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詩派與第三代詩歌(1980年代) 責編文/柄富
承續上週的北大詩派與巴蜀詩群,大學學院在1980年代特別是新一代青年詩人的搖籃,不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遼寧師範、四川南充師範等學院都幾乎在同一時間湧出了一批傑出的校園詩人。上週我們介紹了北大詩派的海子、西川、駱一禾,這週我們就來讀讀同一時期中國其他大學生詩人們(後來的中國一線詩人),在此時如何寫出自己的代表作。
大學生詩派原則上只是一個泛稱,表現出當時各大學詩人輩出的現象。真正有一個具體旗幟、一種集結的號召行動,在1982年的暑假才出現,由南充師範學院詩社社長萬夏,聯合了四川大學的胡冬、西南師範的廖希,籌備十月份在重慶的西南師範校園內舉辦一次大規模的校園詩人聚會,將近三十名詩人聚集在西南師範的學生宿舍,展開了三天密切爭吵、狂飲的詩歌會談,三天後,他們正式地把自己命名為「第三代人」,並且決議要出版一本《第三代人詩集》。
主籌人萬夏告訴詩人柏樺什麼是第三代:「第一代人為郭小川、賀敬之這輩,第二代人為北島們的『今天派』,第三代人就是我們自己。」第三代的口號正在告訴全中國,北島後的一代新詩人們已快憋不住了,萬夏說「我們當時的確覺得與以前的人寫得不一樣!」
第三代的口號由重慶出發,象徵的卻是全中國的詩歌流派革命,除了萬夏與馬松1984年在南充師範高舉的「莽漢主義」詩歌(後來在李亞偉的手中發揚光大),以浪子的叛逆姿態展開新時代的精神放逐,去寫刺客、寫美女,主張反崇高、平民化以及口語化。另一方面,「非非主義」1986年5月也在四川成都亮相,由周倫佑、藍馬、楊黎等人提出,倡導「想入非非」的寫作意境,不去注重語言符號的文化含義(「要擯除感覺活動中的語意障礙」),而強調非文化、非理性對於寫作上的反作用,在此間嘗試語言的還原與實驗。
1985年韓東與于堅等人成立了《他們》詩刊,成員遍布中國各地,則是另一個第三代詩歌的集結處,韓東主張「藝術自釋」的概念,對於前代「朦朧詩人群」所扮演的「歷史真理代言人」提出強烈的懷疑和否定,他的著名主張:「詩歌以語言為目的,詩到語言為止,即是要把語言從一切功利觀中解放出來,使呈現自身,這個『語言自身』早已存在,但只有在詩歌中它才成為了唯一的經驗對象」刊載在1988年的《詩歌報》上,也成為了「他們」詩歌信念的最佳寫照。
在另一寫作重鎮上海,還有「海上詩派」、「城市詩」、「撒嬌派」等詩學流派的崛起,不容一一說明。如上重慶的「莽漢」、「非非」、到「他們」,以及上海的「海上」、「撒嬌」,1980年代正一花開五葉地對前代「朦朧詩」中的某種崇高性,展開反動,也以多元的姿態集合而成為了所謂「第三代詩歌」。
1986年尤其是「第三代詩歌」炸開的一年,安徽的《詩歌報》與《深圳青年報》用了七個滿版篇幅,聯合推出了「中國詩壇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挑選引介了60餘家詩社或者詩學流派。同一年大型文學刊物《中國》亦開啟了一個詩歌欄目,刊載朦朧詩後年輕詩人們的詩歌作品,主持此欄位的前輩詩人牛漢這樣形容著第三代的詩人們:「沒有自衛性的朦朧的鎧甲,一切都是熱的蒸騰,清瑩的流動,藝術的生命,膚色紅潤,肌腱強壯,步伐有彈性,頭顱上冒三尺光焰:這是一個年輕人體魄的形象。」
參考資料:
01張桃洲《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秀威經典,2019
02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文藝,2009
03徐敬亞等編《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展1986-1988》,上海:同濟大學,1988
04韓東〈自傳與詩見〉,《詩歌報》1988年7月6日
05牛漢〈詩的新生代─讀稿隨想〉,《中國》1986年第三期
-
圖片來源:浩瑋
美術編輯: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大學生詩派 #第三代詩歌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7.html
巴蜀詩群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表達 ◎柏樺
我要表達一種情緒
一種白色的情緒
這情緒不會說話
你也不能感到它的存在
但它存在
來自另一個星球
只為了今天這個夜晚
才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
它淒涼而美麗
拖著一條長長的影子
可就是找不到另一個可以交談的影子
你如果說它像一塊石頭
冰冷而沉默
我就告訴你它是一朵花
這花的氣味在夜空下潛行
只有當你死亡之時
才進入你意識的平原
音樂無法呈現這種情緒
舞蹈也不能抒發它的形體
你無法知道它的頭髮有多少
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梳成這樣的髮式
你愛她,她不愛你
你的愛是從去年春天的傍晚開始的
為何不是今年冬日的黎明?
