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係香港2021秋季號 #現已出版
#中環街市PopUpStore率先上架
#歡迎大家過來先睹為快!
搶先試閱:012.beinghongkong.com
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
#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
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
#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
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
#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
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
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
其他精彩內容:
#REplant// 香港時菜Season Hong Kong
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
#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
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
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
#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
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歡迎訂閱 https://bit.ly/3Ew9eN1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香港街道 #BeingHongKong #HKStreetIssue #精彩內容sneakpee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teven w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片章節 : 0:00 石鹿登山口 3:50 上攻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 5:16 霞喀羅大山空拍雲瀑 6:36 續行樽山(青山)駐在所遺址 9:31 白石駐在所 10:39 與泰雅族原住民夫妻的邂逅 14:20 白石吊橋(薩克雅金溪) 16:39 摩托車出現~最後8K平路出養老登山口 17:27 ...
relive 三 期生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係香港2021秋季號 #現正接受預訂
率先試閱:012.beinghongkong.com
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
#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
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
#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
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
#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
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
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
其他精彩內容:
#REplant// 香港時菜Season Hong Kong
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
#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
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
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
#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
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香港街道 #BeingHongKong #HKStreetIssue
relive 三 期生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放置遊戲潮流研討與成功案例分享」
GameAnalytics在近期舉辦了一場Arcade R(E)volution研討會。其中發佈了三場演講,主要探討放置遊戲的潮流,以及兩個成功案例。
第一場演講是GameAnalytics人員所提及「放置遊戲」在各方面指標都優於「超休閒遊戲」,不管是留存、付費、使用率等指標。不過我自己覺得沒有太大參考意義,因為很多放置類是超休閒遊戲的延伸與改進,所以數據好應該是正常的。但這的確是個趨勢,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參考影片。
--
第二場演講者來自於Homa Games,他們在短短12天內啟動Idle World這個遊戲,並達成了全球下載量超過800萬。這個遊戲看起來是一個比較偏向輕度休閒的放置遊戲,風格蠻獨特的。
如果要小結其開發經驗就是「不斷的做A/B Test」,包含畫面、遊戲運行的頻次、速度這些不斷做調整,經由不斷測試找到最好的設計。
而其在運營上,我自己覺得比較多些可參考的經驗:
譬如其某個廣告概念的優化過程是這樣:「一顆原生地球的遊戲過程」=>「玩家試玩對比的的展現」=>「遊戲等級最高地球+升級的概念」。
這其中包含了三個遊戲業常用的廣告概念:
.「準備遊戲」: 如戰略遊戲常見的「開頭只給你三個木工」概念。
.「玩家試玩」: 很多遊戲會使用直播主試玩的概念
.「升級過程」: 如黑道風雲的LV1小混混=>LV100大Boss 的概念。
這些概念在各個遊戲領域的廣告風格上都可以做嘗試。
但最有參考價值的還是其「廣告分數」的設計(可惜網站的投影片不知道為什麼不能下載,只能截圖)。
我們在投放廣告時,常常要注意曝光、轉換率、點擊率、留存、ROI等數字,這些數字對於投放人員來說,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顧此失彼。若能針對不同的情況,提供不同的權重,專以分數來決策,可以降低投放人員在注意力的分散,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作法。
--
第三場演講是全球下載超過一億「Idle Miner Tycoon」開發商Kolibri的分享,這個演講相對有系統些,也比較好理解。
首先,關於更新這件事情。「Idle Miner Tycoon」的頻率是每週,至今已經做到160次以上的更新了。而他們的更新釋放通常分成四天,依序發布。Day1更新1%、Day2 5%, Day3 20%, Da4全部更新的方式來確保在前期沒有太嚴重的bug影響遊戲。
目前在收入上,大約40%為IAP,60%為廣告收入。在付費方面他們主要靠著不同場景、不同節慶的全新礦坑,為遊戲帶來主要的收入,你可以在火星、海裡面挖礦。另外也引進了訂閱制,在重新訂閱日創造了接近歷史前三高的收入。
從Supercell到這家公司,你會發現這些成功的公司對於潮流的反應都很快。
而和Homa Games一樣,他們都表達了對於客戶服務與社群的重要性。在遊戲越來越往輕薄短小走的趨勢下,這的確是有可能會被忽略的一件事情。另外最重視的就是首日留存,「Idle Miner Tycoon」的首日留存可以做到60%以上。
最後,讓我最深刻的是Kolibri業務總監說的一句話:有時要去對做很多事情的慾望「 Say No」。
#時常提醒自己
#放置Play正夯
#No52
relive 三 期生 在 Steven w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影片章節 :
0:00 石鹿登山口
3:50 上攻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
5:16 霞喀羅大山空拍雲瀑
6:36 續行樽山(青山)駐在所遺址
9:31 白石駐在所
10:39 與泰雅族原住民夫妻的邂逅
14:20 白石吊橋(薩克雅金溪)
16:39 摩托車出現~最後8K平路出養老登山口
17:27 Relive紀錄~
18:05 幕後花絮~
這次沒有百岳單攻的熱血
也沒有大山壯闊的景致
卻有著對這片土地、歷史
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最真摯的感觸
二戰期間日軍用的鍋子居然現今仍在使用著 !
這畫面使我當下還蠻驚訝的
也改變了我對霞喀羅古道的想法
而不再只是因為賞楓的熱潮而來
剪片的過程中數度覺得沉重
猶豫是否要以這樣的方式呈現霞喀羅
不過我想要真實地呈現當下的心境以及所見所聞
縱然看了可能會覺得沉重
不過也希望能喚醒大家更重視我們土地的歷史
以及這裡的環境的永續、無痕山林
讓這些至今依舊默默地守護著他們土地的泰雅族原住民們
不會因為時代巨變、改朝換代而喪失了過去百年來他們一直居住著的土地
從前他們的獵場到日本殖民之下不為人知的辛酸
直到現在成為了我們登山客的熱門健行路線
我想他們一定比我們這些平地人還要深刻
我很感謝這次歷史古道的健行
讓我對山林有了不同於以往的體悟
不再只是追求三角點的或是壯麗大景
茲紀念
這次平凡卻深刻的健行
這次的片長特別設定在19:45
因為台灣於1945年光復
是霞喀羅古道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算是本片的小彩蛋囉XD
~霞喀羅古道路線攻略~
0k石鹿入口(H1644m)、海拔最高處約在5k附近(H2040m)、最低處約在13.4k白石吊橋(H1328m)、17k馬鞍駐在所(H1430m)、22k養老入口(H1255m),很多走法:
(1) 最熱門的縱走路線 : 石鹿入口進,養老入口出,由高處往低處走,需要接駁,大約9~11小時,石鹿登山口前產道易泥濘不易會車,就得由石鹿駐在所多踢約3k產道抵達石鹿入口
(2) 石鹿入口攀登石鹿大山,至朝日駐在所,原路折返,不須接駁,大約7~9小時
(3) 養老入口經白石吊橋,至白石駐在所,原路折返,不須接駁,大約7~9小時
(4) 重裝二日行至白石駐在所紮營
以下為這次霞喀羅古道全程詳細的部落格記錄
看完影片覺得還不夠過癮的歡迎點閱~
https://colorfulbutterfly.net/2021/01/01/2020-12-17/
*IG頁面連結 :
https://www.instagram.com/steven_wu_trip/
#霞喀羅古道 #縱走 #古道 #楓葉 #新竹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