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餐 73
揚州炒飯(蛋、鹹火腿、干貝、香菇、毛豆、醃筍、蔥花)
看世界遺產,也要吃遺產,剛好冰箱剩一小塊鹹火腿,便嘴饞想吃揚州炒飯。揚州炒飯列名中國江蘇省非物質遺產,揚州在京杭大運河漕運之處,船民體力消耗大,相傳就創造了方便價廉抵餓的蛋炒飯,據說連下江南的隋煬帝也喜愛不已。
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其實以前路上沒有便利超商,肚子餓的時候隨便拿個噴都是珍饈,揚州炒飯並不稀奇,但搭上了天時地利人和就可登大雅之堂。就像我說過的菜尾,以前是物資有限不得不吃,現在食材高檔變成宴席菜西魯肉,但不管食材如何變,畫龍點睛不可缺的就是蛋酥。揚州炒飯的備料每家店也都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主角就是鹹火腿的煙燻香氣,搭配上油要熱、火要大、鏟要快、炒至粒粒分明就好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字形」的隋唐大運河,為何到後來被「拉直」成京杭大運河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唐朝詩人皮日休留有「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的詩句,詩中的「此河」指的就是大運河。人們通常認為隋煬帝楊廣修建了現在依然發揮作用的大運河。
其實大運河分為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前者南北走向,兼顧東西,是「人字形」的,後者縱穿南北,橫臥東南,呈「一字形」,到底是什麼原因拉直了大運河呢?
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隋煬帝組織上百萬民夫,開挖連通黃河和淮河的永濟渠,拉開了修建隋唐大運河的序幕。整條運河全長2700公里,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抵餘杭(今浙江杭州),地跨京、津、冀、魯、豫、皖、蘇、浙等8個省市,綴連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5大水系,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隋唐大運河縱貫華北平原、淮河平原、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是隋、唐、宋時期的重要經濟命脈,它以漕運為主兼及其它商品運輸,不僅節省了巨大的物流成本,還帶動了運河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的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對隋唐大運河實行局部修鑿,京杭大運河由此登上歷史舞台。儘管起止點相同,但它全長1797公里,途經京、津、冀、魯、皖、蘇等6個省市,主要水源由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組成的「南四湖」補充。與隋唐大運河相比,京杭大運河縮短了903公里。至今,它仍然是重要的航運水道,與長城、坎兒井並稱「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政治重心偏移,隋唐大運河命運堪憂
隋唐大運河惠及隋、唐、宋三朝,輻射長安、洛陽、開封、杭州、揚州等世界級大城市,奠定了唐朝的開元盛世和宋朝的經濟繁榮。可以說,在隋唐大運河的滋養下,奠定了唐宋數百年的長治久安、豐衣足食。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後,隋唐大運河愈發顯得不合時宜。當時的政治中心在大都,並非唐宋時期的中原腹地。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迫切需要江南輸送的錢糧物資。受到隋唐大運河走向的限制,物資經過多次水陸轉載才能到達目的地,運輸效率低下,增加物流成本。而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總量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隋唐大運河難以適應社會經濟交流的要求,必須進行升級改造,截彎取直。
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因「習水利,巧思絕人」,引起了忽必烈的重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成為當時興修水利的骨幹成員。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郭守敬受命考察河北、山東山川地形。經過考察,他提出了拉直隋唐大運河的初步方案,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上報朝廷。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身為都水監的郭守敬開始主持運河改道工程。在十年間,工程以江蘇清江為基點,在其南北兩南岸分別施工。清江北岸開挖「洛州河」和「會通河」,沿河的天然湖泊補充了巨額水量,船隻可直航天津,同時,開鑿大運河最北端的「通惠河」,運河從通州至大都積水潭,清江南岸鑿通邗溝和江南運河,抵達終點杭州。如此一來,京杭大運河初具雛形。清朝中期名臣朱軾稱讚郭守敬「所陳水利,言未盡從,然功烈赫赫」。
黃河水患頻發,隋唐大運河陣痛不止