我要表達一種細胞運動的情緒
我要思考它們為什麼反叛自己
給自己帶來莫名的激動和怒氣
我知道這種情緒很難表達
比如夜,為什麼在這時降臨?
我和她為什麼在這時相愛?
你為什麼在這時死去?
我知道鮮血的流淌是無聲的
雖然悲壯
也無法溶化這鋪滿鋼鐵的大地
水流動發出一種聲音
樹斷裂發出一種聲音
蛇纏住青蛙發出一種聲音
這聲音預示著什麼?
是準備傳達一種情緒呢?
還是表達一種內含的哲理?
還有那些哭聲
這些不可言喻的哭聲
中國的兒女在古城下哭泣過
基督忠實的兒女在耶路撒冷哭泣過
千千萬萬人在廣島死去了
日本人曾哭泣過
那些殉難者,那些怯懦者也哭泣過
可這一切都很難被理解
一種自己的情緒
一種無法表達的情緒
就在今夜已來到這個世界
在我們視覺之外
在我們中樞神經裡
靜靜的籠罩著整個宇宙
它不會死,也不會離開我們
在我們心裡延續著,延續著
不能平息,不能感知
因為我們不想死去
1981.10
-
◎作者簡介
柏樺,詩人、翻譯家,西南交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生於中國重慶,1979年始從事詩歌、隨筆的創作,以及文學批評、英美文學翻譯等活動。著有詩集《表達》、《往事》、長篇隨筆《去見梁宗岱》、回憶錄《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等,有論文《非非主義的終結》《从主體到身體——關於當代詩歌寫作的一種傾向性》等。與張棗、歐陽江河、鐘鳴、翟永明並稱四川五君子。
-
◎小編柄富賞析
〈表達〉這首詩寫於1981年,當時柏樺在廣州外語學院讀書,在柏樺的回憶錄《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裡,他回憶完成這首詩的過程:「突然一個詞跳出來了,『表達』。我前兩天讀一本英文書時碰見的那個詞,它正好是一首英文詩歌的標題;當時我對這個詞立刻產生了感應,久久地注視著這個孤零零的單詞,竟然忘了讀這首詩。此時,耳邊又想起了這個詞,是什麼東西再次觸發了它?一個聲音在田野深處顫慄著不可名狀的美之恐怖,那是『蛇纏住青蛙發出的聲音』;我還聽到不遠處水流的聲音,清越的風濤吹斷一截嫩枝的聲音……」
於是一種表達的渴望隨著柏樺這顫慄的感知迸發而出,「我要表達一種情緒」這一句既是整首詩的起點,也是整首詩的主題。情緒或許是自然的,但我們如何表達它,就必須是「我要」表達一種情緒,詩人意識到表達這種情緒的渴望,意識到表達所需要的動能,意識到這些他才能如此寫;而在表達與情緒之間,柏樺感受到了那中間的鴻溝,唯有詩的語言才能表達、甚至創造這一個情緒,因為它從不被我們熟悉。
詩人像是第一個發現火的能人,發現了火,於是必須創造「火」這個概念。這首詩以同樣的立意去表達一個他認為從來不被感知到的一種情緒,事實上有誰能說自己的情緒與他人相同,快樂、傷心都只是一個符號,如何代表所有人的快樂與傷心。而柏樺所發現(或者說創造)的這個情緒,又超越了快樂傷心這類的普遍性,難以定義(「音樂無法呈現」、「舞蹈也不能抒發」),反過來說又是更普遍的一種生命的情緒,是「水流動」、「樹斷裂」、「蛇纏住青蛙」,是「古城下中國兒女哭泣的」、「基督忠實的兒女在耶路撒冷哭泣的」、「為廣島死傷哭泣的日本人之所哭泣」的聲音,所要傳達的情緒;是有情無情的生命同樣乘載,卻永遠無法被同理的:「那些殉難者,那些怯懦者也哭泣過/可這一切都很難被理解」。
這種情緒是自己的,柏樺說「一種自己的情緒」,言下之意就是「所有生命的情緒」,使用這種反面性的語言,柏樺的詩因此也帶有些許朦朧詩的特質。它「靜靜的籠罩著整個宇宙」而「在我們心裡延續著,延續著/不能平息/不能感知」,詩人說「因為我們不想死去」。據說結尾這一句本來是「因為我們都將死去」,而當時柏樺與剛剛結識到的廣州朦朧詩人吳少秋書信上討論到這一首詩,吳少秋建議他,把「因為我們都將死去」改成「因為我們不想死去」。吳少秋說如此「整首詩的意義就會有一個質的變化,一個抽象的飛躍。用相反的意思來強調真心想表達的意思,你的本意會更堅強、更複雜、更篤信、也更回腸蕩氣。」
吳少秋的建議使柏樺這首詩收束在一個最複雜、最精神的判斷式的頂峰,柏樺認為這首詩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詩」,在少秋的注視與撥動之下完成了它現在這個樣子與廣泛流傳的命運,柏樺的聲音就這麼從廣州的上空傳遞出去。
這首詩可以說是柏樺早期詩觀的見證,而吳少秋正是影響柏樺早期詩觀的重要人物,柏樺自陳在少秋均勻的節律中,他開始穩健地掌握了自己詩中的百分比,他因此可以及時地找到自己天性中被忽略的瑕疵,控制他的破壞性,正如龐德的一句話「歸根到底,詩人之所以是詩人,就在於他具有一種持久的感情,同時還有一種特殊的控制力。」而柏樺此刻已經在詩人的路上。
參考資料:
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巴蜀詩群 #表達 #柏樺 #吳少秋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4.html
巴蜀詩群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春天,十個海子 ◎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麼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地怒吼
圍著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你的黑頭髮,騎上你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在春天,野蠻而復仇的海子
就剩這一個,最後一個
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那裡的穀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們一半而於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於農業,他們自己繁殖
