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之味 (2019)
初看《花椒之味》,其實很容易被它的氣息所感染,就如同初嘗麻辣鍋,總會被它的嗆勁轟得難以招架,往往要到事後,才能慢慢體會到它佐料、食材的滋味,也才開始有機會真正了解這所謂的「麻」、「辣」從何而來,以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電影改編自張小嫻的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原著中採取書信體的方式,以一封封往來的私人信件,交代了女主角如星在父親逝後一面梳理傷痛,一面撐起麻辣鍋店的經過。到了電影版本,或許是導演本身有政治意圖的關係,也或許是合拍片想要增加藝人曝光之故,決定將焦點放大,從原本單一女主內心的迷茫擴展為中港台同父異母三姊妹各自存在的焦慮徬徨,而如這樣看來,電影的意圖在這樣的轉化之下,便會變得很明顯。便是說一個風流沉默但「偉大」的老港人,在孤寂死後,那些過往在中港台各自留情的結果都回來了,而為了試圖找尋老港人的痕跡,同時又耐於新香港的現實問題,於是決定齊心合作,試圖開創美好的未來。
因此,基於父親死後姊妹重聚的設定,有些人便會不自覺得拿來與《海街日記》做對比。但私以為這樣的類比是有問題的,畢竟在《海街日記》當中的情境存在著一種共同生活、互相療癒的家庭式關係。但在《花椒之味》當中並不存在這樣的大量互動細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一廂情願式的滴血認親。雖然這樣情感生疏的嫁接,在鄭秀文等演員優秀的演技之下,整體看來不會有甚麼特別的突兀感,反倒會自然的深受他們的情感處境所感動,但就如同開頭所說的,縱使很容易被《花椒之味》氣息所感染,但在強烈的感覺過去之後,留下來的是什麼,也就會日漸清晰了。
私以為《花椒之味》最大的問題,是在尋求一個大範圍的和解合作,但卻忽視了相處細節的重要性,《海街日記》好的地方是,它營造了一種同處屋簷下的日常親切感,並透過生活點滴的累積,一步步的達成疏離關係下裂縫的修補,進而最後完整成一個家庭。不過類似的護當並不存在於《花椒之味》中,三姊妹的成長背景、語言、想法截然不同,唯一的連結只有那模糊的幾近忘記的父親身影,以及那名為血緣的關係羈絆。姊妹間的互動是少的,父女間的情感連結是虛的,而這一切的斷裂於徒勞,是鄭秀文最後哭天搶地也挽不回的。因為自始至終,觀眾與他們都是有距離的,而這樣的距離,同樣也存在與裡頭所有的角色間,那種一廂情願的、二手的、疏離的、甚至是有些尷尬的,相處關係與理解模式。
不過縱使如此,我依然覺得《花椒之味》是有趣的,有趣的點在於,它除了處理到了類似《父後七日》那種對於父親的再認識、再理解,它同時也彰顯了某種現代華語社會的荒謬狀態。荒謬的點在於,某個共產主義掛帥的國家,總以為表面和諧就代表社會長足穩定,殊不知檯面下湖的亂七八糟,每個人都被時代逼著跑,明知問題在哪,卻總沒有時間好好對待自己,對待彼此。原著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好的地方在於,它選擇將時間還給了主角,讓它與自己父親的影子相處、與父親的麻辣鍋店。因此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姊妹的出現其實代表年輕一代港人對於過去一代,對於自身處境理解的過程。只不過在電影強勢拉抬姊妹的結果,這樣療傷的過程被壓縮、被剪斷了,變成以一個我們以為荒謬社會的運作方式在抨擊這個荒謬的社會,這樣想起來豈不是異常諷刺。
總得來說,雖然《花椒之味》提供了一種類似許鞍華電影式的暖心情境,試圖將書信體的自我揭露轉化成影像語言,來促成中港台的和解。但少了互動細節的作文畢竟不是許鞍華,書信也不會是電影,充其量只是幾段暖心情緒的並置,無從收束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讓支線產生形式以外的連結,落得變成只是一部看的時候感覺哭的很爽,但哭完之後卻不知道自己哭什麼的電影。而諷刺的,這樣的結果,就如同中國自以為能夠強勢主導台灣香港一般空虛且荒謬,如果真要說這部片有什麼意義的話,可能就是這個了吧。
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作文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花椒之味 (2019)
