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回教信仰的特殊文化風俗知道的很少,儘管這幾年因為外籍勞工增加,帶來更多元的宗教信仰,但我們對回教的認識卻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例如,一定很少人知道台北市回教公墓在哪吧?更遑論來過?
台北市有一塊,是唯一一塊供回教徒土葬的墓地,數十年來都一樣大小,所以只能輪葬。白先勇先生的家族也信仰回教,他們的家族墓就在回教公墓的最頂端,是這片回教公墓的地標,白先勇的父母白崇禧將軍及其夫人就安息於此,墓園採伊斯蘭建築,有仿清真寺的圓頂、迴廊、新月符號,尤其視野非常遼闊。
這麼美又具有歷史的墓園當然已被列為台北市的古蹟建築。若你不忌諱逛墓園,我可以推薦你,傍晚時分從墓園眺望,那美麗的夕陽真真讓人流連。
墓地法規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墓地上的眷村聚落】 #康樂市場
康樂市場得名於康樂里,原址位於今南京東路、林森北路口的康樂公園與林森公園,舊時屬三板橋一帶,日治中期劃分為三橋町,是當時日本人的共同墓地,比如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就曾安葬於此。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大量軍民湧入臺灣,但本地沒有足夠空間可供收容,無法獲得安置的底層移民只得自力救濟,任意尋找空地搭建平房、依群而居,逐漸形成了非列管眷村,其中有一批人便在當時的三橋町共同墓地住了下來。
勉強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後,居民為謀生便開始擺起各式各樣的攤販與生意,而隨著臺北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康樂里搖身一變成了都市中心,並在外地尋求發展機會的人不斷加入下,聚落規模日漸擴大,康樂市場也愈見繁華,據1996年市政府統計,共有一百七十四戶攤商。
然而早在1956年,臺北市政府便依日治後期的都市計畫將此列入公園預定地,雖有居住事實在前,但雜亂、缺乏規劃、不符法規的康樂市場終不免被認定為違建,基於公共安全及城市發展,自1980年代起便不斷傳出市府有意拆遷的消息。
1997年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終於下定決心拆除康樂市場,同時也引發了臺灣首次大型的反迫遷運動,但在市府的強力執行下,康樂市場最終在一個不斷失火的夜晚後被拆除,而部分攤商則轉往欣欣百貨鄰近巷內的金財神大廈,繼續以康樂市場的名義營業,但如今已漸沒落。
康樂市場曾是導演萬仁在《蘋果的滋味》、《油麻菜籽》、《超級市民》、《超級大國民》等電影的取景之地,反映了城市底層人民的生活,也展現了無窮的生命力;它記錄了來臺軍民的顛沛流離,也接納了北上打拼的中南部民眾,最後卻在都市發展的名義下,使這些居民不得不再次離開。
#都市發展史 #城鄉遷移史
#聽說有些屋子裡就有墓碑
#現在已完全看不出原樣了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97-02-23/聯合報/16版/台北人】
超級市民 前途茫茫覓家園
面對即將拆遷 十四、十五號公園地上
千餘戶居民 面臨著「天人交戰」的惶惑
【記者楊金嚴】農曆年剛過,一般市民還沈浸在過年氣氛中,不過年初五市府一上班,社會局社工就開始調查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居民的安置意願,隨著公園開闢時間日益逼近,兩公園預定地上居民都知道,這次是真的要離開這個住了數十年的「第二故鄉」。
走在林森北路上,兩邊不少商家都貼出結束營業大拍賣的海報,希望在地上物拆遷前將存貨出清,因不少商家是租的店面,對公園拆遷大都沒有意見,像在林森北路南京東路口賣仙草的老闆就說已準備搬了,否則能怎樣?