從走勢來看,隋唐大運河分為「一撇一捺」兩部分。一撇是運河的下半部,自揚州始,運河向西北延伸,斜穿安徽,進入淮河流域,再經河南,接通黃河,到達洛陽。一捺是運河的上半部,運河從黃河轉向東北,流經河北,穿越海河,終至涿郡。
由於與黃河連接,給隋唐大運河帶來了不穩定因素。黃河中游穿行於黃土高原之間,河水中夾雜著大量泥沙,有「斗水七沙」之稱。據統計,黃河年輸沙量最多時達39.1億噸,年均輸沙量為16億噸。最高含沙量為920千克/m³,年均含沙量達37.8公斤/m³,因此,黃河是世界是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黃河裹脅大量泥沙,導致河道變窄、河床抬高、水利設施淤塞,形成地上河奇觀。出現洪水時,在巨大水量和泥沙的衝擊下,黃河下游堤壩極易發生潰堤,嚴重威脅兩岸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黃河在2540年中,有543年發生決溢事件,總共決溢達1590次。隋唐大運河受到黃河水患的影響,下半部絕大部分故道已經埋入地下,唯有考古發掘才能證明它的存在。
地緣政治變化,隋唐大運河難挽狂瀾
隋文帝楊堅實現了南北統一後,在江南地區推行諸多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造成當地門閥士族和關隴貴族之間的矛盾。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十一月,江南地區降而復叛,暴露出隋朝內部的裂痕和不穩定。
事實上,江南地區經濟發達,「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關中地區作為首都,是全國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隋煬帝通過隋唐大運河溝通南北,調動東南地區的錢糧,供養西北地區軍需消耗,雙方各取所需,達成戰略平衡,實現南北和諧共處。
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產生了新的地緣政治。南宋詩人辛棄疾曾坦言:「夫守江而喪淮,吳、陳、南唐之事可見也。」足見淮河流域對江南的重要性。明朝地理學家顧祖禹強調:「南直以江淮為險,而守江者莫如守淮」也就是說軍事上守江不如守淮。他還提出:「淮甸者國之唇,江南者國之齒。」由此確立了淮河和江南唇齒相依的戰略關係。
故此,將東西走向的隋唐大運河改建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無疑是一筆性價比極高的投資,不但可以利用高效的航運,進行戰略機動、兵員調配、物資供給等軍事行動,還能為南方提供軍事戰略屏障,使北方政治軍事重鎮和南方經濟重心有機結合,形成統一的整體。
不論隋唐大運河還是京杭大運河,是封建王朝保持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動脈,產生了特有而豐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資源。隋唐大運河被拉直,順應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對時代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說隋唐大運河是弓臂,那麼京杭大運河就是弓弦,兩者合力,射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繁榮之箭。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糕點 #點心 #茶點 #豚皮餅 #酥黃獨 #古剌赤 #翠縷面 #帶骨鮑螺 #水粉湯圓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唐朝京都長安,陪都有哪些?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唐朝都城在哪?答案是明擺著的,當然是長安(陝西西安)了。但是長安只是唐朝最主要的都城,而唐朝的都城實際上並不止長安一個,還有很多。
先說長安。隋朝末年,煬帝無道,天下大亂。西元617年,晉陽(山西太原)留守李淵趁天下大亂,出兵沿汾水谷地西進,由潼關進佔長安,於次年建立了唐朝。
李淵爲何定都於長安?很簡單,李淵當時根本就沒有選擇。西元618年,李淵稱帝,但群雄逐鹿天下,誰笑到最後還不知道呢。李淵的根基是山西,而與山西一山(太行山)之隔的河北,有農民出身的首領竇建德,國號爲夏。在河南,王世充佔據隋朝時的東都洛陽,自稱鄭。李淵最重要的對手是李密,同樣是出身關隴貴族,以瓦崗寨爲中心,佔據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安徽北部、湖北東部等地區。南方更是亂七八糟,蕭銑佔據湖北、湖南,林士弘佔據江西,杜伏威割據長江下遊一帶。在長安的西北,還有隴西薛舉、涼州(甘肅武威)李軌。此時是唐朝初建,長安可以說是李淵唯一的定都選擇。
等到唐朝平定天下後,對於都城的選擇,範圍就大多了。長安的地理位置是比較不錯的,北有黃土高原,西有六盤山,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在冷兵器時代,防守相對佔優勢。但是長安有一個最大的劣勢,距離中原相對較遠,距離錢糧重地江南更加遙遠。不過,遷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輕易不能遷都。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建個第二都城,而洛陽無疑是第二都城的最好選擇。
洛陽是九朝古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期都定都於此,有優良的定都條件。隋煬帝楊廣也認爲長安相對中原較偏,遷都於「天下之中」的洛陽。隋朝時的京杭大運河,中間點就在洛陽。
