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場域到出社會,都會遇到許多老師,一直到現在,治芬仍不斷在學習,向各行各業各領域的老師們請益專業的知識、經驗。
例如我創辦的農民大學,就是學生向農業界的老師傅拜師學藝,讓重於理論卻苦無實務經驗的年輕世代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發光發熱、甚至青出於藍。
今天是教師節,謝謝出現在我們人生中的每位老師,謝謝你們樂於分享知識、不吝付出,祝所有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辛苦了❤️
#HappyTeachersDa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62的網紅Hsu-Ting N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無論人文、經濟還是社會的變遷,桃園的發展,如同台灣的縮影。而讀完龜山,則令人驚見變遷的光榮與滄桑,也同樣在家鄉清晰呈現。 中坑,風尾坑,有著清澈潔淨的自然湧泉,有百年老楓香,四季景觀多樣,蟲鳴鳥叫、山林蒼翠,是龜山最美的地方。這裡夏天的均溫比城區低三度,有相對友善的腳踏車步道。這幾年,在地方社造人...
教學場域 在 蕭宇辰 小火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教學場域不該被侷限
教學方式應該更有創意
臺灣吧一直以來也在推動教育創新
這次和平實驗小學黃校長的提醒讓我很有感
希望疫情盡快緩解,讓我們能與各界老師們能有多一點的實體交流~
#和平實驗小學
#臺灣吧
教學場域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4日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基金,期望傳承已逝電子學明師陳龍英教授的畢生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每年頒發國內2名電子學教學表現卓越之教師,鼓勵其在電子學領域持續深耕,造福後進學子。
陳龍英教授一生站在課堂上,手把手地將知識傳給一代一代的學生。陳教授是學界公認的電子學名師,於去年2020年12月1日辭世,享壽80歲。春風化雨54載,直到離世前一學期仍站在課堂中講授電子學,將畢生奉獻於教育。教學場域的不斷創新,陳教授仍透過課堂教學、影片教學以及線上教學作育萬千電子產業及半導體人才,造就無數高徒,當今許多科技業龍頭人物都出自其課堂。今日,陳教授的電子學仍是眾多學子最推崇的學習資源。
孔子三千門生,因才施教,陳教授教學亦如是。他摒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立場出發,54年來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只為讓學生能聽懂深奧的電子學。陳教授曾在專訪中說:「有時候想出了更好的教法,還會覺得有點對不起去年的學生,因為去年教得不夠好。」已經是在知識殿堂的尖端的權威老教授,卻如此謙遜和心繫學生,實具有大教育家典範。陳教授心中永遠將學生擺在第一位,退休後仍持續無私奉獻於最鍾愛的教學志業,直到辭世前的2020年6月18日上完最後一堂電子學。這樣的堅持,是陳教授展現的一生志業典範。
交大校友總會發起募集「#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暨獎學金基金」計畫,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感謝各界師長、陳教授教導過的眾多學子、摯友,以及孺慕老師風範者的共同響應,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將用於嘉勉電子學領域教師,延續陳教授身教言教之精神
紀念講座評審團包含許多重量級評委,如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 施振榮 Stan哥 )、科技部前部長,台大電機陳良基教授、交大前校長吳重雨教授、陽明交大電子系所友會會長吳廣義董事長等。講座將於每年十月份受理全國大學院校電子學教學卓越之專任教師申請,每年頒發國立陽明交大教師1名、校外教師1名,共兩名額,每名20萬元。期望藉由本講座,表彰與傳承陳龍英教授之教學精神。
陳龍英教授生平簡介:
陳龍英教授是臺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1963年臺大電機系畢業後,隔年進入臺灣第一個為培育電子專才的研究所「交大電子研究所」攻讀碩士;在196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隨即留在交大擔任講師;1968年電子研究所成立博士班,陳龍英教授成為第一屆博士生,並獲「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獎學金」赴美進修,受朱蘭成學長的促成與幫助,前往美國貝爾實驗室並由施敏博士指導博士論文研究,終於於1972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回交大任教。歷任交大電子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亦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空中大學校長等職。
教學場域 在 Hsu-Ting Ni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無論人文、經濟還是社會的變遷,桃園的發展,如同台灣的縮影。而讀完龜山,則令人驚見變遷的光榮與滄桑,也同樣在家鄉清晰呈現。
中坑,風尾坑,有著清澈潔淨的自然湧泉,有百年老楓香,四季景觀多樣,蟲鳴鳥叫、山林蒼翠,是龜山最美的地方。這裡夏天的均溫比城區低三度,有相對友善的腳踏車步道。這幾年,在地方社造人士的呼籲奔走下,成為全龜山最重要的鄉土教學場域。在社區志工細心的導覽下,你可以親近山林、拈花惹草、可以追憶兒時的點點滴滴,在這裡,你會親見莊稼人在烈日當頭下翻田鋤土,感受順天硬命的韌性。
心耕米,曾經是農會以用心耕作為號召的龜山品牌,目前雖然沒有持續推廣;但楓樹坑仍有部分農戶堅持友善農法,不使用除草劑,種植生產好米與蔬果。消費者吃到的是新鮮,吃到的是農民對土地的愛,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疼惜。
龜山近百年的發展,從過去的農業大鄉變成今日的工業重鎮。農村經濟敵不過工業擴張,曾經4000公頃的良田與茶園,至今剩不到100公頃。早年龜山各坑處處可見的梯田,如今只剩楓樹坑一處。
從有經濟優勢的「台北客」或是土地開發商眼中,楓樹坑環境清幽,是「獲利最豐」的獵物,早已伺機收購,憑藉強大的政商關係,以農民的土地權益為名,解編農地,擴大獲利。
龜山鄉親,多來看看走走吧!每一次拜訪楓樹坑,悸動外還有煎熬,這塊代表著農業弱勢,龜山的最後一塊淨土,是在龐大的建商利益下苟延殘喘,還是在農民的挺身護衛下,繼續生機昂然?
~拍片愛龜山:牛煦庭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18NIUstart/
教學場域 在 場域美學新視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義守大學多元特色 場域 「新媒體學習創作中心」、「ISU Cooking Studio & Library特色中心」、「智慧醫療 教學 中心」、「智慧機械實習工廠」、「元宇宙 ... ... <看更多>
教學場域 在 JRSP.NUTC-場域建置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場域的規劃,主要應用「影像辨識技術」及「自助服務科技」,以營運過程與結果來分析並推測消費者行為,進行延伸教學。 第二場域,則是部分規劃為智慧物流區,部分規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