初看《花椒之味》,其實很容易被它的氣息所感染,就如同初嘗麻辣鍋,總會被它的嗆勁轟得難以招架,往往要到事後,才能慢慢體會到它佐料、食材的滋味,也才開始有機會真正了解這所謂的「麻」、「辣」從何而來,以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電影改編自張小嫻的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原著中採取書信體的方式,以一封封往來的私人信件,交代了女主角如星在父親逝後一面梳理傷痛,一面撐起麻辣鍋店的經過。到了電影版本,或許是導演本身有政治意圖的關係,也或許是合拍片想要增加藝人曝光之故,決定將焦點放大,從原本單一女主內心的迷茫擴展為中港台同父異母三姊妹各自存在的焦慮徬徨,而如這樣看來,電影的意圖在這樣的轉化之下,便會變得很明顯。便是說一個風流沉默但「偉大」的老港人,在孤寂死後,那些過往在中港台各自留情的結果都回來了,而為了試圖找尋老港人的痕跡,同時又耐於新香港的現實問題,於是決定齊心合作,試圖開創美好的未來。
因此,基於父親死後姊妹重聚的設定,有些人便會不自覺得拿來與《海街日記》做對比。但私以為這樣的類比是有問題的,畢竟在《海街日記》當中的情境存在著一種共同生活、互相療癒的家庭式關係。但在《花椒之味》當中並不存在這樣的大量互動細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一廂情願式的滴血認親。雖然這樣情感生疏的嫁接,在鄭秀文等演員優秀的演技之下,整體看來不會有甚麼特別的突兀感,反倒會自然的深受他們的情感處境所感動,但就如同開頭所說的,縱使很容易被《花椒之味》氣息所感染,但在強烈的感覺過去之後,留下來的是什麼,也就會日漸清晰了。
私以為《花椒之味》最大的問題,是在尋求一個大範圍的和解合作,但卻忽視了相處細節的重要性,《海街日記》好的地方是,它營造了一種同處屋簷下的日常親切感,並透過生活點滴的累積,一步步的達成疏離關係下裂縫的修補,進而最後完整成一個家庭。不過類似的護當並不存在於《花椒之味》中,三姊妹的成長背景、語言、想法截然不同,唯一的連結只有那模糊的幾近忘記的父親身影,以及那名為血緣的關係羈絆。姊妹間的互動是少的,父女間的情感連結是虛的,而這一切的斷裂於徒勞,是鄭秀文最後哭天搶地也挽不回的。因為自始至終,觀眾與他們都是有距離的,而這樣的距離,同樣也存在與裡頭所有的角色間,那種一廂情願的、二手的、疏離的、甚至是有些尷尬的,相處關係與理解模式。
不過縱使如此,我依然覺得《花椒之味》是有趣的,有趣的點在於,它除了處理到了類似《父後七日》那種對於父親的再認識、再理解,它同時也彰顯了某種現代華語社會的荒謬狀態。荒謬的點在於,某個共產主義掛帥的國家,總以為表面和諧就代表社會長足穩定,殊不知檯面下湖的亂七八糟,每個人都被時代逼著跑,明知問題在哪,卻總沒有時間好好對待自己,對待彼此。原著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好的地方在於,它選擇將時間還給了主角,讓它與自己父親的影子相處、與父親的麻辣鍋店。因此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姊妹的出現其實代表年輕一代港人對於過去一代,對於自身處境理解的過程。只不過在電影強勢拉抬姊妹的結果,這樣療傷的過程被壓縮、被剪斷了,變成以一個我們以為荒謬社會的運作方式在抨擊這個荒謬的社會,這樣想起來豈不是異常諷刺。
總得來說,雖然《花椒之味》提供了一種類似許鞍華電影式的暖心情境,試圖將書信體的自我揭露轉化成影像語言,來促成中港台的和解。但少了互動細節的作文畢竟不是許鞍華,書信也不會是電影,充其量只是幾段暖心情緒的並置,無從收束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讓支線產生形式以外的連結,落得變成只是一部看的時候感覺哭的很爽,但哭完之後卻不知道自己哭什麼的電影。而諷刺的,這樣的結果,就如同中國自以為能夠強勢主導台灣香港一般空虛且荒謬,如果真要說這部片有什麼意義的話,可能就是這個了吧。
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作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安倍訪中.川普時代兩國從競爭走向合作
6年前 憤怒的示威群眾,湧上大陸數十座城市的街頭。
(新聞片段)
打倒小日本 .抵制日貨,釣魚島是中國的,你知道嗎,小日本就應該滾出去
日本對釣魚台的國有化,掀起大陸一波反日的民族主義情緒,即便到了2014年北京APEC會議,東道主的習近平以來者是客的心態,會見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但從當時兩人的肢體語言看,習近平連個笑臉都擠不出來,這就說明了問題,中日關係歷經了6年的低潮。
