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們加油!台灣的奧運獎金可是名列全球第三名之高,如果得到奧運金牌,獎金2000萬,你會想一次領還是月領呢?
今天這篇文章就獎金的領取結構做分享,以及比較單筆領完以及分月領的優缺點,最後我想探討一下一次領到這麼大的金額,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從理財規劃的角度,獎金該怎麼領比較划算?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會考慮的因素有幾個,先列出來:
📌年齡:幾歲領到獎金,會影響後續使用的期間,以及可以複利增長的時間
📌選手對於獎金的期望:是希望將這筆獎金使用於何處?是否有想回饋的對象?
📌一次領用的使用方式:一次領完後,是否全部投入資本市場?是否進行消費?是否捐贈?
📌按月領取的投資方式:每個月的收支情形?是否要儲蓄一部分?是否要提撥定期定額?
📌投資理財方式:採取何種投資方式以及資產配置,影響所獲得的投資報酬率以及應當承擔風險
📌通貨膨脹率:獎金是否依照通貨膨脹率調整?
_______
💕名次越高,選擇月領越划算,回收期也越快
如果把月領視為一次投資收益,將月領金額x12換成每年領的金額,再除以本金,可以得到年化報酬率。
月領就像是買政府給錢的保證,每年獲得一定收益,金牌月領的收益率可以達到7.5%。
_______
💕有計劃的佈局,奧運獎金翻倍時間點:10年。
三倍時間點:16年
四倍時間點:20年
60歲累積1億6,496萬,創造每月48萬的退休收入。
_______
📌突然得到一筆錢,是好事還是壞事?
仔細想想,突然得到一筆財富,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們當然會直覺想,有錢當然是好事啊!
但太大筆的錢,是福還是禍?
在《Don’t Win the Game Too Early》這篇文章寫到:
當一位朋友最近問我如果給我 1000 萬美元我會做什麼?我會辭職嗎?我會環遊世界嗎?我會改變我的生活方式嗎?
想了想,我告訴他,我不會改變任何事情,大部分錢都會捐出去。
我會還清我直系親屬的債務(抵押貸款、學生貸款等),但在那之後,我會把剩下的都捐出去。
作者舉傑克·惠特克 (Jack Whittaker )中樂透的故事 ,惠特克贏得了 3.14 億美元的頭獎(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頭獎)後,從一個去教堂的家庭男人變成了一個令人討厭的酗酒好色之徒。
傑克惠特克在中彩券就很富有,但他為了「不需要的錢」而迷失了自己,毀了他之前的生活。
密蘇里州的兒童服務工作者 Sandra Hayes在與同事分享 2.24 億美元的頭獎後艱難地了解到這一點:
我不得不忍受人們的貪婪和需求,試圖讓你把錢交給他們。
這造成了很多情感上的痛苦。
這些人是你深愛的人,他們正在變成吸血鬼,試圖從我身上吸取生命。
經過一些思考後,作者得出的結論是:
大筆意外之財(尤其是不勞而獲的意外之財)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不值得這些好處。
朱木炎接受吳淡如Podcast節目專訪,坦言自己金牌獎金是按月領的,銅牌獎金500萬元是一次領的,17年後才發現自己的理財有問題。
當時銅牌獎金500萬元一次領,是因為想要投資,但自己根本什麼都不懂,所以錢最後都付諸流水,甚至曾經遭詐騙集團恐嚇取財,當時被騙走110萬元,最後報警處理。
_______
📌如何不要讓榮譽帶來的好運變厄運?
