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種樹減碳很複雜 #各種生態與環境資源面向要顧慮
今天是母親節,母親節其實很適合與媽媽一起種樹(硬要),但~
大量植樹可以解決暖化問題嗎?說說能源過去也放上過正反方的意見。正方的意見認為,地球仍有9億公頃的覆蓋空間可植樹,能儲存兩千億噸的碳排,但加州大學的生態學家Karen Holl與巴西聖保羅大學森林學教授Pedro Brancalion昨天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評論,警告植樹的效應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光靠植樹創造的碳匯不可能達到抑制暖化所需的減碳量,因此只能做為緩解氣候變遷的「一小部份」。
兩位專家指出,種樹有不少好處,但類似The Trillion Tree Campaign提倡的大規模植樹造林帶來的效應並不單純,可能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及原生種造成傷害,且使水資源減少;還可能擠壓當地住民的生存空間,增加社會不平等。
例如中國政府耗資巨大的植樹造林計劃就浮現一些缺點:該計劃在十多年內,讓中國西南地區的林木覆蓋率增加32%、土壤侵蝕率下降45%,但大多數的新植林種都是由單一或少數幾個非原生種構成,#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相較本地森林低了不少。加上數量暴增的新植木蒸散掉大量水份,使黃土高原半旱地區的河川流量下降,衝擊該區人口的用水;另外,大部分造林都種植在農地上,導致耕地減少24%,新植的二次林擠壓到農地,使居民被迫砍伐原生林來製造耕地,惡化了原生林的去林化程度:在造林計畫同一時期,該區具備高生物多樣性的原生林,其覆蓋率反而下降7%。
有鑑於此,Holl和Brancalion在評論中提出了4點,做為植樹或森林改良計劃的原則:
1. 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與植樹相比,維護具碳匯功能的森林完整性更重要、且成本較低。G7國家對2019年亞馬遜大火的反應是提供金援造林,卻應把重點放在確實執行法律,維持亞馬遜原始雨林的完整。
2. 將植樹視為減碳方案的其中一個項目:不要放大期望,因為森林的固碳能力仍沒有定論,不同的變因估計出來的數字可以相差十倍。
3. 平衡生態和社會目標:要正視土地的商業用途,及具潛在收益的景觀條件,例如巴西的大西洋雨林非保育區的植樹計畫帶來的收益,是該地保育區的三倍、成本卻只有一半。
4. 計劃、協調和控管:與利害關係人合作,解決矛盾的土地使用目標,才能確保植林的效率。斯里蘭卡一項針對南亞海嘯後紅樹林恢復工作的調查顯示,75%的復育區內只有不到10%的樹木倖存。
好了,我們還是要感念地球媽媽提供我們各種資源予以我們成長,所以也是要好好善待地球,思考各種維護報恩以及維持環境資源的方式捏~
評論全文:https://reurl.cc/3D6Z1R
說說前文回顧:https://reurl.cc/9E6Qz8
碳匯功能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那些關於樹木與碳的討論】
#種樹有沒有減碳其實很複雜 #但減碳效益會受影響
樹木與能源爭地的問題在台灣浮現,有些人認為同樣一塊地,若重做光電板,會比樹木的減碳效益來的更高。同時討論種樹是否為對抗氣候變遷有效的方法也因為2020世界經濟論壇的兆樹計畫(One Trillion Trees initiative)引起多邊迴響。但結論先說在前頭,科學上目前幾乎只有是否要多種樹的討論(或樹木修剪維持吸碳功效的討論),無將林地改作其他用途(鋪設光電板)的討論。
下面有兩篇來自Science 的期刊,因為分析模式不同有兩種不同的結論。
▋正方: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
認為目前除了都市以及農用地外,若拿來做樹木復育,將可為地球貢獻25%的減碳量,而若對這些樹木不作為,未來氣候變遷也將影響到這些碳庫。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8/76
▋反方:
Comment on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
上面文獻的結論數字與多個碳循環模型的結論不一致,而種植樹木也未必是最有效的辦法,從源頭減量或是轉移化石燃料的使用都將更有效率,但未否認樹林的生態功能。