陳才根故事 引發共鳴
曾被電影「超級市民」當做題材的十四、十五號公園用地,進入兩側低矮的巷內,有的住戶已在打包,一些高齡的老人則仍坐在室內,面對將被拆除的房子,及未來要開始的新生活,頗有前途茫茫之感。
目前兩公園內有一千零八十九家住戶,住戶中有高齡的榮民,也有三四十歲由中南部到台北打天下的本省人,因為戰爭、婚姻,讓這群人聚集在這裡,近五十年來,這群人歷經時代的大變動、兩岸的變化,目睹了台北的成長,早年台灣仍有省籍情結時,這兒早已默默的進行著省籍融合。
過年前關心兩公園拆遷的都市計畫學者,在十四號公園外的人行道舉行守歲活動中,放映以十四號公園內老兵陳才根由大陸至台灣轉戰一生經歷紀錄片,引起不少人共鳴。
其實在兩公園內,五百多名七八十歲的榮民,都有和陳才根類似的經驗,每人都經過了戰亂,目睹了生離死別,在九死一生中輾轉才到台灣,不過在離開軍中後,因為沒有一技之長或是學歷不高,只好在社會底層中求生存,睡在日本人的墳墓上活了下來。
生活雖貧苦 彼此照顧
最早到林森北路左側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的山東人,從小在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長大的康樂里長禚淑雲說,她父親以前是國軍五十軍的尉官,卅八年大陸逆轉,五十軍經海南島轉進來台,眷屬隨部隊撤退到台北時,在舉目無親下只好住在當時只有墳墓和草叢的「郊外」。
稍後不少離開軍中自謀生活的老兵,在互相聯絡下,以山東人為主的卅二軍、五十軍的長官、部屬,不少人都住入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稍晚到的江蘇、福建籍老兵,則住在對面十四號公園預定地內。
老兵們開始新生活時,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大都以拉三輪車或是賣饅頭為生,生活都相當辛苦;禚淑雲記得小時候,家裡地面是黃土,下雨時雨水潑進來,地上滿地泥濘,雖然生活辛苦,但彼此相互照應,共同度過艱苦的歲月。不過這群人生活雖不富裕,在中美斷交,各界舉行捐款購機運動時,康樂里是中山區各里中,捐款最多的。
在十五號公園預定地巷內做包子的呂作雲太太說,和呂結婚時丈夫身上只有六百元,如果有錢早就搬走了,誰想住在這種地方,已八十多歲的呂作雲也不反對公園更新,不過擺在眼前的也是房子拆後,不知要住那裡,只好向市府求助。
七十二歲的丁學故說,不少鄰居曾回鄉探親,但發現在相隔數十年後,不只兩地生活、觀念已差距太大,加上他們在台的生活不是很好,大陸親人也不見得歡迎,想回大陸的不多。
十四號公園預定地新生北路二段二八巷內的李金方,民國四十二年在離開部隊後,進住當地時,周圍到處是草叢,旁邊還有豬圈,他太太說,後來因為見到鄰居沒有住的地方,把門牌給對方搭房子,他們再重新申請門牌,想不到這次公園要拆遷時,因為門牌是七十九年設的,無法領取拆遷費,變成領不到一毛錢。
雖然有五十年交情的老戰友鄰居,自動要將拆遷費分一半給他,不過李金方認為,沒有必要為此傷了卅年的交情,也不想要錢,只是眼見拆遷將屆,仍沒有住的地方,他也不禁著急。
李金方對面的施三妹,已八十多歲又是素食,雖然在區內住了卅年,也有類似李金方情形,領不到一毛錢,這陣子他試著找房子,但同樣因為每月租金都要上萬元,讓每月只領一萬多元榮民津貼的施三妹,愈來愈急,在社工員上門時,又不知道說明自己情形,只有乾著急。
居住四十年 補償無著
原籍桃園的營業戶自治會會長吳坤明,因為姐姐嫁到當地,在退伍後到十四號公園預定地上打拚,早年他以手工彈棉被為生,他的棉被店開張時,林森北路只有三家商店。他說林森北路開發前叫九台街,底下是一條大水溝,路拓寬及欣欣大眾百貨開張後,林森北路才開始繁榮。
他記得早年區內還有本省人、外省人打架的情形,不過到民國六十年以後打架已很少,六十五年以後居民已打成一片,沒有本省外省人之分,這幾年對面十五號公園住戶有幾次火災,還是他們十四號公園一側的住戶協助撲滅的。
吳坤明很早就支持民進黨,在黃信介選立委時,康樂里只有三票投民進黨,其中一票就是他的;在陳水扁選市長時,陳在里內拿一千七百多票是歷來之冠,不過對陳水扁沒有履行先建後拆承諾,民進黨中央也沒有表示意見,讓他覺得很沒有意思,他說目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家鄉在彰化的賴文筆,退伍後在朋友介紹下,到在康樂市場賣雜貨,一晃廿七年,賴文筆說,他到康樂市場時,就聽到市府說要建公園,但說了廿七年都沒有動靜,這次居然真要幹起來了,由預算通過到要執行拆除,前後只有一個多月,中間又卡著過年,拆遷戶怎麼來得及應變,對市府的作法,賴文筆直說太過分。
住宜蘭的林飛龍在區內住了廿年,也是到台北打天下的類型,他說有錢的人早走了,眼見家園即將拆遷,他擔心的是市府是否真的能做好八十多戶高齡單身住戶安置工作。
盼做好安置 免於恐懼
卅歲的韓鴻順,從小生活在這裡,是區內的第二代,父親早逝,母親又失明,負起家庭重擔,面對拆遷他已開始另找房子,但問到的房子幾乎每月的房租要兩萬元上下,讓他也覺得壓力很大,不過因為年輕,他也認為整個地區改建是時勢所趨,早晚他要搬出去,只是對市府沒有讓他們有太多的搬遷時間,讓他覺得很不平。