今天既然得到這筆錢,就必須妥善運用資源。
選手多數時間都在訓練,對於研究投資理財或許需要時間養成,選擇按月領取相當於確保自己有穩定的薪資收入,甚至可說是月退俸。
銅牌、銀牌保障了基本生活開銷,而金牌則是能帶來優渥的生活條件,但是要注意不要馬上讓生活花費急速膨脹,例如馬上升級名車、花天酒地。
可以將部分獎金提升生活品質,讓自己的訓練更全面,一部份用作儲蓄。
在扣除基本必要開銷之後,按月進行儲蓄更可以發揮這筆錢的功用。
_______
💪兩種獎金的運用方式
根據我的經驗,以下兩種方式是較穩健的方式:
一、按月領+支付生活固定開銷+定期定額ETF
只要趁年輕,定期定額1-2萬,就可以在退休時給自己多一份金牌獎金的資產,每個月創造穩定的現金流。
只要拿出至少兩萬,在退休後就多一領一份金牌獎金。
拿七萬定期定額全球ETF,退休後多領四份金牌獎金。
_______
二、一次領+實現部分理財目標+部分單筆投資ETF
如果領到獎金後有其他規劃,再扣除想達成的目標之後,剩下的就能進行穩健投資。
有計劃的佈局,奧運獎金翻倍時間點:10年。
三倍時間點:16年
四倍時間點:20年
60歲累積1億6,496萬,創造每月48萬的退休收入。
_______
PG不是運動專業,但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到以後每一個在自己領域打天下的朋友,希望大家都能讓我們這片土地發光發熱!!
如果覺得很棒,麻煩用力分享出去!
讓選手們安心去搶金牌啊!
_______
圖片來源:BBC
郭婞淳:台灣「舉重女神」拿下東京奧運金牌,打破奧運紀錄還想再拼一屆
加入PG的官方LINE@一對一理財諮詢:https://bit.ly/3i9rS44
閱讀全文:https://pgfinnote.com/prize-money/
「論質計酬優缺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邱文仁 -心理輕熟, 邁向中年強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健康熱促進+徒手保健=功能預防#冬天一到,膝蓋與腰背的 ... 的評價
- 關於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台灣健保制度優缺點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台灣健保制度優缺點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台灣健保制度優缺點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邱文仁 -心理輕熟, 邁向中年強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後疫情時代,用跳槽加薪可能嗎?》
昨天,以前的學生問我,現在,用跳槽加薪,好嗎?
我的答案是:看你「當下的狀況」。
跳槽,總是得離開上一份工作;你必須知道,「離職也有成本」。所以,要想清楚。
1.一般來說,你還「在職」的時候找工作,條件比較好。
2.想用跳槽加薪,「前拉型」的離職,一定比「後推式」的離職更有用。
3.跳槽要注意「時機」
自認忠誠度高、不想換工作的員工,為什麼還得學習這個?
殘酷的現實是:
很多公司寧願付出六萬月薪從外部找新員工,也不願意給月薪四萬的老員工加個五千元。哪怕兩人的條件差不多,甚至,還無法評估誰優?誰劣?
這是不公平嗎?
可以想到的原因是:
1.老闆通常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2.人力資源部門要設計「足以平衡對應不同職級、不同業績的加薪制度」這件事非常複雜,有難度。
但是若從公司外部找人,就沒有這類顧慮。
由於以上兩種狀況存在於許多成長中的公司,於是工作者以「看外面」的工作機會來思考加薪;以「跳槽」來達成升職加薪的目標,就變得非常合理。
那為什麼前拉型的離職(主動跳槽)比後推型的離職(被動跳槽)更能體現在薪資報酬上呢?
來看看「升職加薪」的最合理原因。
最合理原因是:若是工作者「被認為」在該公司能實現更高的「職場價值」,就值得加薪。
而工作者產生轉職行為,是有成本的,這時,加薪升職,是「轉換成本」的代價。
若求職者只是因為離家近、工作環境佳而轉職,這時向雇主提出期待「加薪」,就未必能如願。
加薪升職的本質,是你的「能力、資源」增長;或是,你準備跳過去的外部行業、公司處於上升期時。這時,你縱身一躍,可能就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要不然,可能你跳槽後薪水或許高一點,但是工作壓力及工作量同步升高,這時,你就得盤算,這個轉職是不是更好了??