然而,與上述研究有重疊,近日Nature期刊也推出了一篇研究,樹木在氣候(環境)變遷的過程中的減碳效益也將日益減少。
★從「碳匯」走向「碳源」
週三發表在《自然》期刊一項歷時15年的研究發現:中非剛果盆地的樹木正在失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世界第二大雨林的健康與碳匯強度已持續下探十年,同樣情形也發生在世界最大的亞馬遜雨林,到2035年,它的碳匯將會飽和,即不再吸收任何CO2;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剛果、亞洲與亞馬遜森林所釋出的CO2會超過它們的吸收量,也就是說,過去世界最大的「碳匯」將會關閉,成為「碳源」。
★研究始末
研究使於2005年,作者之一的英國生態學家Simon Lewis獲得皇家學會的一筆經費,開始在喀麥隆和剛果等數十個未遭砍伐的林地追蹤樹木每年吸收的CO2值,Lewis教授與後來加入的團隊花了15年,檢視11個國家、244個據點、13萬多棵樹,並綜合其他研究做出結論:第一、從2010年開始,非洲部分林木已開始失去吸碳能力,估計到2030年,雨林吸收的CO2將比10~15年前短少14%。第二、亞馬遜雨林的吸碳能力將在2035年歸零。
★剛果的威脅:氣候變遷(升溫與乾旱)
過去的研究重心放在亞馬遜盆地,與砍伐帶來的林地損失,新研究的焦點選擇伐林程度較輕的非洲中部,相對於亞馬遜,剛果盆地因氣溫較低乾旱較少,吸碳能力較亞馬遜好,可是過去10年來,由於 #氣候變遷帶來的升溫與乾旱妨礙了該地植物的生長,使非洲雨林的吸碳能力降低。
雨林碳匯功能的下降,又會使升溫加劇,升溫又再度減少雨林的碳匯功能,形成一種加速氣候變遷的正回饋,一個暖化惡性循環。
★亞馬遜的威脅:去森林化(砍伐與焚林)
另外一項對亞馬遜盆地的研究發現,該雨林來到「碳匯臨界點」的速度比非洲更快。過去10年中,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固定每兩週使用飛行儀器記錄溫室氣體數值,發現雨林內有將近20%毀林嚴重的地區已逐漸成為碳源,輸出二氧化碳,#主因是對森林的大量砍伐與焚林。樹木死亡時,不但讓森林失去吸碳能力,真菌分解枯樹過程也會釋出溫室氣體。
★該怎麼辦
生態學家認為,除了要保存雨林,更要進行深度減碳,若無法立即減緩升溫,就算雨林保持完整未被砍伐,也會因乾旱而無法成為健康的碳匯:別讓可緩解氣候危機的熱帶雨林失能,反成加劇氣候危機的新源頭。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會想再把林地變作農用再結合光電
★資料來源
華郵報導:https://reurl.cc/4RgboL
BBC報導:https://reurl.cc/9EEa8a
《Nature》的論文:https://reurl.cc/V6amLZ
碳匯功能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李界木專欄】專家認為,如果把全球海洋表面9%拿來養海草,每年將減少 530 億噸二氧化碳,而且海草可以長期儲存二氧化碳;
藍碳也被重視,主要機制一為碳匯功能,二為碳儲存;海草復育也可減緩氣候變遷衝擊,海藻能吸收海洋二氧化碳,成美國新興產業;
此外,「海洋造林」可生產生物燃料、糧食和生物多樣性,通過擴大種植大海藻的自然種群,來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最簡易的方法就是種海草、割海帶
📌快加入民報LINE好友,每日新聞精華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eyQ7SnDmuc
#氣候變遷 #海洋生物 #二氧化碳 #海草 #藍碳 #海洋造林
碳匯功能 在 碳匯 - MBA智库百科 的相關結果
碳匯 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簡單說就是捐資造林, ... ... <看更多>
碳匯功能 在 什麼是碳匯、碳驗證?一篇文帶你看懂「森林碳權」價值 - 風傳媒 的相關結果
碳匯 (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就是森林,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 ... ... <看更多>
碳匯功能 在 「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倉庫:帶你一次看懂什麼是綠碳、藍碳 的相關結果
碳匯 (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