(安倍晉三/日本首相)
現在是時候總結日本戰後外交了,在「新時代」建立亞太地區和平與繁榮基礎的時候了
安倍在24日的日本參眾全體會議上,發表他首相三連任後的首份施政演說,談到對外政策,特意用上了習近平的「新時代」,而在日中關係上,沒了過去慣用的「中國威脅論」字眼,反而誓言要提升兩國合作關係,以正式的施政演說,向日本國民宣告對華政策的轉變。
而這是為隔日啟程的對華訪問鋪墊道路,日本領導人在事隔八年後,首次對中國進行的國事訪問,標誌著日中關係的反轉,但《紐約時報》的評論卻潑了盆冷水,說沒人指望這兩個有著歷史仇恨的國家,會立即成為合作夥伴或達成重大諒解,然而 在這個「川普時代」,日中雙方 都在尋求一種更正常的關係。
(Glen Fukushima/美國前駐華貿易代表)
川普當局的政策,確實加快促進了(中日)兩國的共同合作,特別是川普對中國加徵了關稅,還有川普讓美國退出了TPP,我想這是日本對區域內國家更加友好的動機,所以我想,確實美國的政策,激勵了(中日)兩國更加靠近的關係
儘管安倍在川普上台後,短短不到兩年見了8次面,但做為美國最忠誠盟友的日本,仍躲不掉川普「無差別」的關稅炮火襲擊,而川普在對待盟友的反覆無常,也給了北京一個機會,一來避免自己在貿易問題上陷於孤立,寄希望於一個更友好的日本 作為一種對沖,而且在經濟增速放緩之際,也渴望提振日本的對華投資,曾任美國駐華貿易代表,現為華府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研究員的葛倫福島就認為,是川普促成了日中關係的和解。
(Glen Fukushima/美國前駐華貿易代表)
我認為這兩個國家,這兩個領導人絕對是非常務實的,我想他們會想把政治 領土議題,和歷史問題先暫時的擺到一旁,讓經濟關係可以再進一步,特別是兩個國家都和美國存在問題,所以 在中國經濟放緩,日本經濟萎縮當下,雙方都在對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利益,讓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第三大經濟體日本進行合作
日中都有改善關係的政治意願和需求,安倍對「一帶一路」戰略態度的轉變就成了突破口。今年4月,日本前外長河野洋平率領日本企業界前來探路,隨後,中日韓峰會在時隔4年後重啟,李克強5月對日正式訪問,兩國關係瞬間升溫,各層級的對話恢復,這還包括敏感的軍事交流。
(李克強/大陸總理)
我們之間合作還有巨大的潛力,因為我們雙方有著合作的互補性
(安倍晉三/日本首相)
現在兩國正擴大合作之旅,通過這次訪問,每個人都在共同努力,逐步推進日中兩國友誼
25日安倍抵達北京後,就與李克強共同出席中日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招待會,這在1978年,鄧小平首次出訪日本時所簽定的協議,規範雙邊在區域內和平相處,不訴諸武力,強化了兩國的政治互信。
當時大陸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急於吸引外商投資,中日友好條約為後續的經貿合作奠定基礎,而40年後的此刻盛大紀念,對當前企圖改善雙邊關係的中日兩國來說,都在借鑒歷史溫故知新。
(阮宗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所以在40週年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再來溫故而知新,來回過頭去看看,這個條約它的意義,以及在新的形勢下,讓這個條約的精神能夠得到發揚光大
26日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東門為安倍舉行歡迎儀式,隨後進行正式的雙邊會談,根據會後的新聞稿,對根深柢固的歷史與領土糾紛,甚至是所謂的「台灣問題」,雙方都以過去簽定的日中四個政治文件為基礎,一語帶過.不再糾纏,除了建設性的管控分歧,更面向未來 推動雙邊關係重回正軌。