在兩地預定地上待了近五十年,不少人將這兒當作第二故鄉,大多數的人也同意這個人鬼雜居民的地方,是需要拆除改建,只是面對茫茫的未來,都希望市府在拆遷前能作好安置工作,讓他們能免於第二次的流離失所。
就像一名高齡榮民在市府說明會中曾激動痛訴的,他在大陸的家已被共產黨毀了,想不到臨老,又遇到市府要拆他房子,大半輩子居然要兩次被「掃地出門」的情況,第一次是戰爭,他無可奈何,不過這次只是為了「建設」,就要拆他房子,真是情何以堪。
五十年來,台北已由農田、水道遍布的地方,變成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之地,在這個城市的核心,這群見證台北成長的人,隨著公園拆遷將離開這住了數十年的第二故鄉;以往市府在公共工程進行時,對拆遷安置往往說的多作的少,或是存有霸王硬上弓的心態,這次在學者和外界一直要求市府拆遷前一定作好安置工作下,市府正全力進行老弱的安置工作,希望市府能交出一分讓市民一新耳目的成績單。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92/7/22
攝影:胡國威
圖說:第14、15號公園預定地街景。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92/7/22
攝影:胡國威
圖說:第14、15號公園預定地街景。
墓地法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印度新冠病毒疫情不斷惡化,在22日突破了31萬例,這也是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國單日新增病例最高紀錄,而隔天又突破了33萬。
印度這波疫情激烈程度,統計曲線幾呈垂直激增,許多都是全家確診,直接壓垮醫院的醫療量能。首都新德里十九日宣布封城六天,但在印度其他地方,宗教集會與選舉造勢卻照常舉行。數以萬計的移工為躲封城而連夜返鄉,也讓外界憂心恐把疫情擴散至其他偏遠鄉間。
而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情況,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態度有關,去年3月大流行初期,印度實施的嚴格的封鎖令,莫迪下令封鎖全國21天,但在近幾個月,即使案件增加,選舉及宗教節慶卻持續進行,莫迪甚至呼籲各州把封鎖當成是最後的手段。
另外,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疫苗生產國,預估全年可生產35億劑疫苗,應該是足以供應本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之需。但沒想到,印度有六個州表示,疫苗供應不足。印度血清研究所首席報行官阿達爾普納瓦拉表示,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拿到足夠的生產疫苗原材料,原來,今年2月,美國動用了國防生產法,限制了新冠疫苗關鍵原材料的出口,印媒報導,印度的疫苗生產因而受到影響,怒批美國作法是疫苗的"黑手黨行為"。
{內文}
在歡天喜地中,新冠病毒沒有暫停攻擊,並且無情的威脅著印度。在印度舉行的大壺節,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宗教慶典」,這個慶祝活動,每三年一次,在1月15日至3月4日舉行,但由於疫情,今年延到了4月。12和13日,在北阿坎德省 聖城:哈里德瓦,約有280萬名朝聖者,湧入恆河,據說,這樣能洗滌罪孽,解脫輪迴。
信徒Manoj:「是會害怕冠狀病毒,但虔誠的信仰中,大壺節每12年才在一個地方重複一次,所以我們暫停了日常工作來到這裡。」
信徒Gopal:「我們肯定害怕感染,因為有些人輕忽,雖然怕被罰款,但他們仍一副掉以輕心的樣子,否則他們才不會戴口罩,他們一點也不怕,他們傳播不實說法,說這是政府的陰謀要製造恐慌,這與事實相去甚遠。」
然而就在「大壺節」舉行的5天內,哈里德瓦的冠毒確診人數就超過2000例,再加上,部分地區為選舉所進行的造勢活動,印度這波疫情幾乎是天天創新高,22日,新增了31萬,再隔天又增加33萬,連創全球最高單日紀錄。根據印度衛生當局所公佈的最新資料,印度目前的累計病例,已逼近1600萬起,累計死亡病例逾18萬起,是全球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僅次於美國。首府新德里宣布,19日起,封城一周,消息一出,大批的外地打工者,連忙逃離返鄉。
新德里打工者:「(封鎖後)我們會面臨很多問題,沒有收入來源,甚至都填不飽肚子,而房東還會繼續收房租,不管是不是封鎖,不管我們是不是在工作。」
新德里打工者:「上次封鎖我在這裡,三月內花掉了有的積蓄,這一次我不會在這兒了,封鎖的話,我就要回家。」
