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才是沙也馬蘭的殺手鐗 - 《詭老》
近年每次說起美藉印度裔導演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 ,通常離不開幾個關鍵詞:一再中伏、突破下限、永續爛片等等。近日看到有社交媒體上的電影專頁介紹他的新作《詭老》Old,不少網民留言質疑這套電影會否跟他往常作品一樣地差劣,似乎不少觀眾光了看到導演欄的名字就多少有點卻步。而且,這個對沙也馬蘭的壞印象似乎不止發生在香港,全世界的電影觀眾看來都對這對導演的作品有所保留。
在了解現在大眾對沙也馬蘭的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之前,必先知道他在很久之前為何被受追捧。曾幾何時,沙也馬蘭是大逆轉結局(Twist Ending)的代言人。透過懸疑性高的故事線,以及完全意料之外的結局,他的電影得到大眾的寵愛。回到他的成名作《鬼眼》The Sixth Sense上映時,大部分觀眾千想萬想也估不到一直治療陰陽眼男孩的心理醫生主角,到頭來竟發現自己正是亡魂之一。那份震憾,相信有看過電影的觀眾都記憶猶新。之後沙也馬蘭乘著人氣,拍了另一部題材不一,但結尾亦相當出人意表的《不死劫》Unbreakable。自此,沙也馬蘭這個品牌就和「結局」掛了勾,彷彿看他的電影就會自然對故事結局有相當期待,看看他會怎樣扭橋,令觀眾大吃一驚。然而,在他接下來的幾套作品,包括《驚兆》Signs、《森魔》The Village、《禍水》Lady in the Water、《破天慌》The Happening等,雖然繼續嘗試不同主題,結局亦有出現招牌性扭橋,評價卻未有如前作般高,相信普遍是由於大眾對大逆轉結局期望落差,而忽略了沙也馬蘭電影本身的質素,以及連貫他的作品的重要元素 – 恐懼。
在這裏,不得不提沙也馬蘭在2013年執導的「大爛片」《末日1000年》After Earth。這段日子沙也馬蘭的評價已經由被捧上天的天才導演跌到地底泥的爛片王。《末》夥拍韋史密夫父子,因角色設定,父親韋史密夫其實出場時間不多,主角其實是兒子積頓史密夫。正值他經歷青春期,由在《尋找快樂的故事》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裏非常可愛的童星變成一個相貌(比起父親)不算出眾的年輕演員。可能是這個原因,加上觀眾對沙也馬蘭的印象越來越差,電影口碑不好,成為導演其中一個污點。《末》故事單薄處無可否認是弱點,然而在這些局限之下,沙也馬蘭的處理其實花了不少心思,對恐懼與及危機的描寫十分細膩,值得大眾重新評估。導演處理未來末日與荒廢地球,比其他同類型的電影獨到,具有實感之餘亦見新穎。配合場景、聲效、鏡頭運用,有助觀眾一樣置身於同一個環境。最印象深刻的是主角抵達時的那個森林,不用太多情節上的驚嚇元素,但很容易就令觀眾感到心寒。
《詭老》亦然,它的故事簡單而荒誔,若非沙也馬蘭的技巧,這套電影可能會離奇得只會令觀眾感到詫異。電影講述主角一家四口來到熱帶地區一所渡假村,並前往由酒店經理推薦的私人沙灘消遣。怎料到,沙灘上數個家庭皆有成員身體出現變化,小孩的短時間成長成為青年; 中年的又瞬間老化。更可怕的是,他們全部人都離不開這個沙灘,只可以滯留在這個渡假天堂迅速等死。《詭》可能是沙也馬蘭的作品之中最為離奇的一套。它的誇張程度令我想到數年前「臭名遠播」的《媽媽!》Mother!。當年由Darren Aronofsky 執導的極具爭議之作,由一個郊區家庭所遇到的離奇怪事,發展出極度荒誔的暴力事件,借一系列的隱喻對聖經作出諷刺。《媽》的評價非常差劣,差到電影宣傳公司直接把影評人的負評印上電影電報,並以「史上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作招徠。《媽》的失敗很大程度上來自失真,縱使大家都知那是寓言型式故事,但以不合理的情節作隱喻太過明顯,效果出來低手,最後不被觀眾接納。
同是十分誇張的《詭》,則著重於令觀眾瘋狂的恐懼感。電影厲害之處,是導演利用純熟而其他荷里活導演欠缺的技法製造一層又一層的危機,呈現一個時間緊迫卻又離不開的困局地境,令觀眾忙得分身不暇,沒有理會或要求故事上合理性。這個故事的恐懼感沿自幾個要素,第一,是沙灘上有超自然力量,讓人迅速老去; 第二,不知為何,沒有人可以離開這個沙灘,每次有人嘗試離開,皆會因為頭部感受到劇痛而最終昏倒; 第三,則是人性在這困局下的扭曲。換言之,第一點是和時間相關,第二點則是和地理有關,第三點則是人性的懦弱和可怕。
