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Behind Her Eyes, 2021)是個詭異的懸疑故事,說不上好看或不好看,結局倒是相當獵奇,若是期待「猜不到結局」的爽感(但也有可能猜到),花六小時感受一下,也算是種不錯的消遣。
故事看似是個經常性外遇的家庭劇,真正重要的角色有四位,一對夫妻、外遇女子、與太太婚前的好友,典型的兩男兩女愛情友情分不清。
主角們都不是我們熟悉的臉孔,分別是飾演女主角 Louise 的 Simona Brown、飾演詭異太太 Adele 的 Eve Hewson、飾演精神科醫師 David 的 Tom Bateman、最後則是飾演療養院夥伴 Rob 的 Robert Aramayo。假如要說曾經看過哪位呢?—— Adele 在療養院的同伴 Rob。
如果你曾經看過 Mindhunter,在第二季第四集 Aramayo 飾演一位連續殺人犯 Elmer Wayne Henley, Jr.,當時是 Wendy 第一次親自出馬,去參與在監獄中的連續殺人犯心理訪談,那位訪談的對象,就是由 Aramayo 飾演的 Henley,帶著強烈的任性傲慢與瞧不起他人。此外,Aramayo 也曾在 Game of Thrones 第六季飾有一角。
Aramayo 在《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是太太 Adele 在精神療養院的好朋友,是位生於蘇格蘭又有毒癮的下層社會男子。蘇格蘭是個不易生存的區域,一直都有貧窮的社會問題,許多人喜愛的《猜火車》(Transpotting)講述的也是蘇格蘭的貧窮與吸毒問題。
因為這是個一點都不能暴雷的影集,想感受「哇,真的到最後一集才能知道全貌」的追劇爽感的話,就去試試看吧。
不過,常常都黑黑暗暗地,如果是在大白天看的話,必須把窗簾都拉緊,不然故事中的黑夜與森林好暗,常常都不知道螢幕上到底有沒有畫面,也不知道故事到底進行到哪裡。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ranspotting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曉得你是否與我一樣,不是住在天龍台北國,每回看著影展的節目單,都只能望片興歎,因為搭高鐵太貴,搭台鐵又太遠,金馬的好電影未免也太遙不可及了吧。而且,即使我有Netflix也有AppleTV,偶而也會逛逛小鴨跟小白,有些曾經耳聞的經典電影,還是始終沒緣份。
像是,2020的金馬影展,我就好想親眼在大螢幕看一遍法國電影《恨》(La haine, 1995)。或許你會想說,拜託,那是什麼奇怪的電影啊,何必搞個這麼偏激的片名呢。不過,假若你知道這位導演是誰,或許也會跟著充滿興致了吧。
《恨》的導演是Mathieu Kassovitz,假如你曾經看過《艾蜜莉的異想世界》(The Fabulous Destiny of Amélie Poulain, 2001),肯定見過《恨》的導演Kassovitz,因為他就是艾蜜莉一直偷偷暗中觀察的心儀男子。這位在電影中喜歡待在咖啡館沉思的文靜青年,在現實中其實具有相當的革命顛覆性格,不只關心政治與社會議題,也親自參與街頭運動。
《恨》就是種傳遞革命思想與顛覆不公的電影。故事發生在法國貧民區的一群新移民,在一陣暴動之後,男主角Vinz撿到槍,也準備幫被警方暴力相向的好友報仇。當時因為貧富差距與種族歧視(Vinz是猶太裔),仇恨滋生在階級之間。只是,警察並非站在正義的一方,反而代表權力的傲慢。此時,Vinz的偶像是1976年《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的Travis Bickle,如此,就能明白為何《恨》會有Vinz持槍手勢面對著鏡頭的劇照。
在1990s年間,有不少關於叛逆少年屁孩的電影,而這些電影都有以手槍對著鏡頭抗議的畫面,應該都能算是《計程車司機》的 Travis 在20世紀末的傳人吧。除了《恨》的Vinz之外,許多人都熟悉的《猜火車》(Transpotting, 1996)、《蘿拉快跑》(Run, Lola Run, 1998)和《終極追殺令》(Leon, 1994),也都有雷同的屁孩與槍的畫面。這些故事與劇照,在我青春的少女時期,還真是滿足了當時藏在心底又熊熊燃燒的任性不羈無明之火。
會想在金馬影展選擇《恨》,可能不只是想再重新回味這部於1996年間,獲得多項歐洲影展大獎的100分爛番茄電影,同時也是重溫青春少女時期的偏激與熱情吧。當時能夠念出這些電影的片名時,可是會散發出一種現在想起來還真沒道理的無聊傲慢呀。
關於2020的金馬影展,你有也想敲碗的電影嗎?除了《恨》,我也想敲碗《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 2001)和《靜寂的鼓手》(Sound of Metal, 2019)。
想想看,你也有想看的金馬電影,卻苦無管道嗎?
