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許知道世界博覽會是許多偉大發明初次登場的舞台,但是否知道它也曾經帶動一波電影形式創新(而且風潮也一路來到台灣)?
.
在1967年的加拿大蒙特婁世博會,有超過五千萬人參與盛會。一部名為《立足之地 A Place to Stand》的17分鐘短片震驚世人,而它原先不過是一部介紹加拿大風土民情的展覽紀錄短片。該片的導演克里斯多福.查普曼(Christopher Chapman)在這部作品開創了「多重動態影像技術」(Multi-dynamic image technique),成為史上首位將畫面分割的人(如附圖)。
.
《立足之地》全片沒有對白,畫面呈現的是加國安大略省的風景地貌與人文風情。這起先是安大略館的委託案,查普曼雖然打算遵循「城市交響樂(city symphony)」的概念來製作這部作品,卻不想固守傳統紀錄片形式,於是開始琢磨如何在單一畫面之中呈現更多資訊給觀眾。例如拍攝火車的時候,他也想同時讓觀眾看到火車內外不同角度的樣貌,又或者把一個畫面的不同重點劃分開來。
https://youtu.be/o0F10Sc3Vcw
《立足之地》全片線上看(無對白)
.
查普曼的構想最早是受到一部英國電影《The Door in the Wall》(1956)的啟發,該片的畫幅的形狀與大小會因為戲劇需要而調整,但最終成效不彰,而且該片並沒有做出分割畫面的嘗試。這讓查普曼躍躍欲試,不過在當時,「分割」的概念完全不被認為有任何可行性,因為這被認為可能會造成觀眾的混淆────不知該看哪裡。而查普曼本人起初也沒有足夠自信可以成功。
.
當時不像現在可以用電腦直接操作,查普曼必須在無法事前預覽實驗成果的情況下,在拍攝時就得精確衡量畫面的位置,再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刪節、拼湊,這個過程讓他一再感到挫敗。而且整個製作期長達兩年,耗資達50萬美金,令查普曼壓力如山大。
.
在電影首映時,他仍鬱鬱寡歡,影片尚未結束便逕自離開現場,但此時一個人拉住了他,說自己被這部影片完全震撼了。他是好萊塢巨星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
.
該作使用70mm膠捲拍攝,投放在66×30英尺的銀幕上,最多同時可以看見15個分割畫面。作品在1967年4月28日首映,共計六個月展期有兩百萬人欣賞了《立足之地》。又因為它的技術實在太新穎,後來也引進美國與歐洲進行商業放映,估計當時共有一億人欣賞過這部作品。該片更破天荒地在隔年提名兩項奧斯卡,同時提名最佳真人短片與紀錄短片獎,最終獲得前項。
.
全美各大片廠的製片人與主管都找上查普曼,訂製了一份《立足之地》的拷貝。隔年立刻被好萊塢立刻拿來運用在劇情長片上,史提夫.麥昆主演的《天羅地網 The Thomas Crown Affair》(1968)便率先使用這項技術。
.
至於台灣部分,白景瑞執導的多線敘事電影《家在台北》(1970)也以此作為賣點,並在當年金馬獎掄元。然而久而久之,這也變成一種濫用,查普曼晚年曾表示:「當時許多電影人趨之若鶩,卻很少人真正理解如何運用。」
.
不過多重動態影像技術依然影響深遠,直到1970年代的電視節目,這類分隔畫面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也偶有電影成功運用該形式,達到與內容需求的結合,例如麥可.費吉斯(Mike Figgis)的《真相四面體 Time Code》(2000)。在進入21世紀之後,則較常能在實驗電影、錄像藝術當中看見這樣的手法。
.
除了影像上的革新,《立足之地》在配樂上也別有有心,查普曼與作曲家桃樂絲.克萊曼(Dolores Claman)密切合作。在電影首映前六週完成錄音,動用45人的管弦樂隊與15人合唱團,針對影像的不同情緒做出細密的調整。
.
影片最膾炙人口的同名主題曲也是由桃樂絲.克萊曼編曲,在世博會後被灌錄成唱片,賣出五萬多張。克萊曼在2021年7月17日於西班牙辭世,享耆壽94歲。至於導演克里斯多福.查普曼則在2015年以高齡88歲辭世。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