沙也馬蘭透過他擅長的鏡頭移動、中長鏡頭處理,和群戲演員的調度,常把時、地、人三者的關係緊密地扣連起來。他的鏡頭移動速度加上演員進出畫面,配合故事節奏,很容易讓觀眾產生時間過得特別快的感覺。再者,鏡頭不時推至周邊環境,包括一望無濟的海洋、沙灘旁的海上岩石群、沙灘上的生銹垃圾堆、沙灘背後的懸崖峭壁,還有像大峽谷般的唯一通道等等。當把沙灘上的人分佈在這個環境四周,並把所有事情堆積在同一時空下發生,例如有人在營內調情、有人在沙灘正中照顧身體不良反應的病人、有人嘗試不同方法離開現場,有人則坐在一旁作壁上觀,每個環境和置身該處的角色產生關係,角色之間的互動與交織,在壓迫的時間下演化成為各種焦慮。此時,更多人物背景逐漸披露,衝突開始浮現,故事的真相亦現端倪。正如日出前的黎明總是最為黑暗,越是接近真相的時刻越是恐懼和絕望,沙也馬蘭有條不紊地把故事劇情推向更絕望的邊緣,使角色人物一個個離去。要到主角靜下來,把龐大的恐懼感與現實中危機感分隔出來,才突然看到一絲希望,以行動解除恐懼,觀眾才可一起鬆一口氣。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he sixth sense結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森魔:圍牆內外的自由 - Moyash
2004 年的「森魔」(The Village)或者不是禮切・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編導的代表作,恐怕他最為人熟悉的,始終是 1999 年由布斯・韋利士主演的「鬼眼」(The Sixth Sense),但筆者對前者的印象更深刻。電影精彩之處是結局的轉折,如果你想避免遲來廿年的劇透,可以先把電影看完才讀下去。
「森魔」講述一群遭遇社會慘劇的傷心人決定合作,搬到遠離現代社會的地方離群獨居,以中世紀的方式生活,回到親密而細小的共同體中。十年廿年過去,新生代對外界一無所知,以為村落就是世界。父母們也扮演怪物,定期在村外徘徊,恫嚇年青人不要出外。故事就是從這個時點中開始,觀眾和主角一起發掘線索,到結局揭開謎底,原來村落是國家公園內的禁飛區。
「進擊的巨人」作者諫山創在訪談中,曾經提及自己創作「巨人」的部分靈感是來自「森魔」— 主角以為自己活在中世紀的村落,卻原來是現代世界的隔離營。這設定使許多以為只不過是在看戰鬥漫畫的讀者,驚覺這部原來是政治漫畫。
兩部作品相似的地方不止是初期設定,還有愈後愈明顯的「愛」的大題。不過,相對「進擊的巨人」中始祖對王、以及米卡莎對艾倫的愛恨和抉擇對比,「森魔」的處理相對簡陋很多。女主角為了拯救受傷的愛人而外出找藥,妒忌的某配角扮成怪物追上來,卻自己掉進洞中摔死。簡單地以天命報應作為「愛」的總結,恐怕是「森魔」最大的敗筆。
兩個作品雖然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共同主題,但相似的始終是對於「牆」的描寫。本來是壓迫象徵的「牆」,後來卻發現是保護自己的區隔。一眾角色發現充滿巨人的荒野外,原來是現代文明的世界,牆內外的悲劇反轉,又互為因果。這強烈的反差造就了中段那經典的一幕 — 艾倫在海灘上說:「把海那邊的敵人殺光,就能得到自由嗎?」
牆是拆不完的,因為你的內壁其實是其他人的外壁。你以為是拆自己的牆,原來同時在拆其他人的牆。於是「自己走出去」的發展,在外面的人看起來,就變成「他們走進來」。所以故事才需要「愛」來作緩衝,解決「不殺掉牆外的人,就無法走出牆外」的問題。
然而那個所謂的「愛」是甚麼,通常連作者本人也搞不懂,更遑論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理解的差異又建成另外的牆,而為證明自己是對的,只好把海那邊反對的人殺掉了。
原文:CUP
#電影 #文化 #人生
the sixth sense結局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Lessons from Movi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多不得不的堅強,來自那沒人懂的痛。
Some are only strong because they bear pains that no one can ever understand.
靈異第六感 (The Sixth Sense), 1999
myVideo 影音隨看:https://lessons.pros.is/RD95N
麥坎醫生是個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幫過不少問題兒童。 但有一名青少年治療後並未成功,某一天他闖入麥坎醫生家開槍後,隨即舉槍自盡。 一年後,麥坎醫生又遇到與自盡青年相似的病例,為彌補缺憾,醫生決定盡力幫助這名叫做柯爾的小男孩。由於柯爾擁有陰陽眼,長久以來飽受鬼魂的驚擾,活得十分恐懼,因此當麥坎醫生向柯爾伸出援手時,卻不被接受,因為柯爾不相信有人能幫他脫離困境。但在麥坎醫生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終於逐漸突破柯爾的心防。當柯爾終於能接受自己擁有陰陽眼且勇敢面對現實之際,麥坎醫生卻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要是你還沒看過這部電影,我們就先不爆雷了,但你一定要看,結局保證會讓你下巴掉下來!現在已經可以在線上看了喔!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