整小孩的行為,一般都會用獎勵正面行為、懲罰負面行為的方法。但從tools of the mind 課程的角度看,這些外來的引導手法(external reinforcement systems),其實有很多缺點,例如小朋友會變得只是識得服從、缺乏自發性,而且功效不持久,當不再有獎或者罰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便可能不再受到控制。
所以,在 tools 課室內,是不會有獎勵或懲罰的。因為 tools 的理念認為,小朋友的學習方式,是一個由內在牽動的自發過程(self-regulation),家長老師應該做的,是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提供適當的輔助去誘導學生自發的學習。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玩遊戲!
參考資料
www. toolsofthemind. org
Tough P. Can Play Teach Self-Control?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25, 2009
Branson P. & Merryman A. 2011. 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Bodrova E. 2008. Make-believe play vs. academic skills: A Vygotskian approach to today’s dilemma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008
Istomina, Z.M. 1977. The developmental of voluntary memory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In Sovie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ed. M. Cole. New York: M.E. Sharpe
Manuilenko, Zinaida V.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Behavior by Preschool-age Children. Soviet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g_5CWMxf3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