職場中人必須了解,跳槽是一個必須審慎對待的動作。所以必須考慮「跳槽的時機」。
我看到很多人跳槽,是因為工作不開心。根據人力銀行調查,有很大離職原因是:跟上司相處有問題。
但從下一家公司管理者的角度評估你:你在上一家公司事情沒做好、人際關係沒處理好...若是自己不改變,不可能換一家公司就馬上變好。
這是為什麼「後推型」的離職者(被迫離職)下一家公司很難用更高的薪水雇用你。
所以,上班族在考慮外部工作時,要同時「調整自己」,包括人際關係的處理及抗壓性,都得考慮起來,並且自己壯大起來。
上班族如果通過改變和調整自己,就可以改變現行公司目前的狀態,那,或許等到「做出成績」再跳,轉變成「前拉型離職」(被新機會吸引),也是一種為加薪升職的正確準備動作。
我的意思是:你與上司的溝通出現嚴重衝突,於是影響工作表現,那你必須評估,兩者有沒有轉圜的餘地?你必須誠實面對:這是上司的問題?還是你自己的問題?
誠實面對這點,就可以避免「為跳槽而跳槽」的「後推式離職」。這種跳槽,往往難以期待獲取更高報酬。
另外,跳槽時機的另一個意思是:「等到你的公司走下坡的時候跳槽,往往談不到好條件。」就像殞落的股王,員工也不再擁有企業曾經的光環。
所以,對於想要獲取更大加薪的你來說:建議在職場上,一定要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
公司發展最好的時候,應該就是你「開始看外部機會」的時間點。
因為,這時候跳槽,你的「市場價值」最高。新公司會因為你的公司好,連帶著覺得你好。若是公司由盛轉衰,外部對你的評價也就同步變了。
「主動跳槽」就是你績效好,公司發展上升曲線時,內部及外部機會都考慮,這時候,加薪升職籌碼更多。
這時候你又問:「但是公司發展非常好,還需要考慮跳槽嗎?」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若看到自己成長很快,但公司內部好機會總輪不到自己時,就還是需要考慮外部機會。
好機會輪不到自己,有各種原因:例如制度、派系、位置...種種原因。但如果你渴望成長,不妨把視野打開,尋找外部機會。
或者,如果你已經發現,外面的「新行業、新機會、新科技、新趨勢」,將對你目前的產業、公司產生重大打擊⋯⋯這時候你也必須意識到企業的危機影響到個人。例如,政府曾經重點扶持的四大產業,也可能過幾年成為「四大慘業」,可能曾經人人吹捧的公司,也可能往下墜落。這時候,員工市場身價同時受到影響。
2015年後,新技術、新模式快速崛起,而你原來累積的經驗和資源,可能正是新興領域需要的,這時候,你的能力,就被這些新興公司看重!你就可以透過跳槽,去到更有發展的地方,薪資報酬水漲船高。
而跳槽,一般通過投履歷表、公司內部推薦(社會資本)、以及獵人頭等。
內部員工推薦,是屬於「社會資本」的範疇,其實許多企業非常愛用。因為,內部員工可以幫助人力資源經理「更快地瞭解候選人的優缺點」,也大大降低求職者、公司的「溝通成本」和兩方的「試錯風險」。
所以,請不要不好意思透過熟人找工作,這是屬於「人脈銀行」。透過社會資本,有機會向認識的職場人推銷自己的能力,往往工作機會就是有意識的聊出來的。
透過獵人頭也是辦法。
我建議:即使你目前沒有跳槽的打算,也應該半年更新一次自己的履歷表。時時累積、整理自己的工作經歷,對提升自我職場價值的認知大有幫助。
上班族如果有面試的機會,就接受邀請去談一談,順便了解外部的薪資水準。保持一種彈性,對職場身價就會有幫助。
結論是:掌握轉職的「主控權」,是職場加薪、升職的最佳姿勢。