數據顯示,印度的單日確診數在3月25日突破5萬例,4月5日突破10萬例,4月15日突破20萬例,20日之後,連續數日在20萬例以上,4月14日後的新增死亡人數,也都破千例。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情況,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態度有關,猶記去年3月大流行初期,莫迪迅速實了全國21天的封鎖令,但在近幾個月,即使案件增加,選舉及宗教節慶卻持續進行,莫迪的作法有明顯的差異。
印度首相 莫迪:「一直到幾周前,這種情況仍然受到控制,但冠毒第二輪的爆發如暴風雨般來襲,朋友們,在當前情況下,我們必須再一次進行封鎖來解救國家,但還是希望各州先把封鎖當成是最後的手段。」
因為死亡人數過多,連埋葬的墓地都缺,令家屬難以接受。醫院人滿為患,有些需要兩人使用一張床。而造成疫情嚴重的罪魁禍首,是先前英國發現的變種毒株,在印度有超過60%的患者都是感染超級變種病毒。
新冠病毒患者家屬 :「(由於病床緊張),我不得不為我的母親祈禱,祈禱她能住到醫院。」
新德里的醫療體系崩潰,病患家屬甚至不顧得工作人員的攔阻,強行到醫院的氧氣儲藏室搶奪,要為自己的親人囤貨。
達莫市醫院醫生 馬姆塔:「即便取走了,你要如何安裝這些氧氣罐呢?你不知道需要誰不需要,有的患者家屬一下就拿走兩三個,還有的直接用車來裝。」
沒想到,在如此嚴竣的時刻,納西市專門收治冠毒病患的扎基爾胡笙醫院,4月21日發生氧氣軟木塞故障,導致氧氣外洩,這等於切斷了150名病患的氧氣供應。技術人員費了一個小時才解決,但已經導致至少24名新冠病毒的患者 ,因供氧下降不治。
民眾:「我來這裡打疫苗,但他們告訴我沒有疫苗了,我只能回家,明天再來看看。」
諷刺的是,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疫苗生產國,預估全年可生產35億劑疫苗,應該是足以供應本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之需。但沒想到,印度有六個州表示,疫苗供應不足。
醫院經理Kamal Sharma:「我們短期間沒有疫苗可用,我不清楚原因,自第二輪的疫情出現後,我們就無法供應了,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接種苗,在這之前還沒有這麼急迫。」
印度全國3600個疫苗中心,已施打超過1億2690萬劑疫苗,但印度人口超過13億,接種情況仍不普及,目前包括美國、英國、新加坡及香港都對印度發出了旅遊警示,呼籲避免前往,而原先預定四月底前往印度訪問的英國首相強森,也因此取消行程。
DW特派記者 Manira Chaudhary:「這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雖然還沒有最後的消息說,我們能不能加速生產,但像是Kunawa印度血清研究所的負責人,印度最大的疫苗生產商,上周明確表示,我們生產的疫苗,遠遠趕不上國內需求的增長,而國內需求一直在增長,人們可以看到第二波疫情的傳播速度有多快。他們需要政府更多的金援,以便擴大疫苗的生產。而政府還需要重新審視原本的法規和審批流程。由於國內需求猛增,政府也陷入了一個棘手的局面,現在也有人對印度政府大規模出口疫苗提出質疑。」
印度血清研究所首席報行官 阿達爾普納瓦拉:「最新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拿到足夠的生產疫苗原材料。」
今年2月,因美國動用了國防生產法,限制了新冠疫苗關鍵原材料的出口,印媒報導,印度的疫苗生產將在幾周內停止,怒批美國作法是疫苗的"黑手黨行為"。
印度英語新聞電視頻道主播:「那些討論人權的人去哪裡了,為提高美國疫苗產量叫停出口,是為了誰,美國7月將有3億多疫苗,是為了誰。」
正當全球為疫苗爭奪,或擔心不該打的同時,不少地方也為解封感到開心。英國非必要商店經歷了三個月的防疫封鎖後,如今已經重新恢復營業。最新數據顯示,4月12日開放後當周,上街購物的人數較前一週猛增87.8%。而餐廳和酒館等室內服務也將在5月17 日開放,人潮應會進一步增加。而在紐西蘭和澳洲的機場也出現久違的場面。
記者:「經過13個月的漫長等待,終於打開的旅遊大門,在紐澳兩國之間建立了安全走廊,遊客抵達機場後,不用再進行隔離。」
機場出境大廳出現人潮,還有分隔兩地多時的親友,因團聚喜極而泣,但就在19日紐澳兩國宣布,"旅遊泡泡"開通不到一天,防疫又再度失守,澳洲發現有一人確診,珀斯及皮爾地區,宣佈23日午夜起封城三天,計劃只好暫停,擁抱的這一天,何時能安心到來,全球人類都在期盼。
https://m.youtube.com/watch?v=iH7GUUfHP6w
墓地法規 在 復興鄉墓地禁葬擬設納骨廊解套20131009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巴魯/uliu】 墓地 不夠用的情況同樣也困擾著桃園復興鄉,就在8月29日, ... 就因為建築 法規 的限制,復興鄉公所採用納骨廊的方式來解決 墓地 不夠用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