隨後,李克強與安倍兩人見證多項合作文件的簽署,其中兩國央行在時隔5年後,重啟了本幣互換協議,這項在2013年因釣魚台問題,而中斷沒有續約的機制,重新締約,根據協議內容,有效期三年,規模2000億人民幣與3.4兆日元,並由中國銀行在東京的分行擔任清算行,這將有利於中日兩國企業,使用本國貨幣進行跨境交易,進一步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也規避了使用美元做結算的匯率風險,而兩個貿易大國間的本幣互換,更進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此外 彭博社也引述消息人士說,北京方面透過這次會談,請日本分享1980年代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應對債務上升.資產價格泡沫和人口老齡化,最重要的是怎麼和美國進行貿易談判,報導說,北京稍早已派員前往日本央行取經,向日方請教當年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而深受1985年廣場協議之痛的日本人建議,要避免與美國一對一的談判,而且不要輕易承諾貿易數字的目標。
(李克強/大陸總理)
雙方認為做為本地區和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應該積極維護自由貿易,我們願意加訴推進RCEP的談判,推進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通過實現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於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
這全拜賜於川普的保護主義,日中兩國擺脫過去7年多來的歷史爭議.領土糾紛與戰略猜疑,在貿易問題上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安倍晉三/日本首相)
從競爭到合,日中關係正處於進入新時代的過程中
(央視新聞)
李克強26日上午,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共同出席,第一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並致詞
而這是安倍此次訪華的重頭戲,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建,建立兩國對第三方市場的合作機制,事實上,這次跟著安倍到訪的,還有日本500多位企業家代表全衝著這場論壇而來。
(安倍晉三/日本首相)
今天日中企業以及聚集在此的相關機,已經簽署了50多項合作協議,這些協議涉及基建 交通 醫療保健和金融等,都是我們有很高期望的行業,今天真的是中日關係新的起點
大陸過去與西方國家,在第三國共同開拓市場雖有先例,但這次中日企業間52項合作協定,金額超過180億美元,規模之大 領域之廣,涉及國家眾多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
(高峰/大陸商務部發言人)
中國在裝備製造 人力資源等方面成本優勢明顯,日本企業在技術 品牌 營銷網絡 工程管理等方面相對較強,雙方可在第三方市場,開展交通物流 能源環保 地區開發,產業升級等多方面的務實合作
日經新聞分析,日本似乎想藉此進一步表態,對大陸「一帶一路」的支持,而兩國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引領堅守自由貿易的示範,更是對川普保護主義的反撲。
而這回習近平接見安倍,就少了尷尬 露出堅定的笑容了,但在會談上,習近平仍提醒,要鞏固當前中日關係的良好勢頭不再反覆,這又凸出了兩國間的微妙關係。
紐約時報認為,在區域安保問題上,日本仍需要美國與大陸的接觸必須小心謹慎。華爾街日報則指出,即便在自由貿易上有一致的立場,但在涉及市場開放.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問題上,日本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又是同一陣營,美國輿論普遍不看好,中日這回各取所需接觸,而同床異夢的關係也顯得脆弱。
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作文 在 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成為溫美玉》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人文講堂】20200125 - 活出 自己 的第三人生- 丁菱娟 · 《名人書房》漫畫家朱德庸:透過心眼閱讀世界,朱氏幽默笑看人生(完整版) · 當小學生遇上 作文 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