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直覺得 #做研究最大的阻力就是不知如何起步,而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中,很難有人能夠手把手的教學。從 0 到 1 真的是最艱辛的過程,但新思惟幾乎不可思議的在一天之內就辦到了。」
⠀⠀
它不只教你寫出一篇可以投稿的 paper,而是教你寫出一篇會被 accept 的 paper,這中間的差距是最關鍵的,也是 #對於論文新手來說最難以學習的。⠀⠀
⠀⠀
⠀⠀
💪 投稿之前,懂 reviewer 的心。
⠀⠀
文章的架構或許大家都知道,但每一段裡面到底 reviewer 想看的是甚麼?陳述的邏輯是否清楚?甚至連 results 每一個項目的小數點建議取到第幾位,老師都給出很實際的建議,而這些也都是我們很難藉由自己的力量去學會的。
⠀⠀
課程舉例許多不良範例的講解,聽了不禁汗顏,好多都是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如果沒有老師們豐富的經驗作出精闢的提點,不知道還會繼續寫這些考古的文章到什麼時候呢!⠀⠀
⠀⠀
⠀⠀
💪 老師在課堂上整理出雜誌們的優缺點
⠀⠀
魔鬼藏在細節裡,上完課才發現研究本身的結果固然重要,但如果排版凌亂、圖表醜陋,可能連門票都拿不到,畢竟要讓人願意認真看你的 paper,最好是讓他處在身心靈舒服放鬆的狀態下。
⠀⠀
吳爵宏醫師豐富的投稿經驗讓這堂課非常實用,連字體的挑選、段落的間距都是一大學問。這些投稿經驗都是無價的,不會寫在任何一本論文寫作教學的書上。
⠀⠀
⠀⠀
💪 短短的三個小時竟然也畫出了幾張圖
⠀⠀
實作課程是工作坊的高潮了,詳細的互動實作手冊,讓完全沒有製圖經驗的我在短短的三個小時之內,竟然也畫出了美觀大方的幾張圖,真的是成就感滿點。很多細節和會遇到的 bug 都是在實際操作下才能知道並學會的。覺得新思惟能夠在課堂中,安排這麼專業又有效率的學習環境很了不起。
⠀⠀
⠀⠀
有了這次的統計製圖經驗,讓我對圖表再也不害怕了,當然還有很多要再進修的部分,但是真的讓我克服了很大的心理障礙,也有了學習的動力。⠀⠀
⠀⠀
⠀⠀
💗 SCI 天天有
⠀⠀
2020 年新思惟校友全年論文數創新高,共 689 篇論文發表!破蛋數高達 93 人,論文多、起步多、住院醫師也很多!
⠀⠀
校友的研究成績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得到被挖角機會,或在體系內獲得升遷,往更好薪酬與發展邁進!
#適合初學者
加強「從 0 到 1」的研究新手部分,依然保留新思惟課程的「雅俗共賞」特色。初學者來都非常滿意;即使傑出學者如登過外科第一名期刊的、超過 100 篇的、登過 Science 的學者們來上,也都有所收穫。
⠀⠀
#易上手的統計軟體MedCalc
讓完全無經驗者也能上手,於樂趣中學會統計應用,並在「您自己的電腦」,一步一步做出高品質且符合期刊投稿標準的各式統計圖表!
⠀⠀
#協助超過1000位醫學專業人士
針對各位研究入門者心中最常見的問題,毫不迴避地直球對決。每個月都有校友登上 PubMed 的研究入門工作坊,歡迎你來!
⠀⠀
⠀⠀
🔹新手也能快速拚出你人生的SCI
🔹最新活動|4/18(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立刻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論質計酬優缺點 在 #健康熱促進+徒手保健=功能預防#冬天一到,膝蓋與腰背的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