大風從東吹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
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
-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村長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3年畢業后被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卧軌自殺。在不到7年的時間里,海子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他在自殺的前一個月,曾經談到自己對詩歌的希望:「我的詩歌理想是在中國成就一種偉大的集體的詩。我不想成為一名抒情詩人,或一位戲劇詩人,甚至不想成為一名史詩詩人,我只想融合中國的行動,成就一種民族和人類的結合,詩和真理合一的大詩。」
-
◎小編淵智賞析
這首〈春天,十個海子〉是海子人生最後的一首詩。此詩成後十二天,海子便帶著四本書,分別為《聖經》、亨利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達爾的《孤筏重洋》以及《康拉德小說選》,臥軌於山海關,僅僅二十五歲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生前只留下了五封遺書,遺書內容卻也極盡怪誕,只寫說如果要追責海子自己的死,則與另外兩名其友人有關。然而,根據其親朋事後追述,其實海子在生前便已飽受思覺失調症所苦。從這首〈春天,十個海子〉中,也不難使我們意識到海子如何受自己的疾病所非難餘生。因此,今天讓我們來讀讀這首詩。
安溥在ZOEA的歌詞中曾唱及,「我舉起雙臂/對那裏面的千百個我揮了揮/他們從此與我分別」。在〈春天,十個海子〉中,首段其實也帶出了頗類似的概念。春天應當是萬物生機初萌的季節,詩題中的「十個海子」也應著春天的運而復活。「十個」此一象徵的利用固然帶有某種分裂意識,然而卻也帶出了海子對於生命的強烈生存意志。然而,其復活後的行動,卻居然是要「嘲笑這一野蠻而悲傷的海子」,嘲笑他「你這麼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麼?」此一問句隱含了許多複雜的情緒,對自我的懷疑、對清醒/沉睡的問辯,孰野蠻?孰悲傷?這些問題內化了自古至今所有對於生命的疑惑,然而,正因此命題如此巨大,從來沒有誰可以給出一個必然正確的答案。而這也是造就了海子對於自我的困惑與迷茫的最大原因。
此困惑所伴隨來的苦痛,在次段便得到了證明,那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成為供春天所誕生的十個海子玩弄的玩具,被扯亂頭髮、當成馬騎。單純的嬉戲反而造成了詩人本身感到痛苦的原因:「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我們彷彿能看見詩人看似美好的自我驅策著其野性的本能,向著遠遠的地獄裡墜去,最終只剩下無數行跡浮過後,留下的滿天煙塵。
這些美好所帶來的痛苦,累積到某個程度後,卻反而導致了野性的背叛,最終終於「就剩這一個,最後一個」「野蠻而復仇的海子」,從形容詞的抽換(悲傷到復仇),但數量的唯一,可以發現這時候的海子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否定了那些春天所誕生的美好的海子。因此,最終他終於僅僅只能「傾心死亡/不能自拔」,只能去忽略那些所謂願景,反而去擁抱那些過去曾視之空虛的事物,無論是鄉村、生命,甚或是一切情緒種種。就如同最後一句詩所云:
「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到了最後,或許海子也對於自己所懷抱的希望感到存疑了吧。
然而,雖然此詩中的海子是一名擁抱死亡,極度厭惡光亮的海子。但海子其實並非總是如此,在其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他曾經寫下「而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此類以捨棄個人幸福,去成就人類幸福決心的句子,在《太陽•土地篇》中,他也曾寫過「想起人類,他的心便開始發熱」。我們得以從他過去的所有思索中,發現這種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使他總是得以超越個體,轉而站在人類的高度,去思索世間萬物。然而,這種必然的超脫,帶來的便是必然的孤寂,在《土地篇》的後文中,他便也寫下了「想起人類,你眼含孤獨的淚水」,此一句子正正能替他的一生下註解──一個永遠想著人類,卻也永遠替自己的孤獨垂淚的詩人。
詩人如此,誰能不愛他。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朦朧詩 #巴蜀詩群 #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 #中國當代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1.html
巴蜀詩群 在 #巴蜀詩群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巴蜀詩群 ; 11 Mei 2021 · 春天,十個海子◎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 Inaweza kuwa picha ya maandishi ; 14 Mei 2021 · 表達◎柏樺. 我要表達一種情緒.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