先到2020台北金馬影展影片介紹裡選電影吧:
https://www.goldenhorse.org.tw/film/programme/films/?search_year=2020&search_category=FF&parent_id=487
接著,只要你敢說,Giloo就敢上。因為 Giloo的「金馬許願池」想要送給來到希米露粉絲頁的讀者們「十組三十天隨你看的序號」,讓大家「只要有許願,就能看電影」。
請在以下留言處,tag 一個朋友,同時寫下一個你想敲碗的2020金馬影展的電影,前十位留言的朋友,就有機會獲得一組序號,享有三十天無限觀看稀有的電影。
Giloo的序號使用方式:請於12/30前在Giloo的網站兌換完成,兌換之後,就能在網站或APP使用,由兌換日計算,Giloo全站的電影,隨你30天馬拉松看到眼睛老花加脫窗,一毛都不計。
最後,附上至今聽來仍舊入時的《恨》之主題曲,Nique La Police (Fuck the Pol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oMLE8kSKw
Giloo在這裡——https://giloo.ist/
Giloo金馬許願池傳送門,一人有五票:
https://giloo.ist/vote/browsing
transpotting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還記得在《猜火車》(Transpotting, 1996)和《猜火車2》(Transpotting 2, 2017)中,那四個海洛因毒蟲的故事嗎?這部電影酷歸酷,但實際上卻是個悲傷的現實——英國北方的蘇格蘭,是個寒冷的窮鄉僻壤,窮到年輕人沒工作、沒希望,不是混酒吧,就是群吸毒。不過,未來可不是只有蘇格蘭又冷又窮喔。等到機器人取代人工的傳說一一成為現實,那可就是到處都有窮人的悲慘世界了。
但是,要結束機器人取代人工的失業悲劇,其實也是有解滴。例如,從明年(2018)的三月開始,蘇格蘭這個英國最荒涼最窮困的區域,即將要進行一場實驗:人人有獎的無條件基本收入。
什麼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呢?為什麼我們需要呢?可以這樣認識:它是種 1) 歷史的紅利、2) 基本生存的權利、3) 能消除貧窮、4) 解決許多社會問題、5) 還能挽救人類被機器人取代的反烏托邦未來。
.
現在社會上的許多問題,無論是機器人取代人工作,或是教育、犯罪等等問題,其實最核心的癥結,都是「貧窮」。如果解決貧窮,其實許多事情應該都可以隨之迎刃而解。
.
於是,如果透過「每個人都有一份無償的安穩收入」,讓每個人都安心地能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那麼在人盡其才之後,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進步與發展。
.
新聞在此:"Scotland Is Starting a Universal Basic Income Experiment in 2018"
http://www.sciencealert.com/scottish-trial-universal-income…。
.
.
想了解更多「無條件基本收入」,可以讀這篇: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權利』,而不是『恩惠』」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56710656
.
.
懶得讀文章,可以看短片:
「新人權:無條件基本收入 Basic Income, a new human righ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XtPuOsWC4
.
.
以下是節錄三段「蘇格蘭2018將實驗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新聞內容:
.
People living in the Scottish cities of Glasgow, Edinburgh, Fife, and North Ayrshire may soon receive an unconditional monthly sum as part of a series of universal basic income pilots currently being explored with support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
.
In a world where job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taken over by machines, leaders have started to recognise that the welfare safety net will need to change.
.
"But as work changes as rapidly as it is doing, I think its really important that we are prepared to be open-minded about the different ways that we can support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 new econom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