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早班團體課紀錄】
#寫給你們也寫給我自己😊
#今天的課程主題是本體感覺開發
人體遍佈了各式各樣的感覺接受器,負責將身體內外的各種刺激,轉換成神經衝動,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形成各式各樣的「感覺」,這些各形各色的感覺,提供了中樞神經系統不同層次的資訊,讓中樞神經系統可以依據判斷,身體應該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感覺接受器種類繁多,像是人的五官,就有感光的視覺接受器、感應聲波的聽覺接受器,皮膚有觸壓覺、溫度覺、痛覺等接受器。這些接受器是傳遞外在環境資訊進入體內。而人體的內臟、血管、神經等等,也有感覺接受器,有些是游離的神經末梢,可以傳達內臟張力變化(例如漲漲的感覺)或疼痛,壓力感受器可以傳達血壓變化的資訊,化學感受器可以偵測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分壓,以利身體可以調節呼吸。
而「本體感覺」是跟動作訓練至關重要的一種感覺。本體感覺的英文是proprioception,這個字來自於拉丁文”proprius”,代表「自己的」,而”recipio”則是「接受」的意思。由Sherrington(1906)定義為:身體作為刺激源頭,提供感覺給自己。白話來解釋,就是身體在動作中,關節的位置會變化、肌肉的長度也會變化,而在關節、肌肉或肌腱本身中,就有負責感覺「位置」變化的接受器,也有感受「肌肉張力」改變的接受器,因此身體在動作中,創造的各種不同變化,由身體本身接收,這些不同的變化資訊,也跟其他感官接收的資訊一樣,會轉化成神經衝動,傳到中樞神經系統,以利大腦判斷處理。這些本體感覺接受器,因為負責傳達跟「動作」相關的資訊,因此又可以把它們稱為「動作覺」接受器,負責傳遞的本體感覺也可稱為動作覺(kinaesthetic sense) (Bastian, 1888)。在動作學習中,有時候我們會下意識習慣依賴視覺,而忽略了其他感覺傳遞的訊息。因此今天這堂課,我們用了微細的動作,極度緩慢的速度,讓大腦有充裕的時間,去察覺「感受」。就像去異地旅行,放慢速度,比較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當動作的速度,慢到可以體會前一個動作尚未消失的身體張力,順著那個張力去連接到下一個動作,會發現其實身體自有解答,像是原本舉手夾擠碰撞疼痛的肩關節,會找到不會碰撞的路徑。
【Dear如果你/妳想複習】
1. 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找身體中間的線
2. 找到關節往各個方向動都等距的位置
3. 動得比想的還要慢一點😊
#林維萱物理治療師
#TinaLinPhysiotherapist
#TinaInMotion
#常日健康生活計畫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