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hyrna lewini 路氏雙髻鯊,又稱紅肉丫髻鮫 #鯊魚週 #sharkweek
其實鯊魚並非是大多數漁船捕撈的目標,常常是混獲在漁網中而來的;漁船為了節省船艙空間給原有的漁獲,避免船體承載過重增加油耗,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割下「經濟價值高」的鯊魚鰭,將不值錢的鯊魚身丟回海中。
遭棄置的鯊魚不會立即死去,沒了魚鰭、無法游泳,不能進食也無法呼吸,最終的命運便是隨波逐流地死在海底。
2018年桃園大潭藻礁研究團隊發現國際列為「瀕危」的紅肉ㄚ髻鮫的幼鯊。
紅肉ㄚ髻鮫經常是魚市場拍賣價格最好的魚種,魚翅價格高;魚肉味佳,經常作為加工肉製品。主要在東岸以延繩釣、西岸以流刺網、拖網捕獲,偶爾可由定置網漁獲。
sphyrna lewini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7月14日)是「#鯊魚關注日」(Shark Awareness Day),你知道活動於台灣附近海域的鯊魚有幾種嗎?
🦈🦈🦈
台灣附近海域活動的鯊魚約有120種,目前列入保育類物種的軟骨魚只有9種。
接下來,還有哪些軟骨魚最該優先投入保育資源?
上週海保署舉辦的研討會中,學者給出建議——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極危(CR)狀況的 #丫髻鮫(Sphyrna lewini),處境最急迫。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sphyrna lewini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地理 #海岸地形 #桃園觀音 🇹🇼
藻礁生態價值 vs. 天然氣接收口岸
國際知名的非營利海洋保育組織「Mission Blue」(藍色任務)於2月22日正式發函,確認將大潭藻礁列入全球數個「希望熱點」(Hope Spots)之一。
大潭藻礁是桃園沿岸的一處生態伊甸園。每到傍晚,這片看似平凡的礁岩就會變得生機勃勃並吸引大量魚類、甲殼類與無脊椎動物前來。有別於一般由珊瑚蟲形成的珊瑚礁,大潭藻礁是以殼狀珊瑚藻為主要的造礁生物,經由其體內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所建造之生物礁體,目前估計已有有超過7600年的歷史。每年3至4月是殼狀珊瑚藻生長最旺盛的時候,那時原本烏黑的礁岩就會轉為紅通通一片。
藻礁的多孔結構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完美棲地,包括最近發現的柴山多杯孔珊瑚(Polycyathus chaishanensis)。這裡同時也是多種裸胸鯙、螃蟹,殼狀珊瑚藻和綠蠵龜的重要棲地。此外,這裡更可能是數種鯊魚的重要孵育場,其中包括瀕臨絕種的紅肉丫髻鮫(Sphyrna lewini)。據觀察,牠們每年在3月至6月間遷徙時會路過藻礁附近的水域。
雖然桃園沿岸的藻礁生態環境是獨一無二的,但仍有非常可觀的覆蓋面積在過去50年間遭受了工業發展和污染的破壞,剩餘藻礁更是受到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計畫的威脅。然而,社區團體、非政府組織與研究人員們正在積極地想讓政府看見藻礁的重要性與價值。此外,它們也致力於保護當地漁業文化、生活環境,並試圖發展永續觀光產業來維持當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