稱洛陽爲「天下之中」並不爲過,洛陽以北是山西、河北,東北是山東,正東是安徽、江蘇,正南是湖北,西南距離巴蜀也不遠,正西是關中、西北是陝北。我們的地勢大體上以大興安嶺、燕山山脈、太行山脈、伏牛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苗嶺爲界,分爲西部的高山區與東部的平原(丘陵)區。洛陽正好卡在這條地理分界線上,北有黃河,南有漢水、長江,可進可退。
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洛陽,改洛州爲洛陽宮。此後,李世民經常來洛陽宮,雖然沒有正式遷都,但也在爲日後子孫的東遷打了基礎。顯慶二年(西元657年),唐高宗李治正式下詔,改洛陽宮爲東都,算是給洛陽一個正式名分。
而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執政後,於載初二年(西元690年)七月,下詔將關中等州郡數十萬居民遷到洛陽,後改稱神都。一種說法:武則天遷都洛陽,是想打擊以長安爲根據地的關隴貴族,畢竟武則天出身於庶族地主(父親武士彠是個木材販子)。武則天遷都洛陽,確實有這方面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關中之劣勢,關中遠離江東,糧食運輸相當不便,而洛陽距離江南近,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武則天非常喜歡洛陽,甚至她傳奇的一生也結束於洛陽的上陽宮仙居殿。不過,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又把都城從洛陽遷回長安,甚至把武氏七廟也一股腦兒西遷,時間是神龍二年(西元706年)十月。
唐中宗遷都回長安,與當時的形勢有關,因爲支持唐中宗的勢力多在長安。雖然從江南運糧至長安不如洛陽更方便,但在全國一統的情況下,並非天大的難事,無非多些周折而已。
唐中宗廢掉洛陽的「神都」名號,但他的侄子——「半吊子」千古一帝唐玄宗李隆基又升洛陽爲東京,與西京長安並稱。
除了東西兩京外,唐朝還有另外三個陪都(北、中、南)。北都山西太原是唐朝的龍興之地,必須拔高太原的地位。太原位於山西高原中部,北有恒山、五台山,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汾河穿城而過。太原位於大漠以南,是唐朝防禦大漠各部地理位置最優越的軍事重鎮之一。
唐朝的中京在哪?也在山西。打開山西地圖,山西省的西南角有個地級的運城市,運城市的西南角有個縣級的永濟市,永濟市以西就是唐朝的中都,時稱蒲州。蒲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險要,黃河在陝晉邊界由北往南流,在潼關附近有一個由西向東流的大轉折,蒲州就在這個大夾角的黃河東岸。從太原到長安,一般都會沿汾水谷地南下,然後渡過黃河進入關中,蒲州的戰略地位非同一般。不過,蒲州的中京名號存在時間非常短,唐玄宗開元九年(西元721)設,沒多久就廢除,但依然稱河中府。要知道,唐朝的府非常少,能設府的城市,其地位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城市。
唐朝南京在歷史上名氣不大,遠不如太原府有名,但唐朝南京也是大名鼎鼎,就是「吃貨的天堂」成都。
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與長安所在的關中只隔著秦嶺,一旦關中有事,皇帝可就近逃到成都避難。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的乾爹唐玄宗就是倉皇逃入成都,才躲過一劫。唐玄宗的寶貝兒子唐肅宗李亨將老爹避難的成都升爲南京,唐肅宗以後的唐朝諸帝雖都以長安爲都,但都非常重視經營四川盆地。畢竟萬一江南錢糧運不到關中,四川盆地的錢糧也足夠唐朝皇帝們啃上幾年的。
不過,唐朝的南京不止成都一個,還有一個稱爲南都,就是位於長江中遊、江漢平原上的湖北省荊州市,即大名鼎鼎的江陵。成都的南京稱號,設於西元757年,三四年後就取消了,然後荊州稱南都。此外,陝西省西部的寶雞市,曾稱西都,時稱鳳翔府。原因是安史之亂,關中淪落而鳳翔獨得保全,唐朝以鳳翔爲基地,次第收複失地。唐朝視鳳翔爲中興轉折之地,所以升鳳翔爲西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 在 選文:京杭大運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節錄) 的相關結果
在隋朝大運河整個體系中,淮河和長江之間的一段是隋煬帝的父親於587年開始開鑿的,目的是為了征服江南土地。由於這是在軍事行動中臨時開鑿的工作,開鑿結果顯然不完全令人 ... ... <看更多>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 在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與作用 - Sutori 的相關結果
隋代修建大運河場景圖 · 隋代修建的五條運河,除廣通渠是文帝時開鑿,其餘四條都是煬帝修建。煬帝時完成四條運河後,貫通了海海、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史稱「 ... ... <看更多>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 在 隋唐大運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隋煬帝 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